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和小學生聊過天,那你一定聽到過「現在的小學生壓力太大了,你們根本理解不了」這樣的神吐槽了。記得我自己小的時候,根本沒花過什麼時間去想,我長大之後要怎麼樣、會成為誰,當然,寫命題作文時除外。
那麼問題來了,「虎媽」「狼爸」們到底該如何為小學生提供「低壓高效」的教育環境?教育是否可能、又如何讓每個人成為自己?當代教育是讓每位學生變成「別人家的孩子」,還是成為自己呢?
你可以成為誰
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大人特別愛用的一個比喻是:「你們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小時候的我們,真的像一張張白紙一樣嗎?十幾年後的今天,我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整天一起上課的同班同學都清楚,A同學上課特別積極,C同學課下更為活躍,而E同學卻整天沉默寡言。同為小學生,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可以千差萬別,「你可以成為誰」,這個定義的確無法一概而論。如果定義「錯適」,輕則增加學生的厭學情緒和心理壓力,重則刺激學生進一步產生逆反心理,造成逃學、離家出走等問題。
記得我七八歲時,一個小夥伴曾經對我說過:「上學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見到同學」。我們研究教育心理學,就是為了避免孩子們產生這樣的心理,真正將教育作為他們成長的助推器,而非為了隨大流而不得不走的「過場」。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避免「一刀切」、「大鍋飯」、「炒冷飯」式的填鴨教育,真正回答好每個孩子「可以成為誰」這一重要命題。
你自己知道,你可以成為誰
在全民「雞娃」的時代,提出「你可以成為誰」這樣的問題也不失為一種奢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安妮特·拉魯在她撰寫的《不平等的童年》一書中,花費十年時間跟蹤記錄了12個孩子的家庭成長曆程,最終得出結論:相比「放養」而言,經過課外活動、日常對話和對教育機構幹涉度這三個維度協作培養的孩子,在長大後更具備競爭優勢。拉魯的跟蹤調研結果還告訴我們,父母對其成長投入更多的孩子,普遍更加自信、熱情、樂觀向上,擁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對未來的良好規劃。
假如有一天,你的孩子放學回家後對你說:「媽媽,我想報名某某輔導班,別的同學都去學了」,你會不會感到驚訝?其實你應該感到非常欣慰,因為你的孩子正在自主規劃自己的學習,僅從在這一點來講,就已經比被父母拖去課外班的同學們強了不止一點。如果你也曾挑燈夜讀,忙著為孩子安排暑假輔導課程報哪門、報哪個機構,那為什麼不邀請他/她一起,為他/她的成長出謀劃策呢?
誰都不用成為,只需做你自己
假如讓你和一個班的小學生面對面交流一小時,你想要對他們說些什麼?我最想告訴他們的就是——你誰都不用成為,只需要做你自己。我甚至想大聲對他們呼喊,仿佛是對多年前的自己呼喊一般:你不用成為你父母的「翻版」,哪怕他們異於常人的優秀;你不是「雞娃」,不是文藝委員或數學課代表,不是老師和同學口中的你,你就是你,同時,你只是你。
看到這裡,說不定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是不是反對學校授課這種教育方式?如果不是的話,一個班的同學都上同樣內容的課程,怎麼做到讓大家都成為自己?難道不是在把所有學生塑造成為一個既定的模式嗎?
我不想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樣的老生常談,但個性化、定製化的培養方案,難道不正是眾多重點小學、實驗中學的改革方向嗎?高考不再只能選擇文科或者理科,具體考哪門也可以選擇性組合,這難道不是鼓勵孩子們彰顯個性、取長補短的良好嘗試嗎?
記得中學的時候,我的英文成績很好,英語課上卻從不積極回答問題。有一天老師對找到我說,你英語這麼好,為什麼不讓大家知道,為什麼不好好地展示你寶貴的才華呢?從那之後,不知怎的,我在課上變得很是活躍,甚至好多次主動回答起「快速朗讀英語繞口令」這種有難度的題目。由此可見,讓孩子聽取你的建議其實並不難,只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真正從他/她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就可以了。
既然每位學生不是白紙一張,而是繪製未完成的一張張可愛畫卷,那麼教育者只需將合適的畫筆擺在他們面前,孩子們自然會選取想用的顏色,將自己的成長畫卷繪製得燦爛多彩。相信這樣的教育者培養長大的孩子,就不會在面臨人生抉擇、挫折打擊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完全不知所措,因為他對自己的人生軌跡有歸屬感、有自由度、有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