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鄭潔 每經編輯:吳永久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 圖片來源:丁香園供圖)
年初的疫情幾乎使各個行業都受到影響,但提起醫療行業,公眾想到的詞是「逆向利好」,其實並非全然如此。
作為最小醫療單元的基層診所受到的影響很明顯,根據國家衛健委4月披露數據,診所數量環比從2019年11月的242410個減少到2020年2月的241884個,減少了526個。數量雖然不多,但從此前數據來看,這是近些年在診所數量上升趨勢中的罕見下調。同時,根據國家衛健委7月數據,截至2020年4月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均同比減少。
7月11日,丁香園發布了《後疫情時代中國基層診所發展報告》,報告顯示,疫情期間,93%的診所受疫情影響停診。停診1個月以內的佔24%,大部分診所停診時間在1~3個月之間,比例為96%。具體到不同科室,兒科、外科、內科門診量受疫情的影響最大,兒科診所門診量下降80%。
究其原因是從今年1月疫情爆發後,多地診所被緊急叫停,直到2月國家衛健委糾正「一刀切」式停診,各地診所才逐步恢復開診,但去診所看病的人依然寥寥,這與疫情期間患者的謹慎心態有關,也與防控期間的居家隔離措施有效阻斷了傳染途徑分不開關係。疫情之後,雖然社會生活逐步恢復常態,但公共場合仍要求帶好口罩,降低了各類常見傳染疾病的傳播機率。
7月11日,一位連鎖診所機構運營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疫情對行業內影響很大,由於長時間停診造成很多診所資金鍊斷裂,停業的診所非常多。
據丁香園數據,2020年1~5月共註銷、吊銷關鍵詞為「診所」的相關企業共1356家,其中1~3月為570家,4~5月為786家。
以上報告同樣指出,在疫情帶來病人少、獲客難的壓力下,多數診所也選擇了積極應對,由於73%的診所門診量同比下降40%以上,疫情期間,83%的診所開始探索線上服務,91%的診所開展了員工培訓。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其他科室,醫療美容科門診量與疫情前相比基本持平。這一數據與近年來醫美在大眾中不斷滲透的趨勢不謀而合。
沙利文數據顯示,醫美服務業2014~2018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3.6%,預計行業收入規模到2023年將達到3601億元人民幣。
對此,張強醫生創始人張強表示,醫美等專科可以有更多「生活化」的產品輸出,相對來說更加高頻,可以產生生活消費類的醫療,因此更加有競爭優勢。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