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正教科書!耳蝸神經迴路超微結構獲解析
來源:小柯生命
1月6日凌晨0時,Cell Reports 全文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教授吳皓、研究員華雲峰及德國哥廷根大學Moser教授團隊合作成果「Electron Microscopic Reconstruction of Neural Circuitry in the Cochlea」。研究建立了耳蝸神經迴路成像的新方法,並提出了耳蝸聽神經可以整合多樣的外界聲音信號且受中樞緊密、多樣的調控,為聽覺領域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者通過連續切片掃描電鏡重構了目前最大且具有突觸解析度的小鼠耳蝸神經迴路,並首次對一系列關鍵超微結構進行了量化。研究者發現不同聽神經上傳出神經突觸的數量具有顯著的差異,且隨著聽神經上帶狀突觸增大或數量增加而增加。這一結果說明,中樞對耳蝸聽神經的調控具有強度特異性,可選擇性調控感知不同聲強的聽神經,這可能對背景噪音下聲音信號的提取至關重要。
此外,研究者還在耳蝸中發現了一類新的突觸連接。一般認為來自於內側橄欖核複合體的傳出神經(MOC)特異性支配外毛細胞(負責調節耳蝸聲音放大的增益),而藉助於本次電鏡重構,發現該類神經同時支配耳蝸聽神經,且對編碼低聲強的聽神經具有特異性,這說明具有不同信號來源的聽神經受到不同強度和組成的中樞支配。
2,Brain Circul:科學家開發出治療中風的新型策略
來源:生物谷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rain Circul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他們所開發的一種專利性藥物和選擇性的DHA衍生物的聯合用藥相比單一藥物而言或能有效保護大腦細胞並增加中風後的症狀恢復。研究發現,使用一種在實驗室中合成的分子LAU-0901(其能阻斷促炎性血小板激活因子),再加上阿司匹林觸發的NPD1(AT-NPD1)或能減少大腦中損傷區域的尺寸,並啟動修復機制,並能顯著改善機體行為的恢復。
3,Neurology:額葉皮層Tau病變和行為/執行障礙型AD高度相關
來源:梅斯神經
麥吉爾大學的Joseph Therriault等人,探究Aβ-PET、 tau-PET、萎縮與阿茲海默病行為/執行障礙表現(AD)之間的關係,這些與遺忘性 AD 的區別,以及它們與臨床症狀的關係。研究納入了25名遺忘性 AD 患者和131名認知無損老年人進行了比較。所有參與者用PET評估Aβ 和tau,同時用MRI和心理量表採集數據。
研究發現,和遺忘性 AD 相比,行為/執行障礙 型AD 的前額皮質 Tau 聚集模式,主要集中在內側前額葉、前扣帶回和額葉腦島皮質峰值。而兩種AD之間的的Aβ分布和萎縮,沒有明顯差異。ROC曲線顯示,內側前額葉、前扣帶回和額葉島葉皮質的 Tau-PET 攝取能夠良好地區分行為/執行障礙和遺忘性 AD。而且額皮質 Tau 負荷與執行功能障礙程度相關。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對於行為/執行障礙性 AD 患者,其額葉皮層Tau 病變可為AD的臨床鑑別診斷提供良好的證據支持。
4,Stroke:抗凝治療的中風患者,腦內微小出血會明顯增加心腦血管疾病
來源:MedSci梅斯
在二級預防中,口服抗凝劑(OACs)對腦中風患者和房顫患者而言,是預防復發性缺血性中風和系統栓塞的最有效方式。然而,OACs也可能導致出血風險的增加,尤其是腦內出血。韓國全南大學附屬醫院的Kang-Ho Choi等人,研究了在接受OAC治療的急性缺血性中風和房顫患者中,腦微出血的存在、負擔和部位對主要不良腦血管和心血管事件風險的影響。此外,他們還探究了腦微出血(CMBs)的臨床效果是否因 OACs 的類型而有所不同。研究結果表明,服用OACs的AIS和心室顫動患者中,隨著CMB負荷的增加,未來中風,心肌梗死,或血管死亡的綜合 (MACCE)的風險增加,而CMBs的解剖位置不影響未來 MACCE 的風險。
5,微觀關係距離與宏觀社會生態對人際信任的交互影響
來源:蔡華儉研究組
已有研究表明,微觀環境中的關係距離是影響個體信任他人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相較於關係較淺或毫無關係的疏遠他人,例如陌生人,人們會更傾向於信任與自己有著密切關係的親近他人,例如家人和密友。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蔡華儉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進行了4項研究,進一步揭示關係距離與社會生態的交互作用對人際信任水平的影響。
研究者通過大量的數據以及不同層面的分析,證明人際信任受微觀環境和宏觀環境(特別是文化)的交互影響,為今後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該研究中經典個體主義—集體主義理論所設想的文化差異更多表現在對疏遠他人的信任水平上,而對親近他人信任水平的文化差異往往很小,這說明首要群體中的合作與信任可能具有泛文化的適應價值。因此,在今後針對社會關係的文化差異研究中,應綜合考慮宏觀與微觀環境的作用以及文化心理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研究論文已發表於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6,JAMA neurology:尼洛替尼對中晚期帕金森患者的療效
來源:梅斯神經
尼洛替尼(Nilotinib)可以抑制BCR-Abl而被獲批用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但近年來的動物研究卻發現,尼洛替尼在帕金森病(PD)動物模型中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美國西北大學與NILO-PD國際研究組的專家團隊進行了一項多中心RCT研究,旨在評估尼洛替尼在參與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基於研究結果,研究人員認為,尼洛替尼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低CSF暴露和缺乏生物標誌物效應,加上療效數據呈負面趨勢,提示尼洛替尼不應該在PD中進一步測試。
7,酒精越讓你興奮,你就越容易患上飲酒障礙
來源:醫諾維
1月5日,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期刊上發表了題為"Subjective Responses to Alcohol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Alcohol Use Disorder"的研究,該研究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在試驗開始時對酒精的愉悅和回報效應最敏感的人,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更容易患上酒精使用障礙(AUD)。
這項研究表明,酒精對大腦獎勵作用的敏感性更高,使這類人更容易出現成癮風險。這完全符合不斷追求愉悅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流逝,習慣性過量飲酒的可能性會增加。人們認為喝酒的時候需要多喝酒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是這些控制良好的數據並不支持這種爭論。他們在飲酒初期就得到了理想的酒精效果,這似乎助長了他們想要更多酒精的欲望。
8,AM: 自主機器人智能自修復材料的研究進展與路線圖
來源:奇物論
可以自主執行修復功能的自修復材料可用於解決環境的不可預測性以及對自主操作的日益增長的需求。擁有可自修復的機器人材料可以潛在地降低成本,減少電子廢物,提高機器人的壽命。
新加坡國立大學Benjamin C. K. Tee等人在這篇綜述旨在作為一個由過去的進展驅動的路線圖,並啟發未來機器人材料和電子領域的跨學科研究。通過首先繪製自修復材料的歷史,提供了新的途徑來分類幾十年來提出的各種自修復材料。本文還對機器人和可拉伸電子器件中的自愈材料和自愈策略進行了綜述和討論。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2,腦科學日報:大腦「排毒」分「日」與「夜」;睡覺如何「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