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火熱的直播帶貨帶入法治軌道

2021-01-08 第一財經

直播帶貨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網際網路電商營銷模式。經線上直播平臺播出,通過主播的推介,讓消費者了解商品和服務,吸引和推動消費者在線購買商品和服務。直播帶貨將網絡視頻直播與商業營銷相結合,藉助直播平臺達到推銷商品和服務的目的。在促進商品和服務在線銷售的同時,也實現平臺和主播的流量變現,已成為網際網路經濟的新業態,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達到新高度。從政府官員、企業家到網紅、演員乃至普通主播,從高科技產品、奢侈品到普通日用品甚至各類服務,「人人當主播,樣樣可為貨」。

直播帶貨的基本類型

直播帶貨作為一種網際網路經濟新業態,其基本類型主要包括直接交易型與幫助交易型。直接交易型是指經營者在平臺進行直播,不通過本單位以外的人作為主播,而是本單位內部人員作為主播直接向消費者推銷其商品和服務,典型例子是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的直播帶貨。這種類型符合我國《廣告法》第2條第1款對廣告的規定,屬於商品經營者或者服務提供者通過網際網路媒介和直播形式直接介紹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行為,直接適用《廣告法》即可。

幫助交易型是指經營者並不出面,而是通過本單位以外的人作為主播,借主播代言行為推銷其商品和服務,消費者通過觀看直播了解相關信息後,向經營者購買商品和服務。典型例子是薇婭、李佳琦等知名帶貨主播。

在此類型中,至少存在兩種以上法律關係。其一,在消費者向經營者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屬於合同關係,可選擇適用《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調整經營者與消費者相對關係的法律法規。其二,爭議比較大的是在主播代言所形成的關係中如何看待主播的法律定位,以及由此產生的相關權利義務及責任的承擔。對主播法律地位的界定,直接決定主播和經營者之間、主播和消費者之間各自屬於何種法律關係,以及由此承擔何種相應的法律義務與責任。

究竟是根據上位法優先於下位法的原則,優先適用《廣告法》,認定直播內容屬於廣告,抑或針對網際網路領域宣傳推廣的特殊性,尊重網際網路領域的有關廣告管理的特殊規定不將其認定為廣告,對此仍需進一步明確。雖然,在實踐中市場監管部門會針對網際網路領域的特殊性傾向適用本部門規章,但是基於網絡直播帶貨的迅猛發展並由此引發的諸多問題,可以考慮針對直播帶貨的具體行為及內容,進一步明確和協調《廣告法》與《網際網路廣告管理暫行辦法》針對直播帶貨具體類型適用時的關係。幸運的是,這一點已在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中予以了部分明確,對「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中發布商業廣告的行為,應當遵循《廣告法》的規定,但是對在網絡直播帶貨中何種行為屬於發布商業廣告的行為和類型並沒有明確規定。

在以上兩種主要直播帶貨類型中平臺均發揮重要作用。對平臺也應分情況對待,如果平臺自身借直播推銷自營商品和服務,那麼平臺即成為經營者,屬第一種構造;如果平臺本身並不直接參與,它與主播、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就並無直接關係,對商品和服務的推銷並不負有直接責任,此時根據我國網際網路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平臺僅對直播行為負有管理義務。然而,如果平臺本身就是以提供直播服務為內容展開經營,為入駐平臺的直播帶貨業務提供數據、直播室等基礎設施,並以此收取費用,那麼此類平臺需承擔的責任就應分情形,依照現行《電子商務法》第38條上所規定的「連帶責任」或「相應責任」類型予以規範,這一點在《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第四章中予以專門規定,遺憾的是,該規範僅為行業自律規範,缺乏必要的國家強制力保障。

直播帶貨的主要法律風險

直播帶貨的興起是網際網路經濟多元化發展的產物,在為社會生活提供諸多便利的同時,直播帶貨也引發或暗埋了諸多法律風險。

(一)商品和服務缺乏質量保障

直播帶貨吸引眾多商家加入,一個主播往往要為多個商家直播帶貨,缺乏時間、精力和能力對帶貨的商品和服務進行必要的審查,使得直播推銷的商品和服務良莠不齊。其中不乏有的主播明知商品和服務存在質量瑕疵甚或嚴重問題,然而,為了自身經濟收益仍向消費者進行推介。不得不承認,在直播帶貨中存在商品和服務的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的巨大隱患甚或現實。

(二)不當宣傳導致不正當競爭

直播帶貨涉及不同經營者的商品和服務,而經營者之間又存在競爭,這就可能導致不正當競爭行為。普遍存在的情形是在直播過程中,為了實現促銷目的,會對商品和服務的優點進行介紹和宣傳,這就涉及與其他商品的比較,在比較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對其他商品乃至其經營者缺點的揭露和批評,客觀上有可能出現對其他商品和經營者進行詆毀的情況,甚至是「假借比較之名,行詆毀之實」,這就可能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商譽詆毀這一不正當競爭行為。直播帶貨發生在網際網路上,網際網路本身有著一套獨特的話語體系,直播中網絡語言的表達可能與現實中的理解相衝突,如何辨別直播帶貨中正當宣傳和不正當競爭之間的界限,成為競爭法上一大難題。

(三)法律適用競合難處理

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及主體多元,兼具多重法律關係,又發生於網際網路領域,具有很強的聚集擴散效應,且橫跨民法、商法、經濟法及網絡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甚或同一法律部門內的多部法律法規,在這些規範中均存在可適用於處理直播帶貨的條款,故極易導致直播帶貨行為在法律適用上的競合。

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其法律關係界定尚不清晰,正因為其法律關係性質不明,無法明確其屬於哪一部門法調整範疇。目前直播帶貨處於發展初期,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其研究也處於起步階段,基於此,其法律性質的界定仍然具有較大爭議,這就使得其法律適用成為一個極為棘手的現實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剛施行的《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中明確以「商家」「主播」「網絡直播營銷平臺」「其他參與者」等主體為規範對象,從行業自治角度首次對網絡直播帶貨生態系統進行了規範,其規範和引導的意義不言而喻,然而,能否起到填補現行法律法規缺位,有效供給監管執法依據的作用尚待實踐觀察。

(四)官員帶貨直播缺乏規範約束

疫情發生早期導致國家經濟生產生活停擺,給全國各地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為了儘快實現疫後復工復產,政府官員走進直播間,其本質上是以政府公權力和公信力為商品和服務背書,在於以政府權威擔保商品和服務質量,推動商品和服務銷售,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官員直播帶貨,對經濟發展和恢復起到積極作用,然而由於缺乏規範約束,也導致了一些隱患。

(五)利益追逐催生流量造假

為追求利潤,商家傾向於選擇流量大的主播和直播平臺。對於主播和平臺而言,直播帶貨是流量變現的重要方式,能夠給平臺和主播帶來巨大經濟收益。在經濟利益驅使下,一些平臺和主播會通過偽造流量數據的手段來虛構自己吸引大量受眾的事實,從而誘使商家與其達成帶貨直播協議。這種行為在《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中被明確禁止,該規範第28條要求「主播向商家、網絡直播營銷平臺等提供的營銷數據應當真實,不得採取任何形式進行流量等數據造假,不得採取虛假購買和事後退貨等方式騙取商家的佣金」。若此類違規行為情節嚴重、數額巨大,則構成商業欺詐,對經營者和消費者利益造成損害的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直播帶貨的法治出路

直播帶貨帶來諸多法律問題,亟待推動相關法律制度建設和優化,將其納入法治化、規範化的發展軌道,使其更好地對經濟社會的恢復和發展起到正向激勵作用。為此,建議從明確權利、義務和責任,加強過程監管兩方面入手,完善直播帶貨的法治供給。

一)明確各方主體的權利義務及責任

直播帶貨中基本的主體關涉主播、經營者和消費者三方,在有些情況下還涉及直播平臺,應在準確界定直播帶貨主要法律關係和釐清基本法律適用的前提下,明確直播帶貨的各方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特別是應明確主播的法律地位及權利義務內容,解決主播的法律性質定位不清、責任不明的問題。這一點雖在《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中有所體現,譬如規定在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中提供直播技術服務的各類社會營銷平臺,包括電商平臺、內容平臺、社交平臺,應當對直播帶貨的內容亦應承擔部分義務和責任。然而,由於該規範僅為行業自律守則,缺乏國家強制力保障,故需要依託現行《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網際網路廣告管理暫行辦法》等正式規範要求平臺對直播帶貨行為加強審查管理,實現直播帶貨的依法依規運行。

(二)加強監管部門和直播平臺協同監管

監管部門應同直播平臺一道,從直播帶貨的事前、事中、事後環節入手,共同合作參與直播帶貨市場監管。直播開展前,應加強監管部門對直播平臺的準入資格審查和直播平臺對主播的直播資格審查;直播進行中,應強化監管部門對平臺直播內容的抽查和直播平臺對主播直播間的動態監測;出現問題後,應完善監管部門對直播平臺的責任追究機制和直播平臺對主播的處罰機制。由此,形成監管部門和直播平臺聯動的監管機制。

(三)強化對官員直播帶貨的規範

應特別加強對官員直播帶貨的規範管理。官員身為政府領導幹部,代表政府權威,體現政府公信力,如果放任官員直播帶貨亂象蔓延,不僅不利於國民經濟的發展,還會導致公權力的濫用和一些腐敗問題的發生,所以必須強化對官員帶貨直播的規範,重點加強對其推銷的商品和服務質量監測,完善直播前審查機制和直播過程中實時監測機制。使黨員幹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推動官員直播帶貨成為地方和國家經濟發展新動能。

(作者系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競爭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數字經濟與競爭法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直播帶貨」問題多,如何加大監管力度?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孫煊哲 這兩年,「直播帶貨」火爆網絡,一場直播甚至可拉動幾億元的消費,在促消費、擴內需、助脫貧方面帶來很好的促進作用。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監管,「直播帶貨」也存在著商品與實際不符、以次充好、誤導消費者等問題。如何破解?來聽聽省政協委員有何建議。
  • 羅永浩的直播帶貨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播帶貨
    01 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直播帶貨還有一定的差距 不可否認的是,羅永浩講段子的能力絲毫不比薇婭、李佳琦們差,但是,從講段子到帶貨之間其實依然有很大的差距。直播帶貨並不是講段子,而是考驗的是主播如何把商品賣出去。
  • 直播帶貨,失焦從第一天開始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看到更多的人其實是在追捧能夠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銷量的電商直播。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加入其中,電商直播毫無疑問地將會從藍海進入到紅海。從平臺方來看,我們看到的是以淘寶、拼多多為代表的頭部電商平臺的加入;從網紅本身來看,我們看到的是以薇婭、李佳琦、羅永浩為代表的新老網紅們的參與。可以肯定的是,電商直播帶貨將會是電商到新零售過渡時期最熱門的領域之一。
  • 2020年直播帶貨全面爆發後進入冷靜期
    這一過程的推動,需要消費者、國家、從業者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如何構建適應直播生態、符合法律規範的新的「人貨場」,是直播走入「下半場」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在規範、有序、健康的基礎上,直播才能「亮」得更久□本報記者趙麗2020年,幾乎重大的民生問題都和新冠肺炎疫情息息相關,它滲透到人們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而直播帶貨的盛行即是影響最為深遠的觸動之一。
  • 直播帶貨「黑白」榜單將出 「一窩蜂」狀況不會很久
    「這種直播帶貨的現象可能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但這種風口不可能永遠這麼大,『一窩蜂』的狀況不會持續很久,下一步會朝著頭部的一些資源聚集。」中國廣告協會會長張國華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透露,「下半年,中國廣告協會將設立『黑白』榜單,將網絡直播營銷中存在問題的主體拉到陽光下『曝光』,驅逐行業中的劣幣。」
  • 土播鼠電商直播開啟直播賣貨新渠道
    」成了直播業的新風口,直播帶貨已經成了各大主播的必然進程,直播業務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直播賣貨給出了一種全新的電商交互方式,用戶在直播過程中直接向買手、品牌方或達人提問,並現場收到回答。平臺通過明星、網紅將有相似喜好的消費者聚集到一起,直播的同時品味相近的購買者隨時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實現類似社交網絡的效果,並提高了平臺粘度和購買轉化率。
  • 關於寵物店直播帶貨
    寵物店能否做直播帶貨? 當然能做,而且能夠做好。 正因為我傾向於這樣的觀點,所以才會寫今天晚上的文章。看起來直播很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從手機直播誕生以來,平臺方一直都在探索如何讓主播賺到錢,而最難的變現方式竟然是帶貨。可是隨著人們對手機直播的好奇心降低,信任度提升,並隨之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後,加上技術的成熟,帶貨漸漸火熱了起來。 看看口紅一哥、淘寶直播一姐有多火就知道了。
  • 直播帶貨的「特別吸引力」是什麼?
    一季度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買它買它買它」成為網絡熱詞——直播帶貨為什麼這麼火?100多位縣長、市長走進直播間為當地產品「代言」,央視公益直播為湖北帶貨超億元,攜程聯合創始人梁建章直播6場帶貨1億元……商務部大數據監測顯示,今年一季度電商直播超過400萬場。直播帶貨頻上熱搜,「買它買它買它」儼然成為當下的網絡熱詞。
  • 實操教程:如何利用Instagram進行直播帶貨?
    日活量極高的社媒平臺Instagram在8月也宣布「下場」直播帶貨。但作為跨境賣家,怎麼樣才能利用好這一平臺呢?本文就以此作為切入點,「手把手」教賣家如何利用Instagram這個頭部平臺來為店鋪帶貨。 什麼是 Instagram直播帶貨?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利用Instagram進行帶貨前,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Instagram直播帶貨。
  • 警惕直播帶貨的「低價售賣」陷阱
    據《新京報》1月5日報導,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部分直播帶貨套路滿滿,演戲砍價、哄抬價值。還有主播低價售賣三無日化產品,一些衛生用品生產商,甚至專門生產劣質溼巾,專供直播帶貨。有業內人士透露,「便宜貨」已成直播間引流手段,而消費者買回家的廉價商品可能過不了「質量關」。
  • 直播帶貨的風口下,私域流量如何轉換?
    即使是電商,也面臨著比以往更為嚴峻的挑戰:直播帶貨的衝擊。然而網紅、明星、企業家們直播帶貨銷量可觀,換個人也能做到同樣的事嗎?不一定。這其中涉及「公域流量」與「私域流量」之間的轉換與沉澱。只有搞清楚這一點,才能在這場「直播帶貨」的風口上起飛。
  • 直播帶貨火爆,實惠喵順風起勢逆勢上行
    最具代表性的直播帶貨主播非「薇婭」和「李佳琦」莫屬了,他們倆人的成績堪稱神話。薇婭從首場200人在線到一天銷售額3億元,又到直播賣房,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直播賣「火箭」。2020年以來,疫情對國家線下實體經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有無數的線下店鋪關門倒閉;但同時也把線上「直播」帶貨推上了風口浪尖。
  • 直播帶貨,沒有想得那麼美
    (受訪者供圖)要說目前什麼行業最火,直播帶貨肯定是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隨著直播帶貨銷售成績不斷創新高,帶貨主播們紛紛躥紅,這種新業態逐漸走出新高度。但在行業爆發背後,直播帶貨業內經歷了怎樣的變革?行業未來將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快速增長的行業規模能否延續?被不少人羨慕的電商直播,是否能不斷創造財富奇蹟?請看經濟日報記者的調查。
  • 「直播帶貨」的風口如何持續吹風?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4G網絡全面普及為線上直播提供了技術支持,以打賞為主要盈利方式是直播商業的1.0時代。這時候大多數直播以「直播+內容」的方式,以「秀自己」得到打賞變現。 這種商業模式很快到了天花板,在2019年,「直播+電商」的形式將直播的變現能力推到新的高度,直播進入商業2.0時代。2019年,是直播帶貨元年。李佳琦、薇婭等人紛紛出圈,「OMG買它買它」在大眾間洗腦。
  • 直播帶貨「黑白」榜單將出,「一窩蜂」狀況不會很久
    近日,直播翻車雙倍賠償,「低過老羅」成熱詞,國美直播帶貨不發貨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直播帶貨典型負責案例被中國消費者協會點名。但同時讓消費者大呼給力的是,6月24日,中國廣告協會發布國內首份《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以下簡稱「規範」)將從7月1日起實施。「這種直播帶貨的現象可能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
  • 保險直播帶貨?小心別被「帶籠子」
    近期,網絡直播「帶貨」之風吹到保險領域,成為保險營銷新時尚。多家保險公司高管走進直播間「帶貨」, 創下「首場帶貨近1000萬元」「 一場直播保費成交額超4億元」等銷售佳績。火熱的「保險直播」真有看起來那麼美嗎?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保險主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保險產品專業性較強且條款複雜,易產生理賠糾紛,恐怕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美。
  • 中小型線下店鋪,如何應對「直播帶貨」的熱潮?
    中小型線下店鋪,如何應對「直播帶貨」的熱潮?那麼線下門店想要保證自身的盈利,就不應該和新興帶貨模式硬拼,而是順應時勢加入其中。線上流量之爭,光鮮背後是一地雞毛從去年底開始,「直播帶貨」這一新型的電商模式便展現出強大的威力。加上今年初的特殊時期,不少品牌都與電商主播進行合作直播帶貨,甚至連明星也加入其中。
  • 甩甩寶寶鬼谷:社交帶貨、直播、短視頻將三者合一,私域直播剛剛開始
    甩寶月入萬元的掌柜不多,卻是真正的賣貨人群,平臺90%交易額來自掌柜分銷,毛利不高,但可以獲得穩定收益。「堅持舊模式的玩家會被洗牌出局,市場上已經沒有他們的生存空間了」,鬼谷表示。社交電商正在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新的商品供給和帶貨分享人群幫助品牌商建立分銷渠道成為社交電商的核心。除此之外,新的流量抓手也不能錯過。
  • 直播帶貨熱潮下,「私域直播」將成為未來新趨勢?
    理想的直播帶貨應該品效合一,主播講解產品本質就是產品的發布會,在這一過程講清楚產品的賣點、理念、服務等等,對於品牌建設是有滴水穿石的效果。然而,如今頭部主播往往什麼都賣,對於產品理解不深不透,往往只介紹皮毛,不能真正突出產品與品牌的優勢,成為促銷員,弱化了直播帶貨「內容營銷」的價值。
  • 直播火了「橘子」紅了 她以心換心做好帶貨主播
    編者按:2020年是電商直播年,直播帶貨作為全新業態,逆風飛翔,快速生長,成為特殊時期雲端戰疫助農、助力復工復產的重要手段。電商直播既是商業新風口,也是助農新手段、經濟發展的新動能。1月7日下午三點,橘子一走進服裝店,就開始忙著為晚上六點開始的直播挑選衣服了。做帶貨主播一年多了,橘子對每一季服裝的流行趨勢非常有心得,她告訴記者:「每次直播大約5-6個小時,需要提前備好50套左右的服裝,這項工作很重要,是決定當天直播成績好壞的最大因素。」1999年出生的橘子長相甜美,身材嬌小。雖然只有21歲,但入行已經有兩年了。說起當時怎麼走上直播帶貨的路,橘子將回憶拉到四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