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王蕊 朱詩意
「天下第一痛」到底有多痛?
就連呼吸都是一種痛!
去年10月,61歲的嵊州王阿姨患上右側三叉神經痛,伴發右側面肌抽搐,右臉簡直「無法觸碰」,吃飯、喝水、說話、輕微碰到,都會像電擊刀割一般劇痛。同時,右臉和右眼還不停地抽搐,嘴角都歪斜了。吃藥、中醫、針灸……王阿姨跑遍當地醫院,絕望的她甚至求助「神婆」。唯一的兒子心疼母親,四處打聽治療方法,最後打聽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可用微創的辦法治療這種痛,他立刻帶著王阿姨趕來,接受微創手術後,王阿姨臉不痛了,也不抽搐了,「太好了,我覺得又可以活下去了。」
「天下第一痛」讓她痛不欲生
「簡直不敢回想。」坐在寬敞明亮的浙大一院之江院區病房內,提起患病的日子,王阿姨仍是止不住地一個勁掉眼淚。
王阿姨今年61歲,是紹興嵊州人,她一直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平時在家裡照顧孫女,兒子兒媳都非常孝順,日子過得蠻愜意的。從去年10月起,王阿姨感覺右臉時不時隱隱作痛,一開始她還以為是牙痛,到當地醫院拍了個片子,醫生說是牙周炎,吃點藥就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回家吃了一個月的藥,疼痛不僅沒有任何緩解,而且不斷加劇,發作頻率也越來越高,平均兩三分鐘右臉就會襲來一陣撕心裂肺的疼痛感,並從臉頰逐漸延伸到鼻子、眼睛,一直到頭頂,同時,王阿姨還發現自己的右臉和右眼皮會「一抽一抽」的,每次抽搐都會進一步加劇痛苦。再次前往當地醫院進行檢查後,王阿姨被確診為「三叉神經痛」加「面肌抽搐」。
「從去年10月到現在,我就沒怎麼好好睡過覺,痛得厲害的時候真的是不想活了。」王阿姨抹了抹眼淚,而在患病時,連抹眼淚對她來說都是奢侈的行為,因為即使痛得痛哭流涕,她也不敢碰自己的臉。
那段時候,王阿姨的兒子杜先生(化名)在嵊州「尋遍名醫」,吃藥、中醫、針灸……只要是別人推薦的,他都帶著母親趕過去,但是一直沒什麼效果:「後來趕上疫情,看病就更困難了。」在疼痛的持續折磨下,王阿姨一下子瘦了七八斤,而且因為長期睡眠不佳,她甚至出現了悲觀無助的抑鬱徵兆。
有天早晨,杜先生睡眼朦朧中看到母親站在自己床頭一動不動,嚇了一大跳,急忙從床上跳起來。「兒啊,我太難受了,我不想活了,就是捨不得你們啊!」看到母親這麼痛苦,一向「硬漢」的杜先生也留下了眼淚。
今年8月初,杜先生從朋友那裡打聽到浙大一院有辦法可以有效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面肌抽搐,立刻帶著母親趕到了浙大一院之江院區。
手術後當天,臉不痛也不抽了
浙大一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鄭傑勝主任醫師接診了王阿姨,經過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王阿姨右側小腦上動脈分支與右側三叉神經關係密切,右側前下動脈分支與面聽神經關係密切。
「三叉神經痛和面肌抽搐是常見的腦神經疾病,一般來說,三叉神經及面聽神經和周圍血管友好相處,互不擠壓,但像王阿姨這樣,血管走向異常,『壓住』了三叉神經和面聽神經,這樣神經就很容易受到血管搏動的影響而出現神經損傷,從而引發三叉神經痛和面肌抽搐。」鄭傑勝主任醫師說,「像王阿姨這樣三叉神經和面聽神經同時都被血管壓住,同時發生三叉神經痛和面部抽搐症狀的患者倒是不多,不過它們的發病機理是一樣的,都可以使用顱神經微血管減壓術來進行治療。」
8月14日上午9點,王阿姨接受了這一微創手術,手術由鄭傑勝主任醫師主刀,他先用神經導航儀在王阿姨的右耳後對橫竇和乙狀竇的交叉點進行定位。「壓迫點就在交叉點的下方深處,這樣可以更加精準地找到點位,從而儘量縮小切口和骨窗的大小,減少出血,患者也會少一點痛苦,恢復也能更快一些。」
精準定位後,鄭傑勝主任醫師以這個交叉點為標記切了一個大約4釐米的切口,再開了一個直徑2.5釐米左右的骨窗,在顯微鏡的輔助下推開小腦,逐步深入,在狹小的空間裡找到了三叉神經和面聽神經,小心翼翼地梳理、撥開周圍粘連的血管,找到責任血管,再用特製的墊片將神經和責任血管隔離開來,使得神經不再受到血管搏動的影響。
經過麻醉復甦回到病房後,王阿姨抓著兒子的手連聲說:「不痛了,不痛了。」杜先生還高興地發現,王阿姨的臉也不再「一抽一抽」的了。術後第二天,王阿姨就開始正常飲食了:「其實我飯量蠻大的,得這個病後,什麼東西都不想吃,現在不痛了,胃口馬上就變好了。」
王阿姨送來錦旗
治療三叉神經痛 還有以下方法
三叉神經痛號稱「天下第一痛」,發作時疼痛如刀割、針刺、撕裂、燒灼或電擊樣劇烈難忍,甚至痛不欲生。通常在上唇、鼻翼、齒齦、口角、舌、眉等處有扳機點亦稱「觸發點」,輕觸或刺激扳機點會導致疼痛發作。
面肌抽搐表現為半側面部陣發性、不規則、不自主抽搐,程度輕重不等,嚴重者每日抽搐不計其數,甚至出現面部萎縮,瞼裂變小,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及自尊。
「微血管減壓術是醫學界公認的根治三叉神經痛和面肌抽搐的方法,該手術技術成熟,風險較小,效果很好且立竿見影。為進一步減輕患者痛苦,我們更注重『微創』理念,儘量減小切口,手術過程基本不出血,患者術後恢復得也比較快。」浙大一院神經外科主任詹仁雅教授說,「除此之外,還有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術、伽馬刀治療等方式可以治療三叉神經痛。」
1.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術
在C臂機或DSA引導下精準穿刺卵圓孔外口,導入球囊壓迫三叉神經半月節,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微創,不出血,尤其適用於非血管壓迫導致的三叉神經痛患者。
2.伽馬刀治療
運用高能伽馬射線聚焦到三叉神經根部,降低三叉神經對痛覺的敏感度,達到減少疼痛發作的目的。無創,住院時間短,尤其適用於無法耐受麻醉和手術的高齡患者。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