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民營醫療機構目前仍未開門營業。疫情其實也是一面「放大鏡」,企業發展中的問題也在疫情期間得到凸顯,甚至引發部分企業的生存危機。
近日,有業內人士公開表示,「大批民營醫療機構撐不住了」。對此狀況,健康界採訪多位民營醫療機構管理者和行業專家,了解處於生存困境中的民營醫療機構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如何自救求生?擺脫危機的出路有哪些?
能不能活下去,關鍵看現金流
據3月15日艾力彼觀察推出的問卷調查顯示,99.37%的醫院出現門診量下滑,9成醫院存在現金流壓力,其中近1/3社會辦醫院表示無短期資金來源,有23%的醫院可以獲得銀行貸款,9%的醫院可以從投資人處獲得追加投資。該調查結果還顯示,相對於公立醫院,社會辦醫醫院在短期資金的補充渠道更匱乏,面對突發疫情的抗風險能力也更差。
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認為,當下醫美、口腔、醫養等民營醫療機構面臨的生存危機主要是經營現金流問題。而接下來的復工復產,企業還將面臨用戶流量不大的問題,也會對企業的現金流持續產生壓力。在他看來,此次疫情對所有醫療機構的衝擊都很大,包括中小企業。能否活下去,關鍵是要看「誰的現金流能維持6個月以上」。為了維持現金流,不少企業選擇斷臂求生,出售部分門診或者醫院。
「沒有了患者,也就相當於沒有了流水,這對每一家機構都有著巨大的挑戰。」歡樂口腔醫療集團董事長馬春敏對健康界表示,在全面停診的情況下,民營醫療機構還要承擔房租、水電,人員費用等支出,現金流好的企業還能堅持2-3個月,現金流不好的,可能連兩個月都堅持不下去。
近一兩個月,馬春敏還收到一些信息,「一些店面生存壓力很大,現在在賣,價格不高,但買家並不多」馬春敏說,在疫情前,還沒出現這種情況。
憑著多年的行業經驗,馬春敏認為,在全面停診的情況下,擁有五六家終端門店的醫療連鎖機構最難以為繼,尤其是近兩年口腔行業快速崛起,新興的連鎖門診品牌可能剛剛達到盈虧平衡點,受疫情衝擊,必然會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一些特別小的口腔醫療機構,多為醫生或者院長創業,人員成本較低,生存壓力不大;而大型連鎖醫療機構多數有資本支持,資金壓力也相對較小。
與其強撐,不如賣出。日前,醫療投資人林建華發起「聯合上市公司、產業基金和醫療集團併購各類醫療機構」的活動,據其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近50家醫療機構有意向轉讓。其中,有醫美11家、口腔10家、眼科9家、中醫5家、兒科4家、綜合醫院3家、婦產醫院3家、骨科醫院3家、康復醫院3家、護理院和醫養結合4家。標的所在區域既有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有杭州、南京、成都、重慶、廈門等二三線城市。
然而,在上海九悅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郭躍看來,民營醫療機構的生存危機,與規模大小並沒有直接關係。「大有大的開銷和風險,小有小的難處和優勢」他認為,民營醫療機構當前出現的重大危機,並非受單一因素影響,也不能說純粹是由一次疫情導致的。「創業期的企業總會遇到各種風險和危機,疫情的壓力有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郭躍說。
郭躍從事醫院管理和醫療投資領域近20年,在他看來,介於三甲醫院和養老護理機構之間的業態,具備巨大發展前景。郭躍同時分析認為,目前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民營醫療機構倒閉的現象,但企業轉為低能耗運營或者縮小規模運營的情況,倒是很有可能。
後疫情時期,選好你的業態
進入後疫情時期,不少線下醫療門店已經如常開診,例如歡樂口腔醫療集團在北京區域的部分門店已經通過衛生部門的檢查,達到重新開業的標準。而一些有需求的顧客,也會陸續來到醫美機構就診。但不可迴避的是,多數線下醫療機構的門診量依舊不大。
對此狀況,一位業內人士則持樂觀態度。他表示,疫情所帶來的損失和影響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隨著政策的逐步放開,原本被壓制的醫療需求會回歸正常。
健康界也發現,相比於疫情之前,患者的消費項目也發生了變化,各個行業均以剛需診療為主。
據郭躍介紹,進入3月份以來,九悅醫療旗下醫療機構的骨科、婦科等科室手術正在逐漸恢復;馬春敏也表示,歡樂口腔目前線下門店的診療項目多以口腔急診、解除疼痛治療為主,取代了原來的正畸、種植項目;北京藝星醫療美容醫院微整科院長谷亦涵對健康界表示,疫情期間最明顯的變化是:赴店做手術的人,比做微整形或皮膚項目的人更多了。
疫情過後,不管是大集團還是小公司,管理者都應該把握自身定位,看清競爭趨勢,選擇一條更合適自身的發展路徑。郭躍認為,選好業態很關鍵。在主戰場上,民營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拼技術、拼設備或者拼人才,壓力較大,未來仍舊要堅持錯位競爭、錯位發展的原則,開展以服務和區域半徑為主要特徵的發展模式;而作為補充,調整出臺相關措施,加快機構的「網際網路化」和「智能化」發展速度,也是很必要的。
事實上,在閉店期間,不少企業已在內外兼修,蓄勢待發,尋找新的發展路徑。據廣州艾力彼醫院運營問卷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大部分醫院都在優化其運營模式,向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看齊,其中有55%的醫院選擇向線上診療拓展,有55.7%的醫院表示會加大人工智慧、遠程醫療服務領域的投入。
最困難的時候,也是最能激發創新的時候。據馬春敏介紹,歡樂口腔在疫情期間集中人力和財力發展了創新的「中央廚房」數位化醫療中心。在這一模式下,患者的病歷實現了多圖化、多視頻講解,患者能更充分的了解治療方案。同時50多位專家會診不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每天在「中央廚房」的後臺處理1000份病歷,患者數位化的信息遠程由多學科專家進行多維度會診,完成診療數據化診療方案設計、幻燈處理處置錄像和圖片影像內容;而治療方案和會診結果的內容,再傳輸給分院的專家醫生進行演練和探討病案討論,分解看診步驟,從而避免了出現誤診率與漏診率。馬春敏將「中央廚房」的工作形容為「洗菜、切菜、裝盤」,「中央廚房」數位化醫療中心製作好半成品,剩下的工作就交給了各大分店分院。
「醫療是個傳統行業,線上診療上仍有欠缺,但發展空間也很巨大」馬春敏說,他希望未來能將「中央廚房」數位化中心解決方案推廣到更多的同行業民營醫療機構,以提升行業線上會診的效率。
而對於無創新能力,又堅持不下去的醫療機構來說,清算止損也是一條生路。對於「會不會收購那些欲轉讓的醫療機構」,馬春敏表示,「部分合適的店,會考慮。」
郭躍也表示,會觀望是否有更好的機會,但他同時也強調:「兩個病人組合成一個好的家庭,也不大現實」。在他看來,企業首先還是要在困難時期找到創新模式,讓自身活下來,然後才能一步步活得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