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2 18:20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文芳 通訊員 周素琴
資料圖
前些日子,記者因咳嗽半年之久,反覆就醫無果。最後,在一家三甲醫院被醫生建議做了CT。當時,記者十分困惑,加之採訪多位朋友後,寫了篇親歷文章由咳嗽引發的——是過度診療還是對患者負責?反觀當下許多人的就醫困惑。
其實到了醫院,患者就像「無頭蒼蠅」,往往不知道醫生出具各種檢查名目的緣由,因此讓許多患者產生誤解,認為醫院亂檢查、亂收費。患者面對CT、X光、核磁共振、B超檢驗單時,也總是「傻傻」分不清。
那麼今天,為讓患者弄拎清各項檢查中的「差異」,浙江新聞客戶端通過王伯伯的案例,來幫大家搞清這一就醫困惑,並幫助大家有針對的進行甄別,在身體不適時合理就醫。
除了王伯伯做的CT和x光以外,在日常就診中,容易混淆的還有核磁共振和B超這兩項檢查。
在了解這些是什麼之後,我們還要看看日常的檢查中,需要哪個檢查來幫助我們了解病情。
X光胸片可粗略檢查心臟、主動脈、肺、胸膜、肋骨等,可以檢查有無肺紋理增多、肺部鈣化點、主動脈結鈣化等。
胸部CT檢查顯示出的結構更清晰,對胸部病變檢出敏感性和顯示病變的準確性均優於常規X光胸片,特別是對於早期肺癌確診有決定性意義。但是CT檢查的輻射劑量高於X光。核磁對於肺部疾病的診斷,應用非常有限。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椎間盤疾病,則需要觀察椎間盤與相應的神經根,要更好觀察這些軟組織,最優選擇就是核磁。同樣,對於關節、肌肉、脂肪組織檢查,核磁也是首選。↑
腹腔器官受呼吸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到CT、核磁成像,而超聲不會因此受影響。同時,超聲對肝臟、脾臟、胰腺、腎臟、盆腔臟器等診斷準確率較高。↑
常規的心臟結構與功能檢查,心臟彩超所提供的信息已經較為充分,又簡單易行。
用CT可檢查冠狀動脈,但冠脈CT檢查輻射量較大,不適合作為常規體檢。核磁雖無電磁輻射,但對冠狀動脈的觀察不及CT。心臟核磁則是評價心臟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
有木有長「姿勢」?若還想多了解影像學的相關知識,快來戳這條新聞!你真的會看病麼,手提一堆影像材料你找對醫生了麼?
更懂醫生,醫生才會更懂你!
14937204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