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至理名言,看完真長見識!

2021-01-08 國學大觀園

我國從周公制禮的時期,就已經是著名的禮儀之邦,制定了符合當時社會完整的禮儀規範,人們很認同這些道德準則,做事也自覺按照規矩去實行。歷代王朝,都有各項法律及規章制度,用來約束百姓的言行。古人為了能夠讓後人自覺地遵守道德標準,留下了很多告誡的警句。這些告誡話語,逐漸演變成廣為流傳的俗語,對於後人的行為準則都有廣泛很深的影響。

舉頭三尺有神明

「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一句關於道德規範的俗語。當一個人在做違反道德的事情時,他以為別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在做,天在看。常人沒看見你做什麼,可天上有神明,可能就在你的頭上,你的一言一行神明都看得一清二楚,你還敢做壞事嗎?用這句俗語來警示那些有不好念頭的人,要嚴於律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

在古代,人們是真相信有神明的,如果做了違背良心的事,都怕遭到報應。在一些傳說中認為,神靈是至高無上的,尤其是自己的祖先,去世後的靈魂不會離去,仍然在家人的周圍守候後世子孫,保佑著後代的健康和福分。後代做壞事,祖上神明也不高興,以後對你的保佑就可能少些。如果做了光宗耀祖的好事,祖上神明也跟著沾光,自然全力保佑子孫後代的安康和福祉。所以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

可能大家不知道,在這句俗語的後面,其實還有下半句,這才是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即「不畏人知畏己知」。

人們社會活動中,在受到利益誘惑的時候,有時沒有人會知道,但聽到「舉頭三尺有神明」時 ,會畏懼自己頭上的神明會看到,就會放棄一些不好的行為。

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畏人知,是不畏懼別人知道,也不畏懼自己的祖先知道;畏己知,是害怕自己的良心過不去。但真正能約束自己的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人的心。人最可怕的是沒有畏懼的人或事,那就自由散漫,幹什麼都無所顧忌,最後必定有悔事發生。

畏懼神明或畏懼法律,是外在強制性的約束,能警示人們不犯錯誤。如果不懼別人,而能畏懼自己也是好事,說明人還有良心,在做事情時,害怕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這是內在的因素,是自覺的行為,一個人能自省、自警、自勵、自律,才是一個遵紀守法、有道德的修養的好人。

總結

不管社會怎麼發展,社會上總有好壞之分。這是天道陰陽變化的結果。有天就有大地,有正就有反,有真就有假,有好就有壞。光靠「神明」的監督,已經約束不了那些膽大妄為的人,他們不怕「天知、地知」也不怕「你知、我知」,心安理得地獲取不義之財,更不懼自己的良心。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紙裡包不住火,正是所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有多少人為自己的「無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所以每個人要用道德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並不是要為別人負責,而是要為自己負責,讓自己心存善念,做事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是警示我們的至理名言,讀後深受啟發,令人警醒。

今日話題:你是怎麼看待俗語的後半句的,歡迎在下方討論交流。文 | 國學大觀園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日與您分享原創經典,品讀智慧人生,期待您的加入!

相關焦點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莎士比亞:「惡人的友誼一下子就會變成恐懼,恐懼會引起彼此憎恨,憎恨的結果,總有一方或雙方得到咎有應得的死亡或禍根。」 我們有時會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好人更多還是壞人更多?好與壞是對立存在的,正如善良與邪惡一樣,雙方互相對立,彼此之間互不相容。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莎士比亞:「惡人的友誼一下子就會變成恐懼,恐懼會引起彼此憎恨,憎恨的結果,總有一方或雙方得到咎有應得的死亡或禍根。」我們有時會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好人更多還是壞人更多?好與壞是對立存在的,正如善良與邪惡一樣,雙方互相對立,彼此之間互不相容。
  • 《智囊全集》:「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為經典,受益終生!
    因此 有一句老話「人在做,天在看」,而取自這句話老話誕生的俗語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想來很多人都了解,但你知道這句話俗語的下半句嗎?剛開始聽到此俗語還是在孩提時代,那時候就有一個疑惑,「舉頭三尺」確實有神明嗎?之前有古代人將自身沒法理解的事情稱作「神跡」,長此以往人們創造出來的神越來越多,最終構成了一個神仙宇宙,不說西方的古希臘神話,我們國家的古代神話就絢麗多姿。
  • 舉頭三尺有神明!武則天害怕貓何嘗不是這樣呢?
    要是這個世界只是這樣的話,那我們的生活明顯就會亂套,惡人失去了束縛就會為所欲為,造成善良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乃至最後善良之人的惡念在現實生活的摧殘下,最終也會漸漸繁衍取代了善念,如此一來,世界也就真正意義上失去了善與惡的界限。
  • 「舉頭三尺有神明」:「陰德」厚重之人,有這4大特徵,你有嗎
    我們自身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心態,能夠認真去生活,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以歡喜心對待生命的每一個當下,給人利益、予人方便。要擁有寬廣的心量,能夠捨棄一切嫉妒、自私、貪婪、嗔恨的惡習,隨喜別人的福報。慈悲待人,亦善待自己。你有一絲惡的念頭,就不是真善。「舉頭三尺有神明」,「陰德」厚重之人,身上有這4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 「舉頭三尺有神明」:若信因果,請不要傷害這3種人,因果不饒人
    現代科技發達,大家都有這個常識,我們身體裡面的細胞新陳代謝,剎那剎那在生滅,一分鐘前的我,跟一分鐘後的我,絕頂不一樣,確實不同。這就是說它轉變不空、相續不空,所以才說因果不空。任何事,有因必有果。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說明我們有此業力。
  • 俗語:求人如吞三尺劍,後半句也是經典,老祖宗說出了人心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我們的古人也留下了很多智慧,大都在一些俗語或者是諺語中,比如這一句「求人如吞三尺劍,靠人如上九重天」,求別人幫忙就像吞一把三尺長的劍一樣痛苦,依靠別人就像登上天一樣困難 。作家李碧華曾說:「人,只有遭遇到冷酷的拒絕,才知道自己長大了,才能夠擔負起自己的人生責任來。」說的沒錯,只有自己有難時,才知道身邊真正對你好的人有哪些,但不論是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都不應該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因為人生只有自己靠得住求人如吞三尺劍,求人不如求自己不靠別人,要靠自己。
  • 長知識丨古代「三尺」含義多
    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常有「三尺」這個數量詞,含義卻各不相同。最有名的是「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三尺」好理解,就是指距離。而平民出身的天子劉邦總喜歡吹噓自己憑「三尺劍」得天下,這個「三尺」有講究。原來,周朝規定:佩劍分為上制、中制和下制,其中最高級別的上制,佩劍長三尺,所以又用「三尺」來指定劍。當時劉邦不過區區亭長,有沒有資格佩三尺劍,就不得而知了。唐朝王勃在《滕王閣序》裡則提到「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大家千萬別誤會這「三尺」是王勃的身高,王勃可不是侏儒。這個三尺指的是系在腰間的紳帶。《禮記·玉藻》載:「紳長制,士三尺。」鄭玄解釋說,「紳,帶之垂者」,即下垂的那部分。
  • 村民遇高人指點成仙方法,最終功虧一簣,只因舉頭三尺有神明
    從前,東海邊有個叫阿貴的人,一心想做神仙,又不知如何求仙。一天,阿貴聽說天台山下居住著神仙,於是直奔天台山,來到仙居。他見八仙中名叫藍採荷的仙師正在編竹籃,就跪地拜師,切盼成仙。「善事從家裡做起,太白山與天台山一脈相連,過頭三尺有神明,無論哪裡善惡行事,神明都能知曉。」仙師說罷,翩然離去。從此,阿貴見老人倒地或是過橋急忙上前扶助,村人有困難就去幫助,且天天用竹籃打水,這樣過了三年。一天,他又拿竹籃打水時,奇蹟出現了: 竹籃終於盛滿了水,且滴水不漏。他欣喜若狂,大喊:「我可成仙了,我可成仙了!」
  • 俗語:「釣魚窮三代,玩鳥毀一生」,下半句才是經典,你聽過嗎?
    俗語:「釣魚窮三代,玩鳥毀一生」,下半句才是經典,你聽過嗎?文/餘生讀史中華民族的文化,在幾千年悠久的歷史中被錘鍊的博大精深、蘊含哲理。那麼我們的先輩們自然也是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文化瑰寶,特別是一些淺顯易懂的大白話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比如說一些俗語或者是俚語中的道理,往往會為我們揭示一些人生的真理。那麼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們有沒有聽過「釣魚窮三代,玩鳥毀一生」這句俗語呢,那麼大家又知道不知道這一整句俗語的內容是什麼呢?特別是下半句的內容和道理都特別精彩呢!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沉澱,能夠流傳到現在的俗語和古籍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句話,叫做「好馬不吃回頭草」,吃回頭草的馬不是好馬,但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更經典的,它是什麼呢?
  •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最經典,卻鮮為人知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最經典,卻鮮為人知文|江河論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形式多種多樣,除去詩詞歌賦,還有歷史典故和成語,還有一種文化形式十分的接地氣,就是俗語。還有王八兩個字也是拿來罵人的,之所以我我們聽到這兩個動物都會覺得是不好的意思,跟這句「千年王八萬年龜」的俗語真正的意思有很大的關係。烏龜和王八除了長壽以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行動十分遲緩,形容人磨磨唧唧,也會說「你怎麼比烏龜還慢!」。
  • 俗語「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究竟是什麼意思,看完真長見識!
    這些老話從表面來看,我們很好猜測其中的含義,自然也就知道了背後的道理,但是有一些俗語卻比較難懂,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背後的道理的確引人深思,看完後才發現老祖宗智慧的高明之處。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很多人看到這句俗語,不免心生疑慮,麒麟子是什麼,化骨龍又是指什麼呢?
  • 俗語:「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古時勞動人民通過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短短幾句總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經過口口相傳,成了如今所說的俗語,俗語有話:「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下句是「對人別太好」,很多人都聽過諺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民間流傳有個叫呂洞賓的讀書人,和同鄉好友苟杳結拜為金蘭兄弟,因為苟杳家境貧寒,父母雙亡,呂洞賓就讓苟杳住到自己家裡,將來能考取功名。
  • 《三寸人間》舉頭三尺無神明,掌心三寸是人間
    最近很多老書蟲都在怨書荒,每本都是精心挑選的,希望正在看這篇推薦的品貌非凡,英俊瀟灑,傾國傾城的小哥哥、小姐姐如果覺得有用的話就給我的文章點個讚吧!精彩茫茫書海,今天小編找來五本玄幻類的小說,這幾本玄幻小說劇情被贊爆!話不多說來欣賞吧!
  • 原創|舉頭三尺有神明,誰能騙過誰?(《大學》講什麼?15)
    02不自欺有什麼好處呢?講白了,就是心安理得,也就是所謂的「自謙」。這裡的「謙」字,不作「謙虛」解,而作「心安理得」解。在《易經》裡,「謙」是一種自足的自然狀態。放到現實生活中,也是比較好理解的,比如,一個人如果知足常樂,就會對自己的處境感到心安理得,不會到處羨慕他人。
  • 古人云:樹怕三搖,女怕三撩,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揭露了人性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流傳著許多祖宗留下來的俗語,這些俗語經歷了這麼長的時間流傳到現在,一定是有其中的一些道理的,比如說老人常說:「兩腮無肉不可交」,比如說「娶妻娶德不娶色「等等。明代大才子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曾這樣說道:「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樹怕三搖春季是植樹的最佳季節,也就是三四月份。
  • 農村俗語「冬前栽樹來年看,來年多長一尺半」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大叔笑著說,雖然每年的最佳種樹通常是三四月份,但是冬季栽樹如果管理得當的話,效果不比春季種樹差,老話說「冬前栽樹來年看,來年多長一尺半」,就是這個道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明天就是立冬了,立冬到冬天也就到了,也就預示著天氣更冷了,俗話說「立冬之後草不生」,難道這時候種樹能成活嗎?但是農村有俗語說「冬前栽樹來年看,來年多長一尺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下半句才最為經典,「舔狗」注意了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都是有所感受的,農村那些老一輩的老人們總是愛把這些俗語掛在嘴邊,各種俗語更是隨口就能來。今天就來說一說農村老輩常說的一個「樹怕三搖,女怕三撩」。應該很多人都聽過這句俗語,這句俗語還有一段下半句是「雞怕攆狗怕舔」,樹怕三搖」其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些剛種下去的樹木,最怕的就是有人拽著來回搖晃,這樣做的後果輕則扯斷枝葉,嚴重的就會動搖樹的根基,使其難以成活。
  • 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看似簡單的俗語,實際上暗含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在學習俗語的時候,能夠將其中的道理運用的生活中去,對於我們的生活有著莫大的好處。許多俗語因為趣味盎然而被人們熟知,但是人們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被人們熟知的俗語,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能夠知道,比如這句「兔子不吃窩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