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東北國共內戰前線的國軍士兵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動攻擊。蘇聯出兵東北,為中國共產黨爭取東北創造了「千載一時之機」。8月10日至11日,朱德總司令連發七道命令,八路軍揮師出關,展開了對東北的爭奪。
文章目錄:
延安總部在18小時內連發七道命令,八路軍揮師出關
同一天,蔣介石卻發出要八路軍停止前進,不許擅自行動的命令。顯而易見,國民黨要同我們爭奪勝利果實了。對此,8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幹部大會上形象而生動地說:「桃子該由誰摘?這要問桃樹是誰栽的,誰挑水澆的。蔣介石蹲在山上一擔水也不挑,現在他卻把手伸得老長老長地要摘桃子。他說,此桃子的所有權屬於我蔣介石,我是地主,你們是農奴,我不準你們摘。」毛澤東接著說:「我們對蔣介石說,你沒有挑過水,所以沒有摘桃子的權利。我們解放區人民天天澆水,最有權利摘的是我們。」
蘇聯紅軍暗中相助,中共力爭獨佔東北
10月11日,毛澤東從重慶返回延安。在了解情況之後,他對中共中央關於東北發展方針給東北局的電報作了修改,加了這樣一段話:「我黨方針是集中主力於錦州、營口、瀋陽之線,次要力量於莊河、安東(丹東)之線,堅決拒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後掌握全東北,改變過去分散的方針。」顯然,毛澤東同劉少奇的想法不一樣,他想獨佔東北。
蘇聯受中蘇條約限制,中共決定「讓開大路,佔領兩廂」
11月17日,國民黨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索性兩手一丟,離開長春跑到山海關。莫斯科擔心此舉會加劇美蘇之間的緊張關係,特別是對即將召開的莫斯科外長會議產生不利影響。於是,莫斯科立刻作出反應。11月19日,蘇軍通知中共東北局,提出以下四點意見:一、長春鐵路沿線及城市全部移交給蔣介石政府,中共軍隊必須撤至鐵路線50公裡以外;二、中共所屬機關必須從瀋陽等大城市撤出;三、有蘇軍的地方中共軍隊不準進入,也不準同蔣介石軍隊作戰;四、在蘇軍全部撤出東北之前,包括山海關至錦州地區在內的東北全境不準作戰。這實際上限制了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發展,也就等於把東北拱手讓給國民黨。
當天,蘇軍要中共東北局撤出瀋陽。次日,東北局將這些情況電告了中共中央,還說蘇軍在必要時將「不惜武力將我驅散」。
蘇聯開始撤軍,毛澤東改變策略,力爭控制中長鐵路及長春、哈爾濱
毛澤東在給東北局的電報中稱:「力爭我黨佔領長春,以長春為我們的首都。」毛澤東所以有這種想法,顯然與莫斯科支持中共在東北發展力量密切相關。為此,他還指示東北局說服蘇方,請他們加撥「槍炮若干」,如許可的話,東北局應準備「遷長春」。
四平失守,長春不保,中共鞏固了南、北滿根據地,最後實現了由防禦到進攻的戰略轉變
四平失守,也就意味著長春不保。5月11日,毛澤東指示周恩來:「在目前情況下我應決心讓出長春,請你根據此項決心負責進行談判。」為此,毛澤東提出了三套方案:其一,雙方在長春不駐兵,由中間派擔任市長;其二,執行小組先去,一切談好後蔣軍再去;蔣軍無條件即進長春,這種情況最壞,結果恐怕不好,仍是要打。當天,東北民主聯軍撤出長春,國民黨軍隊進入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