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南國都市報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海南長臂猿從1980年發現的7隻,發展到現在的30隻,發展趨勢基本上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 霸王嶺林業局副局長洪小江表示,目前長臂猿仍是瀕危物種,我省正在研究出臺長臂猿保護方案。
霸王嶺保護區內的一雄(左)一雌海南長臂猿坐在樹上(2007年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恩宇攝
猿來如此
海南長臂猿更長壽
點擊播放 GIF 0.0M
據介紹,根據科研記載,長臂猿普遍壽命在30歲左右,但是海南的長臂猿自從1980年監測到現在,發現最初監測到的長臂猿還在活動,證明海南長臂猿壽命普遍要較長一些,這也許跟海南的生態環境有關。
一隻雌性海南長臂猿懷抱幼崽(2017年10月28日攝)。新華社發(霍泳儀攝)
多在霸王嶺活動
點擊播放 GIF 0.0M
長期跟蹤關注長臂猿保護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香港)北京代表處陳輩樂博士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根據以往科研團隊長期監測顯示,海南長臂猿普遍在800米到1000米海拔的溝谷雨林之間活動,在2000年以前,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霸王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內的斧頭嶺以西地區活動。
正往低海拔遷徙
點擊播放 GIF 0.0M
後來發現,海南長臂猿正在往東的低海拔地區遷徙生活。近期,科研人員調查監測到,在海拔約300多米的南叉河河谷地區有一雄一雌長臂猿同時在樹上活動,調查人員連續跟蹤監測幾天都有發現,剛剛配對的長臂猿已經開始合唱,很有可能正在形成第五個家族群。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江海聲認為,此次發現長臂猿的地區,離平時科研隊伍監測發現的長臂猿活動區域距離有10公裡遠,這說明適宜長臂猿棲息的森林正在向外擴展。長臂猿的活動區域從高海拔地區向低海拔地區拓展,說明隨著家族群數量增加,長臂猿拓展棲息地的需求更加迫切,棲息地的修復是海南長臂猿種群恢復發展的關鍵。
專家呼籲:
對海南長臂猿開展研究保護
點擊播放 GIF 0.0M
江海聲建議,要加快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走廊建設,對潛在的棲息地森林進行更新、撫育,快速轉化為現實棲息地。陳輩樂表示,長臂猿的新活動區域南叉河河谷低地,主要植被是次生雨林,樹種的組成還未知,是否缺少長臂猿喜食的樹種,還有待深入研究。陳輩樂呼籲,要考慮針對長臂猿的食性進行植物學研究,按照需要開展大型森林恢復及優化項目。也有諸多專家呼籲,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旗艦物種,但長期以來並沒有專項保護規劃,也缺少專項資金、專業人才支持,要依託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平臺的成立,大力組織實施海南長臂猿科學研究和保護項目。
南國都市報記者 黨朝峰
來源:南國都市報
審核:林蒙燕
編輯:程明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