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遴選時政熱點:馳而不息建設美麗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由北京公遴選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中央遴選,北京遴選,備考技巧,時政熱點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遴選考試網/中央公遴選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公遴選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5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湖州市安吉縣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
15年來,這一樸素又深邃的理念,從餘村走向全國,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化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行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一幅秀美恢宏的綠色畫卷在神州大地鋪展。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
11月16日,浙江玉環市漩門灣大橋施工工地上,70多名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分工作業。大橋主體工程已完工,正在進行道路護欄等附屬設施建設。預計明年5月,大橋將正式建成通車,原有的漩門大壩將被拆除。
40多年前,玉環移山填海,築起漩門大壩,連通玉環本島與大陸。如今,玉環拆壩建橋,背後正是人們對人與自然關係認識的深刻變化。「大壩建成後,阻斷洋流,漩門灣與樂清灣水體不再流通,再加上圍墾工程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導致海灣生態惡化。」玉環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可為表示,拆除大壩,恢復水系的自然連通,可以有效改善海灣生態環境。
以前填海築壩,現在拆壩還海;以前圍湖造田,現在退田還湖;以前毀林開荒,現在退耕還林。我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發生了飛躍,從強調利用自然、徵服自然、改造自然,到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在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我們走過了一條從矛盾衝突到日益和諧發展之路,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表示。
在安徽旌德縣,農戶不砍樹照樣能致富。當地依託好山好水,因地制宜引導發展生態產業。三溪鎮路西村的農家樂經營者馬來青搭上了全域旅遊發展的快車,在家門口開起民宿,有滋有味地吃上了「旅遊飯」。「民宿總共有6個標間,能住12個人,節假日前幾天,房子就被提前預訂完了。現在一年收入最起碼兩三萬元,比以前多了好幾倍。」馬來青說。
在河北懷來縣,官廳水庫水更清亮了。過去因為汙染,官廳水庫一度退出北京飲用水水源地之列。「建設好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官廳水庫的生態紅線,絕不能碰。懷來主動把水庫旁的建設紅線,從原來的海拔482米等高線,又向四周後退了30米到100米,遠遠高於水庫建設邊界479米高程要求。」懷來縣委書記孫曉函表示。如今,經過全域共治,官廳水庫已經恢復北京備用飲用水水源地功能。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這些年來,環境保護理念一直在升華和飛躍,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上升到如此重要的戰略高度,環保工作發生了根本變化,做了好多以前想做但做不成的事。長久期盼的局面就出現在眼前,我為此興奮不已!」90歲高齡的原國家環保局第一任局長曲格平表示。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衛藍天、修復長江、治理渤海……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導下,各地著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開展生態環境修復,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為了藍天永駐,北京一微克一微克地摳PM2.5。「十三五」期間,北京圍繞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汙減排、清潔降塵等重點領域,探尋減排空間,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汙染。今年1—10月,北京4項大氣汙染物濃度再創有監測數據以來歷史新低,PM2.5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連續兩年沒有出現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嚴重汙染日。「現在空氣乾淨多了,藍天白雲也越來越多了。」北京市民劉源感受深切。
為了綠水長流,深圳發力黑臭水體治理。「以前打開窗戶,經常能聞到刺鼻的臭味。在枯水期,曾經看到河道裡的底泥像柏油一樣黏稠。」深圳寶安區居民鄭彩娟對茅洲河以往情形記憶猶新。水中的問題,根子在岸上。2016年起,深圳以繡花功夫推進雨汙分流、源頭治理,居民們發現「茅洲河變清變美了,不時還有白鷺飛過」。如今,深圳310條河流中的159個黑臭水體,已經全部去味轉清,昔日黑臭水體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河水和沿岸蔥鬱的植被。
為了青山常在,陝西持之以恆保護秦嶺生態。作為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秦嶺北麓生態曾一度遭到破壞。陝西動真格、出硬招遏制違規開發,違建別墅已不見蹤跡,保護區裡的小水電站也逐步退出。在復綠的山腳下,一排排新栽的白楊已然成林。「櫟類、黃櫨等一些常見物種,在秦嶺分布範圍擴大了。還發現大片鐵筷子、蕙蘭,秦嶺植被正在恢復。」西北大學教授嶽明說。 (編輯: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