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西班牙語:La Habana,英語:Havana)是古巴首都和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大哈瓦那由瓜納瓦科阿、馬裡亞瑙、雷格拉、聖瑪麗亞—德爾羅薩裡奧等衛星城組成,曾為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堡壘和西半球最大港口。
哈瓦那與古巴,就如北京與中國,是一個國家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精神代表。哈瓦那城是保存歷史遺產最好的美洲城市之一,具有現代與歷史融合而成的魅力。
現在的哈瓦那和十年前德國導演戴文-文德斯拍攝的《記憶哈瓦那》時並沒有太大的差距,殖民時期留下的大量優雅建築常年失修, 表面的白色灰漿滲透出斑斑苔痕,一種巴洛克式的憂鬱流淌而出。早在500年前,美洲的土著人就開始和歐洲人以及後來的非洲人混居。
沿著長約八公裡的馬雷貢堤岸前行,來自加勒比海的波濤日以繼夜的衝刷著哈瓦那的海岸線,從老城區一直延伸到新城,就像條時間線,貫穿著哈瓦那的過去與現在。作為港口城市,她是通向新世界的大門。 柯希瑪爾是哈瓦那城東的一個小漁村,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提及的露臺飯店就在這裡,城裡的維希亞莊園是海明威在哈瓦那的住處,現在已經成為博物館,常年吸引著許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就在這裡,海明威完成了他的著名小說《老人與海》。
真正的富人早已不在舊城區居住,他們都搬到市郊的別墅去了,只留下古老的宮殿和大教堂,以及其餘的居民一起面對命運,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整個哈瓦那城為世界遺產為止。雖然該國並不富裕,但越來越多的建築和庭院已經重現舊貌,而今天,建築與文化,博物館和舞蹈,學校日常課程和觀光都已經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嶄新的文化。
在哈瓦那街頭,隨處都能見到切-格瓦拉的頭像。50年前,同卡斯楚一起推翻巴蒂斯塔政府的切-格瓦拉在遇害後的四十多個年頭裡,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出現在各種印刷品和服裝上。自1959年革命勝利之後,美國加強了對古巴的經濟,令人口只有1200多萬的古巴陷入到前所未有的隔絕境地,隨著90年代初,卡斯楚決定開發旅遊業,讓國外消費者幫助因常年圍堵而帶來的經濟萎縮和物資的短缺。
人們到哈瓦那去參觀、欣賞殖民時代的拱形屋頂、扶手欄杆以及風格迥異的陽臺;到著名的老字號「五分錢小酒館」裡品味古巴的「莫希託」對酒和「小弗羅裡達」的「達伊基裡」對酒,品嘗克列奧爾人最爽口的菜餚,就象當年美國著名小說家海明威在古巴時的生活一樣(莫希託酒,是一種朗姆酒為基酒,對上別的酒,並放上薄荷葉的一種酒,因海明威熱衷而出名,當時是5分錢一杯,現在是5紅一杯。朗姆酒是一種40°的烈性酒,由於古巴盛產甘蔗,所以這種酒是用甘蔗釀造的,我這次除了頂級的太貴沒敢喝,基本品遍了朗姆酒,抵擋的像是我們的二鍋頭,不難喝,但是味道比較單一。高檔的朗姆酒的味道要醇厚和耐人尋味的多,古巴的啤酒也非常好喝,後面會介紹)。
皇家軍隊城堡:建於1558-1578年間,是哈瓦那最古老的要塞。在幾乎兩個世紀期間,它充當了西班牙總督的總督府,直到總督府建成。位於武器廣場和港口大街,現國家博物館展覽廳位於這裡。守護神聖安琪兒教堂:18世紀時建於一個小高地——安琪兒山之上,最新哥德式大樓。是古巴紅樓夢小說塞西莉亞·瓦爾德斯情節衝突發生的場所。
哈瓦那大劇院:是古老的加列戈中心的大樓,其結構參照腳跟劇院,後來成為國家劇院,今天是國家巴蕾舞大劇院。在腳跟劇院時代,首次安裝了電話。卡魯索和帕伏洛瓦、普利塞斯卡婭等世界著名巴蕾舞巨星都在國家巴蕾舞大劇院演出,這都是由於古巴最著名的巴蕾舞大師阿利西亞·阿隆索的辛勤努力的結果。老哈瓦那的街道:主教街、百業街、商人街、奧布拉皮亞街、鞋跟街、古巴街、石子路街,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哈瓦那海濱大道:是老哈瓦那的港口大街延伸的一條廣闊的快速大道,北臨加勒比海,南與哈瓦那和廣場中心的市區相接壤,所以稱為哈瓦那海濱大道,是散步、談情說愛、體育運動、跳舞和民間音樂會的場所。這裡也稱海濱大街或海濱步行街。維達多區的「第23街」,是古巴最負盛名的藝術街,人行道各式花崗巖瓷磚上都有古巴著名畫家的代表作品。這條僅500米長的街道被點綴得格外引人注目。
哈瓦那的街巷,如同北京的街巷一樣的筆直。我感覺也像是北京的棋盤布局,反正我自己在哈瓦那街頭沒有怕迷路的感覺。
街巷都很狹窄,在居民密集的地方,這裡也是接地氣的沒有那麼光鮮。也是有垃圾汙水,但是只是局限在垃圾站附近和部分施工場地。街道上還是很乾淨的,好像隨時有人在清理。
總體的感覺好像是80年代我去過的上海。街道狹窄、房子低矮密集,為了祛暑門扇洞開,雜亂中有著一種悠閒,擁擠中又有一種優越的富態。這裡95%的人家沒有空調,即便是安裝有空調也是為了客人住的房間安裝的。
居民的住房也主要是西班牙風格的房子,所謂的新城區也是基本上一樣,我剛到哈瓦那,就住在新城區的哈瓦那大學附近,就是一座移民時期的貴族小樓,房間很高大、很講究。
走在街上,抬頭看到那些略顯陳舊,有年代感的路邊小樓上晾曬的各色被褥,迎風飄動,也是一種異樣的感覺。
街巷裡路邊停著很多說不清年代和品牌的各色老爺車,儼然是一個汽車發展史的展覽場。關於這些老爺車,我會單獨寫一篇相關文章。
目前由於旅遊業的開放,這裡的房子基本都開設了家庭旅館,每個樓裡面都進進出出的是遊客,但是鮮見東方面孔,我走在街上,好像我們80年代看來中國的外國人一樣的眼神。但是都很友好和熱情,和我打著招呼。路過每一扇窗戶都能聽到熱情奔放的古巴音樂。這是一個充滿自信和樂觀態度的國度。
哈瓦那居民的街頭,也是一樣的各種人物交雜。有三五成群的閒漢聚在一起閒扯,幾個老人在一起聊家常,一圈孩子在巷子裡踢球,幾個時髦的年輕人打情罵俏,擦肩而過的古巴美女,出來曬太陽的殘疾夫婦。看似貧窮的人民洋溢著生活的笑容。
路上的商販也顯得悠閒,不緊不慢的和周圍的鄰居邊聊天邊做生意,從他們的臉上好像沒有讀到有什麼壓力。這裡的小商店大部分都是國營的,也就是我們80年代交「合作社」一樣的雜貨店。但是很小,裡面的商品也很少。菜店裡面的菜蔬和水果並不很豐富,而且看似也不是非常的新鮮。好像整個市場上也就是那幾樣東西。這裡人不吃辣的,我到古巴去的時候,朋友讓我帶了很多辣椒麵和重慶火鍋底料。中國人長期吃那麼清單的不習慣。我去時候幸虧帶了一些榨菜,朋友每次吃飯都要榨菜。
哈瓦那的街道上有做生意的,但是都很規矩,沒有像我們的街道那麼亂擺亂放。路邊沒有擺地攤的,由於街道窄,所以人行道也很窄,人行道上沒有堆放的東西,即便是做生意的門口也沒有擺出來的東西。這裡不用城管,直接就是帶著警棍和手槍的警察或是軍人。我們的城市管理被一些愚民和弱智媒體強姦的無所適從了,所以我們感覺我們的街道太亂了。
街會有一些人拉你照相,收取一些小費。有些老人,特意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嘴上叼著粗大的雪茄,等你拍照後伸手要些小錢。也有巫婆在路邊擺攤算命的,看著還真有點神秘感。有的人會對你更熱情,會拉住你和你說話,雖然一個單詞也聽不懂,但是從表情和語調上能夠感受到善意,我感覺是在和我拉家常。這些大媽也有意思。
曾經走過很多地方,真正的沉入到他們的生活現實中,我感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是一樣的生活狀態,無非就是因為偶然原因而造成的環境不同、狀況不同而已。
富有和貧窮我們只是看到的表面狀況。
每一扇門裡面的事情也只是自己家的事情,幸福與否也只是門裡和門外的區別罷了。
待續。。。。。。
這個神奇的南美國家,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