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史蒂夫.溫特
「我在4000 米高峰上等待雪豹」
雪豹是世界上最難拍攝的動物之一。在全球僅存的幾處雪豹棲息地之一的荷米斯國家公園,經過長達10 個多月的等待後,《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史蒂夫.溫特終於用鏡頭捕捉到雪豹回頭的瞬間,這張照片榮獲「2008 年度野外生態攝影大賽」大獎。「雪豹生活在地勢險峻、海拔極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正因為此,這次拍攝是我成為攝影師以來所經歷的最艱難的一次拍攝。
」接受《外灘畫報》記者專訪時,溫特如此表示。
文/ 丁曉蕾 圖片提供/ 史蒂夫.溫特
深夜,印度荷米斯國家公園(HemisNational Park) 海拔幾千米的一座山峰某個峭壁邊上,寒風凜冽,新一輪白雪剛下了薄薄一層。一頭雪豹正隱蔽前行,它緩緩地移動著長有利爪和厚墊的腳掌,仿佛融雪滑落峭壁般悄無聲息。
雪豹回頭的瞬間,《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史蒂夫.溫特(Steve Winter)用鏡頭捕捉了下來。這張照片被評為「2008年度野外生態攝影大賽最佳圖片」,大賽由英國BBC 野外生態雜誌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共同舉辦,來自82 個國家的32000 多部作品參加了比賽。
在野生動物攝影師的眼裡,雪豹是世界上最難拍攝的動物之一。野生動物學家表示,世界上僅存4000-7000 只野生雪豹,它們全部生活在海拔4000 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對人類來說,到達雪豹的生存環境就已經是對自身體能極限的挑戰。此外,這種美麗的動物還非常敏感,很難靠近。為了能拍到這種危險而美麗的罕見野生動物,溫特在寒冷的荷米斯國家公園內的一座山上駐紮了10個多月。
1995 年,史蒂夫.溫特成為《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為了拍攝,他在野外冒險的經歷已足夠寫成幾本書。他曾在巴西被美洲虎追逐,在冰島從爆發中的火山上空飛過,甚至差點死在西伯利亞灰熊的掌下??接受《外灘畫報》記者專訪時,溫特這樣說道:「雪豹生活在地勢險峻、海拔極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正因為此,這次拍攝是我成為攝影師以來所經歷的最艱難的一次拍攝。」
用「鏡頭陷阱」捕捉雪豹身影
2006 年下半年,溫特接受《國家地理》雜誌的委派,踏上了尋找雪豹的旅途。
「雖然從事野外攝影近二十年,但是我大部分時間都是赤膊在熱帶叢林裡拍攝動物,這次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體驗。」溫特說。出發時,他的行李蔚為壯觀,從攝影器材到野外生存的必備用品,這些東西足足裝滿了33 個大號行李箱。他和助手們先飛到印度德裡,再從德裡轉機至印度北部的荷米斯國家公園,這裡是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的雪豹僅存的幾處棲息地之一。
到達後,為了適應高原氣候,他們先在山下休息了幾天,然後乘坐卡車、吉普車向更高處邁進。走到公路盡頭時,他們的交通工具又換成了馬,因為前面已經變成亂石遍地的陡坡了,「不誇張地說,那裡看上去像月球表面一樣,除了石頭還是石頭。」最後,他們在公園裡海拔3000 米的一座山峰的峽谷中安營紮寨。
荷米斯國家公園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即使是夏天,那裡的氣候也異常惡劣,還經常刮狂風、下暴雪。溫特一行人小心前行,尋找雪豹的蹤跡,「我想,在我們不停地通過紅外望遠鏡巡視、希望能看到雪豹的同時,它們也在看著我們吧。」
野外搜尋時,他們既要留意那群正在跨過碎石坡的羊,還得不忘緊盯峭壁頂端,「雪豹喜歡由高處伏擊。」溫特說,「不像亞、非洲其他的豹會依靠樹枝葉的掩護,雪豹總是藏身於雜亂、陡峭的巖石中,這正是它狩獵的最佳位置。」
長期為《國家地理》雜誌撰稿的野生動物學家道格拉斯.切德威克(Douglas H. Chadwick)則這樣描述道:「你得轉過身去,才能分辨是否有一隻正在活動的雪豹站在你身後。雪豹非常聰明,它們如果弄鬆了一塊石頭,就會伸出一隻腳阻止石頭滑落髮出聲響。搞不好,在你的附近就有一隻,正毫無聲息、全面警戒地活動著。」
「雪豹非常非常害羞、敏感,視力又很好,所以想用手持相機捕捉到它們的身影幾乎是不可能的。」溫特採取了最笨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等。 他們一行帶了14 臺安裝了遙感控制器的相機,在當地嚮導和NGO 組織的雪豹保護志願者的幫助下,溫特找到了雪豹的腳印;然後他就像盜獵者安裝陷阱一樣,把相機隱蔽地置放在雪豹有可能出沒的地方。就這樣,只要有動物經過,包括雪豹,相機就會自動拍下一張照片。
溫特每天都去檢查照片,找尋新的雪豹更有可能出現的地點。到達高原山地一個多月後,雪豹第一次出現在溫特的鏡頭裡,一隻好奇的雪豹湊上來觀察剛才閃光的東西是什麼,「它看了一眼,閃光燈又閃了一次,然後它就走掉了。」更多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或者只是一隻喜瑪拉雅巖羊,或者豚鼠。
雪豹的照片逐漸累積,但是除了在山區的第五個半月時拍到了一張構圖和動作都相當不錯的照片外,溫特的工作幾乎沒有進展。
「在山上待了近10 個月,拍了幾萬張照片後,我的失望到達了極點,幾乎沒有一張能拿得出手的照片。」溫特說,他甚至還在喜馬拉雅山上度過了一個冬天。
就在溫特駐紮的第十個月,一個照例寒冷的早晨,他起床去檢查自己的遙感快門相機時,他發現了一張從構圖到內容都堪稱完美的照片:深夜,漆黑的天空中飄著雪,地面上則已經積了薄薄一層,長相奇特的高原植物從巖石裡參差凌亂地鑽出來,在這個宛若人工布景般的典型生存環境裡,一隻雪豹正以非常優美的姿勢看向鏡頭。這就是本文開頭的一幕。
超出人類追尋極限的動物
雪豹的行蹤難覓並非浪得虛名。印度野生動物學家萊格弗.辛格(RaghuSingh Chundawat)已經在荷米斯公園觀察雪豹5 年,他被稱為在世的研究者中,見到雪豹次數最多的人,但也不過數十次。
雪豹善於隱匿,不會發出像老虎、獅子那樣的吼叫聲,而且總是獨來獨往。他們生存於世界上最令人敬畏的群山當中:喜馬拉雅山及喀喇崑崙山;青藏高原及鄰接的崑崙山;興都庫什山、帕米爾與天山;還有阿爾泰山,其山峰構成了蒙古與中國、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相鄰的邊界。食肉動物科學家將這一片橫跨約250 萬平方公裡、涵蓋了12 個國家的地區歸為雪豹分布區。
雪豹不僅生活在高原地帶,還喜歡在夜間出沒。當人影沒入薄暮,狂風橫掃山谷時,雪豹就要準備外出覓食了。晝伏夜出,晨昏活躍,這就讓人類看到它們的機會更少了。
雪豹的毛皮就像透過樹葉的月光一樣斑斕,眼睛則幾乎是金色的。最醒目的是雪豹的尾巴,成年雪豹的體長一米多一點,但尾巴卻與身體幾乎等長。雪豹用這條粗大的尾巴社交、求偶,或者圍住整個身體禦寒;但最主要的功能,是讓它在峭壁上追逐跳躍時,保持平衡,讓它能在幾乎90 度垂直的巖石峭壁上上下自如。
雪豹在躍起時可在空中轉彎,捕食能力極強:從山羊、巖羊、斑羚、鹿,到黃鼠、野兔等,這些小型動物都是它的獵物。通常,它們把身體蜷縮起來隱藏在巖石之間,當獵物路過時,就突然躍起來襲擊,一口咬斷獵物的喉嚨。在獵物稀少的冬天,它們有時也會跑到低山區偷食人類的家畜和家禽。
雪豹的行動速度極快,一夜可以穿行40 公裡。1996 年美國的生物學家湯姆.麥克卡斯(Tom McCarthy)在蒙古捉到一隻雪豹,給它戴上了衛星定位項圈,人們這才發現雪豹遊走的範圍竟然廣達1000 平方公裡。10 年後,湯姆在巴基斯坦為第二隻雪豹戴上衛星定位器,僅在2007 年一年,這隻雪豹的足跡已經遍布方圓300 平方公裡的地區,越過巴基斯坦的邊界了。
萊格弗.辛格因此表示:「追蹤雪豹的足跡,可以了解人類的極限,因為人類真的很難跟上它們。」他曾嘗試捕捉雪豹,為它們戴上無線電發訊機,但卻很難長期接收訊號,因為雪豹不久就會跨過幾個山頭,訊號也就跟著中斷了。
瀕臨滅絕的「高山貴族」
儘管攝影師和動物學家們都難見雪豹一面,但雪豹卻很難逃脫捕獵者的毒手。雪豹是「居有定所」的動物,一般都有固定的巢穴;它們經常在巖石洞中、亂石凹處、石縫裡或巖石下面的灌木叢中安家,並且好幾年都不更換巢穴。如果出去獵食,它們也總是按照一定的路線繞行,捕獵者只要掌握了它們的路線,沿途設下陷阱,就很容易捕獲它們。
雖然自1975 年後雪豹就被世界貿易組織列為保護動物,但它們一直是黑市的值錢貨,需求量日益增加。為了獲取珍貴皮毛而遭獵殺,是目前雪豹面臨的最大威脅。據說,一張雪豹皮在黑市上能賣到100 到500 美元,轉手則更貴。
此外,東亞地區一直認為老虎的骨頭、內臟等對人的某些疾病有特殊療效。近年來由於虎骨、虎鞭等供給量下降,人們開始將目光轉向雪豹。尼泊爾的一些牧民甚至用雪豹的骨頭到西藏交換家羊。
而在雪豹生存的許多地區,尤其在保護區外延的緩衝區,家畜的數量遠遠超過野生有蹄類動物。雪豹經常會遇到食物不夠吃的情況,此時它們便會襲擊家畜。牧民的生活往往並不富足,被雪豹偷襲一次很可能就會讓一個家庭陷入吃不上飯的境地,所以雪豹也常常被憤怒的牧民們獵殺以示報復。
道格拉斯.切德威克說, 「牧人、誘餌、陷阱、毒藥,種種威脅使得人們更容易看到被殺害的雪豹,而卻難覓活口。現存的數量約4000-7000 只,只有一個世紀前的一半。」專家們擔心實際的數量可能已滑落至3500 只。
可喜的是,如今已有很多地方開始了保護雪豹的行動,比如中國、印度、蒙古等。但這些保護究竟能取得多少成效?切德威克擔心的是:「保護的前提是了解雪豹,但有關雪豹的資訊非常少,相較於其他的哺乳動物,人們對於雪豹的了解顯得太籠統了。」
(責任編輯:gu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