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MRI、X光片、CT……到底哪些檢查有輻射?

2020-12-04 安安科普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人每年至少都會做一次體檢,比如B超、MRI、X光片、CT等都是人們常做的一些檢查項目,但由於有些人對這些項目不夠了解,誤以為做這些檢查都有輻射,其實非也。今天安安就給大家捋一捋,一次性告訴你哪些檢查有輻射,讓大家在做檢查時更加安心。

在聊這些檢查前,安安先跟大家說一說輻射。輻射是一個物理學名詞,按照輻射作用於物質時所產生的效應不同,人們將輻射分為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兩類。

其中,電離輻射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總稱。包括α射線、β射線、γ射線、X射線、中子射線等,如生產上測料位用的料位儀、X射線探傷及測厚儀、測水份用的中子射線、醫學上用的X射線診斷機、γ射線治療機、核醫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試劑等。

非電離輻射之能量較電離輻射弱。非電離輻射不會電離物質,而會改變分子或原子之旋轉,振動或價層電子軌態。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熱輻射、無線電波和微波。根據目前科學研究,暫未發現對人體有害的證據。

那B超、MRI、X光片、CT等檢查有電離輻射嗎?

1.B超:沒有輻射

B超分為普通B超和彩超,是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尹恩·唐納德教授於1950年發明,並首次應用於婦科檢查。它是利用超聲波了解體內結構的一種觀察儀器。

普通B超是通過發射一種有穿透力的聲音——超聲波,當其遇到屏障時,會產生回聲,由於不同屏障的回聲方式不同,再通過電腦收集這些回聲,轉化為相應的圖像顯示出來,從而起到觀察內部臟器等作用。彩超則是在普通B超的基礎上,利用聲音的都卜勒效應,對血流信息進行實時二維顯示。

從以上概念不難發現,無論是普通B超還是彩超檢查,都沒有X射線,所以不存在輻射問題。

2.MRI:沒有輻射

MRI是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簡稱,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腦程式處理獲得圖像。

MRI檢查中也沒有X射線,所以也不存在輻射問題。

3.X光片:有輻射

X光片,俗稱拍片子,是使用X射線對人體內部進行透視攝影,由於人體不同組織對X線的吸收程度不同,所以在底片上的顯影也各不相同,最終形成一張明暗不等的黑白照片。

雖說拍X光片中的輻射屬於電離輻射,但「離開劑量來談損害都是耍流氓」。國家衛生部發布的《國家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 「 (用放射射線) 進行診斷、治療時,應當按照操作規程,嚴格控制受照劑量。」所以,醫院X光檢查的輻射是嚴格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大家不必過於擔心。

比如,拍一張X光胸部正位片平均輻射量為0.02毫希伏(mSv),約為造成人體損傷的單次最大接受劑量的1/20000。

4.CT:有輻射

CT,又叫計算機斷層掃描,從本質上來講,它也是一項使用X射線進行攝影的檢查,但相比X光片,它可以通過多層面觀察,多角度掃描,並藉助電腦的3D重建功能,形成骨骼三維圖像,密度解析度也較大幅度提高,讓患者的病情更加直觀。

換句話說,X光片檢查只拍一張「照片」,CT檢查是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分別拍多張「照片」。所以,相比普通X光片,CT檢查的輻射量可能要高出10倍、30倍,甚至是上百倍。

不過大家也不必過於緊張,無論是拍X光片還是CT,只要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配合安全的檢查設備和合理的檢查時間間隔,輻射量都是在安全範圍內。

看到這兒,相信大家對B超、MRI、X光片、CT有沒輻射,都弄清楚了吧。

參考資料:

1.《醫療器械安全知識讀本》

2.慈銘體檢《【健康講堂】B超檢查會有輻射嗎?》

相關焦點

  • 體檢照CT和x光有多傷身體?輻射會致癌?這3點希望你能早知道
    它的特點是輻射能量大,大到可以直接損傷人體細胞或者改變 DNA 結構,所以這類輻射的確可能造成細胞癌變,提高患腫瘤的風險。第二點真相:體檢照一次CT和x光有多傷身體?過量接觸各種電離輻射,對身體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雖然電離輻射危害大,但並不能完全就等同於 照ct或者x光會造成這些危害,因為脫離劑量談危害都是耍流氓。比如常規 X 攝片的輻射劑量相當低,可以認為是完全安全的,一般患者在檢查後是不用擔心有什麼副作用的。
  • X光、CT、MRI、B超有什麼區別呢?
    小王說有輻射,對身體不好,這是真的嗎?」媽媽聽完,笑了笑,耐心地解釋道:「今天,媽媽就來給講講影像學的知識,然後你就知道X光、CT、MRI、B超的區別了。你說的『拍片』,就是指X光檢查。X光有很強的穿透能力,檢查時就像給身體內部拍了一張平面影像的照片。當然,由於被照射的物體密度不均勻,拍攝之後,就會在底片上形成黑白不一的顏色。」
  • CT、B超、X光片,這些檢查都是啥? 這些檢查怎麼選你造嗎?
    CT、B超、X光片,這些檢查都是啥? 這些檢查怎麼選你造嗎?時間:2016-12-08 11:29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CT、B超、X光片,這些檢查都是啥? 這些檢查怎麼選你造嗎? 到醫院看病時,醫生會開各種各樣的檢查。
  • X光片、B超、CT、磁共振……檢查越貴越好嗎?
    無論是體檢還是看病,人們常常要面對名目眾多影像學的檢查,比如X光片、B超、CT、磁共振。對於這些檢查,患者常常會有誤解。有的認為「便宜沒有好貨」,選貴的應該沒錯,一來就要求醫生「給我做最貴的檢查」。還有的總擔心醫生會亂檢查,「我拍了X光片接著又做CT,為何不直接讓我做CT?醫生選檢查有原則可循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介入科主任王芳軍教授介紹,不同的檢查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一般醫生選擇檢查的原則是——快捷、準確、簡便、經濟。
  • X光片、CT、磁共振檢查?你的疑問在這可以找到答案
    「醫生,可以幫我把X光片換成CT嗎?CT貴些是不是好些?」「醫生,聽說核磁共振更清楚,為什麼要給我照X光呢?」「醫生,我們可以不照磁共振嗎?都說有很大的核輻射。」在醫院,經常有患者和家屬面對各種影像檢查,提出類似的疑問。
  • 明知故問 | 影像檢查對人體的輻射傷害程度到底有多大?
    就連沒有懷孕的人,坊間甚至醫生中間也有傳言:如果拍了X光片,最好三個月內別要孩子。 X線、CT等醫學影像檢查對人體的輻射傷害程度到底有多大?它們真的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嗎? 一般我們去醫院接受醫學影像檢查,主要包括核磁共振(MRI),CT和拍X線攝片三種。一般在做CT檢查前,醫生都會先讓我們去拍個X光檢查,再根據X光檢查結果決定是否要進行CT或核磁共振檢查。 那麼X光、CT和核磁共振這三種檢查,對於人體的輻射傷害程度分別是怎樣的?對於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看部分專家的看法。
  • 輻射致癌?B超、核磁共振、CT和X射線,哪種檢查方式輻射更大?
    如果輻射和癌症相關,不是意味著人人都會得癌?輻射是分種類的,生活中的輻射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電離輻射,一種是非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對於身體的危害是不大的,類似於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形成的輻射,就屬於非電離輻射。自然物如水、空氣存在的輻射,就更不是電離輻射了,其危害性顯然要比電子產品更少。
  • 拍過X光片又讓我做CT 醫院是不是有啥「貓膩」?
    其實到了醫院,患者就像「無頭蒼蠅」,往往不知道醫生出具各種檢查名目的緣由,因此讓許多患者產生誤解,認為醫院亂檢查、亂收費。患者面對CT、X光、核磁共振、B超檢驗單時,也總是「傻傻」分不清。那麼今天,為讓患者弄拎清各項檢查中的「差異」,浙江新聞客戶端通過王伯伯的案例,來幫大家搞清這一就醫困惑,並幫助大家有針對的進行甄別,在身體不適時合理就醫。
  • CT、B超檢查,哪個更準確,有什麼區別,今天終於知道了
    平時去醫院檢查身體的時候經常會用到B超和CT兩項檢查。很多人為了檢查的效果更加準確一點會選擇價格稍微昂貴的ct,而且還經常會和醫生進行溝通,「醫生我不缺錢,麻煩給我用最貴的檢查儀器」等等。還有些人會問醫生,「明明一開始就可以進行一項檢查就行,你為什麼非得安排兩樣都要做,是不是想賺黑心錢」。通常遇到這種情況讓人真的很難做,其實每項檢查都有它的價值,而且所有的檢查儀器都是有利弊之分的。因為很多疾病的位置比較隱蔽,病情也比較複雜,所以我們首先要選擇對疾病和病人最有利的檢查方式,防止耽誤病情的發展。
  • X光、CT輻射致癌?華西放射科伍兵:真相和你想的不同…
    X光:把麵包壓扁了看伍兵博士介紹,X光通過穿透人體,將人體內的組織結構重疊,影像打到底片上。遇到遮擋的部位底片不會曝光,出片後,被遮擋的部位就是白色的。就像是把一片麵包壓扁了,讓內部的纖維和紋理清晰一些。
  • 寵物的檢查五花八門?X光、B超、CT、核磁,究竟有何區別
    CT、核磁到底有啥不一樣呢?但受制於不同解剖結構的影像相互重疊,病灶可能被隱藏,所以有時需要多次多角度拍攝X光片,才能發現問題。CT:分層看更清楚CT同樣利用X射線獲取身體內部的照片,但是不同的是CT是將X射線從不同角度分層穿過身體,之後通過電腦計算後二次成像。
  • CT致癌?人一輩子身體能承受幾次CT輻射?醫生給出了具體數據
    經常做CT到底會不會致癌呢?      與評估CT檢查致癌風險的最相關的量是「有效劑量」。風險是指可能的副作用,例如生命後期罹患癌症的機會。有效劑量的計量單位為毫微秒(縮寫為mSv)。有效劑量可用於比較與部分或全身輻射暴露有關的風險估計。它還結合了人體各個器官的不同輻射敏感性。
  • CT、PET-CT、MRI……這些檢查有啥用?胸科醫院開放日帶你搞清楚...
    圖說:市民代表沉浸式體驗醫務人員的日常工作實境 醫院供圖(下同)「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PET-CT機器,也終於弄明白CT、PET-CT這些檢查到底有什麼不同了。」今天上午,在上海市胸科醫院的核醫學檢查室內,市民代表陳先生興致勃勃地說道。
  • 揭開PET-CT檢查的輻射真相
    香港大學放射診斷學系系主任Pek-LanKhong教授等研究者採用了三種目前主流的PET-CT儀器,結果顯示其輻射劑量在13-32毫西弗之間;「與PET-CT有相關性的癌症發病率」則為0.2%-0.8%,且年齡越低,風險越大。​ 因此,研究者建議,應該在有充分的臨床理由後再做PET-CT檢查,並應採取措施,以減少劑量。​
  • X光、CT、B超、磁共振,區別到底在哪裡?終於明白了
    去醫院看病,醫生一般都會開些影像檢查,比如X光、CT、B超、核磁共振(MRI)……同樣是拍片子,為什麼要分不同的種類?這些檢查又都擅長什麼疾病呢?其最大缺點是深淺組織的影像相互重疊,相互隱藏,有時還需要拍側位的X光片。
  • 身邊電磁輻射到底有多危險?
    人們擔心手機可能致癌,其實擔憂的是手機的輻射問題。  姜武忠教授表示:「在門診中,會有病人抱怨長時間打電話頭暈、健忘等症狀,可能是電磁波對神經遞質產生幹擾導致,但這個是不是會導致癌變,還沒有任何醫學研究證據表明。」  「其次,有必要有必要對電磁輻射進行一下區分。
  • 「查癌神器」PET-CT檢查費過萬 專家:不支持健康人盲目做
    pet/ct主要是對一些明顯疾病、明確疾病或有高位跡象的人,進行一些檢查,能夠幫助他們明確體內疾病是個什麼狀態,以及是否要進行治療、要進行哪些治療,這是pet/ct最重要的任務。目前,其他影像方法和技術方法還不能做到這一點。
  • CT和MRI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做了CT又做MRI?
    CT和MRI是現在最常規的檢查手段。很多疾病的確診都需要這兩個檢查。但是有許多人弄不明白CT和MRI的區別在哪裡,弄不明白為什麼做了CT又做MRI。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下這個問題。 CT是什麼?
  • CT檢查有輻射,影響健康?男子拒絕做CT,三個月後竟查出肺癌
    在醫院裡,經常能看到有很多人排隊「喝藥水」,等待照CT。CT室往往是不準除病人和醫生以外的人入內的,病人躺在一個專門的床上做檢查,這時候門也會隨之關上。做過CT的人就會知道,在進行檢查的時候,我們要脫去有拉鏈的衣服,有的時候連身上戴的飾品也要摘下,而且醫生往往不會跟我們處在同一個空間內,而是在一個單獨的小房間裡,用話筒跟病人進行對話。
  • 為何有些人體檢時,不願意做CT檢查?CT真的有輻射嗎?
    在很多人的意識中,CT是有輻射的,這些輻射很可能會引發細胞突變,對身體造成傷害。那麼這種認知是正確的嗎?CT真的有輻射嗎?今天就一起來聊一下醫院常見的CT檢查。首先需要承認的是CT檢查確實是存在輻射的,因為CT檢查是一種X線檢查,射線會產生電離輻射,這些電離輻射對身體是有損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