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拿破崙膽戰心驚的博羅季諾會戰:雷霆萬鈞的騎兵衝鋒

2021-01-08 戰爭事典

博羅季諾——俄國的一個村莊,位於科洛恰河的左岸,在該河與莫斯科河匯合點的上方3公裡處。博羅季諾周圍的地形是一個點綴著叢叢松樹和白樺的平原。北面是從斯摩稜斯克去莫斯科的新大道;南面是老大道。兩條大路在莫扎伊斯克合一,繼續向東延伸。

1812年9月5日,拿破崙的徵俄大軍在這個距離莫斯科不到120公裡的村莊附近,迎頭撞上了已經嚴陣以待的俄羅斯大軍。一場決定莫斯科之歸屬和俄羅斯帝國之命運的宏大會戰即將在這裡爆發。

對於雙方來說,這都是一場必打之戰。對於這場血戰,拿破崙本人的評論可能最適合總結:「在我一生的作戰中, 最令我膽戰心驚的,莫過於莫斯科城下之戰。作戰中,法軍本應取勝,而俄軍卻又博得不可戰勝之權。」

雷霆萬鈞的騎兵衝鋒

鏖戰至下午,拉耶夫斯基堡上的景象, 由於籠罩著濃重煙塵,已經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了。火炮噴吐的火焰,仿佛一層「微紅的、北方曙光女神般的輝光」。最初布置的很多火炮已經被摧毀,炮手傷亡慘重, 現在是從其他地方拉來了新的炮,多面堡的胸牆已經被法軍的炮火夷平,將下面的壕溝填滿。

作為此戰中立陶宛近衛團的後繼者, 莫斯科近衛團的團史如此描述:「在博羅季諾戰鬥中,雙方的憤怒情緒簡直無法想像。戰鬥中,很多士兵扔掉武器,互相扭打起來。他們彼此撕裂了嘴,把對方掐死,經常是一塊兒倒在地上死去。炮兵像通過坎坷的石路那樣從死屍上疾馳而過,把死屍壓進浸透了鮮血的土地。很多步兵營混雜在一起,在混亂之中難辨敵友。大批的殘廢人馬堆積各處;傷員使出最後的力氣拖著腳步走向繃扎所,氣力不濟了,便一頭倒在死屍上。鋼鐵仿佛也不願意再給人類當報復的工具了,發紅的炮身再經不起火藥的起爆,雷鳴般地轟然炸裂了,許多炮手被炸得支離破碎。炮彈呼嘯著落地,把整個灌木叢拋入空中,把地面掘成深坑。火藥箱在爆炸,槍炮齊鳴,戰鼓疾擂,蓋過了十種語言的口令聲和呻吟聲。上千門大炮噴出火舌。震耳欲聾的炮聲使大地在顫動。炮壘和防禦工事不斷易手。戰場上一片驚心動魄的景象。一團濃密烏黑的煙雲懸在俄軍左翼上空,同血紅的霧靄混在一起,將太陽完全遮蔽,太陽染上了血紅色。博羅季諾的中段冒著熊熊火焰、而右翼則在陽光照耀下清晰明朗。人們可以同時看到白天、傍晚和黑夜。」

法軍近衛槍騎兵團的赫瓦波夫斯基寫道:「拉耶夫斯基堡被炮火摧毀得如此之徹底,以至於皇帝認為一場騎兵突擊就可以將其拿下。於是,我們漂亮的胸甲騎兵衝鋒開始了。」

時間是下午3 點,騎兵軍團的衝鋒號吹響了。

一開始,俄軍方面只聽到大地發出低沉的聲響,並且逐漸成為一種咆哮。突然間,巨大的胸甲騎兵隊伍從煙霧中脫穎而出, 湧上視野清晰的平地。進攻的重騎兵數量是如此之多,以至於當一個又一個中隊展開來之後,不光威脅到拉耶夫斯基堡和它周圍的俄軍,也一直威脅到了謝苗諾夫斯科耶村的俄軍。法軍和波軍的深藍色胸甲騎兵、薩克森的淡黃色胸甲騎兵、威斯特伐利亞的胸甲騎兵……可以想像,一場滅頂之災正在向大多面堡襲來。

面對這種重錘之擊,俄軍步兵大部隊迅速組成方陣,散兵線當即退向方陣。位於最前列的法軍第5、第8 胸甲騎兵團在小科蘭古指揮下展開正面突破,少數部隊甚至縱馬躍過已經被填平的壕溝和已經坍塌的胸牆,徑直衝上了幾乎已成廢墟的庫爾幹小丘。不過,雖然事後流傳著小科蘭古奪下大多面堡的神話,但俄軍步兵事實上還是依託方陣頑強抵抗,法軍胸甲騎兵在俄軍步、炮火力下死傷慘重,始終未能控制堡壘,只得含恨撤退。小科蘭古也受了致命傷,當他的遺體被帶回法軍戰線後,身下的白色胸甲騎兵鬥篷已經變成血紅。拿破崙對御廄大臣科蘭古(小科蘭古的兄長)感嘆,「他以勇士應有的方式戰死,決定了會戰的命運, 法蘭西失去了最傑出的軍官之一。」

法國騎兵儘管鎩羽而歸,卻也讓庫爾幹小丘上的俄軍精疲力竭。在德意志第一騎兵驍將蒂爾曼的指揮下,薩克森、波蘭胸甲騎兵趁勢從側翼發起突擊,後方觀戰的薩克森軍官萊辛回憶道,「敵軍炮群突然沉寂下來,煙塵消失了,陽光照耀著平原。我隨後看到無數騎兵團(其中有兩個薩克森團)攻入多面堡裡的炮壘。」身著草黃色制服的薩克森騎兵在外觀上與俄軍頗有相似之處,這也讓不少俄軍趕到遲疑,為順利突破創造了條件。參與衝鋒的薩克森軍官梅爾海姆則這樣描述他的經歷:「每個人都盡力用他的武器、雙手乃至牙齒殺戮敵人。令戰鬥更為恐怖的是,後繼的騎兵攻擊隊列在衝向下一個目標——以準確的齊射迎接他們的步兵方陣——時踏過正在蠕動的人群。」

最終,薩克森胸甲騎兵率先衝入了幾乎如同火山口般熾烈的大多面堡,在持續約一刻鐘的混戰後擊退了俄軍步兵和炮兵,迫使他們在多面堡後方重組陣型繼續抵抗——不過值得俄軍自豪的是,他們在地獄般的環境下依然將至少六門火炮成功轉移到後方。波蘭、威斯特伐利亞胸甲騎兵和法國步兵的跟進則確保了法軍徹底控制大多面堡。一名法國軍官將俄國守軍指揮官利哈喬夫撲倒在地,解除了他的武裝之後將他從殺紅了眼的法軍士兵面前帶走。被俘的將軍被帶到歐仁面前,然後又押送至拿破崙的大本營。

然而,在法軍總指揮部,氣氛卻並沒有第一次攻克時那樣興奮。參謀長貝爾蒂埃在望遠鏡中目睹大多面堡易手後激動地喊道,「多面堡已被拿下!薩克森胸甲騎兵攻進去了!」拿破崙卻拿起同一具望遠鏡,冷淡地答道,「你弄錯了……他們一定是我的胸甲騎兵。」儘管薩克森人為他出生入死,但法蘭西皇帝並不希望給予這些德意志人應得的榮譽,甚至不認為他們是自己的騎兵,如此重大的榮譽只能歸於法蘭西人(此前以親法聞名的蒂爾曼將於次年改投反法聯軍,在戰場上洗刷被奪走榮譽的恥辱)。

俄軍第1 西方軍團的司令官巴克萊剩下的選擇,只有出動俄軍騎兵的預備隊, 即禁衛騎兵團和騎馬禁軍團這兩個禁衛胸甲騎兵團。他後來回憶道:「這種混戰,前所未有,敵我雙方的騎兵輪流衝鋒,將對方擊退,再在炮火的掩護上重新整隊、發起進攻……」這場重騎兵之間的較量在一塊黑麥田上展開,雙方衝擊的力度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相撞之後的巨大動量能讓人馬如在颶風中一般飛舞。

下午4 點30 分,法軍完全控制了拉耶夫斯基堡。此時的拉耶夫斯基堡及其周圍, 已經是一片人間地獄的景象,而且超出了任何夢境可以想像的程度。壕溝和通道堆滿了屍體和垂死的人,平均厚達6~8 個人。走過多面堡的後方,可以看到堡壘內部形成的一座陡峭的斜坡,儘是死人死馬、翻覆的大炮,碎裂的胸甲和頭盔,和一切難以形容的混亂和慘烈之後形成的那種殘骸。

儘管多面堡已經陷落,俄軍中線的據點已被拔除,但是雙方在多面堡周圍的大規模騎兵戰還在繼續。法蘭西、德意志、波蘭和義大利的騎兵和俄軍的3 個騎兵軍隨意捉對,不斷有小股的部隊退出這塊煙塵滾滾的戰場,重組後又沒頭沒腦地重新紮進去。各級指揮官的指揮權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連俄軍第1 西方軍團的司令官巴克萊本人也不得不拔劍接敵,到夜幕降臨的時候,他的坐騎死了5 匹,副官和軍官中兩位陣亡,7 位受傷,二角帽和披風也有彈孔,制服上沾滿了鮮血。

這是當天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鬥,之後兩支軍隊已經精疲力竭,只能勉強以輕步兵和炮兵保持接觸。

圖文節選自《拿破崙戰記:戰例、軍略、武備考略》

相關焦點

  • 拿破崙史:「會戰勝利了!」
    沒有一個軍能抽身而出,而拿破崙必須在聯軍的援兵趕到前,擊潰波希米亞軍團的主力,戰機稍縱即逝。下午2時,拿破崙覺得已經不能再等,他命令繆拉的騎兵發動衝鋒;同時,維克託、烏迪諾、莫爾捷、勞裡斯頓、波尼亞託夫斯基、奧熱羅、麥克唐納的步兵在騎兵和大炮的支援下全線出擊:這是真正的決定性時刻。「此戰的勝敗之間橫跨著整個帝國。」珀萊寫道,「這就是戰爭!一朝落敗,明日又能成為世界的主宰。
  • 拿破崙的騎兵及其戰術運用
    第4 驃騎兵團在弗裡德蘭會戰中發起衝擊儘管騎兵在挑揀新兵時傾向於選擇來自牧區或擁有騎乘經驗的人員,但絕大部分新兵依然是從未騎過馬的普通農民。最開始的訓練不會設在馬上,新兵要和步兵一樣學習站姿與行進。步行練習有所收效後,新兵就要開始以個人為單位學習騎乘相關動作。
  • 拿破崙時代騎兵分類及武器裝備
    胸甲騎兵:這是當時歐洲最典型、最普遍的重騎兵。他們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身穿表面拋光的鋼製胸甲,頭戴黃銅裝飾的鋼盔。法軍騎兵裝備的前後雙面胸甲一般重7~8 千克,雖然不會對靈活性有太大影響,但胸甲騎兵們一般只在閱兵和戰鬥時才穿胸甲。胸甲可以擋住刀劍、長矛、刺刀、甚至是手槍子彈和遠距離步槍流彈,能夠讓胸甲騎兵在格鬥中佔很大優勢。
  • 拿破崙史:耶拿會戰
    耶拿會戰與奧爾施塔特會戰幾乎是在106年10月14日同時開打的,但為了方便區分所以分開闡述。然而,這兩場會戰互相具有重要影響。拿破崙這一整天都相信自己是在與普軍主力作戰,直到晚上都不知道15公裡外奧爾施塔特發生的任何事情。
  • 金戈鐵馬,拿破崙時代的騎兵戰術
    霍夫戰鬥中出現的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和獵騎兵都是當時歐洲騎兵的主要類型。在拿破崙的時代,騎兵仍然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兵種,其機動力和衝擊力保證了他們在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地位。中隊是騎兵的最基本戰術編制,衡量騎兵實力也喜歡用多少個中隊來統計,就如同用多少個營來統計步兵的實力一樣。
  • 拿破崙時代的騎兵的武器裝備
    相信看過相關電影、玩過遊戲的小夥伴都知道,拿破崙時代騎兵以使用冷兵器為主。其實在火槍普及的過程中,手槍一度使刀劍失色,成為了騎兵的主要武器。然而歷史卻開了一次"倒車", 在17世紀的瑞典戰神古斯塔夫Ⅱ展現的威力之下,冷兵器又被帶回了騎兵武器的主宰之位。
  • 萊比錫戰役:18萬法軍不敵30萬反法聯軍,拿破崙帝國隕滅
    當年9月的維爾茨堡戰役中,法國集幾乎全部的騎兵兵力攻擊卡爾大公,仍被奧軍的59個騎兵連擊潰。  拿破崙執政的第一年,騎兵就在馬倫戈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場戰役決勝的關鍵在於兩個關鍵點,其中一個就是克勒曼元帥之子所率的騎兵團400人切入匈牙利擲彈兵中路縱隊的左翼,造成奧軍戰線的動搖。這次騎兵的戰果給拿破崙留下深刻印象,隨後拿破崙開始騎兵改革。
  • 八裡橋:蒙古騎兵對陣歐洲槍騎兵列隊衝鋒
    63歲的法軍司令蒙託邦曾經在北非以率領騎兵作戰而著稱。他獲得過12次嘉獎。其中最突出的戰功,是在摩洛哥邊界俘獲反抗法軍的埃米爾阿卜杜勒-卡德爾。 整個法軍有5600人,組成第1旅的4個步兵營,第101步兵團,2個工兵連,第2旅的4個步兵營,4個炮兵中隊和50名騎兵護衛小隊。最後法國人還準備了40名軍醫和8位藥劑師。英軍統帥是霍普·格蘭特中將。
  • 二戰時期騎兵為何是「夕陽兵種」?德國步兵輕鬆粉碎蘇軍集團衝鋒
    抗日名將方先覺當然也有走麥城的時候,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他率領的預備第10師在金井地區遭到日軍第6師團騎兵部隊的夜襲,猝不及防的預10師傷亡300餘人,許多官兵是在睡夢中被日騎直接砍殺的,方先覺痛不欲生。而陳沛第37軍之140師,也是在甕江邊宿營時遭日軍騎兵偷襲,損失更加慘重。
  •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這個兵種最早出現在15世紀末期的歐洲,是15世紀末期至19世紀歐洲戰場上的主要突擊力量,是拿破崙和普魯士腓特烈二世大帝的最愛。 胸甲騎兵因為裝備了厚重的胸甲而得名,這種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
  • 誰才是騎兵之王?馬其頓夥伴騎兵與斯基泰重騎兵的巔峰對決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與波斯大軍的著名會戰——高加米拉會戰,號稱是「夥伴騎兵在東徵會戰中表現的最精彩的會戰」。此戰中,不僅是波斯重騎兵,當時歐亞大陸上與馬其頓夥伴騎兵齊名的斯基泰重騎兵,也作為波斯的盟友,在高加米拉與馬其頓夥伴騎兵展開巔峰對決。
  • 拿破崙:普法決戰
    拿破崙當場拒絕了普魯士的要求,反過來,拿破崙甚至是要求普魯士解散自己的軍隊。這顯然更是普魯士無法接受的。 1806年10月初,法國20萬部隊在巴伐利亞東北部集結完成,包括了7個主力步兵軍,1個騎兵軍,一個近衛軍,以及盟國巴伐利亞的軍隊。
  • 法國的胸甲騎兵的厚重胸甲,是近代重騎兵對火槍的無奈之舉
    胸甲騎兵是歐洲的一類近代重騎兵,最早出現在15世紀後期,與其他騎兵不同,胸甲騎兵不但裝備了刀劍和火槍,他們還列裝了金屬胸甲,是歐陸戰場上貨真價實的重騎兵。他們是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用於突破敵方陣線弱點,以及給予已經動搖的敵方以毀滅性打擊。
  • 拿破崙最忠實的盟友、法軍裡的最強騎兵:波蘭軍團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喬治·納艾澤格爾曾經這樣寫道:「波蘭是拿破崙最忠實的盟友。」1795年,柯斯丘什科起義失敗後,波蘭遭到普魯士、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奧地利和沙皇俄國的瓜分。這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第三次被瓜分,作為獨立國家存在的波蘭自此從地圖上被抹去長達123年。
  • 在鐵律下「排隊槍斃」:拿破崙時代的軍隊是如何作戰的?
    讓我們以拿破崙戰爭這一典型的排隊槍斃戰術常見的戰爭為例,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奧秘吧!一、拿破崙戰爭時代的兵種拿破崙戰爭時代,一支軍隊的構成,主要是由步兵、騎兵、炮兵構成的。這三大兵種下又細分出幾種兵種。步兵下,有普通步兵,擲彈兵,輕步兵三種。
  • 馬背上的死亡天使,歐洲最富傳奇色彩的騎兵,波蘭翼騎兵!
    波蘭翼騎兵是一種位於輕騎兵與重騎兵之間的中型衝擊騎兵,他們出色地溶合了東西歐的騎兵元素,並極大地發揚了本地傳統與當代創新的優勢
  • 翼騎兵,衝鋒!波蘭史上最輝煌的一幕:在維也納再次拯救歐洲!
    這個時候他才知道一直在他外圍的克裡米亞韃靼騎兵拋棄了他。然而儘管如此,他並沒有擔心身後的部隊,畢竟此時的奧斯曼土耳其足足有二十多萬人。於是他僅僅抽調了一部分禁衛軍到他的身後防備他眼中的烏合之眾,而將剩下的禁衛軍主力和徵召兵放在了維也納城下準備發動最後的進攻。工兵們一次準備了多達10個爆破點,準備一舉摧毀維也納一半的城牆設施。
  • 從亞歷山大徵服印度的「希達斯佩斯河會戰」,淺議其作戰特點
    6月,馬其頓軍團開進了希達斯佩斯河西岸,就地紮營,與印度最強大的部隊波魯斯軍隔河相望。此時,波魯斯的印度軍隊實力不可小覷,有步兵三萬人,騎兵四千人,戰車三百輛,更有恐怖的戰象二百頭,是當時印度各王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而亞歷山大麾下,除了增加了五千名翁菲斯炮灰軍隊外,仍然還是步兵兩萬五千人,騎兵還是五千人,因此對付印度人的戰車與戰象成了亞歷山大下一步作戰考慮的重點。
  • 《騎馬與砍殺2:領主》5V5多人新演示 重裝騎兵衝鋒所向披靡
    演示中試玩者全程以騎兵視角進行戰鬥,在戰場上騎兵有非常高的機動性,甚至可以在分散的敵陣中迂迴穿插。視頻中玩家屬於重裝騎兵,在戰鬥時生存能力會更強。重裝騎兵衝鋒  《騎馬與砍殺2》預計將在2018年正式發售,登陸 PC/PS4/Xbox One 平臺。高清視頻畫面:
  • 有了德賽助陣,拿破崙向奧軍發起了反攻
    有了德賽助陣,拿破崙向奧軍發起了反攻。他派騎兵發起衝鋒,同時配合騎兵引爆了一車的炸藥,法軍潮水般地衝向奧軍,一下子扭轉了戰鬥局勢,反敗為勝。到晚上十點鐘的時候,淪為手下敗將的奧軍通過博爾米達河源源不斷地後撤,在這次戰役中,他們有六千人陣亡,八千人被俘,損失四十門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