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醫一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我們使出了全身的力氣」

2021-01-08 中國文明網

  閱讀提示 

  在近日揭曉的「最班組」全國短視頻大賽第二季獲獎名單上,講述廣醫一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戰疫故事的作品《心結》榮獲特別獎。「對我們團隊的每個人而言,這次戰疫都是終生難忘的一段經歷,而這個短視頻真實記錄了其中特別難忘的一個故事。」隊長陳愛蘭說,治病救人是醫者的天職 ,危急時刻我們必須勇往直前! 

  

廣醫一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的5名成員。

 

  「歡迎你們平安健康地回來!」2020年4月5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廣醫一院)門口,鍾南山院士帶隊迎接一支英雄的隊伍時說,「你們在武漢漢口醫院克服了重重困難,搶救了很多病人,順利完成這次任務,沒有辜負醫院和廣州的期待。回來以後,我們可以繼續並肩戰鬥!」

  這支英雄的隊伍就是廣醫一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當天,5名隊員結束了14天的集中休整,從江門鶴山返回醫院。他們分別是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陳愛蘭、主任醫師謝佳星、副主任醫師張建恆、護士長彭紅、護士李穎賢。

  在近日揭曉的「最班組」全國短視頻大賽第二季獲獎名單上,講述這個團隊戰疫故事的作品《心結》榮獲特別獎。

  「對我們團隊的每個人而言,這次戰疫都是終生難忘的一段經歷,而這個短視頻真實記錄了其中特別難忘的一個故事。」12月27日,廣醫一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長陳愛蘭對《工人日報》記者說,「當國家面臨疫情考驗最危急的時刻,作為公民,為國分擔責無旁貸;作為醫者,天職就是治病救人。而且我們代表鍾南山團隊,必須勇往直前!」

 

  接到任務馬上出發 

  1月24日,除夕,廣醫一院發布了馳援武漢的動員令,陳愛蘭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17時20分,接到醫院的「出徵」通知後,她和其他4名隊員不到3小時就集結完畢。

  「我的行李箱是常年備著的,馬上出發對於我來說不難。」她說,「鍾院士親自去武漢,我想疫情肯定比較嚴峻。參加疫情防控是意料之中,接到任務馬上出發是意料之外,不容半點思考,說走就走。」

  臨別之際,74歲的老母親流著淚叮囑她千萬保重身體,3歲的小女兒抱著媽媽親了又親,說:「媽媽早點回來。」

  21時,醫院相關負責人將5位隊員送至機場。一路上,黨委書記黎毅敏不斷叮囑他們務必保護好自己,鼓勵他們發揚「奉獻、開拓、鑽研、合群」的南山風格,聽從指揮,完成任務,平安歸來。

  「醫院信任我,將這次醫療隊領隊一職交給我,我一定要照顧好幾位兄弟姐妹,把大家平平安安帶回來。」陳愛蘭說。

  疫情如命令,病區如戰場。這支隊伍將奔赴漢口醫院——武漢市最先接收新冠肺炎病人的3家定點醫院之一。漢口醫院距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僅4公裡,抗疫期間承擔著巨大的診療壓力。

  

一位患者拉著陳愛蘭的手,要跟她合影。

 

  「一根馬上要繃斷的弦」 

  第一次進入漢口醫院的病房時, 陳愛蘭感覺這個地方「像是一根馬上要繃斷的弦」。

  「我們所在的病房正是武漢的『暴風眼』,整個病區80個床位,只有6個醫生和15個護士。看到我們,當地醫務人員說感覺是來了救命稻草。」陳愛蘭說,「面對著患者痛苦的呻吟和渴望的眼神,我們能做什麼呢?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

  給謝佳星留下很深印象的則是一條長長的走廊。

  「我第一天來到漢口醫院的時候,光這條走廊兩邊病房裡就住著七八十個重症患者,這樣的場面讓我很震撼。」他說,從未料到哪個科室會同時收治這麼多的重症患者,「我不斷地告訴自己,前面的人已經很累了,你的任務就是來接著戰鬥的。」

  看到隔離病房外面的緩衝區是用木板剛隔出來的,「久經沙場」的謝佳星也不禁默默感嘆:這裡的條件真艱苦!

  謝佳星在醫院有「百毒不侵」的稱號,不管是做主治醫生,還是住院醫生輪轉的時候,一次病假都沒有請過,有時還值通宵。他經歷過SARS,參與過禽流感H7N9等救治,這次又到武漢與新冠「作戰」。

  「再高風險的戰場也絕不當逃兵,但做好自我防護是必須的。」謝佳星說,「醫生挺住了,才有充沛的精力去搶救病人。」

  由於醫療物資緊缺,每班6個小時防護服都不能脫。隊員們都穿上成人紙尿褲,「一夜之間成了寶寶」。

  為了防止長發外露沾染病毒,陳愛蘭和李穎賢還都剪成了短髮。

  回憶初次進病房,彭紅的感受是:「視覺和心靈都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混亂的場面,發熱門診、病房人滿為患。」

  病區總共80張床位,有將近一半的危重病人,一半以上病人有心電監護。

  彭紅和李穎賢負責20個病人,其中10個上了心電監護,8個吸氧,每個病人都有補液。工作量比較大,又沒有護工、清潔工,她們還需要幹打開水、收拾垃圾、派餐等瑣碎事情。

  「第一天上班,我們對很多東西不熟悉,床號都沒有分清楚,還有呼叫鈴、輸液卡、床頭卡都找不到位置在哪兒。」彭紅說,有些病人換補液等待時間過久稍顯急躁,不過一解釋說我們是廣東來的醫療隊,剛剛接手這個病區,希望見諒,病人就很激動很開心,「他們說你們真偉大,是我們的救星呀……」

  

彭紅和李穎賢在搬氧氣罐。

 

  「不管你是多大的教授,都得去搬」 

  第一次踏入病房的時候,陳愛蘭就帶領隊員把所有病人的情況、所有儀器設備特別是供氧設備都研究了一遍。

  陳愛蘭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好多病人的血氧飽和度只有40%到60%,而正常人在95%以上。對於肺損傷的病人,低氧血症會引起氣喘、口唇發紫甚至病情急轉直下,因缺氧引發多器官衰竭。

  「肺部損傷時,氧療是重要的治療手段。醫院的中心供氧一般是按照病區30%的病人需要吸氧設計的,但當時幾乎所有患者都需要吸氧。」陳愛蘭說。

  當晚他們就提出這個氧供瓶頸問題,得到抗疫臨時總指揮部、廣醫一院大後方以及鍾南山醫學基金會的支持,制氧機儲氧面罩、呼吸機面罩陸續捐贈過來。

  1月29日,第一批20臺制氧機運來。但病人實在太多,這還遠遠滿足不了對於氧氣的迫切需求。為了解決燃眉之急,醫療隊緊急向當地醫院申請了40個大氧氣瓶。

  非常時期,早被當成「文物」的氧氣瓶重出江湖。

  搬氧氣瓶則成了醫護人員的必修課。

  謝佳星說,由於從未如此大規模使用氧氣瓶,起初空的、滿的全放一起,減壓閥、氧氣瓶扳手要「滿天找才找得到」。

  「不管你是多大的教授,都得去搬。」謝佳星說,由於人手不足,陳主任身先士卒,100多斤的氧氣瓶,她搬上車推起就走。

  張建恆、謝佳星兩位男醫生大顯身手,來來回回,將氧氣瓶一個個搬到位。張建恆開玩笑說:「我們生產不了氧氣,能做氧氣的搬運工也挺好!」

  90後護士李穎賢的個子跟氧氣瓶差不多高,還沒有氧氣瓶重,之前也從未接觸過氧氣瓶。因為在廣醫一院,使用氧氣瓶已經是15年前的事了。

  看到年輕護士對於氧氣瓶的搬運、更換不是很熟悉,彭紅便主動示範,教她們最安全最省力的方法。不僅如此,遇到更換氧氣瓶時,她總搶著去。她說:「你們這些小年輕,又不如我壯實,經驗也不夠,真擔心你們傷著自己,讓我來!」

  有一次,彭紅4個小時內搬了10個氧氣瓶,累得她不得不停下來,自己默默在走廊上靠一靠。

  看到隊員們這麼辛苦,陳愛蘭很心疼,這也成為她這個隊長的「心結」。「我們雖不是同年同月生,但是同年同月同日參加這場戰疫,是並肩作戰的戰友。」

  「我們使出了全身的力氣。」陳愛蘭說,這是最原始的方法,在當時也是最可靠的方法。

  

謝佳星在庫房安裝無創呼吸機。

 

  「為了救人,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也正是依靠這種原始的氧供療法,一些瀕臨死亡的患者度過了危險期。

  有位86歲的老大爺,血氧飽和度一度只有60%多,他能說話、能吃飯,就是不敢動,因為血氧太低,而氧氣不夠。後來推來了氧氣罐,老大爺的血氧飽和度升到98%。

  看到這個數字,陳愛蘭有種按捺不住的喜悅。

  後來,整個醫院一天供應的氧氣瓶增加到最多160個。

  雖然氧氣瓶到位了,但中心供氧跟不上,改善呼吸機的氧氣供給成為急需解決的難題。

  張建恆回憶起研究生時做的機械通氣研究,提出一個想法:用氧氣瓶直接連接呼吸機,可以連到中心供氧管,或從氧桶引氧氣直接連接到面罩,另一路氧接鼻導管,用無創面罩蓋住鼻導管。

  「兩路氧同時供氧,配合無創正壓通氣,整合現有的條件達到最佳的供氧效果。」張建恆說,「這個也是沒辦法的辦法,為了救人,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此後,陳愛蘭和隊友們不斷總結經驗,根據各病區的特點,總結出《漢口醫院氧療指引》,為新冠肺炎氧療提供了一套系統、實用的指引。在牆氧(中心供氧)、氧氣瓶供氧和制氧機供氧這三種方法中,根據情況選擇兩種,對於無創呼吸機重症患者可以「兩路給氧」,解決基本問題。

  後來,這套指引對湖北各基層定點收治醫院打破氧供瓶頸提供了重要幫助。

  

彭紅和李穎賢在病房拖地。

 

  「感激你們的無私無畏」 

  護士們每天穿脫防護服共需要1個小時,一般連續工作4個小時,護理交接班和處理病區垃圾需要半個小時。

  剛開始,一個班下來,90後護士李穎賢整個人就虛脫了。

  由於病房沒有護工、清潔工,除了日常的護理治療,護士們還要承擔患者的生活護理和病區的清潔工作。只要是病人需要,她都義無反顧去完成。

  李穎賢在日記中寫道:我要加倍努力,向著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的方向繼續努力,在此次疫情中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3月2日,李穎賢火線入黨。「你第一時間報名去了武漢,我在你平凡的工作中看到了偉大。」鍾南山院士說,「在危難面前不計得失,這就是共產黨員的本色。」

  在病房裡,護士長彭紅也「啥都幹」。清掃、派飯、換床單、打水……病人的生活護理和病區的清潔工作,她都搶著幹。她對護士們說:「我可是急診科出身,還有過幾年急診監護室的經驗,這些我可能比你們還熟呢!」

  「防護服不透氣,搬氧氣瓶又相當耗費體力,下班後衣服都溼透了,臉上也布滿N95口罩、護目鏡的壓痕。」 彭紅說,我們每天忙碌著,但能直觀地感受到死亡率下降,病重人數減少,患者入院率大幅下降,出院率大幅上升。

  一次查房過程中,有位患者拉著陳愛蘭 的手,一定要跟她拍張照片。他說:「感激你們的無私無畏。雖然看不清你們的樣子,但通過聲音就感受到了溫暖和力量。」

  這句話穿過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令陳愛蘭心頭湧起一陣熱浪。

  「正因為有了生命至上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我們全力以赴救治了215個患者。」陳愛蘭說。(配圖均為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每個人都了不起——浙江省援鄂醫療隊第二批返浙人員回程特寫
    浙江日報 記者 陸遙3月22日上午9時,伴隨著一場飽含深情的歡送儀式,210人組成的我省援鄂醫療隊第二批返浙人員踏上歸途。「感謝全體浙江醫療隊隊員的冒死前行。」武漢市肺科醫院院長彭鵬說。「所有的語言都不能表達我們的感恩和我們的生死情誼,武漢四院是你們永遠的家。」武漢市第四醫院黨委書記袁英紅說。
  • 浙江援鄂第二批返浙醫療隊下午回家!來聽他們的「離別感言」
    其中,第一批醫療隊於1月25日(大年初一)抵達武漢,進駐武漢市第四醫院,在漢連續工作57天,累計管理床位111張,收治患者293人,其中重症156人、危重症65人,累計治癒出院252人,為目前我省援鄂醫療隊中時間最長、工作量最大
  • 返浙援鄂醫療隊千餘名隊員今天結束隔離休養 難忘武漢記憶 期待再...
    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4月15日訊 今天上午,第五批返浙援鄂醫療隊1010名隊員,以及前期返回的部分醫護人員在結束了安吉、淳安等地的隔離休養後,返回各自城市。揮手之際,隊員們依依惜別;回到闊別多日的家鄉,市民們用最高禮遇迎接這些白衣戰士。
  • 此次第二批醫療隊148人,他們的行囊裡還備了成人紙尿褲
    大年初四上午十一點多,上海多家醫院接到緊急通知,第二批上海援鄂醫療隊148人再次緊急集合,逆行武漢。他們來自上海51家醫院的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危重症醫學科、護理專業等。天天在出發!從大年夜晚上136位醫務人員組成的第一批上海醫療隊,到年初一三位疾控人員組成的上海疾控援鄂醫療隊,再到年初二晚上50名護士組成的醫療隊奔赴武漢。 相比第一次的匆忙和突然,第二批醫療隊的待命醫務人員們早就整理好行囊,稟實時關注著第一批醫療隊的救助進展和條件。
  • 四川援鄂醫療隊74天收治2163名患者
    1463人「一個不少地安全返回」四川援鄂醫療隊共收治患者2163人最強逆行者,荊楚大地書寫巴蜀兒女的無疆大愛「報告——全體隊員零感染,一個不少地安全返回!」四川援鄂醫療隊隊長康焰代表全體隊員向省委省政府和家鄉人民報告喜訊。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成績。正當全國人民喜慶春節之際,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
  • 川航接四川省援鄂醫療隊回家
    3月20日下午15點13分和15點31分,川航「成都大運號」和「五糧液號」空客A330飛機相繼抵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537名四川省援鄂醫療隊隊員搭乘川航3U3102、3U3104航班凱旋歸來。  「感謝你們為這個特殊的春天帶來了希望。幸得有您,山河無恙!」航班上,乘務組通過機上廣播向白衣天使們表達感謝和敬意。
  • 今天武漢西北湖晨光,致敬上海第九批援鄂醫療隊50位逆行勇士
    上海第九批援鄂醫療隊3月在櫻花林 上海第九批援鄂醫療隊3月在櫻花林 上海第九批援鄂醫療隊3月在櫻花林
  • 禮讚英雄 4支國家援鄂醫療隊557名隊員返京享受三重水門最高禮遇
    2020年4月6日,在武漢解封倒計時來臨之際,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北京醫院4支國家援鄂醫療隊557名隊員圓滿完成援鄂醫療任務後平安返京。這也是近期國家援鄂醫療隊最大規模返京的隊伍。
  • 甘肅省第23批援馬達加斯加醫療隊舉行無償獻血活動
    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陳德政)12月17日下午3時,甘肅省第23批援馬達加斯加醫療隊開展無償獻血活動在蘭州市城關區張掖路愛心獻血屋舉行,9名醫療隊員無償獻血共1800毫升。
  • 醫者無國界 逆行再出徵 中國(廣東)第10批援加納醫療隊出發
    1月6日晚,中國(廣東)第10批援加納醫療隊一行11人從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出發,踏上援外醫療工作徵程。  據悉,第10批援加納醫療隊由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整建制組派,包括骨科、放射科、婦產科、麻醉科、眼科、普外科、針灸科、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等專業在內共11名隊員。其中,副高以上職稱4人,中共黨員9人,是我省目前派出的援外醫療隊中黨員人數比例最高的一支隊伍。
  • 英雄凱旋 東航客艙部保障216名上海援鄂醫療隊回家
    圖:東航客艙部保障216名上海援鄂醫療隊回家 圖:高瑩 徐蒙進   民航資源網2020年4月7日消息:4月6日下午,隨著MU7876航班在上海虹橋機場緩緩落地,由東航客艙部執行迎接216名上海援鄂醫療隊的包機任務圓滿完成。
  • 援鄂醫療隊隊長:直面困難 三個有力手段救治重症患者
    央視網消息:5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援鄂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援鄂醫療隊隊長沈寧介紹醫療救治相關情況。
  • 重慶公交機場快車迎接首批援鄂返渝醫療隊
    對於迎接援鄂英雄們的平安歸來,公司駕駛員和地勤人員滿懷敬佩和激動的心情,主動請纓參加此次迎接英雄回家的疏運工作。參加接送的車輛,前擋風玻璃張貼發車序號,車身懸掛 「熱烈歡迎援湖北醫療隊回家」的橫幅,在座椅上張貼「小面歡迎您」「火鍋歡迎您」「重慶人民歡迎您」,座椅上還張貼了「請坐此位」的心形標籤,溫馨提示醫護人員分散乘坐。駕駛員劉暢激動地說:「今天忙碌了4個多小時,我覺得非常開心,希望白衣天使們進入車廂就能感受到家的氛圍。」
  • 中日友好醫院援鄂醫療隊分享抗疫經驗:完成三項優化,開展救治工作
    央視網消息:5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中日友好醫院援鄂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中日友好醫院援鄂醫療隊副隊長、外科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段軍分享抗疫經驗。援鄂醫療隊副隊長、外科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段軍。央視網記者 劉亮/攝段軍表示,為了應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主要做了三大方面的優化。第一大方面的優化是,改造環境和設備。
  • 援外釋大愛 熱血佑鄉親——甘肅省第23批援馬達加斯加醫療隊在蘭州...
    「作為醫生,尤其是我們外科醫生,碰到大出血、外傷出血的病人,如果缺血,醫生就會無能為力。這次醫療隊無償獻血活動全部都是隊員們自發組織,自願參與的。」來自蘭大一院普外科的強堯生醫生說道。  17日下午,甘肅省第23批援馬達加斯加醫療隊開展無償獻血活動,前來參加獻血的21名隊員中,現場符合獻血條件的9名隊員,共為家鄉人民獻血1800毫升。
  •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記者日前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獲悉:《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已開啟全球預售。這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查醫生援鄂日記》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主編,由該院呼吸科醫生、上海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查瓊芳撰寫。該書以抗疫一線醫生的視角,完整記錄了上海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68天的難忘經歷。據了解,該書入選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書目,並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為2020年4月「中國好書」。
  • 辛集市國耀仕服飾為辛集援鄂醫療隊全體勇士每人捐贈一件貂皮大衣
    辛集市第一醫院出徵湖北的醫療隊隊員全部歸隊。上百名醫護人員和兩天前歸隊的第一批、第二批支援湖北的英雄,早早地手舉小紅旗等在門診樓前,10:20分,接英雄回家的汽車駛進醫院,大喇叭裡響起《默默的奉獻》的歌曲。
  • 武漢一天橋刻滿援鄂醫療隊隊名,7旬老人路過時流淚鞠躬致謝
    同濟醫院門口的一座天橋上,刻滿了全國援鄂醫療隊的隊名和人數。一名大一新生專程來看,他是從山東來武漢上學,看到山東隊名很自豪。一名72歲老人路過時看到這些隊名,瞬間哽咽落淚,對著欄杆上的隊名鞠躬致謝。他說,這些醫療隊在武漢疫情戰役中起到關鍵作用,武漢感謝他們。過街天橋成了新網紅「武漢首座抗疫主題過街天橋誕生!護欄上刻著全國援鄂醫療隊名稱,感恩你們為湖北拼過命。」
  • 《查醫生援鄂日記》出英文版:揭開中國成功抗疫的密碼
    忘不了我們面向黨旗,舉起右手,莊嚴承諾;忘不了我們團結互助,奮不顧身,共克難關;忘不了我們心存感激,精心救治,竭盡全力。在這難忘的68天時間裡,我看到的是每位醫護人員無私無畏、永不放棄,用醫術仁心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抗爭,哪怕再累再苦,也沒有一聲怨言,一次退縮……」——《查醫生援鄂日記》2020年,一場疫情席捲而來,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