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務林人於士濤:塞罕壩就是我的詩和遠方

2020-12-05 央視網

第三代務林人於士濤:塞罕壩就是我的詩和遠方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12月13日 14:23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奈洛比當地時間12月5日,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等聯合國官員(右一)向塞罕壩林場建設者代表頒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央視網消息(記者 徐輝)奈洛比當地時間12月5日22時,我國河北省塞罕壩林場三代務林人代表走上領獎臺,從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手中接過「地球衛士獎」獎盃,並高高舉起。

  在塞罕壩林場工作了12年的務林人於士濤就是這三位代表中的一員。1980年出生,自稱「10年前我也是一個臉色白淨的帥哥」的於士濤,如今已是皮膚黝黑,臉龐上帶著兩團鮮明的壩上「高原紅」。

  「真是太高興了。我感到激動和驕傲,我為自己當年做出到塞罕壩工作的決定而自豪!」於士濤說。

  「既然學林,就要到一線去」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北部,清代曾是皇家獵苑。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之前多年過度採伐,加之戰亂山火不斷,這裡已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原沙地。

  1962年,國家在塞罕壩組建林場,幾代塞罕壩人開始頂風冒雪、戰天鬥地在「石頭縫」中植樹造林。

  於士濤出生於河北省定州市,地處平原地區,來塞罕壩林場之前他沒有見過大山。他在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就讀時,塞罕壩作為河北省林業系統的典型,讓於士濤心生嚮往。

  2005年於士濤畢業,正趕上塞罕壩招人,二話沒說就報了名。他說:「既然學林,就要到一線去,把學到的東西用到實踐中。」

  初到塞罕壩,於士濤被分到營林區工作。金秋時節的塞罕壩到處是詩情畫意,連綿的大山、成片的林場、悅耳的鳥鳴,於士濤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的。

  進入11月份,塞罕壩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西北風卷著雪花呼嘯而至,躲在屋裡都覺得冷,到外面上個廁所要下好幾次決心。

  當時,山上不通自來水。喝水、洗漱要到屋後的小河裡砸冰取水。有幾次,於士濤外出挑水,不慎摔倒。

  除了生活條件艱苦,更讓人倍感折磨的是精神和心理的考驗。

  白天辛苦工作一天,到晚上林區只剩於士濤一個人。於士濤回憶:「寒冷漫長的冬夜,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我只能孤零零地躺在床上,數著窗外的星星。」

於士濤向工人們講解樹苗生長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定要幹出個樣兒來」

  夢想與現實的反差讓於士濤無法承受,他打了好幾次退堂鼓,甚至收拾好了行李。

  於士濤的父母都是樸實的農民,得知他要當「逃兵」,父母苦口婆心地說:「你剛參加工作就打退堂鼓,這樣沒長性可不行,絕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騖遠。」

  2006年春節過後,於士濤被調入生產股工作,跟著師傅顧殿江工作。

  50多歲的顧師傅不愛說話,但業務熟練,被稱為林場的「活地圖」。千層板林場佔地184平方公裡,無論哪片林地的位置、面積和生長情況,顧師傅都心知肚明。

  工作之餘,顧師傅就給於士濤講老一代造林人堅守深山幾十年如一日、爬冰臥雪植樹造林的故事。

  於士濤被老一代塞罕壩人的精神所感動,暗下決心:「一定要幹出個樣兒來!」

  打定主意的於士濤工作變了樣,每天早出晚歸,走遍林場的每一個小班、每一塊林地,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認真記錄著每一片林子的位置和特徵。

  到了造林季節,於士濤天天泡在山上,餓了吃口乾糧喝點山泉水,累了就在地上歇一歇。晚上回到宿舍,他抓緊時間學習林業技術知識,整理工作筆記。

  在塞罕壩工作的12年間,於士濤和團隊開展了大徑極材培育、珍稀樹種培育、優質樹種引種和樟子松嫁接紅松等項目研究,並利用塞罕壩氣候、環境、資源優勢,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和綠化苗木銷售、承攬綠化工程等產業,傳承並豐富了一套適合塞罕壩地區特點的森林經營模式。

  12年來,於士濤主持完成營造林近10萬畝,完成病蟲害防治近5萬畝,完成育苗近200畝。在一線工作中,他把所學專業知識與實踐結合,將造林成活率從85%提高到95%以上。

  「這片林子就是我的詩和遠方」

於士濤和工人們在林場裡席地而坐,吃午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於士濤與妻子付立華是大學同學。結婚後,到底誰「投奔」誰,他們之間曾出現過「拉鋸」。

  有一年冬天,付立華到塞罕壩看望於士濤,正趕上造林季,於士濤和同事們在風雪中幹了12個小時,凍得全身發抖,回到宿舍吃著方便麵還在打顫。

  付立華突然一下子撲到於士濤懷裡說:「我要和你一起守著這片林子!」

  2011年,付立華來到塞罕壩工作。「她說不是為我而來,而是為了這片動人的林子。」於士濤說。

  今年5月,於士濤獲得了「河北青年五四獎章」。領獎回來,於士濤默默地把獎章塞到書櫃最不起眼的地方,將心態「歸零」。

  身為第三代務林人,建設塞罕壩的歷史重任已經責無旁貸地落在了年輕一代的肩上。「一棵樹需要幾十年的精心呵護才能成材,而毀掉一棵樹只需幾十秒。作為塞罕壩新一代務林人,我的責任就是守護好這片綠色。」於士濤說。

  今年,表現出色的於士濤由一個分場的場長升任總場副場長。於士濤表示,第三代林場建設者要按照總場的工作要求繼續攻堅,一方面,科學經營,把這片林子守護好。另一方面,在那些山高坡陡、立地條件極差的地方「攻堅造林」,將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80%提升到86%的飽和值。

相關焦點

  • 那片林子就是我們的詩和遠方——訪第三代塞罕壩林場務林人於士濤
    於士濤參加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記者 商棠 攝長城新媒體奈洛比12月5日電(記者 商棠)12月5日,於士濤作為第三代塞罕壩務林人的代表,來到肯亞奈洛比參加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接受2017地球衛士獎頒獎。「今天真是太高興了。
  • 塞罕壩:半個多世紀的心血汗水 澆灌出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工林
    在育苗圃,儘管寒風襲人,手凍腫了、裂了口子,尹桂芝和同事們仍在泥潭裡堅持工作。她們一坐就是一天,每人每天得選上萬棵苗子。「收工的時候,腿都不聽使喚了,站不起來,腰也直不起來。整個人就像僵住了一樣,好半天才能動。但大家的心裡就是憋著一股子勁兒:一定要把苗子育好,把林子造好!」尹桂芝說。承德農專畢業的趙振宇,也於1962年來到塞罕壩。
  • 務林人綠色的生命交響曲:河北省《塞罕長歌》入選全國脫貧攻堅題材...
    長城網訊(記者 鄭夢婷)「沒住處山上搭窩棚,沒糧食雪水泡鹽粒……」舞臺上,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務林人在高寒荒漠地區創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並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該劇以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務林人先進事跡為原型,以三代塞罕壩建設者的真實經歷為創作依據,講述了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人55年來,在高寒荒漠地區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的人間奇蹟。
  • 塞罕壩務林人心聲:新時代接續演繹綠色夢想
    在日前林場舉辦的一場塞罕壩精神報告宣講會上,第一代林場人代表、75歲的陳彥嫻老人生動回顧了56年前的創業歷程。  1964年夏天,正在讀高三的陳彥嫻和當時宿舍5名女生,投身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我們宿舍六姐妹有一個共同心願:要像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那樣,開著拖拉機馳騁在原野上,為祖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陳彥嫻說,正是懷揣這樣的理想,她們毅然來到了塞罕壩林場。
  • 你的詩和遠方,我的詩和遠方
    你的詩和遠方,我的詩和遠方她對我說,她也喜歡嚮往詩和遠方。她也是喜歡詩的姑娘,喜歡乾淨單純的美好,那些不經意間的發問,都透露著誠實和清澈。我想,她的心裡,有一片生長得茂盛的陽光草地,那裡有花,還有鳥兒,自由地飛過。
  •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黃土梁子林場:三代務林人守初心...
    > 作為一個國有林場,既要守初心造林綠化荒山,又要擔使命護好綠水青山,還要謀發展打造銀山金山,這就是黃土梁子林場三代務林人的初心和使命
  •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好一個大「林子」
    1961年10月,時任林業部國有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琨受命帶隊來到塞罕壩勘查。哪知道,「美麗的高嶺」以反諷的方式給他一個下馬威,「怎麼說呢,我後來寫了幾句詩,『塵沙飛舞爛石滾,無林無草無牛羊』。」  可以想像,當時的劉琨和同伴有多絕望。  東部荒原上碩果僅存、頑強挺立的一棵落葉松,給他們一行以希望的曙光,「這棵松樹少說也有150年。
  • 好一個大「林子」——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
    1961年10月,時任林業部國有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琨受命帶隊來到塞罕壩勘查。哪知道,「美麗的高嶺」以反諷的方式給他一個下馬威,「怎麼說呢,我後來寫了幾句詩,『塵沙飛舞爛石滾,無林無草無牛羊』。」  可以想像,當時的劉琨和同伴有多絕望。  東部荒原上碩果僅存、頑強挺立的一棵落葉松,給他們一行以希望的曙光,「這棵松樹少說也有150年。
  • 在快手找尋你想去流浪的詩和遠方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古代人的世面,記錄的當代人對詩和遠方的追求。如今,在城市的鋼鐵叢林裡,也有無數人嚮往著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旖旎的世外春色,希望能從繁忙的工作生活中也能夠擁有心裡所期盼的一方淨土、一片充滿詩性的遠方,看見更大、更廣闊的世面。
  • 《瓦爾登湖》吾心安處就是詩和遠方
    十九世紀有一個美國人梭羅就真的這麼做了。他曾經孤生一人到荒涼的瓦爾登湖邊隱居。用一把斧子,花了二十八塊一毛二造了一間小木屋。然後他將自己兩年的隱居生活寫成了《瓦爾登湖》這本書。書裡說:「人生如果到了某種境界,自然會認為無論什麼地方都可以安身」他認為執迷于田園和關在監獄其實並沒有什麼分別。一樣無法獲得自由。看到這裡我想也許最重要的並不是去哪兒。
  • 人生的另一個真相:詩和遠方究竟在哪裡?
    如果你也曾切身的體會過絕望,你會知道瑣碎平凡的生活,是怎樣把一個滿懷激情和理想的人,打擊成一個萬念俱灰的普通人的。可是,總有一些人,生活比我們「苟且」的多,卻依舊嚮往著詩和遠方的田野。在日子最難的時候,餘秀華曾經偷偷跑到天橋上跟人學習如何乞討,但即便如此,她也從未放棄過對詩歌的追求與熱愛,最終熬過了飢不擇食的困境,掌握了人生的話語權。6李健曾在歌曲中唱到:「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 最純樸女中音劉子琪演繹紀錄片《綠野狂人》主題曲:美麗的塞罕壩
    紀錄片《綠野狂人》主題曲MV錄製,最純樸女中音劉子琪傾情演繹《美麗的塞罕壩》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無怨無悔、默默付出,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矛盾面前不退縮,不畏艱難,敢於擔當的優秀品質,深深地感動著我,激勵著我…塞罕壩從茫茫荒原到綠色海洋,是一曲忠於使命,無私奉獻的壯歌,更是一部持之以恆,不懈奮鬥的傳奇…置身於這綠色的海洋,巍峨蜿蜒的壯美青山,清澈見底的綠水
  • 新華社評論員:以塞罕壩精神建設美麗中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先進事跡,號召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們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  從「一棵松」到「百萬畝」,從茫茫荒原到生態寶地,幾代塞罕壩林場人伏冰臥雪、艱苦奮鬥,在高寒沙地上書寫了改天換地的綠色傳奇,鑄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塞罕壩精神。
  • 詩和遠方終於在一起了!文化和旅遊部正式掛牌
    3月底,在「文化和旅遊部」掛牌前,網友們歡欣鼓舞:「詩和遠方在一起了!」新京報曾對此發表評論文章,網友的感嘆很有道理,詩屬於文化範疇,而旅遊總是關於遠方的。其實,這並不僅僅是文字遊戲,也寄託了人們對這個新成立部門的希望、對未來生活的嚮往。
  • 生活的詩意:詩並不在遠方,你就是你的遠方|周末讀詩
    如果這裡有詩,可能是什麼樣的詩?我們來讀南宋詞人蔣捷的兩首小詞,看看以上兩個日常生活情景,讓他寫出了什麼樣的詩。蔣捷就是那位聽雨聽出人生三味的詞人,也是從秋聲中聽出交響樂的「指揮家」,一個以敏銳的聽覺寫作的詩人。他因愛竹而自號竹山,又因名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故而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
  • 虞美人,盛開在詩詞裡的花,它曾經是我的詩和遠方
    第一次知道「虞美人」是在小學四年級,但我僅僅是知道這三個字而已。那時,我既不知道它是一種花的名字,也不知道與它有關的故事,只是簡單地知道它就是一個詞牌名。那是老師抄在黑板上的一首詞——李煜的《虞美人,春江花月何時了》,然後,我們抄在本子上,記住並背下來。這不是教學大綱上的內容,也不是作業。
  • 山水有情 川渝和詩以歌向遠方
    和詩以歌,為時代而唱,詩與遠方已融入幸福的夢。 「吆哦,吔麼吆吔麼,搖到!穿惡浪、踏險灘,船工一身都是膽……」伴隨著慷慨激昂的《長江號子》,第六屆中國詩歌節閉幕式文藝演出拉開序幕。 「兩江相擁,開懷重慶。」本次文藝演出總導演兼主持人張國立攜龍勇、何苗苗、袁莉閃亮登場。
  • 打趣文化和旅遊部「詩和遠方在一起」,其實是在期待美好 | 新京報快評
    文 |張豐組建文化和旅遊部,是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的重頭戲之一。看著照片裡的「文化和旅遊部」,很多網友打趣:「詩和遠方終於在一起了。」 網友的感嘆很有道理,詩屬於文化範疇,而旅遊總是關於遠方的。其實,這並不僅僅是文字遊戲,也寄託了人們對這個新成立部門的希望、對未來生活的嚮往。詩和遠方在一起,美好的靈魂和美好的地方在一起,這就註定了這個部的職責和人們正在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息息相關。
  • 苟且的父母養不出孩子的詩和遠方,68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十分相似
    父母如果選擇苟且,孩子就沒有詩和遠方電視劇《少年派》中有一個畫面:還有四個月就要高考的林妙妙迷上了網絡直播,喜歡說一些網絡用語,一度想要放棄學業。父母不答應,於是便有了林爸爸用文言文翻譯網絡用語的畫面:起初父女二人坐在公園交談,提到了網絡用語這一話題。小林先是覺得很驚訝,隨口吐槽了一句:我真是跪了。沒成想林爸爸又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