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世紀哥倫布發現古巴開始,這個形如一條鱷魚的國家就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紀末的兩次獨立戰爭後,美國佔領了古巴,隨後的半個世紀一直通過傀儡政府控制,那時候的古巴被稱為「美國的後花園」,首都哈瓦那也曾是個繁華的大都市,夜夜笙歌。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1959年卡斯楚領導古巴革命勝利,一切財富收歸國有,有錢人逃離了古巴,只剩下帶不走的不動產和今天依然在街頭狂奔的一輛輛老爺車。和美國唱對臺戲還了得了?美國自然要拔掉這顆眼中釘。1961年美國僱傭軍進攻古巴失敗後,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經濟封鎖,從那時起,古巴一直就處於物資短缺的狀態。
提到哈瓦那,你會想到什麼?雪茄、Mojito、老爺車,亦或是街頭巷尾的Salsa舞和看上去貧窮卻臉上寫滿了自豪的古巴人?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關於古巴的故事卻著實不多,儘管近幾年來古巴已經打開了國門讓像我一樣的遊客自由行走,但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人來說,這裡仍然是一個神秘的國度。
平心而論我並不嚮往古巴,也對這裡說不出有太多好感。因為不夠豐富的物資、髒亂差的街道都會讓我的旅行心情大打折扣,再加上我極其反感那些像印加人一樣拍照就伸手要錢的男男女女,對我來說,哈瓦那兩天足夠了。
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物資短缺使得城市建設也停滯了。哈瓦那老城區的時光停留在了半個世紀前,雖然街道狹窄,但建築布局整齊和諧,曾經幾百年的殖民統治使得這裡擁有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歐式建築,絢麗多彩別具一格。早在1982年,哈瓦那老城區就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老城的建築破落間流露出悽美,它們都見證了古巴的歷史。奢華的廣場,狹窄的街道兩側遍布歐式騎樓建築,向遊客述說著這座城市昔日的輝煌,卻又滲透出滄桑,令人懷舊之餘又不禁心懷惋惜。
老城區是大多數遊客停留的地方,我住的民宿和老城區主要的商業步行街主教大街(Calle de Obispo)只隔一條街道,換一雙舒適的鞋,完全可以步行遊覽。清晨徜徉於老城中,恍若隔世(因為本來也沒有網絡,忘掉手機,給自己一個安靜的世界,這種感覺已經很久違了)。
所以,遊覽哈瓦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憑藉一張紙質地圖行走,領略濃厚的古巴人文氣息。
修建於17世紀末的教堂廣場(Plaza de la Catedral)算是哈瓦那的中心,也是哈瓦那最重要的廣場,我遊覽老城就將這裡作為起點。最初這裡是一片沼澤地,18世紀四周鋪設了排水系統,富裕的家庭在此修建起豪宅。廣場上最顯眼的建築就是北部巴洛克式的哈瓦那聖哥倫布教堂/哈瓦那大教堂 (Catedral de San Cristobal de la Habana)。
它是古巴最大的教堂,也是哈瓦那主教座堂,修建於1748-1777年,據說哥倫布的遺體曾安置於教堂的福音壇中,直到古巴獨立戰爭後才被運往西班牙,安放在塞維亞大教堂裡。
廣場東側是建於1746年的阿爾克斯侯爵府(Palacio del Marques de Arcos)和龍碧勇伯爵府(Casa de Lombillo),後來成了哈瓦那第一所郵局,至今依然可以使用。
侯爵府後牆的壁畫,描繪了昔日貴族的聚會
廣場南側是修建於1720年的巴約那伯爵府(Casa del Conde de Casa Bayona),今天是殖民地藝術博物館(Museo de Arte Colonial),門票3CUC。它是這裡最古老的建築,採用了當時流行的對稱布局建築風格,正面五門五窗,中心合圍起一個室內天井,鮮豔的顏色展現出濃鬱的殖民風格。
古巴和美國算的上是「相愛相殺」的典範,哦我說的不是國家,而是人。凡是提及哈瓦那,作家海明威永遠是她一塊響亮的金字招牌。唐代大詩人李白「鬥酒詩百篇」,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市郊的海明威也不例外,古巴的美酒讓大作家文思泉湧,創作出一部部傳世名篇。
1932年,海明威來到古巴海釣,在長島一住就是22年,1952年憑藉古巴漁民為原型創作的《老人與海》一舉奪得普利茲新聞獎和諾貝爾文學獎,古巴就這樣成了他的福地。海明威曾這樣表達過他對古巴的深厚友誼:我深愛這個國家,感覺像在家裡一樣。的確,相比較起晚年他回到美國後的家庭不幸與疾病纏身,古巴就是海明威生命中最後的精神伊甸園。
年輕時的海明威(本圖來自於網絡)
靠近武器廣場153號附近這棟粉紅色的小樓,就是海明威曾於1932-1939年間下榻過的兩個世界酒店(Ambos Mundos Hotel),酒店建於1925年,由Luis Hernández Savio設計,有52間客房,2間豪華套房。海明威居住的511套房今天已經改為博物館,保留了曾經的模樣。
酒店大堂內瀰漫著咖啡的香氣,迴蕩著優雅的鋼琴聲。身著黑色西裝,手持白毛巾的侍者彬彬有禮,依然在使用的老式電梯將人帶回到海明威在此居住時的那段美好歲月。
我的確不是海明威的粉絲,也沒讀過他的作品,走到佛羅裡達酒吧(Floridita)純屬誤打誤撞。它就位於主教大街盡頭朝向中央公園的街口,我走到門口看裡面又唱又跳擠滿了人便推門而入,才發現它就是大作家生前鍾愛的邰吉利的誕生地。
酒吧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17年,剛開業時叫做La Pia de Plata,當時的古巴是美國人度假消遣的後花園,在大批美國遊客的勸說下改名為「小佛羅裡達」。1910年酒吧擴展成了餐廳,到了上世紀30年代初期,酒保Constantino發明了以白朗姆酒、檸檬汁、糖水、檸檬與冰渣混合調製而成的雞尾酒,就是邰吉利(Daiquirí),喝下一口細細的冰渣在唇齒間留下清涼和甜蜜,深受遊客喜愛。海明威習慣點一杯再帶走一杯,酒吧裡至今還保留著他的等身銅像,靜靜地靠在吧檯前,看著酒吧裡的歌舞昇平。只不過慕名前來的遊客實在太多了,想拍一張和海大爺的合影都要排上半天隊。
小佛羅裡達酒吧吸引了各國名流的光顧,包括喬治·阿瑪尼、馬特·狄龍、簡·方達、皮爾斯·布魯斯南、納奧米·坎貝爾、格雷厄姆·格林、沃利斯·辛普森等都是這裡的常客。
海明威也帶火了五分錢小酒館,成了哈瓦那的遊客必到之地。順著教堂廣場西北邊Empedrado街走去,不用問,門口人山人海的那家就是。
餐廳和酒吧最好的地理位置是街道拐角,但這家酒館卻在街巷中央。因為它的前身是一家雜貨鋪,1942年創始人Angel Martinez買下它就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Casa Martinez,最受歡迎的就是店家原創的,用朗姆酒、檸檬、白砂糖(傳統上使用甘蔗汁)、薄荷和蘇打水調製的冰酒,也就是後來的莫吉託(Mojito)。來喝酒的人多了,店鋪就索性改為專門的酒館,吸引了不少古巴文青,一位名為Felito Ayon的雜誌編輯就依其位置稱它為「街中酒館(La Bodeguita del Medio)」,就這樣傳開了,1950年起就成了它正式的名稱。
這家小酒館應該算得上是「蹭熱門」營銷的鼻祖,海明威在此寫下了「My mojito in la Bodeguita, My daiquiri in EI Floridita」,使得它蜚聲國際,吸引了無數遊人前來,為的就是像海明威一樣在這裡喝上一杯Mojito。只不過,幾十年過去了,Mojito已經從5分錢一杯漲到了今天的6CUC一杯(約合40RMB),依然門庭若市,調酒師忙的不可開交。
小小的酒館裡,擠滿了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的遊客,藍色的牆壁寫滿了世界各地的籤名筆跡。不光海明威,智利前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和詩人巴勃羅·聶魯達等名人也都光顧過這裡,寫下了「自由的古巴,智利在等待」的留言。
但近些年來,這家酒館的質疑聲越來越大了。有一些筆跡鑑定專家認為酒館裡的牌子並非海明威的筆跡,在一次對創始人Angel的採訪中,也無意中透露出海明威並非這裡的常客。但真實與否已經不再重要,它的名氣早已超過了海明威的作品。
在哈瓦那的炎炎烈日下,手捧一杯莫吉託,讓薄荷的清香和檸檬的酸爽在口腔裡碰撞,熱辣的朗姆酒化作緋紅爬上臉頰,就是海明威鍾愛的哈瓦那。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40餘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