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題:以塞罕壩精神建設美麗中國
新華社評論員
跨越55年,三代人奮鬥不息,把「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成了廣袤林海,這是怎樣的人間奇蹟?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先進事跡,號召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們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
從「一棵松」到「百萬畝」,從茫茫荒原到生態寶地,幾代塞罕壩林場人伏冰臥雪、艱苦奮鬥,在高寒沙地上書寫了改天換地的綠色傳奇,鑄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塞罕壩精神。「草木植成,國之富也。」今天的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鬱鬱蔥蔥的林海,成為職工改善生活、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塞罕壩林場建設實踐,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的生動體現。弘揚塞罕壩精神,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責任重於泰山,使命高於一切。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歷經風雨不易其志,飽受磨難不改其心,肩負起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創造了無愧於黨和人民的非凡業績。對各地幹部來說,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責無旁貸的使命與責任。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牢記使命、敢於擔當,切實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好,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嚮往,用行動詮釋綠色發展理念,以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實績造福於民。
綠色用汗水澆灌,夢想靠堅持實現。從「渴飲河溝水,飢食黑莜麵」的「老壩上」,到不忘初心、默默奉獻的「林三代」,塞罕壩林場人從不向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環境低頭,用堅韌不拔的鬥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一代接著一代幹,築起一座永恆的綠色豐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始終保持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迎難而上、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奮力啃下「硬骨頭」、開闢新天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只要我們像塞罕壩林場人那樣紮根奮鬥的土壤,揮灑創業的汗水,就一定能打好汙染防治的攻堅戰,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從過去「以砍養家」,到現在「以砍養樹」,折射出塞罕壩形成的良性循環發展鏈條。實踐充分證明,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一方發展的重要優勢所在。思路決定出路,思想引領實踐。弘揚塞罕壩精神,最根本的是切實轉變發展觀念,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才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建設美麗中國,呼喚更多的塞罕壩,呼喚千千萬萬塞罕壩林場建設者那樣的踐行者、推動者。讓我們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齊心協力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好家園。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21121558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