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亮劍》中,張大彪形容三八大蓋的威力,稱打在身上"只能鑽個眼"。這到底是神劇還是實情?這款被影視劇屢屢吐槽的步槍,在後世還是被評為二戰時四大手動名槍之一的存在,因此有必要揭開其中的迷霧,了解事實真相。
三八大蓋正式的叫法是三八式步槍,其之前的版本是日本的三十式步槍,而三十式步槍仿製自德國的毛瑟步槍。在初期用的是三十式步槍,但是這款槍有德械的形而無其神,因此缺陷多多故障也多,尤其在沙塵多的環境中,三十式還不如燒火棍有用。後來,日本的武器專家南部麟次郎改進了槍裡面的不合理設計,並且在其槍機上增加了一個防塵蓋,三十式搖身一變就成了如今的三八式步槍。其實在外形上兩款槍是幾乎一樣的,只是在那防塵蓋上有"三八式"的標誌,因此我軍將其稱為"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槍長1.3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步槍,彈容量為五發,有效射程為460米,最遠射到1公裡都沒問題。這是世界上唯一一款逆潮流的步槍,據悉當坦克出現後,配合坦克作戰的步兵槍械的射程也變短了,因此西方各國都把步槍改短了。日本的長槍不但射程遠,而且子彈的初速也高達765米/秒。
三十式步槍剛開始選擇口徑時就考慮到自己國家資源貧乏、人種矮小的客觀問題,因此選擇了6.5毫米口徑的圓頭彈,同期美國步槍的口徑是7.62毫米,英國是7.7毫米,而德國是7.92毫米。除了口徑最小,彈體也最短,日本的是50毫米,而義大利是52,奧地利是54,瑞典是55,德國是57。這樣短小的圓頭子彈會造成初速度偏低的問題,這同樣也是初期"三八大蓋"的問題,初速度低的子彈擊中人體絕對不是一槍兩眼,而是會在體內翻滾,內臟必然受到損傷而引發大出血,最後衝出身體形成一個大洞,這種傷勢不可能休息幾天就能好的,在那個醫療條件極差的時代,意味著掛掉的機率將很高。
後來,日本把圓頭彈改成了尖頭彈,情況又不一樣了,據美軍對二戰中各種槍械的研究,發現"三八大蓋"尖頭子彈的速度在超過731米/秒時,彈體在擊中物體後會變形甚至碎裂,而子彈飛到100米的距離彈頭速度只剩下701米/秒,這說明了三八式尖頭子彈從槍口到外面的幾十米的距離對人體的殺傷力是最大的,過了這個範圍的確就是一穿而過了,甚至在600米的遠距離仍能打穿1米厚的土牆。以我軍在抗戰時期的戰術,基本上都是夜戰、近戰為多,這主要是我軍手上的槍械性能不佳以及命中率不高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也使得三八式在這種情況下發揮出了極強的殺傷力,基本上擊中就會沒命。那些戰後幸運活下來的,其實是遠距離中槍的,因此才會有一槍兩眼的說法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