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毒種苗長出的香野草莓
脫毒草莓原種苗(F2代)
參觀人員品嘗剛摘下來的「香野」草莓
草莓撬動產業發展 聚勢共創區域品牌
——山東煙臺:「萊山妹」草莓產業園內的「紅產業」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相萍 孫忠濤 通訊員 李佼倩 煙臺報導
冬日的蕭瑟抵不住暖棚草莓的紅潤,山東煙臺「萊山妹」草莓產業園結出碩果,暈染了鄉村——「萊山妹」草莓產業園 「紅」了。從傳統草莓種植到高質草莓發展,煙臺市萊山區「萊山妹」草莓產業園,集中優勢資源打造集脫毒草莓種植研發中心、草莓種植合作聯社、草莓產學研商學院、草莓電子商務中心及文化中心、草莓產業大數據中心為一體的產業鏈集群,真正實現農業接二產連三產。一株株草莓,見證著 「萊山草莓 魅力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真實足跡,也成為鄉村振興、富民有望的「金抓手」。
中國·萊山草莓產業發展論壇現場
「山東農技協草莓專業委員會」授牌儀式
「萊山妹」草莓品牌
從分散走向集中:「萊山妹」草莓產業園規模化發展結碩果
草莓作為水果界的「皇后」,怎樣種出好草莓,打造中國高品質草莓卓越品牌,形成一個帶動力強、經濟效益好的產業,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煙臺市萊山區始終堅持用綠色發展理念謀劃特色草莓產業,以規模化、組織化為引領,在引進國外品種的同時,開展草莓育種工作,不斷優化種植布局,創新營銷模式,推動草莓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目前,「萊山妹」草莓產業園 1800平米的高標準脫毒草莓高架培育展示示範園,800平米的高標準優質草莓生產示範陽光棚,8000平米的脫毒草莓種苗生產陽光棚已相繼建成。下一步,將繼續推進「草莓遺傳育種研發中心」「草莓脫毒組培苗木繁育中心」「草莓休閒旅遊採摘園」「草莓銷售電子商務中心」「科普文化教學基地」「草莓深加工產業園」為一體的其他功能板塊。
12月12日,中國·萊山草莓產業發展論壇成功舉辦,山東農技協草莓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成為萊山區草莓向現代化生產轉化的新起點。據了解,萊山區將以高質量發展為契機,以蘋果產業為引領,努力打造草莓、葡萄等特色果品產業集群化發展。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率,完善質量認證標準,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使之成為實施鄉村振興的新支撐、農業轉型發展的新亮點和產業融合發展的足跡,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萊山農業產業經濟特色的區域品牌。
草莓苗木脫毒組培中心
草莓苗木脫毒組培中心
脫毒草莓原原種組培瓶苗
從傳統走向現代:科技賦能提升「萊山妹」質量
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化產業轉型過程中,網際網路和科技在草莓種植領域的支撐,為萊山區草莓種植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當記者走進位於現代果業脫毒組培中心時,看到智能化的玻璃溫室裡沒有泥土和鋤頭,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電腦和進口設備,以及吊掛在空中的無土栽培植株,使人有一種進入現代工業園區的錯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農產品消費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關注的重點從有沒有、夠不夠轉變為好不好、優不優。在草莓產業整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的情況下,草莓種苗生產及監管、草莓品質、藥肥使用量等方面已經成為制約草莓產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因此,實現無病毒種苗的繁育和推廣是實現草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煙臺現代果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老師劉聰介紹說,「這個『萊山妹』草莓產業園,園區建設面積500畝,項目資金擬投入5000萬元。而且相對於普通苗,脫毒苗生長快,結果期長,產量高,繁殖係數高達50-100倍,每畝可增產2000公斤。」
劉聰說,採用科學建棚、構建草莓種苗脫毒推廣應用和檢測,建立無病毒種苗繁育體系,栽植無病毒健康種苗,建設草莓科學生產標準化管理技術體系、物聯智聯規模化省力化高效栽培模式,同時利用山東農技協草莓專業委員會的成立邀請專家「把脈」草莓產業發展,規劃草莓產業布局,為草莓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通過延長產業鏈拓寬草莓產業發展之路,萊山區「萊山妹」草莓產業園內還將建立草莓深加工園區,從草莓脫毒苗木生產入手,逐漸加大投入,把草莓產業打造成一個閉環經濟鏈,增強輻射範圍,推動草莓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傾力打造極具特色的「萊山草莓,魅力中國」的「萊山妹」草莓品牌,「做大、做細、做精」區內草莓產業。
優良品種草莓苗木高架栽培
優良品種草莓苗木陽光馴化溫室
優良品種草莓陽光大棚
從企業走向產業:龍頭帶動提升萊山農業綜合競爭力
萊山區圍繞農業等主導產業,重點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引導企業在提升產品質量、創新發展模式上下功夫,著力「創造有競爭力的質量」。
在重點做好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評選和監測工作的同時,萊山區農業農村局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範「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等模式,鼓勵家庭農場強強聯合,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及加工服務業。
據了解,今年來,為打造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最放心地區,萊山區全域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鼓勵農業經營主體申辦「三品一標」,推動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等嫁接,放大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和效應。充分利用益農信息社、主流媒體等載體,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化搞好宣傳推廣,開展農業「新六產」示範主體創建,同時以滿足都市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休閒農業、智慧農業,以高科技農業為重點,發展鄉村旅遊,加強園區建設,引導傳統種植農業向鄉村採摘體驗園、農業園區等轉型,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發中心等各類涉農科技資源整合力度,大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新型職業農民,全面提升萊山農業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