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海南遇到你,這究竟是一種什麼「猿」份

2021-01-10 騰訊網

7日,南國都市報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海南長臂猿從1980年發現的7隻,發展到現在的30隻,發展趨勢基本上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 霸王嶺林業局副局長洪小江表示,目前長臂猿仍是瀕危物種,我省正在研究出臺長臂猿保護方案。

霸王嶺保護區內的一雄(左)一雌海南長臂猿坐在樹上(2007年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恩宇攝

猿來如此

海南長臂猿更長壽

點擊播放 GIF 0.0M

據介紹,根據科研記載,長臂猿普遍壽命在30歲左右,但是海南的長臂猿自從1980年監測到現在,發現最初監測到的長臂猿還在活動,證明海南長臂猿壽命普遍要較長一些,這也許跟海南的生態環境有關。

一隻雌性海南長臂猿懷抱幼崽(2017年10月28日攝)。新華社發(霍泳儀攝)

多在霸王嶺活動

點擊播放 GIF 0.0M

長期跟蹤關注長臂猿保護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香港)北京代表處陳輩樂博士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根據以往科研團隊長期監測顯示,海南長臂猿普遍在800米到1000米海拔的溝谷雨林之間活動,在2000年以前,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霸王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內的斧頭嶺以西地區活動。

正往低海拔遷徙

點擊播放 GIF 0.0M

後來發現,海南長臂猿正在往東的低海拔地區遷徙生活。近期,科研人員調查監測到,在海拔約300多米的南叉河河谷地區有一雄一雌長臂猿同時在樹上活動,調查人員連續跟蹤監測幾天都有發現,剛剛配對的長臂猿已經開始合唱,很有可能正在形成第五個家族群。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江海聲認為,此次發現長臂猿的地區,離平時科研隊伍監測發現的長臂猿活動區域距離有10公裡遠,這說明適宜長臂猿棲息的森林正在向外擴展。長臂猿的活動區域從高海拔地區向低海拔地區拓展,說明隨著家族群數量增加,長臂猿拓展棲息地的需求更加迫切,棲息地的修復是海南長臂猿種群恢復發展的關鍵。

專家呼籲:

對海南長臂猿開展研究保護

點擊播放 GIF 0.0M

江海聲建議,要加快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走廊建設,對潛在的棲息地森林進行更新、撫育,快速轉化為現實棲息地。陳輩樂表示,長臂猿的新活動區域南叉河河谷低地,主要植被是次生雨林,樹種的組成還未知,是否缺少長臂猿喜食的樹種,還有待深入研究。陳輩樂呼籲,要考慮針對長臂猿的食性進行植物學研究,按照需要開展大型森林恢復及優化項目。也有諸多專家呼籲,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旗艦物種,但長期以來並沒有專項保護規劃,也缺少專項資金、專業人才支持,要依託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平臺的成立,大力組織實施海南長臂猿科學研究和保護項目。

南國都市報記者 黨朝峰

來源:南國都市報

審核:林蒙燕

編輯:程明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鄧懷慶:海南長臂猿的「一夫二妻」制
    這兩日斧頭嶺風大,陰雨連綿,12號我和駐地隊員很幸運聽到了海南長臂猿叫聲,都以為開了個好頭。次日早上,我4點鐘起來,5點鐘就到監聽點,一直打開監聽設備,為了能夠從海南長臂猿的第一份鳴叫得以完整地記錄,收取它們完整的音頻資料。理想與現實,不是無縫對接的。我們監測到8點,沒有收取到任何海南長臂猿的鳴叫聲。海南長臂猿的鳴叫,是隨著破曉開始的,會持續10多分鐘。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鄧懷慶:喜歡變顏色的海南長臂猿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長臂猿的鳴叫沒有等到,卻等到了旱螞蟥,由於雨水的溼潤,螞蟥活躍起來,稍不注意就會爬到你的腳上或者落到你的身上。因此在雨林之中一定要注意防範,穿螞蟥襪或打上綁腿,以防止被其吸血。海南長臂猿在晴天時一般都會發生晨鳴,有時候還會發生第二或第三次鳴叫,但在下雨天氣,經常不會發生鳴叫。的確不出所料,我們一直監測到上午9點,都沒有聽到任何鳴叫聲。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周照驪:追猿人的「不公開」情書
    海南長臂猿,成年母猿。周照驪攝如此算來,這是我守護海南長臂猿的17個年頭,17年有多麼長呢?是6205天,是148920小時,是我和你的兩個孩子出生時,我都不在場。我常年在林子裡跑,追「猿」,你和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三天後,我才知道的。那會兒我跑進山裡監測海南長臂猿,山裡沒有信號,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等我下山,同事們才告訴我,我們的孩子出生了;老二出生的時候,又是你一個人即將臨盆住進了醫院,那天傍晚,我剛好徒步到山頂,手機剛有了信號,就收到你發來的信息,我這才摸黑跑下山去。李佩金,很抱歉,這些年,我對我們的家庭照顧很少,說來是有點虧欠。
  • 儋州在看丨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鄧懷慶:海南長臂猿的一夫二妻制
    這兩日斧頭嶺風大,陰雨綿延,12號我和駐地隊員很幸運聽到了海南長臂猿叫聲,都以為開了個好頭。次日早上,我4點鐘起來,5點鐘就到監聽點,一直打開監聽設備,為了能夠從海南長臂猿的第一份鳴叫得以完整地記錄,收取它們完整的音頻資料。理想與現實,不是無縫對接的。我們監測到8點,沒有收取到任何海南長臂猿的鳴叫聲。
  • 海南周刊 | 海南長臂猿第五種群正在形成 嶺上有「猿」家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文\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謝凱「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鳥樂。」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被流放海南時,也曾看到過海南長臂猿的蹤影。曾幾何時,海南長臂猿遍布全島,尤其是晨起後或夜幕前發出的鳴叫猶如天籟之音,在熱帶雨林裡此起彼伏,給人以無窮遐想。現今,作為「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僅存活於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
  • 海南周刊 | 海南長臂猿生活習性有多獨特?這篇文章告訴你
    成年的海南長臂猿體重一般為6至10公斤,體長40至50釐米,但前肢偏長,一般為60至70釐米,相比之下,後肢較短,為40至50釐米;但大多情況下,成年雌猿的個頭要比雄猿略為粗壯,它們的壽命為30歲左右,甚至更長。值得一說的是,長臂猿不長尾巴,這是它「類似人」的標誌之一。在樹上活動的海南長臂猿。
  • 儋州在看丨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餘辰星:瞧!海南長臂猿的朋友圈
    這裡有海南長臂猿監測隊,每個隊員負責的區域不一樣,久而久之,長臂猿們經常見到同一張面孔,它們能夠認識他們。在泰國的長臂猿有時候還會逗逗長期追蹤它們的監測隊員,比如在吃果子的時候,會一邊吃果子,一邊吐果核,朝監測員身邊「吐」。這也是一種和人的互動行為了。
  •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紮根霸王嶺十餘載 以匠心守「猿」家
    「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鳥樂。」在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的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條條蜿蜒小道盤繞在崇山峻岭中,放眼望去皆是層林疊翠的熱帶雨林,充盈的水汽使山巒雲霧繚繞,令人心生嚮往。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們正在對海南長臂猿進行監測。見習記者 曹志 攝勇闖荊棘路 進山聞聲尋猿成「聽風者」「你看,山頭上那兩個綠色的鐵皮房,就是我們的監測站。」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陳玉凱:長臂猿的食譜
    一種長時間的從業本能,使我的關注點轉移到雨林植物上。海南長臂猿棲息的植物都屬於喬木層,長臂猿體型較大,活動在高大堅實的樹木之間,它們的臂長於身體結構決定了它們不適合地面行走,它們一生都不會下地。  行走在雨林,沒遇見別的猛獸和毒物,但我的心還是咯噔了一下。  金鐘藤出現了。
  • 新華社資深記者姜恩宇:30年生態報導,抓拍海南長臂猿、圓鼻巨蜥等的傳奇經歷
    二、傳奇的拍攝經歷——拍到海南長臂猿1988年12月,我隨在海南召開的一個熱帶森林國際研討會的專家團隊到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了解到這裡棲息著全球獨一無二的海南長臂猿,就計劃對這一物種進行全面報導,誰知道這個報導一下子就持續了20多年,十分辛苦。
  • 海南長臂猿第五種群正在形成 嶺上有「猿」家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鳥樂。」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被流放海南時,也曾看到過海南長臂猿的蹤影。曾幾何時,海南長臂猿遍布全島,尤其是晨起後或夜幕前發出的鳴叫猶如天籟之音,在熱帶雨林裡此起彼伏,給人以無窮遐想。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 | 劉國琪:尋覓到在樹上取食的長臂猿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天氣:小雨轉陰這是一段難忘的路程,我還沒有走出這場振奮心靈的記憶,我仍置身其中。2020年11月10日,我參與了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啟動儀式,馬上就要進入斧頭嶺駐點實地考察長臂猿了。
  • 海南長臂猿的朋友圈|海南長臂猿|朋友圈|長臂猿|巨松鼠
    認人臉,朝人丟果皮海南長臂猿是很可愛的,也十分有趣,它們會記得常年監測隊員的臉。久而久之,長臂猿們經常見到同一張面孔,它們能夠認識他們。我在泰國時,長臂猿有時還會逗逗長期追蹤它們的監測隊員,比如在吃果子的時候,會一邊吃果子,一邊吐果核,朝監測員身邊「吐」,還會丟果皮。這也是長臂猿一種和人互動的行為。
  • 原始人和猿有什麼區別呢?
    人類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很多年,為了顯示人類的與眾不同,中國產生了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西方有上帝造人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和傳說不是一個科學的解釋,截至目前科學的解釋是: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你不知道,海南熱帶雨林裡有一種珍稀動物
    海南長臂猿屬哺乳綱,靈長目,長臂猿科,長臂猿屬,民間稱為烏猿,是海南特有的靈長類動物,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頭上長有一頂「黑帽」,是海南島真正的原住「居民」,是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種,目前只分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在2002年第19屆「國際靈長類大會」上,確定海南長臂猿位列世界極度瀕危靈長類第1位。
  • 海南長臂猿的朋友圈
    認人臉,朝人丟果皮海南長臂猿是很可愛的,也十分有趣,它們會記得常年監測隊員的臉。久而久之,長臂猿們經常見到同一張面孔,它們能夠認識他們。我在泰國時,長臂猿有時還會逗逗長期追蹤它們的監測隊員,比如在吃果子的時候,會一邊吃果子,一邊吐果核,朝監測員身邊「吐」,還會丟果皮。這也是長臂猿一種和人互動的行為。
  • 海南長臂猿喜添幼猿 種群數量恢復至5群33隻
    海口網9月1日消息(記者陳家煜 攝影報導)9月1日召開的海南省新聞辦發布會,傳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海南長臂猿家族喜添幼崽!至此,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已恢復達到5群共33隻。(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8月29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監測隊員李文永、張志城和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李威、王作波、侯羨,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範圍內——白沙縣境內的東崩嶺,進行科研監測時發現E群(第5群)的母猿懷抱一幼崽,並拍攝了照片。管理局接到報告後,高度重視,經專家鑑定,確認此消息屬實。
  • 海南地理丨海南長臂猿——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
    海南是中國最南端的省份,這裡有著我國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熱帶雨林,植被完整性和生物物種多樣性被譽為「熱帶北緣生物物種基因庫」;這裡有著美麗的海岸線、分布著眾多的海灣。如果要說現在中國最瀕危的野生動物是什麼?相信很多人第一答案會說:「熊貓」。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鄧懷慶:不打擾保護好 是我們最渴望做到的
    愛是什麼呢?喜歡是,我見了一朵花,順手把它摘下來,便過了幾日就萎謝了;愛是,我為了一株花,便從此呵護它的成長,給它澆水施肥,它若開了便是開了,我不採不取,欣賞它走完這開放的路程,並期待未來的無數次花開。為了海南長臂猿,我們做過海南長臂猿的食性、繁殖行為、鳴叫行為、遺傳多樣性、家域面積等各種行為學、生態學及遺傳學方面的研究。
  • 海南黑冠長臂猿
    圖為:海南黑冠長臂猿 海南黑冠長臂猿 符策精實行一夫一妻制和人類一樣組建家庭目前只有一個族群約二十多隻保護是最高目的繁衍是物種的自然規律但應是在沒有人類幹擾的環境下延續傳宗接代為了達到保護目的更應拓寬它們生存的活動空間讓其安定繁衍它的體形特點不管體毛色為那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