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張燕)千億市值光環下的泡泡瑪特迎來了上市後的第一個挫折。在過去的兩天裡,泡泡瑪特的股價一路下跌,最低下跌至72.05港元/股,跌幅一度達到16.4%。截至29日收盤,泡泡瑪特股價報78.01港元/股,市值蒸發近150億。
就在不久前,被稱作「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才剛剛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上市首日市值暴漲400億港元,一度超過1000億港元。
一方面是潮玩市場的熱捧,另一方面則是業內對其IP可持續性的質疑。再加上公眾對於「盲盒」玩法背後「賭博心態」的不認同,一路狂奔的泡泡瑪特還能延續千億市值的神話嗎?
二次銷售破壞盲盒規則,你買的盲盒也許是被拆過的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視頻表示,自己在濟南萬象城泡泡瑪特實體店買了3個盲盒,回家後發現封盒處均有黃色膠水,其中一盒裡的卡片還有摺痕,疑似為二次銷售。視頻中,該網友再次回到萬象城門店,發現店內擺放的其他盲盒也存在類似情況。
隨後,該網友再次發布視頻稱,已經收到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官方回復,內部通過查驗監控確認,5名店員存在違規操作。之後,泡泡瑪特與涉事的5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關係,涉及的商品全部收回。
26號,上述網友再次發布視頻稱,事情發生近兩周後,除了開除5名涉事員工外,泡泡瑪特到目前都沒有提出任何針對消費者的賠償方案。視頻中,該網友還曬出了自己與泡泡瑪特運營負責人的聊天記錄。該網友向泡泡瑪特提出了幾點訴求,要求泡泡瑪特優化舉報機制,公布舉報通道並且能在每個城市設立一個專門負責處理「二次銷售」的專門職位。據該網友稱,在視頻發布後,自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網友的評論,表示都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由此可見,濟南萬象城門店私拆盲盒進行二次銷售並非個例。
該網友表示,經此一事,自己以後會徹底「退坑」(不再繼續收集盲盒)。在視頻中,可以看到該網友背後的架子上擺著不少從盲盒裡拆出的娃娃,可見此次泡泡瑪特「二次銷售」事件真的讓該網友對泡泡瑪特失去了信任。
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也表示了自己對店員「二次銷售」的憤怒。對於他們來說,這件事嚴重破壞了盲盒的遊戲規則。拆盲盒帶來的歡喜和失落都被人為操作「打了折」。正如該網友所言,也許不是自己「非酋」,而是「歐皇」們把挑剩的賣給了自己。
拆盲盒帶來的刺激,是賭博還是收藏?
「二次銷售」之所以會引起玩家的憤怒,要從盲盒的機制說起。盲盒的概念起源於日本,簡單來說就是用不透明的密封盒售賣系列玩具,玩家在拆封前並不知道自己購買的是哪一款。能不能買到自己心儀的玩具,又或者能不能集齊一整套玩具,完全憑藉玩家的運氣。
對於泡泡瑪特的玩家來說,泡泡瑪特盲盒的「隱藏款」機制無疑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加扣人心弦。每一個系列的盲盒裡,都有一個特別的「隱藏款」。這種人為製造稀缺的方式,讓消費者拆盒時候的驚喜感和娛樂性成倍增加,同時也使得「隱藏款」的價格在二手平臺上的售價遠高於其他款式。此次出現「二次銷售」事件,就有不少玩家質疑,店員私下拆盒正是為了尋找「隱藏款」。
在宣傳中,泡泡瑪特一直聲稱盲盒中的玩偶隨機放置,抽到哪款(隱藏款除外)的概率相同。而私拆盲盒這種做法,無疑破壞了玩家抽中心儀款的概率,影響了盲盒的供需公平。
盲盒玩法自帶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在增加了玩家的收集樂趣和復購機率的同時,也讓市場一直對其報以「賭博化」的質疑。由於每個系列的玩具設計不同,天然分成了熱門款和冷門款,在二手市場的流通價格明顯不同,而「隱藏款」的身價更是能獲得數倍溢價,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消費者低買高賣的投機心理。業內一直質疑,盲盒這種消費模式,具有一定賭博的特徵,應該像彩票一樣經過行政許可方為合法,否則就可能認定為非法經營。
12月25日,新華社發表《盒子裡的期待——透視盲盒消費》一文,指出驚喜和期待的背後,「盲盒熱」所帶來的上癮和賭博心理也在滋生畸形消費,不少盲盒愛好者每月花費不菲。該文同時提到,監管部門應進一步規範盲盒經營模式,避免其畸形發展,給社會和青少年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涉嫌賭博之外,泡泡瑪特本身產品的IP創造能力也同樣被業內質疑。今年2月,泡泡瑪特對外發售的新品——AYLA動物時裝系列就曾被質疑抄襲知名娃社「DollChatueau」2017年的產品。隨後,泡泡瑪特官方在微博發布致歉,在全渠道下架該系列產品,並稱已售出的已退款並召回。即便是的爆款Molly,也被質疑過分空洞,缺少內容填充。
對於泡泡瑪特來說,如何加強IP創作能力,加強產品銷售監管,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