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強勢的父母,教育出「情感孤兒」

2021-01-10 教育思享

據悉,有媒體報導,四川某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的生物專業錄取,之後又考入美國名校讀研究生,可謂前途一片光明。

若是看到這裡,一定有不少家長為擁有這樣的孩子感到驕傲,更為能夠培養出如此優秀孩子父母豎起拇指。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驕傲背後,卻是他和父母的決裂,如此優秀的孩子卻拉黑父母6年,甚至發萬字長文控訴,成為了「情感孤兒」,12年沒有回家與家人過春節。

他化名叫王猛。

王猛還準備再到北大攻讀心理學方面的博士,為自我救贖尋求心理方面的答案,他將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正積極地尋求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在決裂的信中,王猛提出了「三不政策」——不回家、不見面、不交往。

當初,其父親看到這樣的來信,幾乎要罵人,但是克制中內心的怒意,將信中的內容仔細地看了一遍,用平和的語氣接受了王猛的要求。「我當時真是含著淚寫的回信,我只能祈求蒼天……」王猛父親話到一半,聲音突然變小,忍著眼眶的熱淚說道,「我只能乞求蒼天還我兒子一個健康的心靈」。

然而,就在王猛30歲生日那天,其父親仍然給兒子鄭重其事地寫了一封祝福他生日快樂,恭喜他三十而立的郵件,而那時王猛已經與其父親決裂。也許很多人會批評王猛,如此深愛他的父母,怎麼會教育出這麼無情的兒子。

但是,在王猛長達萬字的控訴中,卻又暴露出了曾經他接受的教育。雖然王猛在求學之中獲得了很多別人無法企及的成就,但是卻是在父母強大控制下成長起來了的。或許,很多人對此並不為然,但是卻別忘了,我們努力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掌控自己的命運,人類亦是如此。顯然,在長達幾十年的求學生涯之中,王猛並沒有實現這一目的,但是這或許正是他內心所缺失的東西。而這種強有力控制下的「愛」,是否合適也有待商榷。

在「愛」與「被愛」之間,很難分出誰對誰錯。

但是卻為我們教育孩子敲醒了警鐘,就如同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是一個道理。錯位的「愛」是可怕的,也是相當可悲的。父母心甘情願地付出,到頭來卻是一場空,不被理解,這種心情或許只有作為父母后才能理解。

不過,身為家長也應該反思,當面對如王猛這樣希望得到自我控制的孩子時,或許家長應該早些放手,或許孩子會覺得那才是「愛」,而面對缺乏掌控命運意識的孩子時,也許適當地掌控卻是好事。

因此,在教育孩子需要根據孩子的特質來教育,愛孩子也是如此。身為家長,不應該只是自顧規劃孩子的未來,有時候多聆聽孩子的心聲或許父母的「愛」,才會被孩子所接受。

家長的長者意識也應該有所轉變,控制下的人生規劃,是父母的規劃,不是孩子的規劃,用「愛」作為理由,那是對孩子的不夠尊重。

希望王猛一家早日化解矛盾,也希望父母與孩子之間,能夠實現相互理解,少一些錯位的「愛」。

相關焦點

  • 國內思想周報|留美碩士萬字信控訴父母;考古學泰鬥宿白逝世
    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信控訴父母近日,《成都商報》刊發的獨家報導《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 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引發熱議。報導中,80後的北大留美碩士王猛(化名)已12年未回家過年,在電話、qq、微信上拉黑父母6年。
  • 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6年,恨父母的孩子該如何走下去?
    最近,一條新聞引發了熱議: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王猛,以決絕的方式,斷絕了與原生家庭的聯繫,拉黑父母6年,12年沒有回家。王猛在某種意義上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贏家」,四川某市的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生物專業本科,美國Top50大學心理學研究生。
  • 30歲兒子醉酒讓父親「滾」,不盡責的父母,把孩子逼成了什麼樣
    所謂「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也」,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最終融入骨血,變成他的一部分。只有高度是遠遠不夠的,父母還需寬度、眼界和格局。給孩子一個寬闊的視野,讓他看到美好的未來,孩子才不會為了眼前的輕鬆,放棄美好的未來。父母的高度是起點,有格局的父母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未來。
  • 父母愛得太滿,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愛。無孔不入的愛,滲透著孩子的生活,限制著孩子的成長,使他們成年後依然像個嬰兒般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為他們包辦一切。正是父母的過度關愛,讓孩子要麼一味索取、不知感恩,要麼一心逃離、渴望自由。還記得那個「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北大男孩王猛。」
  • 為啥美國父母熱衷收養「中國孤兒」?三種原因打臉了,值得反思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中國孩子被美國家庭收養」——相信看到這句話後,你的腦海可能會浮現出某一個畫面,或是之前在電視上見到的,或是聽旁人說起過類似的故事。總之肯定是一對外國夫妻,戀愛的抱著自己的「孩子」,可孩子的面孔和父母卻截然不同,父母的面孔更像是「美國人」,而孩子的面孔長相卻更接近「中國人」。美國國務院曾經公布過一組數據:從2009年-2017年,美國家庭一共收養80162名中國兒童,從這些數據報告中不難看出,美國父母這些年的確收養了很多中國孤兒,而其中又以女孩居多。
  • 父母拼了命把孩子推入名校,北大清華畢業的學生卻大多進了體制
    教育到了今天,已經搞成了軍備競賽。家家戶戶都重視教育,家家戶戶都把有限的金錢和時間投入到無限的激烈競爭中,家家戶戶都想著把孩子送進好一點,再好一點的學校。
  • 父母相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才能給孩子好的情感教育
    父母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美國認知心理學家道格拉斯·T·肯裡克在研究中發現,父母的關係會決定孩子的生存策略。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在生存策略上屬於「慢策略」型。真正好的教育,並不會是羞於表達的,也並非要在孩子面前把夫妻之間的愛意掩藏起來。恰當好處的教育,往往是要向孩子自然表達出父母間的恩愛的。因為在給孩子傳達一種安全感和穩定感的同時,也在教會孩子什麼是愛。在父母相愛氛圍中教育出的孩子,既有愛人的能力又有被愛的勇氣,他們對待愛的態度是不卑不亢的。
  • 北大專業碩士學費過高引發爭議(圖)
    今年剛考上該校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張侖(化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雖然每年學費是1.6萬元,但只要不掛科,就會有3000元的獎學金」。但也有新生在網上表示「太貴,準備放棄」。  當記者聯繫到這名「準備放棄」的新疆籍學生時,他最終還是決定去學院報到。他說,1.6萬元的學費是「啃老」啃來的,由於家在農村,父母出這筆錢很吃力,「但第一年,就這樣了,剩下的靠自己。」
  • 父母哭死:中大碩士自殺引發的思考...
    教育的目的到底錯在那兒?——由4月16日晚中大碩士自殺引發的思考...層出不窮的類似事件,讓人扼腕嘆息之餘,不禁思考,我們的教育,到底該如何進行?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獨立生存能力!當今,最該改變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觀念。那麼,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什麼呢?
  • 《小爸爸》:「合格」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其實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不光是給子女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也不光是助力子女成才成為國家的棟梁,更多的我們要從子女的三觀建立,性格品行和智識教養等方面進行教育,而進行子女教育的前提應當是我們作為父母自身素質的提高。只有我們本身給兒女樹立了好的榜樣,好的模範,才能使兒女更加體會到提升自身素質的重要性,才能使之不斷進步。
  • 一個人大畢業生的救贖:最終,他沒有拉黑父母
    2018年春節前,一位化名王猛的北大留美學生,在網絡上發表控訴父母養育不當的萬字長文,稱在少年時代受到的巨大創傷久久不能癒合。他已經連續12年沒有回老家過年,已全面拉黑父母6年,以示決裂。儘管不乏批評聲稱王猛脆弱,甚至評估他的精神狀態出現嚴重問題,但王猛的知音並不少見,總有人多少能在他的傷心欲絕的講述中找到一些類似體驗。
  • 想要教育出健康快樂、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就要學會尊重孩子
    如果孩子做事情沒有主見,那是因為父母總喜歡在公眾場合批評教育孩子。誠然,每個家長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而且在當前重視學歷文憑和功利化的教育氛圍下,很多父母往往覺得,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幫助他開發智力,引導他掌握一技之長,卻忽略了孩子情緒健康和思想情懷的培養。
  • 女孩天生有一對「藍眼睛」,被父母拋棄淪為孤兒,後來怎麼樣了?
    中國女孩天生擁有一對「藍眼睛」,被父母拋棄淪為孤兒,後來怎麼樣了?人出生以來,就面臨著各種不同的命運。有的人天生優質優待,而有的人百般拋棄,或許你會感嘆命運的不公,但一切又是那麼無可奈何,仿佛所有都是命中注定,唯有自己的才能改變人生。
  • 改密碼=有秘密=早戀,女孩們控訴父母的奇葩邏輯:我太難了
    01來自三位女孩的控訴:「早戀」這個詞是每個父母都不想觸及的,更不希望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但進入青春期產生懵懂情感幾乎是必然的情況。父母千萬不要風聲鶴唳,否則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少年說》這檔節目中,就有三個女孩遇到了這種難題,她們朝臺下的父母發出了控訴。第一個女生:不吃晚飯=減肥=早戀不論我做什麼,媽媽最後都能跟早戀結合在一起。在她眼中,我不吃飯就相當於要減肥,想要變漂亮,那一定是有喜歡的人了。甚至周六周日休息時,我穿著裙子出去找同學玩,媽媽都會以為我要去約會,怎麼解釋都不信。
  • 《看上去很美》一部電影的5堂教育課,給父母的行為「照鏡子」
    《看上去很美》,小說是王朔的,導演是張元。一直覺得張元和張藝謀挺像,我說的不是外貌,而是風格:就是儘量不重複自己。電影講述了幼齒男孩兒方槍槍被父親送入幼兒園,在集體主義和獎懲制度的幼兒園裡,他試圖找尋認同和存在感,以失敗告終的整個過程。人人都愛方槍槍,因為這個三歲的小孩子代表了我們本性中的純真,或許還有點小壞。
  • 「巨嬰式」父母,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這位年輕的媽媽所做作為無疑正反向"教育"孩子,孩子長大後三觀是否正常,可想而知。 以上父母皆具有"巨嬰式"父母身上的特徵,他們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中國和國外的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導致中國在"巨嬰式"父母的比例遠高於國外。筆者大致分析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為啥美國父母喜歡收養中國孤兒,尤其是女孩,背後原因惹人唏噓
    為啥美國父母喜歡收養中國孤兒,尤其是女孩,背後原因惹人唏噓年紀很小就失去親人,有些是因為出生攜帶疾病被拋棄,有些是因為家裡窮被拋棄,但最終他們都成為了最不被人喜歡的孤兒。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領養中國的孤兒呢,其中女孩比例最大,真實原因真是令人唏噓不已!站在美國街頭,你時常可以看見那些外國父母牽著中國孩子逛街,根據統計看來,從1999年開始,我國將近八萬多孤兒都被國外領養了,其中美國人領養最多,而且被領養的大量孤兒中大多都是女性,為什麼外國人喜歡領養中國的女孩呢,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 她在北京經歷了什麼,讓北大的碩士回到河南當起了油漆工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你要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將來才有出息,才能有份好的工作。」 碩士研究生算不算人才?那麼,集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普通話甲級、英語六法語、法語初級於一身的人,是不是該是人生的贏家,該順風順水呢?我想回答毋庸置疑,是肯定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蘇黎傑吧。 北大碩士蘇黎傑 有人肯定會說,蘇黎傑是誰,沒聽說過,不知道,我們來認識一下她。
  • 5年前被董明珠怒斥,跑去賣米粉的北大碩士,如今過得怎樣?
    北大高材生  張天一1990年出生於湖南常德,和普通的學子一樣,經過12年的"寒窗苦讀",換來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北大就讀時,張天一就展現出了其超高的思辨能力。  90後青年創業者  2014年,年輕的張天一在北大以金融碩士的學位畢業,但是他沒有像一般的北大畢業生一樣,投身自己的專業研究,或是進入高薪企業工作,而是跑去開起了米粉店。  這件事發生後,引起了不少的轟動。許多人無法理解,一個北大碩士,有著如此大的學歷優勢,為什麼要跑去做這種沒有任何要求的工作。包括格力集團的董事長董明珠也對張天一的行為進行了批判。
  • 中山大學碩士在寢室自縊身亡 留遺書稱難找工作
    題:中山大學1名碩士在寢室自縊身亡 「畢業季」大學生壓力如何紓解?  16日晚,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蔡某某在宿舍內自縊身亡,死者在遺書中稱,畢業論文、找工作困難重重,無顏面對家人。  高校自殺案近來頻頻見諸報端,站在金字塔尖的精英們為何如此輕率地說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