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門孔》真的是我寫的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餘秋雨

  餘秋雨緬懷謝晉導演的散文《門孔》曾在網上引起轟動,感動無數讀者。昨天下午,餘秋雨「記憶文學」結集《門孔》在上海書展首發,吸引了上千「餘粉」圍觀。

  昨天的會場座無虛席,餘秋雨說,很多讀者關心他的近況,藉此機會他想告訴大家,過去他是三分之一時間在上海家中寫作,三分之一在北京帶博士生,三分之一在國外考察,現在大多數時間安靜地在家做自己的事情,「我連手機都沒有,所以找我很難。」接著他又補充說,馬蘭就是他的手機。

  餘秋雨介紹,這本新書《門孔》裡有寫到他與馬蘭的情感故事,《單程孤舟》是他與馬蘭「相濡以沫、相依為命」情感歷程的自敘。

  談到新書《門孔》寫作初衷,餘秋雨說沒有大的外在初衷,每一篇都是具體的感受。書中寫自己的故事只是最後的幾篇,而大量的篇幅寫的是他與文化大家的交往,其中有巴金、黃佐臨、張培恆、陸谷孫、張可、王元華等,以及海峽對岸的白先勇、林懷民、余光中等。這些文章被餘秋雨稱之為「記憶文學」。

  書中收錄的名篇《門孔》是餘秋雨緬懷導演謝晉的散文,餘秋雨表示,「這篇文章在網上傳播很廣,但這不是假冒的,真的是我寫的。」他說,大家之所以被感動,不是他文章寫得好,而是內容感人,是謝晉的家事感人。

來源:揚子晚報

 

相關焦點

  • 餘秋雨新書上海書展首發:《門孔》真的是我寫的
    原標題:餘秋雨:《門孔》真的是我寫的   餘秋雨   餘秋雨緬懷謝晉導演的散文《門孔》曾在網上引起轟動,感動無數讀者。昨天下午,餘秋雨「記憶文學」結集《門孔》在上海書展首發,吸引了上千「餘粉」圍觀。
  • 從「門孔」感受一個不一樣的餘秋雨
    「對於做官和出名,我沒有絲毫榮譽感;對於邊緣和孤獨,我沒有絲毫不適應。這是因為,前者只是偶然所遇,後者則是本性所歸。」    在餘秋雨過去的70多年時光中,他寫了很多書。寫空間意義上的中國,以《文化苦旅》為代表;寫時間意義上的中國,以《中國文脈》為代表在寫書的過程中,他接觸到了很多前輩如巴金、黃佐臨、謝晉、章培恆、白先勇、余光中……當這些「前輩」成為他筆下的主角,就有了今天的《門孔》。    8月18日,餘秋雨新作《門孔》近兩個小時的讀者見面會,他手持話筒,全程站立,「我不能坐在那裡講,作為教師,一輩子我都是站著講話。
  • 餘秋雨《門孔》:透過當代文化的「門孔」
    他最近出版的《門孔》一書,將時代、人物、審美等要素雜糅於一體,文字的背後是他對歷史與個人命運發出的感慨,寫作中時常擱筆哽咽。  《門孔》可算是《中國文脈》在現代的延續。這種延續,比古代文脈更具有強烈的情感效應。書中,他記錄了與謝晉、巴金、黃佐臨、章培恆、陸谷孫、張可、王元化、白先勇、林懷民、余光中等文化名人的交往故事。夾敘夾議的行文方式,使我的閱讀只能慢下來。
  • 餘秋雨記憶文學結集《門孔》
    (記者路豔霞)昨天,作家餘秋雨攜新書《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該書是他至今所寫的全部單篇記憶文學的結集,特別收入新作多篇。此前,餘秋雨緬懷謝晉導演的《門孔》在網上曾引起轟動。由這篇文章開始,廣大讀者紛紛尋找餘秋雨緬懷其他文化逝者的文章,於是發現了他筆下的巴金、黃佐臨、章培恆、陸谷孫、張可、王元化……同時,也讀到了他描述海峽對岸至今健在的文化名人星雲大師、白先勇、林懷民、余光中的一系列篇章。而這些文章此後都被收入了《門孔》一書中。除此之外,餘秋雨與妻子馬蘭的情感歷程自敘《單程孤舟》也收入其中。
  • 餘秋雨憶《門孔》寫作往事 曾一次次擱筆哽咽
    謝晉去世前立的遺囑中包括,他去世後的墓碑由余秋雨先生寫。謝晉導演去世後,餘秋雨執行了這個遺囑,寫了謝晉的墓碑,然後寫了一篇文章《門孔》。文章寫得很感人,讓讀者看到大導演謝晉生活中的艱辛:四個孩子,兩個孩子智力欠缺,而且很嚴重。但是謝晉與孩子們的情感甚篤,父子情令人感動。餘秋雨透露,謝晉曾給他說,他的兒子阿三長年因病在家,「為什麼眉毛那麼稀疏?
  • 水木筠子‖餘秋雨《門孔》溫暖人的荒漠
    動人文字溫暖入心——讀餘秋雨《門孔》讀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醍醐灌頂,有時會沉湎其中。讀書是讀人、讀世界,能在書中遇見各種有趣的靈魂,看見外面世界的精彩紛呈。讀完餘秋雨先生《門孔》這本書,我心中瀰漫著絲絲悲傷、感動,但更多的是溫暖,有親情、友情、愛情。
  • 薦讀·贈書丨餘秋雨溫情回望之作《門孔》
    元精裝《門孔》一本  詳細參與方式見本文末尾  餘秋雨文學十卷匯集了餘秋雨先生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十部文學著作,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中國文脈》《極品美學》《傑作之秘》《空島·信客》《冰河》《門孔》組成,十部作品橫跨三十年,全部由余秋雨先生在2019年做了大量修訂。
  • 讀餘秋雨《謝家門孔》
    提起謝家,在沒讀這篇文章之前,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魏晉時期的謝家,那可真談的上是當時的名門。我本以為,餘秋雨先生的這篇文章,是寫關於那個時代謝家的興衰,然而並不是。他寫得是現代的謝晉。謝晉,何許人也?他1923年11月21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導演。
  • 「《門孔》的後面是家庭」
    餘秋雨新書《門孔》。   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餘秋雨又有新作問世。一本取名《門孔》的散文集8月18日在上海書展首發。這本散文集收入的文章中,確有一篇專門寫謝晉父子的文章《門孔》。
  • 餘秋雨攜新作《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談記憶文學與中國文脈
    餘秋雨攜新作《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談記憶文學與中國文脈  8月18日下午,餘秋雨攜新作《門孔》亮相上海書展,與知名評論家、中南傳媒集團董事長龔曙光對談記憶文學與中國文脈。  據悉,餘秋雨新書《門孔》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系餘秋雨至今所寫的全部單篇記憶文學的結集,特別收入新作多篇,餘秋雨著述八百多萬言,但他坦言:唯有寫作這本書時,一次次擱筆哽咽。  《文化苦旅》插畫增訂終極版此次也一併亮相上海書展,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苦旅》是在舊版《文化苦旅》的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
  • 餘秋雨《門孔》,催淚之作!
    餘秋雨《門孔》原載於2009年1期《收穫》,是作家餘秋雨為紀念人民藝術家導演謝晉而作。
  • 餘秋雨:門孔
  • 餘秋雨《門孔》新書發布會大談妻子 回應"半年離次婚"
    原標題:餘秋雨回應「半年離次婚」   上周末,餘秋雨攜新作《門孔》在上海與讀者見面。他大談和妻子馬蘭的關係。   發布會上,餘秋雨的書迷數量一點也不亞於當今任何一位「網紅」作家,甚至書迷的年齡層次跨度更大。
  • 餘秋雨:《門孔》,催淚之作
    文 | 餘秋雨摘自 | 《門孔》 - 1 -直到今天
  • 餘秋雨《門孔》,催淚之作
    餘秋雨說,在寫作《門孔》的過程中,他控制不住自己,多次淚流滿面……直到今天,謝晉的小兒子阿四,還不知道「死亡」是什麼。
  • 餘秋雨《門孔》:看完淚奔的好文章!
    《門孔》是餘秋雨緬懷導演謝晉的散文,曾在網上引起轟動,感動無數讀者。
  • 餘秋雨《門孔》,很久沒讀到這麼好的一篇文章了!(催淚之作)
    ,又在窺視著神聖,這樣的一個過程了不起,所以我把這本書叫《門孔》。」——餘秋雨餘秋雨說,在寫作《門孔》的過程中,他控制不住自己,多次淚流滿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讀讀這本書裡的文章。02 阿三還在的時候,謝晉對我說:「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門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門,他就離不開門了,分分秒秒等我回來。」謝晉說的門孔,俗稱「貓眼」,誰都知道是大門中央張望外面的世界的一個小裝置。
  • 由《門孔》想起的
    作者:羅裡寧  餘秋雨先生的散文,在當代中國文學裡,應該會留下濃重的一筆。  他新近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是他寫作至今的全部單篇記憶文學的結集《門孔》。
  • ...十卷》將陸續再版 已推出《中國文脈》《文化苦旅》和《門孔》
    □半島記者  孟秀麗  文化名人餘秋雨的文學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中國文脈》《極品美學》《傑作之秘》《空島·信客》《冰河》《門孔》組成的十部作品集《餘秋雨文學十卷》目前正陸續再版上市。目前已經推出的作品有《中國文脈》《文化苦旅》和《門孔》。  這些作品,是餘秋雨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所創作的,時間橫跨了三十年。去年,餘秋雨對於這些作品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訂正。
  • 十六年後,再讀《文化苦旅》,我讀懂了餘秋雨的處世哲學
    十六年前,我初讀《文化苦旅》,被那從文字中浩浩湯湯奔騰而來的歷史文化氣息給震撼住了。遺憾的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很快就被衝淡了。原因有兩個:一、有一次,我在書店看到了一本叫做《石破天驚逗秋雨——餘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辯》的書。這本書是批判餘秋雨文中的常識性錯誤的,很厚的一本書。我當時翻看了幾頁,發現《文化苦旅》確實存在不少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