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北京晚報曾以《三四百狐狸貉大鬧湯河口村》為題,獨家報導了有人在懷柔山上放生狐狸與貉,結果這些動物鬧得山下農戶家雞犬不寧。4月9日,懷柔森林公安處的工作人員前往當地捕捉狐狸和貉,目前已經發現並處理藍狐和貉80餘只,其中40隻已經死亡。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森林公安正在緊鑼密鼓地查找放生人員。
最新進展4月9日,懷柔區森林公安處組織警力進山,他們拿著網抄子,捕捉放生的藍狐和貉,以最大限度減少附近村民的損失。
一位工作人員說,執行捕捉任務的約有30人。被放生的狐狸和貉因為缺少食物和水,再加上並非野生的,因此反應並沒有那麼快,但是由於山裡地形複雜,捕捉難度仍然很大。
4月9日,森警捉到了將近40隻活的狐狸和貉,它們將被送往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剩下一些死掉的狐狸和貉,工作人員將屍體就地深埋。截至目前,工作人員已總共處理了80餘只狐狸和貉。「我們今天上山就發現,不少狐狸因為沒吃沒喝,生存狀態很不好,有的尾巴的毛都掉光了。」工作人員說。
事件回顧森林公安方面透露,接到村民舉報後,4月1日,湯河口森林公安派出所組織警力對湯河口村狐狸咬死雞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走訪。在村民家發現死柴雞3隻,被咬傷的柴雞1隻,院內籠子裡裝著3隻活體狐狸。隨後森警將捉到的狐狸帶走,並交由專業部門進行鑑定。
經鑑定,放生的狐狸為養殖的藍狐,也稱北極狐,在我國為外來引進物種,不屬於受保護的野生動物。森警將捕捉到的不同種類狐狸再次進行鑑定,經鑑定,除藍狐外,放生的還有少部分貉。貉屬於國家三有動物,即有益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但此次放生的貉均為人工養殖。
森警經過與山場承包人了解情況並調查走訪附近村民,最終找到了兩名目擊者。與此同時,森警在湯河口鎮大黃塘村梁南溝找到了放生藍狐和貉的地點,確定了這些藍狐和貉為人為放生。
據一名目擊者說,3月27日那天,有許多人開車來到湯河口鎮大黃塘村,將300多隻狐狸放生,目擊者稱來的人都不認識,放生後這些人全部乘車離開了。另一名目擊者稱,3月27日下午2點左右,他在放生地點附近看到有汽車從溝內開出,雖然並沒看到狐狸,但他看到一輛貨車上裝著許多空籠子,據此判斷這些人是來放生的。根據這些線索,民警目前正在查找放生人員。
記者追訪據懷柔區園林綠化局工作人員介紹,按照法律規定,引進野生動物進行馴養繁殖的,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其逃至野外;需要將其放生的,應當向所在地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針對此次大規模的放生,市園林綠化局和懷柔區園林綠化局都表示,他們未收到申請。
此前,湯河口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聯繫市野生動物主管部門,詢問上述情況是否給予農戶補償,得到的答覆是如果是養殖的狐狸,不符合補償條件,不能給予補償。北京廣衡律師事務所趙三平律師說,非法放生給村民造成損失,應該由放生的人來賠償。
目前警方還沒有找到放生的人,村民希望警方能夠儘快破案。「辛辛苦苦養大的柴雞,一下子就被狐狸咬死了,我們上哪說理去?」村民覺得十分委屈。
記者在網上查詢發現,放生的人經常會集資湊錢買狐狸放生。有的還在網上發表放生經過,標題就是「掛經幡、放狐狸、賞美景」。
在一些搜索網站上,記者輸入「放生狐狸」字樣,可以查到不少專門做「放生狐狸」生意的養殖場。一家山西養殖場的老闆就說,他以前主要從事皮草行業,但現在很多人抵制皮草,買賣越來越不好做。他現在同時也做「放生狐狸」生意。「這些狐狸是我們養殖的。不少北京人來買。有的就在我們當地太行山上找地方放生,有的拉回去。」
這位老闆還向記者保證,狐狸放生後能活下去。這一說法顯然得不到專家的認同。專家表示,人工養殖的狐狸沒有野外生存能力,很難存活。為了放生而訂購的行為反而刺激了非法產業鏈的形成。
官方說法市園林執法監察大隊隊長孔令水表示,北京當地的狐狸馴養繁殖主要用於冬季取用皮張,不做放生使用,此次懷柔事件中的狐狸都是外來的,一般是從人工養殖場訂購。這些人工養殖的狐狸不具備野外捕食能力,放生之後難以存活,目前已經大量死亡。
另外,對北京當地生態平衡來說,狐狸若在放生地沒有天敵,將會強勢增長,嚴重威脅其他物種生存。從管理上來說,外來物種原本不應該隨意放生,要履行國家林業部門規定的嚴格放生程序,經過預估、評測,不對生態環境等造成影響才可以放生。但目前,放生活動隨意性強,也出現了一些專門從事非法放生的組織,有一條黑色產業鏈。孔隊長就曾經監測過一次昌平的非法放生活動,參加放生者每人要繳納500元放生費用再加30元乘車費,公布的放生通知也是附帶著銀行帳號,以行善的名義斂財。
孔令水告訴北京晚報記者,根據監測,這幾年北京放生最多的是野生鳥類、蛇和魚類,還有在公園裡放生牛蛙的。蛇類多是從南方購買,並不能適應北京的寒冬,像去年這樣的「霸王寒潮」氣候,被放生的蛇類會被凍死。牛蛙對生態的破壞更加嚴重,因為公園裡沒有天敵,牛蛙體型大,會吞食大量河裡的青蛙和魚。雖然這幾年來,北京的執法力度在加強,但沒辦法杜絕。孔令水建議市民不要盲目放生,要有科學的放生理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