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醉前禁食
體型較大的鳥應在麻醉前禁食,以減少反胃的風險。如果一隻未禁食的鳥需要緊急麻醉,應該進行氣管插管。由於低血糖的風險,小鳥通常不會禁食。無論禁食持續時間多長,麻醉前應觸診是否有食物或水分。延遲排空作物在臨床病禽中很常見。如果必須在仍然有食物或水的鳥身上進行麻醉,則應儘可能使用飼管將液體排出,並且在麻醉期間應抬高頭部,無論該鳥是否已插管。
二、鎮靜與鎮痛
鳥非常的敏感,聽覺和視覺都很發達。鎮靜可以減輕鳥的壓力並最大程度的減少恐懼,這對於診斷和治療有著重要意義。在大多數寵物鳥中,咪達唑侖以0.5–1 mg / kg,肌注(IM)或1–2 mg / kg的鼻內(IN)給藥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鎮靜方案。咪達唑侖可降低循環中兒茶酚胺的水平,降低其引起心率失常的風險。咪達唑侖能產生很好的肌松鬆弛作用,但是不止痛。用於鳥類止痛的藥物有丁啡尼諾布託啡諾等。
三、誘導
大多數鳥類是用揮發性麻醉劑(異氟烷或七氟烷)誘導的, 使用面罩或者誘導盒。
對於體型較大的鳥,通常用毛巾約束,並通過面罩給予揮發性麻醉劑進行誘導。因為高效的鳥類呼吸系統,麻醉誘導速度非常之快。對於小鳥而言,可以使用麻醉室進行誘導,這通常比控制患者進行面罩誘導的壓力要小一些。注意:在誘導前讓動物預吸100%氧氣是有用的,可以抵消誘導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一過性呼吸暫停。
四、麻醉維持
經過誘導後,大多數鳥類都可以插管。插管可以讓獸醫更好地控制鳥類的呼吸系統,同時確保氣道通暢,並允許實施正壓通氣。與使用面罩相比,能避免空氣排放到空氣當中。當然,如果計劃進行短時間(小於10分鐘)的非侵入性手術,可進行面罩麻醉;對於其他手術,插管則非常重要。鳥類的正常體溫是39-42℃,鳥類在麻醉後往往會迅速散失體熱,在長時間麻醉或手術期間保持體溫對恢復至關重要,不過,鳥對高溫的耐受性很低,保溫的同時也要避免過熱。
氣管插管:氣管插管在鳥類中相對容易,因為沒有會厭會促進氣管開口和關節突的可見性。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鳥類的氣管有完整的軟骨環,在選擇氣管插管時,應使用鳥專用氣管插管(不帶套囊)以降低引起壓力壞死的風險。氣管內插管應輕柔,避免損傷脆弱的氣管,在插管之後,應儘量減少其頭部運動。
氣囊插管:氣囊插管繞過上呼吸道。如果存在上呼吸道阻塞,或者如果常規氣管插管會干擾頭部手術則會選擇氣囊插管。雖然將導管插入氣囊需要麻醉(除了昏倒的患者,此時仍應給予止痛),但插入導管後,可以使用導管提供氧氣或使用揮發性藥物維持麻醉。
輔助通氣:鳥的新陳代謝比哺乳動物高得多,需氧量大,在麻醉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缺氧現象。大多數禽類麻醉過程中都使用手動IPPV,以維持肺灌注,從而為患者提供氧氣和揮發性麻醉劑。呼吸機則能夠在穩定的壓力和呼吸頻率下提供麻醉氣體,機械通氣也使麻醉師可以更密切地監護病人,並在手術過程中提供其他支持性護理。鳥類氣道壓力應小於15-20 mmHg,否則會造成氣囊損傷。接近正常吸入所需的壓力在不同的動物之間會有所不同。在大多數鳥類中,氣管或氣囊通氣應以4-12 cm H2O為宜。理想情況下,應根據呼末二氧化碳測量結果調整通氣頻率,使PETCO2保持在正常範圍內。
五、恢復
關閉麻醉氣體,斷開患者與麻醉迴路,用新鮮氧氣衝洗麻醉迴路後再重新連接到身上,以便在恢復期提供100%的氧氣。當患者開始有咳嗽和吞咽反應時,立馬撤掉氣管導管。並將患者放在溫暖安靜的環境中(例如恆溫箱)。
更多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