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張軼軍。受訪者/供圖
守護正義,任重道遠,他肩負為民之責,常懷敬畏之心,勤奮敬業,恪守公正,用堅韌與柔情、真誠與才幹,展現了基層法官的風採與擔當。
——記遼寧省昌圖縣人民法院法官張軼軍
二十六載躬身前行,堅守法治信仰,忠誠司法事業,用堅實臂膀扛起正義的天平;深耕基層不忘初心,牢記人民期盼,恪守為民宗旨,用赤誠之心守護人民利益。他就是遼寧省昌圖縣三江口法庭庭長張軼軍。
張軼軍1995年3月來到昌圖縣人民法院,歷任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審判員、員額法官。1999年至2019年,他17次被昌圖縣人民法院評為先進工作者、辦案能手,2017年被評為遼寧省鐵嶺市法院系統辦案能手,榮獲2018年至2019年度全國法院辦案標兵。
恪盡職守二十六載
腳踏實地無一錯案
張軼軍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長大,艱苦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他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格。自1995年3月進入昌圖縣法院工作以來,他與寶力人民法庭、八面城人民法庭、三江口人民法庭這3個基層農村派出法庭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不圖名不圖利,工作不分分內分外,是全院公認的『老黃牛』。」昌圖法院政治部主任孫豔麗這樣評價張軼軍。由於比較熟悉農村情況,張軼軍進入法院工作後,便主動申請去派出法庭工作,一待就是26年。26年間,他基本是以法庭為家,大多數時間吃住在法庭。由於他工作過的3個法庭距離縣城都比較遠,很難每天通勤回家,所以只有偶爾得暇的周末,才有時間回家看看妻兒。他熟悉轄區的每個村莊和每一條道路,送達時從不用當事人領路,村屯老百姓的家裡,時常有他拉家常、化糾紛的身影,但他與妻子孩子十多天見不著面卻是常事兒。
辛勤的工作,帶給他豐碩的回報。自1996年起,張軼軍年均結案超百件,26年來累計結案已達4700餘件,隨著近年來法院案件量不斷上升,他的結案數量也不斷攀高,單是2019年他就結案440件。他所審結的案件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也很高,至今,他所辦理的案件沒有一件超審限的,也沒有錯案發生,所辦理執行案件全部執行到位。深耕審判一線的他不論在哪個法庭,不管在任何時候,總是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恪盡職守,贏得了各方當事人的高度認可,達到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打鐵還需自身硬
精益求精強本領
提起張軼軍的工作,同事們都讚不絕口。「他法律功底紮實、洞察力敏銳、審判經驗豐富、辦案技巧嫻熟,他審理的案件總能做到案結、事了、人和。」無論是庭前的調解疏導還是庭中的明辨是非、庭後的釋法析理,無不彰顯出他對法律的精通。然而,這背後卻是他秉燭夜讀的辛勞和汗水。
1995年3月,張軼軍進入昌圖法院工作後就被派往寶力法庭工作,這一幹就是22年。派出法庭工作細微、繁瑣、涉及面廣,雖然在校期間有過法律知識學習,但開展審判工作後,他自覺所掌握的法律知識還是遠遠不能勝任審判需要。認識到這一點的張軼軍,白天在審理案件過程中不斷向老同志學習經驗,下班後又利用晚上休息時間給自己充電加油,先後參加了法院夜大法律專科、中央黨校法律本科學習。通過自身努力,他於1998年被昌圖法院任命為助理審判員,3年後成為審判員,2017年參與遴選被選為員額法官,從一名書記員逐步成長為審判一線骨幹法官。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更新,他多方面培養自己運用法律解決和處理各種案件的能力,以適應新時期法官職業的要求,在人民群眾的心中樹立起了「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獨立、文明」的高素質法官形象。
張軼軍在工作中敢啃「硬骨頭」,遇到疑難、複雜的案件,不斷創新工作方法,靈活運用法律知識,有力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達到了最佳社會效果。
在受理寶力鎮人民政府訴冮某承包合同糾紛一案時,張軼軍了解到,寶力鎮人民政府將當地肉禽廠、飼料廠等5家企業以捆綁方式承包給冮某從事「朗德鵝」養殖和鵝肝加工。由於經營不善,企業停產,在欠下養殖戶大量債務的情況下,冮某一走了之,回到鞍山。如果此案不能及時妥善處理,不但會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不良影響,還可能產生新的糾紛。張軼軍三次前往鞍山傳喚當事人,調取證據,10餘次走訪轄區黨委、政府和相關企業,多次組織當事人溝通協調,最終以最短時間審結此案,解除企業承包合同,為寶力鎮盤活5家企業、化解債務糾紛提供了法律保障。
堅定司法為民宗旨
永葆人民公僕情懷
張軼軍將司法為民、司法利民、司法便民的宗旨落實到每一個審判工作細節中,用接地氣的語言,耐心、熱心、細心地解答當事人的每一個問題,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司法的溫暖和公正。
他受理的李某訴王某買賣合同糾紛一案,王某欠李某飼料款20餘萬元,多年不還不說,還遠赴北京另起爐灶,導致李某的債權無法實現,企業幾乎被拖垮,面臨倒閉危險。了解案情後,張軼軍立即決定前往北京傳喚王某。當他下了火車,已是萬家燈火,張軼軍顧不上吃飯,在夜色中一路問一路找,終於在晚上9點找到了王某經營的飯店。看著滿身疲憊卻一臉堅持的張軼軍,王某驚訝地問:「你是怎麼找來的呀?我服了。」回來後,張軼軍看著喜極而泣的李某,勞累一掃而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隨後的審判中,此案僅用10天時間就審結完畢,不僅保障了李某的合法權益,更是挽救了李某的企業。
不忘司法為民初心
堅守公正司法底線
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也是人民法官的最高價值追求。一個案件,對法院和法官來說不過是眾多案件中的一件,對於當事人來說卻是人生的大事,有時還可能直接關係到一個家庭、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群眾維權意識的增強,人民法院受案數逐年增長。張軼軍發現,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已經無法滿足工作需要,一天開庭三四個是常態,最多時一天開庭14個,從早上8點半開庭,直到晚上6點半才結束了全部庭審。為提高審判效率,儘快給當事人一個公正的裁判結果,法律文書必須要利用下班時間加緊製作,於是他常常製作法律文書到深夜。
為了他所摯愛的審判事業,家裡的事無暇顧及;沒有優厚的待遇,沒有鮮花和掌聲,他只是平凡地日復一日堅守崗位,風雨無阻。但他深知一名新時代的法官肩上的責任和義務,將公正與效率作為行動指南,力爭做一名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好法官。
2017年,50多歲的張軼軍不畏偏遠、勇擔重任,到遼北最偏遠的法庭——三江口法庭擔任庭長一職,周一至周四均吃住在法庭,只有周五下午才趕回縣裡,處理匯報一些工作和案件情況。2018年,因工作需要,人手緊缺,三江口法庭的另一名員額法官被抽調到執行局辦案,張軼軍作為三江口法庭唯一一名員額法官,既要完成各項審判工作,還要管理全庭其他各項事務,擔子頓時變得更為沉重了。在這種情況下,他一肩擔雙責,撐起了整個法庭,全庭幹警在他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格帶動下,擰成一股繩,取得了案件數量和質量的雙贏,工作穩步推進,運行有序。
工作中,張軼軍用他多年養成的嚴謹工作作風要求大家,將民事審判經驗和辦案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把法庭變成了為法院培養新法官助理、新書記員的「培訓基地」。他還引導審判團隊法官助理、書記員學會善於與當事人打交道,善於傾聽,善於疏導當事人的「負面情緒」。正是他的嚴於管理、善於管理,塑造了一支作風正、專業素養高、凝聚力強的隊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最大限度減少人員聚集流動,減少交叉感染,切實保障訴訟人員的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張軼軍主動學習電子送達知識,與法官助理共同研究學習使用電子送達平臺,通過電子郵件、語音留痕的方式,向多起案件當事人成功送達應訴材料,實現了訴訟材料「秒送」,既充分保障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又有效解決了疫情防控期間「送達難」問題。他說:「學習的過程很艱難,但結果卻是喜人的,這些都是智慧的結晶。我們要充分利用遼寧智慧法院建設成果,進一步推進電子送達、網際網路法庭、網上辦公等平臺建設與應用,真正做到全庭幹警人人能用、人人會用,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遵章守紀守底線
清廉務實做表率
在工作中,張軼軍拒說情、拒吃請、拒收財物,堅持做到秉公執法,公正辦案,維護法律的尊嚴。在親情、友情和法律之間,他堅守人民法官的職業道德,忠誠維護法律的神聖與尊嚴。他深知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法官,「做好一點,做得再好一點」是他的內心追求。每當人民群眾對他大加讚許的時候,他總會說一句十分平常的話:「我是一名人民法官,我只是做了一個人民法官應做的事。」
他工作半生,兩鬢斑白,仍舊保持一顆不斷學習、追求上進的「年輕的心」;他不懼壓力,保持案件高質量完成的同時年結案數屢創新高;他滿懷工作熱情,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工作,向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