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門孔》,催淚之作

2021-01-20 慢享空間

文 | 餘秋雨

摘自 | 《門孔》

 

- 1 -


直到今天,謝晉的小兒子阿四,還不知道「死亡」是什麼。


大家覺得,這次該讓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麼解釋,他誠實的眼神告訴你,他還是不知道。


十幾年前,同樣弱智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這位小哥到哪裡去了,爸爸對大家說,別給阿四解釋死亡。


兩個月前,阿四的大哥謝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裡去了,爸爸對大家說,別給阿四解釋死亡。


現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裡去了,家裡只剩下了他和八十三歲的媽媽,阿四已經不想聽解釋。誰解釋,就是誰把小哥、大哥、爸爸弄走了。他就一定跟著走,去找。


阿三還在的時候,謝晉對我說:「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的,是整天扒在門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門,他就離不開門了,分分秒秒等我回來。」


謝晉說的門孔,俗稱「貓眼」,誰都知道是大門中央張望外面的世界的一個小裝置。平日聽到敲門或電鈴,先在這裡看一眼,認出是誰,再決定開門還是不開門。


但對阿三來說,這個閃著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種永遠的等待。他不允許自己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因為爸爸每時每刻都可能會在那裡出現,他不能漏掉第一時間。


除了睡覺、吃飯,他都在那裡看。雙腳麻木了,脖子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脫落了,他都沒有撤退。


爸爸在外面做什麼?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有一次,謝晉與我長談,說起在封閉的時代要在電影中加入一點人性的光亮是多麼不容易。我突然產生聯想,說:「謝導,你就是阿三!」


「什麼?」他奇怪地看著我。


我說:「你就像你家阿三,在關閉著的大門上找到一個孔,便目不轉睛地盯著,看亮光,等親情,除了睡覺、吃飯,你都沒有放過。」


他聽了一震,目光炯炯地看著我,不說話。


我又說:「你的門孔,也成了全國觀眾的門孔。不管什麼時節,一個玻璃亮眼,大家從那裡看到了很多風景,很多人性。你的優點也與阿三一樣,那就是無休無止地堅持。」


 

- 2 -


他在中國創建了一個獨立而龐大的藝術世界,但回到家,卻是一個常人無法想像的天地。


他與夫人徐大雯女士生了四個小孩,腦子正常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謝衍。謝衍的兩個弟弟就是前面所說的老三和老四,都嚴重弱智,而姐姐的情況也不好。


這四個孩子,出生在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六年這十年間。當時的社會,還很難找到輔導弱智兒童的專業學校,一切麻煩都堆在一門之內。家境極不寬裕,工作極其繁忙,這個門內天天在發生什麼?只有天知道。


我們如果把這樣一個家庭背景與謝晉的那麼多電影聯繫在一起,真會產生一種匪夷所思的感覺。


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憊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門的圖像,不能不讓人一次次落淚。落淚,不是出於一種同情,而是為了一種偉大。


一個錯亂的精神漩渦,能夠伸發出偉大的精神力量嗎?謝晉作出了回答,而全國的電影觀眾都在點頭。我覺得,這種情景,在整個人類藝術史上都很難於重見。


謝晉親手把錯亂的精神漩渦,築成了人道主義的聖殿。我曾多次在他家裡吃飯,他做得一手好菜,常常圍著白圍單、手握著鍋鏟招呼客人。


客人可能是好萊塢明星、法國大導演、日本製片人,但最後謝晉總會搓搓手,通過翻譯介紹自己兩個兒子的特殊情況,然後隆重請出。


這種毫不掩飾的坦蕩,曾讓我百脈俱開。在客人面前,弱智兒子的每一個笑容和動作,在謝晉看來就是人類最本原的可愛造型,因此滿眼是欣賞的光彩。


他把這種光彩,帶給了整個門庭,也帶給了所有的客人。


他有時也會帶著兒子出行。我聽謝晉電影公司總經理張惠芳女士說,那次去浙江衢州,坐了一輛麵包車,路上要好幾個小時,阿四同行。


坐在前排的謝晉過一會兒就要回過頭來問:

「阿四累不累?」

「阿四好嗎?」

「阿四要不要睡一會兒?」……


每次回頭,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


 

- 3 -


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家後代唯一的正常人,那個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典雅君子,他的大兒子謝衍,竟先他而去。


謝衍太知道父母親的生活重壓,一直瞞著自己的病情,不讓老人家知道。他把一切事情都料理得一清二楚,然後穿上一套乾淨的衣服,去了醫院,再也沒有出來。


他懇求周圍的人,千萬不要讓爸爸、媽媽到醫院來。他說,爸爸太出名,一來就會引動媒體,而自己現在的形象又會使爸爸、媽媽傷心。他一直念叨著:「不要來,千萬不要來,不要讓他們來……」


直到他去世前一星期,周圍的人說,現在一定要讓你爸爸、媽媽來了。這次,他沒有說話。


謝晉一直以為兒子是一般的病住院,完全不知道事情已經那麼嚴重。眼前病床上,他唯一可以對話的兒子,已經不成樣子。


他像一尊突然被風乾了的雕像,站在病床前,很久,很久。


謝衍吃力地對他說:「爸爸,我給您添麻煩了!」


他顫聲地說:「我們治療,孩子,不要緊,我們治療……」


從這天起,他天天都陪著夫人去醫院。


獨身的謝衍已經五十九歲,現在卻每天在老人趕到前不斷問:「爸爸怎麼還不來?媽媽怎麼還不來?爸爸怎麼還不來?」


那天,他實在太痛了,要求打嗎啡,但是醫生有些猶豫,幸好有慈濟功德會的志工來唱佛曲,他平靜了。


謝晉和夫人陪在兒子身邊,那夜幾乎陪了通宵。工作人員怕這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撐不住,力勸他們暫時回家休息。但是,兩位老人的車還沒有到家,謝衍就去世了。

 


- 4 -


謝衍是二00八年九月二十三日下葬的。第二天,九月二十四日,杭州的朋友就邀請謝晉去散散心,住多久都可以。接待他的,是一位也剛剛喪子的傑出男子,叫葉明。


兩人一見面就抱住了,嚎啕大哭。他們兩人,前些天都為自己的兒子哭過無數次,但還要找一個機會,不刺激妻子,不為難下屬,抱住一個人,一個經得起用力抱的人,痛快淋漓、迴腸盪氣地哭一哭。


那天謝晉導演的哭聲,像虎嘯,像狼嚎,像龍吟,像獅吼,把他以前拍過的那麼多電影裡的哭,全都收納了,又全都釋放了。那天,秋風起於杭州,連西湖都在嗚咽。


他並沒有在杭州住長,很快又回到了上海。這幾天他很少說話,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有時也翻書報,卻是亂翻,沒有一個字入眼。


突然電話鈴響了,是家鄉上虞的母校春暉中學打來的,說有一個紀念活動要讓他出席,有車來接。他一生,每遇危難總會想念家鄉。今天,故鄉故宅又有召喚,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春暉中學的紀念活動第二天才開,這天晚上他在旅館吃了點冷餐,倒頭便睡。這是真正的老家,他出走已久,今天只剩下他一個人回來。他是朝左側睡的,再也沒有醒來。


這天是二00八年十月十八日,離他八十五歲生日,還有一個月零三天。

 


- 5 -


他老家的屋裡,有我題寫的四個字:「東山謝氏」。


那是幾年前的一天,他突然來到我家,要我寫這幾個字。他說,已經請幾位老一代書法大家寫過,希望能增加我寫的一份。


東山謝氏?好生了得!我看著他,抱歉地想,認識了他那麼多年,也知道他是紹興上虞人,卻沒有把他的姓氏與那個遙遠而輝煌的門庭聯繫起來。


他的遠祖,是公元四世紀那位打了「淝水之戰」的東晉宰相謝安。這仗,是和侄子謝玄一起打的。而謝玄的孫子,便是中國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


謝安本來是隱居會稽東山的,經常與大書法家王羲之一起喝酒吟詩,他的侄女謝道蘊也嫁給了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而才學又遠超丈夫。謝安後來因形勢所迫再度做官,這使中國有了一個「東山再起」的成語。


正因為這一切,我寫「東山謝氏」這四個字時非常恭敬,一連寫了好多幅,最後挑出一張,送去。


謝家,竟然自東晉、南朝至今,就一直定居在東山腳下?別的不說,光那股積累了一千六百年的氣,已經非比尋常。謝晉對此極為在意,卻又不對外說。


他在意的,是這山、這村、這屋、這姓、這氣。但這一切都是秘密的,只是為了要我寫字才說,說過一次再也不說。


我想,就憑著這種無以言表的深層歸依,他會一個人回去,在一大批莊嚴的遠祖面前,劃上人生的句號。




- 6 -


此刻,他上海的家,只剩下了阿四。他的夫人因心臟問題,住進了醫院。


阿四不像阿三那樣成天在門孔裡觀看。他幾十年如一日的任務是為爸爸拿包、拿鞋。每天早晨爸爸出門了,他把包遞給爸爸,並把爸爸換下的拖鞋放好。晚上爸爸回來,他接過包,再遞上拖鞋。


這幾天,爸爸的包和鞋都在,人到哪裡去了?他有點奇怪,卻在耐心等待。突然來了很多人,在家裡擺了一排排白色的花。


白色的花越來越多,家裡放滿了。他從門孔裡往外一看,還有人送來。阿四穿行在白花間,突然發現,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住了。他彎下腰去,拿出爸爸的拖鞋,小心放在門邊。


這個白花的世界,今天就是他一個人,還有一雙鞋。


能深知人性和深知生命的人,不會為一種成功而感動,為一時的輝煌而感動,也不會為一種挫敗或者名望而感動。


最難得的是生命初始的感動,是一種為生命自然形態中所能承載的那些曲折、那些記憶、那些生命的每個日子中堅強面對的點點滴滴,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感動,為這樣一種胸懷,寬容,智慧,粗曠,豁達,乃至不死不屈,不折不撓的精神的感動。


作者簡介:餘秋雨,當代中國文化史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2006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


本文經中南博集天卷授權發布。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了解新書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餘秋雨《門孔》,催淚之作!
    餘秋雨《門孔》原載於2009年1期《收穫》,是作家餘秋雨為紀念人民藝術家導演謝晉而作。
  • 餘秋雨《門孔》,催淚之作
    餘秋雨說,在寫作《門孔》的過程中,他控制不住自己,多次淚流滿面……直到今天,謝晉的小兒子阿四,還不知道「死亡」是什麼。
  • 薦讀·贈書丨餘秋雨溫情回望之作《門孔》
    華人世界知名作家、文化學者餘秋雨  溫情回望之作  回望文學、回望母親、回望愛情  小小「門孔」,光之所在  參與留言,抽取贈書  (即日起至11月15日)  優質留言抽取3位  分別獲贈55
  • 餘秋雨記憶文學結集《門孔》
    (記者路豔霞)昨天,作家餘秋雨攜新書《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該書是他至今所寫的全部單篇記憶文學的結集,特別收入新作多篇。此前,餘秋雨緬懷謝晉導演的《門孔》在網上曾引起轟動。由這篇文章開始,廣大讀者紛紛尋找餘秋雨緬懷其他文化逝者的文章,於是發現了他筆下的巴金、黃佐臨、章培恆、陸谷孫、張可、王元化……同時,也讀到了他描述海峽對岸至今健在的文化名人星雲大師、白先勇、林懷民、余光中的一系列篇章。而這些文章此後都被收入了《門孔》一書中。除此之外,餘秋雨與妻子馬蘭的情感歷程自敘《單程孤舟》也收入其中。
  • 餘秋雨《門孔》:透過當代文化的「門孔」
    他最近出版的《門孔》一書,將時代、人物、審美等要素雜糅於一體,文字的背後是他對歷史與個人命運發出的感慨,寫作中時常擱筆哽咽。  《門孔》可算是《中國文脈》在現代的延續。這種延續,比古代文脈更具有強烈的情感效應。書中,他記錄了與謝晉、巴金、黃佐臨、章培恆、陸谷孫、張可、王元化、白先勇、林懷民、余光中等文化名人的交往故事。夾敘夾議的行文方式,使我的閱讀只能慢下來。
  • 餘秋雨《門孔》,很久沒讀到這麼好的一篇文章了!(催淚之作)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生命之河王菲;那英 - 生命之河「 我很願意大家可以來看看我的這本書,不是看我的文章,而是看這些文化前輩們,在艱難當中的努力、堅持,在門孔裡面守護門庭
  • 餘秋雨:《門孔》真的是我寫的
    餘秋雨  餘秋雨緬懷謝晉導演的散文《門孔》曾在網上引起轟動,感動無數讀者。昨天下午,餘秋雨「記憶文學」結集《門孔》在上海書展首發,吸引了上千「餘粉」圍觀。  昨天的會場座無虛席,餘秋雨說,很多讀者關心他的近況,藉此機會他想告訴大家,過去他是三分之一時間在上海家中寫作,三分之一在北京帶博士生,三分之一在國外考察,現在大多數時間安靜地在家做自己的事情,「我連手機都沒有,所以找我很難。」接著他又補充說,馬蘭就是他的手機。
  • 從「門孔」感受一個不一樣的餘秋雨
    圖/陳小真    71歲的餘秋雨,走進偌大的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走到讀者身邊,九十度深深鞠躬。    坐在座位上、站在走廊中的近千餘名讀者回之以熱烈的掌聲。對於他來說,這一幕並不陌生。    徹底的邊緣、極致的顯赫、萬人的追捧、嘈雜的爭議,都曾出現在他的生命裡。
  • 餘秋雨《門孔》新書發布會大談妻子 回應"半年離次婚"
    原標題:餘秋雨回應「半年離次婚」   上周末,餘秋雨攜新作《門孔》在上海與讀者見面。他大談和妻子馬蘭的關係。   發布會上,餘秋雨的書迷數量一點也不亞於當今任何一位「網紅」作家,甚至書迷的年齡層次跨度更大。
  • 餘秋雨憶《門孔》寫作往事 曾一次次擱筆哽咽
    謝晉去世前立的遺囑中包括,他去世後的墓碑由余秋雨先生寫。謝晉導演去世後,餘秋雨執行了這個遺囑,寫了謝晉的墓碑,然後寫了一篇文章《門孔》。文章寫得很感人,讓讀者看到大導演謝晉生活中的艱辛:四個孩子,兩個孩子智力欠缺,而且很嚴重。但是謝晉與孩子們的情感甚篤,父子情令人感動。餘秋雨透露,謝晉曾給他說,他的兒子阿三長年因病在家,「為什麼眉毛那麼稀疏?
  • 餘秋雨新書上海書展首發:《門孔》真的是我寫的
    原標題:餘秋雨:《門孔》真的是我寫的   餘秋雨   餘秋雨緬懷謝晉導演的散文《門孔》曾在網上引起轟動,感動無數讀者。昨天下午,餘秋雨「記憶文學」結集《門孔》在上海書展首發,吸引了上千「餘粉」圍觀。
  • 水木筠子‖餘秋雨《門孔》溫暖人的荒漠
    動人文字溫暖入心——讀餘秋雨《門孔》讀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醍醐灌頂,有時會沉湎其中。讀書是讀人、讀世界,能在書中遇見各種有趣的靈魂,看見外面世界的精彩紛呈。讀完餘秋雨先生《門孔》這本書,我心中瀰漫著絲絲悲傷、感動,但更多的是溫暖,有親情、友情、愛情。
  • 讀餘秋雨《謝家門孔》
    我本以為,餘秋雨先生的這篇文章,是寫關於那個時代謝家的興衰,然而並不是。他寫得是現代的謝晉。謝晉,何許人也?他1923年11月21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導演。他在60歲的時候對餘秋雨說:「現在,我總算和全國人民一起成熟了。」他確實晚熟。餘秋雨是這麼說的:「他的藝術歷程可以分為兩段,前一段為探尋期,後一段為成熟期。
  • 餘秋雨攜新作《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談記憶文學與中國文脈
    餘秋雨攜新作《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談記憶文學與中國文脈  8月18日下午,餘秋雨攜新作《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與知名評論家、中南傳媒集團董事長龔曙光對談記憶文學與中國文脈。  據悉,餘秋雨新書《門孔》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系餘秋雨至今所寫的全部單篇記憶文學的結集,特別收入新作多篇,餘秋雨著述八百多萬言,但他坦言:唯有寫作這本書時,一次次擱筆哽咽。  《文化苦旅》插畫增訂終極版此次也一併亮相上海書展,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苦旅》是在舊版《文化苦旅》的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
  • 餘秋雨:門孔
  • 「《門孔》的後面是家庭」
    餘秋雨新書《門孔》。   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餘秋雨又有新作問世。一本取名《門孔》的散文集8月18日在上海書展首發。這本散文集收入的文章中,確有一篇專門寫謝晉父子的文章《門孔》。
  • 由《門孔》想起的
    作者:羅裡寧  餘秋雨先生的散文,在當代中國文學裡,應該會留下濃重的一筆。  他新近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是他寫作至今的全部單篇記憶文學的結集《門孔》。
  • 餘秋雨《門孔》:看完淚奔的好文章!
    《門孔》是餘秋雨緬懷導演謝晉的散文,曾在網上引起轟動,感動無數讀者。
  • ...十卷》將陸續再版 已推出《中國文脈》《文化苦旅》和《門孔》
    □半島記者  孟秀麗  文化名人餘秋雨的文學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中國文脈》《極品美學》《傑作之秘》《空島·信客》《冰河》《門孔》組成的十部作品集《餘秋雨文學十卷》目前正陸續再版上市。目前已經推出的作品有《中國文脈》《文化苦旅》和《門孔》。  這些作品,是餘秋雨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所創作的,時間橫跨了三十年。去年,餘秋雨對於這些作品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訂正。
  • 餘秋雨新計劃:開書院、招博士、搞文化
    10月12日成立後,餘秋雨將帶博士生進行中國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秋雨書院  10月12日成立後,餘秋雨將帶博士生進行中國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何謂文化  在書中,餘秋雨從學理、生命、大地、古典四個方面闡釋了「何謂文化」這一根本性問題  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獨家獲悉,中國藝術研究院將於10月12日在北京成立「秋雨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