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史筆記丨藝術美的表達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01 澎湃新聞
 

Oscar G. Rejlander

Joseph Wilson Foster

c. 1860

第二章 十九世紀攝影文化的建立

第七節 藝術美的表達

1、背景:對19世紀的許多攝影家來說,他們在構成了對畫家的現實威脅的同時,也遇到了一個如何使攝影受到與傳統藝術樣式(如繪畫等)同樣尊重的問題。當時的一個普遍觀念是,攝影是一種機械手段,無法與藝術家的創造相提並論。

攝影發明之初,人們認為它將會顛覆藝術,但事實上,攝影成為了藝術的一部分,成為提升藝術品位的教育者,其力量是100所美術院校也無法比擬的。

——《攝影和彩色石版畫》(Photography and Chromo-lithography) , 1868年

關於攝影是否是藝術的問題,反映出人們經歷過一場艱辛的探索,才將這種機械媒介融入到傳統藝術表達中。一些攝影師模仿高雅藝術的題材和風格,而一些畫家則從攝影中尋找靈感,這種有趣的互動後來成為視覺藝術領域的一個重要現象。

納達爾。漫畫《攝影想獲得藝術展中的一席之地》, 選自《閱讀小報》(Petit journal pourri re) , 1855年。《忘恩負義的繪畫拒絕給它虧欠很多的攝影一席之地》, 選自《娛樂報》(Le journal am us ant) , 1857年。法國國家圖書館, 巴黎, 法國。

The caption reads: "Sir, it's about the portrait of my husband who died two years ago in Buenos Aires: I want to paint a memory of him, but people told me that photographs resemble better than paintings."

保羅·德拉羅什曾經發表過一個廣為流傳的論斷,即稱「達蓋爾式攝影法的出現將是繪畫的末日」。這位「天才藝術家」曾在1839年寄給弗朗索瓦·阿拉戈的一封信中承認過這種新興媒介將給畫家們帶來好處。從完全否定的態度到認可攝影的藝術價值,這種態度上的搖擺不定在早期藝術界非常典型。納達爾曾用漫畫來諷刺這些藝術家群體表面上否定攝影,同時又利用攝影技術來改進自己作品的行為。關於攝影和藝術的關係問題,基本上形成了三個主要觀點和立場:

①最簡單的一種認為攝影並不能稱作藝術,因為它是通過使用機械工具和物理化學原理進行創造,而不是通過人類的雙手和靈魂來創造的,這種觀點被很多畫家和一部分公眾所認同。在他們看來,照片就好像是用織布機來織布,遠遠不及靈光一現創造出來的純手工製品。

②認為攝影對於藝術來說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在創意方面還不能與繪畫包括油畫相提並論,這種觀點在畫家、一部分攝影家和評論家中得到廣泛認可。

③最後一種觀點將攝影的創作過程與蝕刻、石刻等其他複製藝術類比,這使許多人意識到照片具有與手工藝術品同等的藝術價值,攝影作品會為藝術乃至更廣泛的文化領域帶來益處。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9 de abril de 1821 - 31 de agosto de 1867)

2、法國詩人、文藝評論家夏爾勒·波德萊爾

代表作:攝影史經典文論的《現代公眾與攝影術》

觀點:「如果允許攝影在某些功能上補充藝術,在作為它自然盟友的大眾的愚蠢幫助下,攝影很快就會取代藝術,或者索性毀掉藝術。所以,現在是攝影回去履行自己義務的時候了,即作為科學與藝術的僕人,但是,它是地位十分低下的僕人,就像印刷與速記,它們既沒有創造,也沒有取代文學。」

影響:在波德萊爾看來,攝影既不能創造,也無法像繪畫那樣將現實作理想化的加工,它只能以其所擅長的精確描寫來記錄風俗而已。其實,這種攝影不是藝術而是技術的觀點即使在現代還是有相當的市場。波德萊爾的這番話,對於志在使攝影躋身於藝術之林的攝影家來說,實在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對攝影的蔑視。不過,這種蔑視也反過來成為一種動力,促使許多當時的攝影家把提升攝影的藝術地位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畢競,攝影地位的提升也同時意味著攝影家社會地位的提升。

《波濤》,勒·卡雷,1857

3、勒·卡雷

拍攝對象:海景攝影。他在拍攝了七、八年的風景、建築與肖像攝影之後,把鏡頭轉向了浩瀚的大海。

拍攝方法:他分開拍攝雲與海浪,然後巧妙地將兩者組織在一個畫面中,營造出光線的詭譎與波濤的律動之間的內在呼應,譜寫出自然的雄壯詩意。據說,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受他的海景照片的影響也開始描繪海景。

4、英國攝影家奧斯卡·雷蘭德( Oscar Rejlander,1813~1875)

觀點:「攝影將使畫家成為更好的藝術家,成為手藝更精巧的繪圖師。」

代表作:1857年拍攝的《人生的兩條道路》

Oscar Rejlander,'The Two Ways of Life', 1857.

他在這張以30張底版拼湊而成的巨幅作品中,以人體象徵肉慾與誘惑,使攝影成為教化的手段。他把畫面分成左右兩個部分,在右面表示「勤勉」,而以左面表示「墮落」,以此教育青年人要走人生正道。這件作品後來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買下用於教子,可謂物盡其用。不過他的努力似乎更像在與畫家賭氣,要在攝影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可與繪畫爭個高下作出自己的證明。

Fading Away, composite photograph made from five negatives by Henry Peach Robinson, 1858

5、英國人享利·皮奇·羅賓遜( Henry Peach Robinson,1830-1901)

拍攝方法:多張底版合成作品。

代表作:《彌留》用了5張底版合成。

代表著作:《攝影的繪畫性效果:給攝影家的構圖與明暗法的提示》(1869)是19世紀閱讀最廣泛的攝影教本。

評價:雷蘭德與羅賓遜的探索方向與攝影的媒介特性背道而馳。

Julia Margaret Cameron

Venus Chiding Cupid and Removing His Wings

1872

Julia Margaret Cameron

Mrs. Duckworth

1867

Julia Margaret Cameron

Pre-Raphaelite Study

1870

6、英國人裘莉婭·瑪格麗特·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1815-1879)

從事攝影的目的:如何通過肖像攝影進入對象的精神世界,同時確保攝影作為高雅藝術的地位。

評價:卡梅隆夫人的觀看方式是非常攝影式的,直取對象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不及其餘。為了捕捉對象最具特色的神態,她往往在情急之下將技術置之度外,以至許多照片都有失焦的問題。但也正是這種技術上的缺陷,反而使她的攝影對象增色生輝,更具有了一種性格上的神秘感與人性的光輝。把她的肖像作品與希爾、亞當遜和納達爾的肖像作品作一比較,就可以確認,到了卡梅隆夫人這裡,19世紀的肖像攝影已經逐漸回歸了攝影自身。

卡梅隆的作品,如同卡羅爾的作品一樣,都被認為帶有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風格的「理想類型」,她的肖像作品風格似乎尤其受其藝術導師喬治·弗雷德裡克·瓦茨(GeorgeFrederic Watts) 的影響,瓦茨的繪畫作品體現出英國知識分子的品位,他崇尚倫勃朗式的明暗效果處理手法。卡梅隆對攝影的態度,反映了當時英國上流社會攝影愛好者對待攝影的態度。她拒絕承認自己是專業攝影師,儘管由於拍攝的成本過高,她也時不時地收費為人們拍攝肖像,也通過倫敦的出版商銷售部分攝影作品。

了解更多:

瑪格麗特·卡梅隆

Lewis Carroll (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Mary MacDonald

1863

7、英國人劉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

身份:劍橋大學的數學教師。

代表作:《愛麗絲漫遊仙境》(1865年)

拍攝對象:卡洛爾於1856年開始攝影,主要拍攝對象集中於少女。他大膽地運用化妝、導演等手法,拍攝了一系列精妙地刻畫了處於妙齡的少女心理的照片。

拍攝方法:在與少女的接觸中他通過攝影這個媒介,既創造了一系列動人的形象,也充分探測了他要在文學作品中描寫的少女的內心世界。

Peter Henry Emerson

In the Barley Harvest

1888

8、英國人彼德·亨利·愛默生( Peter Henry Emerson,1856~1936)

代表作:《自然主義攝影術》、《諾福克一帶的生活與風景》

觀點:「只要藝術家忠實於自然,他的藝術就是好的。只要藝術家忽視自然並追隨其想像,那就會引起壞的藝術。」他將自已的攝影美學追求定義為「自然主義」。他敏銳地意識到攝影應該回歸自身,而不是跟在繪畫後面亦步亦趨。對雷蘭德、羅賓遜這樣的以拼湊、擺布等手法來製作藝術攝影作品的態度提出了異議。

他強調攝影家應該創作出忠於自己視覺經驗與感受的照片。

影響:愛默生倡導的自然主義攝影觀,後來對美國的「純粹攝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了解更多:

攝影是一種繪畫風格的藝術丨彼得·亨利·愛默生

title unknown [stereograph]

Bruno-Auguste Braquehais(Dieppe, France, 1823 – 1875, La Celle-Saint-Cloud, France)

c. 1850

Attribué à Bruno BRAQUEHAIS (1823-1875)

Femme nue au treillis

c.1855-1860

《胄甲與人體》

1960年左右

8、1850年到1874年間活躍在巴黎的攝影家B·勃拉奎哈伊( B. Braquehais,生卒年不詳)

代表作:《胄甲與人體》

基本手法:讓模特兒穿上適當的服裝,把諸如樂器、胄甲、雕像等古董配置於古色古香的背景裡,在拍攝後再加上一個充滿文學情調的誇張浪漫的標題。

參考資料:

[1]顧錚著.世界攝影史 修訂版[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P24-28

[2](美)羅森布拉姆著;包蘇,田彩霞,吳曉凌譯.世界攝影史 第4版[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2. P83

原標題:《攝影史筆記丨藝術美的表達》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