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上海街頭,
很難聽到純正的上海話發音了。
比如
上海話裡的「我」,
很多上海小囡就偷懶,
直接讀成了「wu」。
正確的讀法應該是「ngu」
同「鵝」的上海話發音
還有我們每天吃飯都要用的「筷子」,
你是不是脫口而出
讀成「誇子」?
就連很多正宗310也會犯錯~
「眉毛」讀成「煤毛」
「人民廣場」讀成
「寧命廣場」或者「冷民廣場」
「男人」讀成「難寧」
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來自上海老克勒王蔚老師,
他是新民晚報的首席記者,
也是一位鑽研上海方言的上海爺叔!
今朝,
爺叔就來為大家講講
他覺得聽上去老」惹氣」額上海閒話。
原來正確的上海話讀音是這樣的~
聽完漲姿勢了!
惹氣的上海閒話
文/朗讀 新民晚報 王蔚
惹氣的上海話1來自儂好上海00:0001:51
上海閒話老好聽的。作為正宗上海人,要有這種心態、這種底氣、這種自信。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地從80後、90後、00後嘴巴裡聽到的上海閒話,真叫實在難聽。前兩天,我聽到一個小朋友對她的男朋友講:「明朝禮拜六下半天,阿拉去王家沙逛街好伐?」一句上海閒話裡居然有兩個地方讀錯了。第一,王家沙的「家」,讀「ga」,音同嘉定的「嘉」,不讀家長的「家(jia)」。第二,逛街(狂加),這是把普通話想像成了上海閒話,上海閒話裡沒有「逛街」這個詞,只有蕩馬路或者叫兜馬路。讀出「狂加」,真叫人聽不下去。
語言,包括方言,肯定是要不斷發展的。說得好聽點,叫進步,與時俱進,講得直白點,就是變音、變調甚至變種。這或許也是語言發展過程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個規律。
讓方言,讓上海閒話變種的腳步變得儘可能慢一點,儘可能讓上海閒話的原汁原味更好、更多地傳承下去。我想,我們上海人應該有這樣的自覺,擔起這樣的責任。
惹氣的上海話2來自儂好上海00:0002:16
實在難聽的上海閒話,是上海文化的失落。最有名的幾個上海閒話變種,大家一聽就會得笑出聲來。比如,把「出生證」讀成「畜生證」,把「山楂片」讀成「三隻屁」。去年夏天的夜裡,我在小區裡散步,碰到一個三四歲的男小囡,脖子上起了很多痱子,外婆不停地捉住他的手說:「不能抓破哦。」我問:「哪能啦?」,小朋友講:「我有『非子』了。」我對小朋友說:」囡囡啊,儂這輩子做不了皇帝了,不可能有妃子的,這叫『培子』,不是『妃子』。「
現在不少年輕人,「人民公園」「人民醫院」也讀不準,讀成「寧民公園」「寧民醫院」,是想要弄出「人性命」來啊。至於有些人喜歡把「撒度」讀成「撒大」,把「大肚皮」講成「大大皮」,則是另外一種故意調侃,存心搞笑了。
上海閒話講得洋不洋腔不腔的,真的交關多。除了「狂加」「畜生證」「寧命公園」,還有,普通話的「猜謎語」,上海閒話怎麼講?曾經問過一個90後女生,她讀成「猜謎謎子」。她可能認為自己已經讀得很標準了,其實也是錯的。上海人不叫「猜謎謎子」,而是叫「猜妹妹子」。就好比,上海老爺叔老阿姨搓麻將,會把一萬、兩萬的萬子,讀成「妹子」,叫一妹、兩妹、三妹一直到九妹。但是,你到銀行裡去存鈔票,存三萬塊錢,千萬不能講成存「三妹」,否則,人家櫃檯裡的小姐會想「這個老麻將是不是搓麻將把腦子搓壞掉了」?
惹氣的上海話3來自儂好上海00:0001:28
還有幾個上海閒話詞彙,的確是蠻難讀準的,如果從小家裡的爸爸媽媽外公外婆沒有教清楚,就很有可能讀錯。比如,「打哈欠」不能讀成「打哈西」。再比如,喝湯喝咖啡用的「調羹」不能讀成「調根」,吃飯用的「筷子」不能說成「誇子」。從前,上海有十個縣,崇明縣、南匯縣、川沙縣等等。普通話的「縣」,上海話要讀成「院」,音同醫院的「院」,絕對不能讀成「夷」,青浦夷、金山夷,難聽死了。
再比如,上體育課跳遠、跳高用的「沙坑」,不能讀成「沙鏗」。本幫廚師用青魚尾巴做的一道紅燒菜,叫「劃斯」,不能讀成「豁斯」。當然,如果把「吃老酒」「吃奶茶」讀成「喝老酒」「喝奶茶」,這種上海閒話,聽起來真的也是蠻惹氣的。
大家覺得爺叔講得靈伐?
小儂也來說說
自己經常碰到的錯誤上海話讀音~
明天
應該讀「門朝」而不是「敏朝」
櫻桃
應該讀「昂桃」而不是「因桃」
幸福
應該讀「銀fo」而不是「行fo」
記者
應該讀「記zei」而不是「記則」
你還能舉出哪些例子?
歡迎你踴躍留言哦!
上
期
回
顧
在上一期裡,上海老爺叔王蔚老師和大家聊了快被「遺忘」的上海話詞彙,比如上海話裡形容一個人大氣,講的是「樂凱」,上海人把出門叫做「動身」。如果你也感興趣想了解的話,請戳
聽上海爺叔講正宗上海閒話!這些快要被「遺忘的詞」,你都會讀嗎?
【田小魚綜合編輯 】
音頻及文章,由新民晚報首席記者王蔚 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