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對盲盒不感冒的人,仍然不能理解買盲盒的人到底圖什麼,甚至直接開炮:小孩子玩的東西,交智商稅。但是,資本的世界從不關心人們的情緒,資本信奉的邏輯是「悶聲發大財」。
這不,近期正式登陸港股市場的泡泡瑪特,開盤後股價分分鐘漲幅100%,一個不小心市值就實現了「1000個小目標」——1000億港元。(註:此處一個小目標=1億港元)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泡泡瑪特?啥玩意?好像沒聽過呀。本以為只有以網際網路大廠為敘述對象的現實主義寫作中才會出現千億,看來頭條君大意了。
別思,別議,這真的是真的。且截止今天,泡泡瑪特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依舊強勁。
你可能是在最近的網際網路刷屏中才知道了被稱作「中國潮玩第一股」的泡泡瑪特的存在,但其實泡泡瑪特也是個有點「歷史長度」,從弱弱的「青銅時期」一路打怪升級到今天的潮玩品牌了。
知道你憋了很久,一直想說「泡泡瑪特」這名字好怪,背後是有什麼講究嗎?好像還真沒有,大概就是從其英文名POP MART音譯過來的?
因為盲盒在泡泡瑪特的品類布局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幾乎成了泡泡瑪特最醒目的標籤,很多人會誤以為這是一個只做盲盒生意的品牌。
但是,2010年就成立了的泡泡瑪特其實一開始就沒說自己只賣盲盒,這從它以「文化創意」給公司命名也可以得到某種佐證。司如其名,從成立開始,泡泡瑪特就開始了它似乎早有「預謀」的創意玩法。
2010年,泡泡瑪特第一家門店落地北京,算是對著祖國的心臟宣告了自己的呱呱墜地。
2015年,泡泡瑪特在著名的北京王府井開了全新的lifestyle概念旗艦店,開始賦予品牌文化內涵。
隨後,急需一款「爆品」撐起品牌和吸引消費者的泡泡瑪特,於2016年拿下具有強大群眾基礎的獨家治癒系IP Molly。誰也沒有想到,泡泡瑪特當年在天貓發布的第一個Molly Zodiac系列,每套708元,200套售罄僅用時4秒。
之後,泡泡瑪特開始了自己針對國內外知名IP的「攻城拔寨」,陸續與Fluffy House、Labubu、妹頭、Satyr Rroy、PUCKY等IP展開合作。
當然,頻頻拿下頭部潮玩IP也增添了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的自信:「籤約數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質量和知名度」。
2016年6月泡泡瑪特正式入駐天貓商城,開始展開自己的線上生意。
與此同時,泡泡瑪特還抓住當時已經時興起來的社區運營,上線了主打潮流玩具的社區電商APP「葩趣」。
從後來的效果來看,泡泡瑪特這一操作也是明智之舉,這個「專業度」較高的潮流玩具社區,聚集了潮玩的精準消費人群,也因此具有很強的用戶黏性,「黏」的人越來越多。
同年7月,泡泡瑪特首家IP店落地上海,建成總部之外的第二個重要大本營。
到了2017年,泡泡瑪特又開闢了新玩法——在北京主辦了國內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大型國際潮流玩具展。
和所有行業的展會一樣,泡泡瑪特借展會幫助潮玩藝術家們打造知名度、推廣作品,並以此吸引國內外潮玩粉絲慕展會而來識泡泡。自然,在這個過程中,泡泡瑪特無形中擴大了自身的品牌輻射。
2018、2019年,泡泡瑪特更是連續兩年在天貓「雙十一」當天,以2786萬、8252萬的銷量斬獲天貓模玩類目第一名。
到了今天,由直營零售店、創新機器人商店、線上渠道和海外市場等共同拼接起來的「泡泡瑪特商業帝國」的版圖,已經日漸清晰。
回顧泡泡瑪特從不被投資人看好,到上市不久市值即告破千億的始末;
從草創時期的定位迷茫、品類不清,到如今「不僅要當中國的萬代和美泰,更要當世界的泡泡瑪特」的意氣風發;
我們不得不承認:泡泡瑪特仿佛成功了,至少在商業成功的意義上是這樣。
你可能會納悶(不要因為人家的成功而鬱悶),幾十塊一個的盲盒、手辦這類小件,怎麼就成就了一家市值千億的公司呢?
如果你趕時間,這裡先一句話簡單作答: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咱們的祖國年輕人多,力量大。
來源:新浪時尚&得物APP
好了,如果你不趕時間,以下將就你的納悶進行詳細「開導」。
泡泡瑪特的成功上市,直接促成其創始人王寧及其妻子這對85後夫妻,身價突破500億港元。對於泡泡瑪特的成功,或許有人會認為是一種運氣。
但是,如果我們願意承認的話,其實任何一個品牌取得商業成功的背後,其決定性因素從來都不是「運氣」,而一定是因為它的產品(或服務)真正擊中並較好地滿足了一個特定群體的需求。
當然,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說,一個品牌能否長期屹立不倒,也一定是因為它真正擊中並較好地滿足了這個特定群體的一個「長期性需求」。
具體將視角打開,我們還能從以下方面捕捉到泡泡瑪特取得成功的若干原因:
大學期間就開始嘗試開小店的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大概也沒有想到十幾年後的自己能把生意做得這麼大。王寧似乎天生屬於那種不願意老實上班的人,2009年大學一畢業,他就開始有意識地在中國各地遊走。當然,他有明確的目的——尋找自己的創業方向。
很快,王寧就找到了一個有意思的方向——像超市一樣售賣潮玩產品。然而,就像新生的革命力量總是容易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商場、購物中心拒絕了他,也拒絕了孕育中的泡泡瑪特。那段時間,沒人理解他,也沒人知道泡泡瑪特。
直到2010年11月,泡泡瑪特才終於爭取到一個小小的門店。
或許因為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培養了王寧的「國際視野」?很早就一心想做中國的萬代和美泰的王寧,隨後度過了一段幾乎使他懷疑人生的時期。
「這幾乎是一個所有人都看過,但所有人都把它pass掉了的項目。」後來他這樣回憶。
但是,洞察了盲盒這一市場先機的王寧,選擇大膽堅持,儘管不被所有投資人看好。
終於,轉機在2016年開始出現。這一年,泡泡瑪特憑藉首款Molly十二星座禮盒盲盒強勢崛起。要知道,在此之前泡泡瑪特已經在虧損的泥坑裡翻滾了好久。
2017年以後,泡泡瑪特開始扭虧為盈,發展壯大的勢頭一直持續至今。
一個品牌的成功,與其創始人的市場洞察和大膽堅持是分不開的。畢竟,生活就像挖一個奇形怪狀的蘿蔔,可能開始露出地面的部分很細很醜,但只要你洞察了這是一個好蘿蔔並堅持挖下去,那麼最後你很有可能將得到一個豐滿、美麗的好蘿蔔。
泡泡瑪特的消費群體主要是90、95和00後年輕人群。因此,如果要找出泡泡瑪特走紅的深層原因,我們勢必就要從這個年齡的人群身上去尋找蛛絲馬跡。
(1)「玩具認同」和「玩具情結」
90、95和00後大多是在相對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和衣食無憂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從早些時候的實物玩具,到後來的網路遊戲(也可看作某種虛擬玩具),這個人群從小就是在「玩具」中長大的,他們擁抱玩具,接受玩具,具有「玩具認同」和「玩具情結」。所以,當他們漸漸成長起來,開始具備消費能力,他們可以說是在用漫長的童年和少年時代薰陶出來的「本能」投票泡泡瑪特。
(2)有溫度的、低成本的感情陪伴
同樣是這個群體,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他們中以獨生子女為主。成長時期,他們缺少親密玩伴;成年後,他們又趕上一個人與人之間現實互動熱情驟減的網際網路時代。總之一句話,這是一個對有溫度的陪伴有剛需的人群。泡泡瑪特的盲盒產品打開之後,本質仍是一個用以收藏、觀賞或把玩的玩具,而恰巧這些盲盒中的玩具又具備生動豐富的IP人格屬性,這正給予了原子化生存的這幾波年輕人以有溫度的、低成本的感情陪伴。
(3)不一樣的消費追求
同時,從這個人群的消費觀來看,90、95和00後也有他們十分顯著的特點。我們知道,這是成長於喧囂的消費主義潮流之下的一群人。在他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資本和品牌「用心良苦」地變著花樣引導他們進行消費。在這個消費狂歡的時代,他們追求不一樣的消費方式,並在此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泡泡瑪特的出現,正契合了這個年輕群體的消費追求。我們很難說這種消費追求的變化是好還是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消費推動了一個個泡泡瑪特的成長和壯大。
消費者作為一個鮮活的個體,情感訴求必不可少。然而,在經濟學上也有一個著名的「理性人假設」,認為「理性人」都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運用這個理論,似乎也能解釋年輕人群對盲盒類產品的消費。查看泡泡瑪特的商品單價,可以發現大多處在不痛不癢的區間。因此對於初具消費能力、經濟實力有待積蓄的年輕群體來說,消費泡泡瑪特產品可實現且可持續。加之「炒盲盒」的潛在增值想像,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消費泡泡瑪特產品對於雞賊的這幾屆年輕人來說,都是「賺」了。
對於每一個收集癖來說,集齊泡泡瑪特一個系列12隻單品的樂趣和成就感,常人無法理解。
對於這些成系列的盲盒產品來說,它們由設計師特意設計,每一隻都有一個不同的故事,同時這些同屬一個系列的單品又通過彼此的關聯創造出一個更大的故事。——它們亦因此組成一個實現某一完整意義的整體。
或許真正的泡泡瑪特粉所鍾愛和沉醉的,就是對這個「完整意義」的個性化探索和解讀。然而,感性的張揚固然值得提倡,而用理性的方式去做感性的事情似乎則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一些。
放眼中國潮玩市場,它的廣闊未來或許並不是一個泡泡瑪特所能完全支撐的。未來,中國需要更大更強的泡泡瑪特,也需要更多的「XX瑪特」。
或許關於泡泡瑪特成功的原因,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其他角度的解讀。但是我想,無論怎麼樣看待它的成功,我們都無需將泡泡瑪特傳奇化。
說到底,泡泡瑪特的成功是時代造就的,因為正是我們所處的時代令我們以加速度從物質追求的狹道,奔入精神追求的大道。
說到底,泡泡瑪特的成功不過是不失時機地發現、抓住和滿足了當下年輕人的精神需求。
未來,泡泡瑪特要保持上市初期這般的「闖勁」,恐怕還是要在產品內容上下功夫,繼續打磨自己的產品內容,使自己的產品與未來90、95、00、05……們的內心世界持續發生「剪不斷、理還亂」的錯綜複雜的關聯。
泡泡瑪特的泡泡還能「吹」多久?我們且走且看。
添加頭條君微信:monika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