聚焦「癌中之王」——胰腺癌

2020-11-27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在眾多惡性腫瘤中,胰腺癌因其發病隱匿、高度惡性、極為兇險,被稱為「癌中之王」。4月26日舉行的新民健康大講堂重點聚焦「癌中之王」,邀請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肝膽外科名譽主任、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倪泉興與市民交流防癌之道。

  在眾多惡性腫瘤中,胰腺癌因其發病隱匿、高度惡性、極為兇險,被稱為「癌中之王」。4月26日舉行的新民健康大講堂重點聚焦「癌中之王」,邀請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肝膽外科名譽主任、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倪泉興與市民交流防癌之道。

  胰腺為頭號消化器官內外分泌功能各不相同

  「我們吃進去的肉魚蛋麵條包子,都要在酶的作用下消化,否則會拉肚子。」倪泉興教授通俗地解釋道,消化要靠胃、腸,可是大家不知道,胰腺才是消化作用最強的器官。

  胰腺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位於上腹部,僅次於肝臟,是人體第二大腺體,它是消化作用最強的器官,具有內、外分泌兩大功能。

  由胰腺腺泡細胞分泌的胰酶和胰管上皮細胞分泌的碳酸氫根和水分形成胰液,經由胰管排出進入十二指腸參與消化食物。每日分泌量約750-1500毫升,主要成分為胰澱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各種消化酶,參與糖、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物質的消化。當某種疾病引起胰腺功能損傷時,胰液分泌不足,會導致食慾下降、消化不良,甚至腹瀉。

  胰腺的內分泌功能由胰島施行,分泌的胰島素是人體糖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如果胰島素分泌不足,就有可能患糖尿病,除此之外,胰腺還分泌胰高糖素、生長抑素、胃泌素等,可見胰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胰腺癌發病呈上升趨勢禍首為飲食結構西方化

  在美國,胰腺癌位居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四位,因發病率與死亡率相近,取代了肝癌成為「癌中之王」。據美國胰腺病協會報告,到2020年,胰腺癌將由癌症死因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

  倪泉興教授不無憂心地表示,隨著人們飲食結構西方化、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我國胰腺癌的發病率進一步呈上升趨勢,「上世紀70年代,我國胰腺癌發病率,每十萬人中不到兩人,目前則是12人到14人,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可能會達到每十萬人中20人患此病。」在我國,胰腺癌已成為人口死亡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

  死亡率幾乎接近發病率曾為11歲患者做胰腺癌手術

  在近年上海市區惡性腫瘤總發病下降趨勢的背景下,胰腺癌發病率明顯上升,列全市惡性腫瘤第八位,死亡率位列第六位。來自上海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顯示,本市胰腺癌的年發病例已達1800例,死亡率幾乎接近其發病率。

  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的胰腺癌發病明顯高於經濟落後的地區,胰腺癌的發病以中老年男性為多,男女比例為1.5:1。目前,胰腺癌發病還有低齡化的趨勢,倪泉興教授介紹,世界上最小的病例為7歲,而他曾經親自為11歲和13歲的孩子動過手術。隨著農村經濟好轉及工業汙染、城鎮化,農村地區的發病率也會上升,應當引起警惕。

  胰腺癌早期症狀模糊不知不覺進入中晚期

  「胰腺癌的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那是因為內臟神經不如體神經那麼敏感,內臟在體內沒有很好的辨別能力。」倪泉興教授說,「上腹部隱痛千萬不要當作胃病,吃藥前要搞清毛病再吃。有的人眼睛黃了,進了肝炎病房,結果發現是胰腺出了毛病。」

  那麼,到底能不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呢?倪泉興教授表示:「胰腺癌的早期診斷非常困難,它沒有特異性症狀,表現為隱隱不適,有的病人有中上腹部疼痛,由於症狀模糊,許多患者被當作胃病、慢性膽囊炎、慢性腎結石等貽誤了治療時機。大多數病人到了出現黃疸、嚴重背痛、脾腫大等才確診,這個時候都已經到了中晚期。」

  常見胰腺癌分為兩種神經內分泌癌常發生轉移

  蘋果前任總裁賈伯斯在確診患有胰腺癌後,依然生存了8年,從而為他贏得時間,深刻地改變了人類通訊、娛樂乃至生活方式。

  倪泉興教授分析認為,除了治療手段積極、對治療方式敏感等原因之外,賈伯斯所患的是胰島細胞癌,屬於神經內分泌癌,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常見的胰腺惡性腫瘤可分為兩種。起源於胰腺導管上皮的惡性腫瘤通常稱為胰腺癌,佔胰腺惡性腫瘤的90%,如已故香港演員「肥肥」就是死於此類胰腺癌。起源於胰島上皮的惡性腫瘤以往稱為惡性胰島細胞瘤,現已改名為神經內分泌癌,賈伯斯即為此病。

  胰腺癌常見淋巴結轉移和血行轉移,其中神經內分泌癌常發生血行轉移,癌細胞轉移到肝、肺、骨、卵巢等,因此,賈伯斯最後接受肝移植應該也是出於這一原因。

  上皮細胞受損演變成癌發生到發現腫瘤長達17年

  胰腺癌之所以稱為「癌中之王」,不僅在於它的早期診斷率低、手術可切除率低,還有放療化療療效不佳。因為胰腺癌有著先天抵抗化療的能力,醫學家一直在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發現胰腺癌的蛛絲馬跡,阻礙它的進一步發展。

  據2010年發表在世界雜誌《Nature》上的研究文獻指出:正常的胰腺導管上皮細胞是逐步演變成癌的。從基因突變到形成一個真正的腫瘤細胞要9年,從一個腫瘤細胞發展成為具有轉移能力的細胞團腫塊需要8年,從發現腫瘤到腫瘤引起的死亡少則近2年。

  倪泉興教授表示:「也就是說,胰腺癌從發生到發展需要17年時間,這17年時間需要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儘可能地避免引起細胞惡變的不良因素,預防胰腺癌的發生。」

相關焦點

  • 「人狠話不多」的「癌中之王」—胰腺癌,最容易發生在8類人身上
    「說是胰腺癌,發現沒多久人就沒了……」 胰腺——腹部深處有一個非常不顯眼的小器官,卻是人體的第二大消化腺,掌握著消化與調節血糖的兩大特權。 胰腺癌患者預後差,中位生存期短,死亡率高,被稱為「癌中之王」。
  • 為何胰腺癌被稱為「癌中之王」?醫生:三個主要因素,需了解
    提到癌症之王,可能大家會脫口而出兩個字:肝癌!肝癌在我國五年內生存率的確不好,患者總生存率12.%。但是,肝癌和一種癌症比起來,卻要遜色得多;這類癌症患者五年內生存率還不足5%,絕大部分都在確診後的1年內死亡,確診即晚期的患者5年內生存率等於0,它就是真正的「癌王」:胰腺癌!我們日常所說的癌症,指的都是起源於上皮組織的癌變。而胰腺癌是所有上皮組織癌變、實體惡性腫瘤中,死亡和病發率唯一接近1:1的存在。它就像是一個武藝高超的劍客,只要出手往往就箭無虛發!
  • 世界胰腺癌日|70歲大伯得了「癌中之王」,確診晚期的他這樣找到...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每年11月的第三個周四是「世界胰腺癌日」,因為「一發現就是晚期」、死亡率高、無法根治,胰腺癌一直被稱為「癌中之王」。但最近幾年,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治療胰腺癌的方法越來越多。
  • 胰腺癌為什麼被稱為「癌中之王」?——關於胰腺癌您需要知道的10件事
    1、什麼是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預後極差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不足1%,因此胰腺癌也被稱為「癌中之王」。90%胰腺癌位於胰腺頭部,主要起源於導管上皮,好發於40歲以上人群。胰腺癌起病隱匿,通常早期症狀不明顯,多以上腹部不適或腹痛為首發表現,早期診斷困難。
  • 「癌中之王」胰腺癌,早期發現難,晚期無法手術
    在眾多癌症類型中,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存在,它在臨床上被稱為「癌症之王」雖說病發率在我國並不高,但死亡率卻相當之高,是所有實體惡性腫瘤中,病發和死亡率唯一接近1:1的存在,在它面前沒有貧窮、富有,人人都是平等的,它就是:胰腺癌!
  • 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多半由這3件事引起!5類人,得格外注意
    胰腺癌因其「致死率高、早期難發現、易轉移」這三大特點被人們稱為「癌中之王」。胰腺位置隱蔽,且人們對它比較陌生。胰腺癌患者生存率低的3大根本原因1、惡性程度高胰腺癌的生物學行為比較惡劣,按我們普通老百姓的話講,就是比較毒。
  • "癌症之王"胰腺癌治癒率極低 近七成受訪者不關注
    東方網6月27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已位列申城高發癌症第六位。昨天,由上海衛計委和解放日報社等共同主辦的17屆解放健康講壇,公布了最新對1300多名市民的調查,結果發現近70%的人根本不關注胰腺方面的疾病。更讓人擔憂的是,和其他癌症比起來,胰腺癌的治癒率較低。
  • 【提醒】癌中之王!最致命、難發現、擴散快!這些症狀要當心
    胰腺癌被譽為21世紀的癌中之王,最致命、最難發現、擴散最快,是目前最難以攻克的醫學堡壘之一。 不少胰腺癌患者發病前沒有明顯症狀,而一旦確診,往往已是中晚期,連手術的機會都沒有了。
  • 它被稱為「癌中之王」,早期很難發現!這6類人群要高度警惕!
    胰腺癌,有個可怕的外號: 【 癌中之王】 很多人一聽到這個病,往往會不寒而慄。 不少胰腺癌患者發病前沒有明顯的症狀,而一旦確診,往往已是中晚期,連手術的機會都沒有了。
  • 癌王專家倪泉興:胰腺癌致死率或超肝癌達第二,但有人能活20年
    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是人體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它到底有多可怕,或者說,是不是真的那麼可怕? 22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終身教授、胰腺肝膽腫瘤多學科治療協作組首席專家倪泉興,上了一堂《人文與醫學》共享學分課。
  • 癌中之王!最致命、難發現、擴散快!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
    胰腺癌被稱為21世紀的癌中之王,最致命,最難發現,擴散最快,是目前最難以攻克的醫學堡壘之一。不少胰腺癌患者發病前沒有明顯症狀,而一旦確診,往往已是中晚期,連手術的機會都沒有了。惡性程度高,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低,一系列數據,讓大家談胰腺癌色變。那麼,如何早期發現胰腺癌的蛛絲馬跡?
  • 有這些習慣的人容易招惹胰腺癌!得了胰腺癌會有什麼徵兆?
    說到「癌王」,有多個版本說法,而其實所謂「癌王」本身也只是相對來說的,而且在動態變化中,以前認為的「癌王」隨著有效治療手段的應用,已經不再是「癌王」,而現在公認的「癌王」也許將來又可能易位給其他癌種。一、胰腺癌為什麼公認為「癌中之王」?目前普遍公認胰腺癌是「癌中之王」,原因主要有三點:1、惡性度高,生存率低。
  • 超聲胃鏡早期發現「癌王」
    早期症狀隱匿;通過血「腫瘤指標」、CT或B超等手段也很難發現早期病例;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為中晚期,其中約1/3已出現局部擴散,近一半已發生了轉移;除非早期階段就已進行治療,手術治療、化療和放療的效果均不令人滿意,患者5年內生存率低於8%——這樁樁「劣跡」直指「癌王」胰腺癌。
  • 胰腺癌為什麼被稱為「萬癌之王」
    很多人談癌色變,但不同的癌症危害程度也不一樣,其中胰腺癌被稱為「萬癌之王」,一旦罹患胰腺癌就非常兇險。胰腺癌之所以會被稱為萬癌之王,是因為胰腺的位置比較特殊。平時生活中一些簡單的體檢,根本就不可能發現胰腺部位有癌變的現象,胰腺癌早期患者必須專門去醫院做專門的胰腺癌篩查檢查,才有可能會發現胰腺癌的蛛絲馬跡,一旦到了胰腺癌晚期,預後情況是非常差的,胰腺癌晚期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大約是在0.1%左右,並且胰腺癌早期症狀不是非常明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被人們忽視。
  • 「癌症之王」胰腺癌真的那麼難治嗎?得了胰腺癌還能活多久?
    堅持工作的王教授 圖源網絡 在這一年多時間裡,王教授嘗試了所有能想得到的治療方法 「癌症之王」胰腺癌 為何能這麼快就奪走一名腫瘤專家的生命? 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主任王成鋒表示,早期胰腺癌的檢出率不到5%,這其實和胰腺癌的位置有關。
  • 61歲阿姨胃不舒服以為胃疼 卻意外遭遇「癌王」胰腺癌 醫生說手術...
    曹教授發起了邵逸夫醫院胰腺惡性腫瘤多學科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按照李華目前的情況,腫瘤完全包繞了大血管,屬於外科手術中「不可切除狀態」,但可以通過新輔助治療方式,讓腫瘤先縮小,等待時機成熟,再行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曹教授為李華制訂了新輔助治療方案,先通過5個周期的AG方案化療,複查腹部CT,發現腫瘤較以前明顯縮小,血管侵犯也有很大改善,達到了降期手術指徵。
  • 「癌王」發病機理仍不明確 但這八大因素肯定胰腺癌誘因
    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廣東省人民醫院普外科行政主任、胰腺中心學科帶頭人陳汝福教授透露,吸菸、酗酒、肥胖、遺傳等八大因素已經明確為胰腺癌的誘因。陳汝福教授剛剛當選為中國醫師協會胰腺病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表示,現在隨著社會進步,生活中的壓力增加,飲食習慣的改變,胰腺疾病在我國的發生率日益上升。
  • 7種人最易得胰腺癌
    儘管胰腺癌的診治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其預後仍不樂觀,半數病人死於診斷後5個月內,手術切除後除少數專業性醫院和專業醫生外,多數報導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在10%-20%之間,總體五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左右,取代肝癌成為「癌中之王」。
  • 崇文中方腫瘤科專家牛小培:胰腺癌很可怕,但你知道胰腺癌的病因嗎?
    胰腺癌,作為癌症之王,早已讓人聞風喪膽,有這樣的一組數據可供參考。胰腺癌在大多數國家/地區的五年生存率均在5%-15%之間,我國的五年生存率甚至逐年下降從2000-2004年的14.4%一路下降,到了2010-2014年則跌破10%,僅為9.9%。
  • 香港金牌監製錢國偉胰腺癌去世,曾花百萬遠赴日本接受免疫治療法
    簡單而言是用自己身體的血液,去激活自己的NK細胞,再注射入自己的身體中。然而在現時的國際醫學文獻中,仍然沒有充分理據證明有關的NK細胞免疫治療是有效。因此,NK細胞免疫治療主要是在日本國內才會使用。 胰腺癌乃超毒「癌王」,醫生拆構癌王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