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半個多世紀的心血汗水 澆灌出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工林

2021-01-21 北晚新視覺網

五十五載寒來暑往,河北塞罕壩林場幾代務林人,在極度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工作生活環境下,營造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112萬畝林海,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塞罕壩從黃沙漫漫、林木稀疏,變得綠樹成蔭、山清水秀。

造林現場。 資料照片

五十五載鬥轉星移,塞罕壩人一棵接一棵地把林木立在貧瘠的土壤之中,牢牢地釘在大地之上。他們植綠荒原、久久為功,以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科學求實的嚴謹態度、持之以恆的釘釘子精神,書寫了這段綠色傳奇。曾經一度「高、遠、冷」的塞罕壩,如今變成了「綠、美、香」的「華北綠寶石」。

著名作家魏巍為此賦詩:「萬裡藍天白雲遊,綠野繁花無盡頭。若問何花開不敗,英雄創業越千秋。」

誰是最可愛的人?塞罕壩人當之無愧。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當初吃的苦都化為了今天的甜

「那時經常颳風沙,大的時候對面看不到人,現在沒那個風沙天了。住上了三室一廳的房子,每天跳舞、唱歌、打太極拳、打門球。有付出就有回報,我們現在享福了!」80歲的塞罕壩林場退休職工潘文霞,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回想起當初吃的苦,她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1969年,潘文霞來到塞罕壩大喚起林場,在苗圃從事育苗工作。育苗需要掏大糞給幼苗施肥,年輕俊俏的潘文霞二話不說跳下糞坑,一瓢接一瓢地掏。中午吃飯,丈夫做了香噴噴的麵條,飢腸轆轆的潘文霞端起碗來,卻怎麼也吃不下去,不由得淚流滿面。麵條一口也沒動,下午繼續接著幹。

再後來,她就適應了,糞照掏,飯照吃,「有時候忙到晚上10點多才回去,實在太累了,吃著吃著飯,人就睡著了,碗和筷子『哐當』掉在地上……」

有時,年幼的兒子會光著小腳丫,跑到苗圃裡找媽媽。潘文霞怕孩子踩著幼苗,總是馬上狠心地把孩子趕回家去,同時不忘叮囑一句「把家裡的門鎖好」。

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工作生活條件,是塞罕壩林場創業者們必須闖過的難關。

1962年,原林業部從全國24所大中專院校調配了127名畢業生,和河北承德當地242名幹部、工人一起,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向荒原沙地進軍。9月份,從承德圍場縣城到塞罕壩的路上,18歲的尹桂芝坐在一輛解放牌大貨車裡,一想到「馬上就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心中非常興奮。

路途顛簸,這支年輕的隊伍一路歡歌。下車的那一瞬間,尹桂芝一行人卻徹底「傻了眼」:沒有宿舍,到處是半人高的野草,孤零零一座小破屋,連張床也沒有。

9月的塞罕壩已經進入冬季,溫度開始急速下降。這裡年平均氣溫零下1.2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43攝氏度,冬季嚴寒肆虐。夾著雪花的「白毛風」直鑽領口、褲管。

尹桂芝和幾名女工抱來乾草,在小破屋裡搭了個窩,又趕緊糊上窗戶。不少人只能住進羊圈、馬棚,有的人則用石頭、秸稈架起了草房、窩棚。

外面颳風下雪,屋裡常常出現一層冰。氣溫直逼零下40攝氏度,燒著火爐子也絲毫沒有暖和的感覺。「我們睡通鋪的幾個女工就蜷縮在一塊兒,戴上皮帽子,把自己裹得儘量嚴實一些。」尹桂芝說。有時,積雪足有3尺厚,推不開門,大伙兒只能從後窗跳出去。

在育苗圃,儘管寒風襲人,手凍腫了、裂了口子,尹桂芝和同事們仍在泥潭裡堅持工作。她們一坐就是一天,每人每天得選上萬棵苗子。

「收工的時候,腿都不聽使喚了,站不起來,腰也直不起來。整個人就像僵住了一樣,好半天才能動。但大家的心裡就是憋著一股子勁兒:一定要把苗子育好,把林子造好!」尹桂芝說。

承德農專畢業的趙振宇,也於1962年來到塞罕壩。作為一名施工員,趙振宇每天都要在山上巡查,走幾十公裡的路。有時晚上回來,棉衣凍成了冰甲,棉鞋凍成了冰鞋,走起路來譁譁響。

「晚上是最難熬的,被窩成了『冰窩』,怎麼睡?有人就把磚頭和石頭扔到火堆裡,燒一陣子,再搬進被窩。」趙振宇說。

缺少糧食,大伙兒只能吃非常粗糙的全麩黑莜麵。蔬菜緊缺,天氣好的時候,大伙兒就挖點野菜吃。鹽水泡黃豆已是塞罕壩難得的美味。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創業者們開荒種地,一邊造林,一邊種糧,自力更生。

這裡醫療衛生設施嚴重匱乏。由於下壩一趟時間長、成本高,早期的創業者們身體不適,通常都會「扛著」,實在扛不住了,才會坐車下壩,去近100公裡外的縣城就醫。在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下,不少人都患上了心腦血管病、關節炎、風溼。

如今,荒原變綠了,風沙變小了,生活改善了。撫今追昔,塞罕壩人由衷欣慰:當初吃的苦,都化為了今天的甜。

科學求實,愈挫愈勇,全力以赴恢復美好綠水青山

林場建立之初,打擊接踵而至。

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的經驗,1962年春天林場創業者們栽下1000畝樹苗,到了秋天,成活率還不足5%。

不氣餒,接著幹,1963年春天又造林1240畝,可成活率仍不足8%。

接踵而來的兩次失敗,如同兩盆冰水,潑在了創業者的頭上。剛剛上馬的塞罕壩林場內一時間颳起了「下馬風」,造林事業處在了生死存亡的關口。

關鍵時刻,四位場領導王尚海、劉文仕、王福明、張啟恩,把家從北京、承德、圍場等地搬到了塞罕壩,破釜沉舟,安定人心。

萬頃林海  資料照片

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快發現了原因:外地苗木在調運途中容易失水、傷熱捂苗,無法適應塞罕壩風大天幹、異常寒冷的氣候。

那就從零開始,自己育苗。經過艱苦探索,他們改進了傳統的遮陰育苗法,在高原地區首次取得了全光育苗的成功,並摸索出培育「大鬍子、矮胖子(根系發達、苗木敦實)」優質壯苗的技術要領,大大增加了育苗數量和產成苗數量,終於解決了大規模造林的苗木供應問題。

在植苗方面,塞罕壩人通過不斷研究實踐,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題,改進了蘇聯造林機械和植苗鍬,創新了植苗方法。

兩次失敗,怎能把塞罕壩人打倒?1964年,春季造林的號角再次吹響,老書記王尚海帶領職工在一個三面環山、名為馬蹄坑的地方,開展了「馬蹄坑造林大會戰」。歷經30多天,造林516畝,成活率達到90%以上。

塞罕壩人信心大振, 「下馬風」銷聲匿跡。這一役,創造了高寒地區栽植落葉松的成功先例,也開創了國內使用機械成功栽植針葉樹的先河。正是從那時起,塞罕壩開啟了大面積造林的時代。最多時每天造林超過2000畝。

在缺少設備、氣候惡劣的條件下,全場團結一心植綠荒原,到1976年,累計造林69萬畝。

然而,就在塞罕壩人準備大幹一場之時,災難降臨到了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

1977年,林場遭遇歷史罕見的「雨凇」災害,57萬畝林地受災,20萬畝樹木一夜之間被壓彎折斷,林場10多年的勞動成果損失過半。1980年,林場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連續3個月的乾旱,導致12.6萬畝樹木旱死。

那時,眼看著自己親手種下、辛勤撫育的樹木遭災,許多塞罕壩人痛哭失聲!

擦乾眼淚,重整旗鼓。塞罕壩人總結經驗教訓,引進新的樹種,研究推廣抗旱造林技術,再次將希望的樹苗栽到大地上。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從1962年到1982年的20年中,塞罕壩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萬畝,其中機械造林10.5萬畝,人工造林85.5萬畝,保存率達七成,創下當時全國同類地區保存率之最。

自2011年開始,塞罕壩林場在土壤貧瘠的石質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實施攻堅造林。整地、客土回填、容器苗造林、澆水、覆土防風、覆膜保水、架設圍欄……截至目前,已完成攻堅造林7萬餘畝。

  「最近這5年,林場對造林綠化越來越重視。」塞罕壩林場林業科副科長範冬冬說,「攻堅造林成本比較高,一畝地要1200元左右,目前國家補貼為一畝地500元,其餘的都需要林場自籌資金。林場是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但我們還是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就是要把這片林子造起來!」

  直面困難、愈挫愈勇的塞罕壩人,踏上了新的徵程。

忠於使命,接續傳承,「華北綠寶石」越來越光彩奪目

  時間,悄無聲息地流逝。綠色,始終是塞罕壩人永恆不變的追求。

  造林的接力棒,從老一輩人的手裡,穩穩傳遞到了新一代務林人的手上。

  「剛到這裡時感覺很荒涼,冬季寒冷,和我的老家差別很大。」1984年,河北林業專科學校畢業生、19歲的劉海瑩來到塞罕壩,成為基層林場的第二代技術員。他是河北秦皇島人,最初感到有些難以適應。住工棚、喝雪水、啃鹹菜、吃冷飯,在艱苦的環境中,「老壩上」的榜樣力量和手把手傳幫帶,使得他堅持下來。

  不久,劉海瑩發現:苗圃地裡的雲杉苗木的莖幹,莫名其妙地變白了。「這些苗子八成是死了吧。」有人認為。然而,劉海瑩經過分析後,判斷苗子白化只是一種「生理乾旱」的表現,並非真的生病枯死。經過及時補充水分,苗子果然活了過來。

  塞罕壩天寒、乾燥,極端的氣溫和環境,總在為植樹造林設置一道又一道的障礙。此後,劉海瑩和同事們一起,解決了沙地栽植樟子松等難題。眾志成城,造林事業蒸蒸日上。

  現在,劉海瑩已經是塞罕壩林場的黨委書記、場長。談及往事,他反覆強調:「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做的,都是集體的力量。」

  有一位名叫王鳳明的同事,讓劉海瑩念念在心。

  王鳳明曾在最為艱苦的三道河口林場擔任場長,那是上世紀80年代末,林場還未通電。有一次,他五六歲的女兒來到林場。晚上睡覺,躺在床上,小姑娘好奇地問大人們:「怎麼還不熄燈呢?」大人們逗她:「當場長的,還需要自己關燈嗎?」

  過了一會兒,林場的柴油發電機按時熄火,燈自動滅了。小姑娘對大人們的話信以為真,回到山下,逢人便說:「我爸爸當場長,真神氣,睡覺還有人給他拉燈呢!」

  後來,2005年,一位工人清理水井時遇險,王鳳明勇敢地跳下井救人,不幸以身殉職。這位女兒眼中很是神氣的爸爸,為這片綠水青山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王鳳明當年種下的那些樹木,仍然在茁壯生長,年輪一圈一圈增多。而他的年齡,永遠停留在了50歲……

  也正是在2005年,「80後」小夥子於士濤來到了塞罕壩。面對女友要分手的「威脅」,於士濤鐵了鐵心,義無反顧地留在了這個偏僻艱苦的地方,擔任技術員,成為「林三代」。

  「不為別的,我是學林的,一定要來有林子的地方。我們應該給子孫後代留下點什麼,綠色的森林、清新的空氣,是我們留給他們的最珍貴禮物。」於士濤說。

  在這個有林子、但沒有商場和網吧的地方,於士濤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是孤獨。不過,他很快融入了塞罕壩,喜歡上了塞罕壩。

  曾經堅決反對於士濤到壩上工作的女友付立華,2006年來到塞罕壩,這片浩瀚林海的「綠」和塞罕壩人的「拼」,使她深受觸動,「我意識到,在林場工作,雖然遠離都市的繁華,但生命依然可以在這裡發光發彩。」她下了決心。

  2011年,中國林科院研究生畢業的付立華,放棄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機會,來到塞罕壩,與於士濤一起奮鬥,「冬天與呼呼的西北風為伴,過上了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的生活。」

  現在,於士濤成長為千層板林場的場長,付立華在塞罕壩林場科研所成為挑大梁的骨幹。他們可愛的孩子已經6歲了,和山上的林木一樣,一天天茁壯成長……

  幾代務林人的接力和傳承,讓綠色在塞罕壩生根蔓延,讓荒漠再次成為美麗綠洲。

  塞罕壩林場周邊,有一些牧場。在上世紀60年代初,牧場條件比林場好,再加上牧業回報快,牧場職工有肉吃、有奶喝,生活比林場職工好過。但是,後來不少牧場由於過度放牧,土地沙化嚴重,日子每況愈下。林場職工的生活則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天天紅火起來。

  痛定思痛,牧場的幹部職工近年來大力加強植樹護綠、防沙治沙。不過,和塞罕壩相比,他們生態恢復和建設起步晚了數十年,雖然近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仍然存在一些差距。

  在生態恢復和保護上先行一步的塞罕壩人,持續造林、護林、營林,森林面積越來越大,森林質量越來越好,生態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為河北增資源、為當地拓財源」,塞罕壩這顆「華北綠寶石」,發揮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未來,這片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將為人們創造更多的生態福利、綠色福祉。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塞罕壩務林人心聲:新時代接續演繹綠色夢想
    為了掌握播種時蓋土的厚實度和壓實度,我們提前拿滾桶和刮板一遍遍地練,手磨出了血泡,胳膊腫得抬不起來。」回憶起當年造林艱辛,陳彥嫻幾度哽咽。  更難以想像的是,由於苗圃育苗使用有機肥,6個女孩還要承擔倒大糞的工作。不僅要忍耐難聞的氣味,還必須跟上大家的節奏,流水作業,轉著圈兒地倒。然而,不管條件如何惡劣,她們始終不抱怨,努力克服困難,為塞罕壩的綠色事業奉獻青春年華。
  • 第三代務林人於士濤:塞罕壩就是我的詩和遠方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央視網消息(記者 徐輝)奈洛比當地時間12月5日22時,我國河北省塞罕壩林場三代務林人代表走上領獎臺,從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手中接過「地球衛士獎」獎盃,並高高舉起。  在塞罕壩林場工作了12年的務林人於士濤就是這三位代表中的一員。
  • 新華社評論員:以塞罕壩精神建設美麗中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先進事跡,號召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們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  從「一棵松」到「百萬畝」,從茫茫荒原到生態寶地,幾代塞罕壩林場人伏冰臥雪、艱苦奮鬥,在高寒沙地上書寫了改天換地的綠色傳奇,鑄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塞罕壩精神。
  • 那片林子就是我們的詩和遠方——訪第三代塞罕壩林場務林人於士濤
    記者 商棠 攝長城新媒體奈洛比12月5日電(記者 商棠)12月5日,於士濤作為第三代塞罕壩務林人的代表,來到肯亞奈洛比參加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接受2017地球衛士獎頒獎。「今天真是太高興了。我感到激動和驕傲,我為自己當年做出到塞罕壩工作的決定而慶幸!」於士濤難掩喜悅之情,「12年前,我大學畢業時選擇了塞罕壩,不僅僅因為這裡有美麗的風景,還有前輩們艱苦奮鬥的精神。
  • 務林人綠色的生命交響曲:河北省《塞罕長歌》入選全國脫貧攻堅題材...
    長城網訊(記者 鄭夢婷)「沒住處山上搭窩棚,沒糧食雪水泡鹽粒……」舞臺上,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務林人在高寒荒漠地區創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並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該劇以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務林人先進事跡為原型,以三代塞罕壩建設者的真實經歷為創作依據,講述了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人55年來,在高寒荒漠地區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的人間奇蹟。
  •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好一個大「林子」
    整個林場,林地面積112萬畝,在塞罕壩人說來,也是個「林子」。比如,他們說,「我們這個『林子』很特別,七月份油菜花開得正好」。  有意思的是,不少塞罕壩人也被人親切地喊著「林子」。  1961年10月,時任林業部國有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琨受命帶隊來到塞罕壩勘查。哪知道,「美麗的高嶺」以反諷的方式給他一個下馬威,「怎麼說呢,我後來寫了幾句詩,『塵沙飛舞爛石滾,無林無草無牛羊』。」  可以想像,當時的劉琨和同伴有多絕望。  東部荒原上碩果僅存、頑強挺立的一棵落葉松,給他們一行以希望的曙光,「這棵松樹少說也有150年。
  • 好一個大「林子」——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
    整個林場,林地面積112萬畝,在塞罕壩人說來,也是個「林子」。比如,他們說,「我們這個『林子』很特別,七月份油菜花開得正好」。  有意思的是,不少塞罕壩人也被人親切地喊著「林子」。  1961年10月,時任林業部國有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琨受命帶隊來到塞罕壩勘查。哪知道,「美麗的高嶺」以反諷的方式給他一個下馬威,「怎麼說呢,我後來寫了幾句詩,『塵沙飛舞爛石滾,無林無草無牛羊』。」  可以想像,當時的劉琨和同伴有多絕望。  東部荒原上碩果僅存、頑強挺立的一棵落葉松,給他們一行以希望的曙光,「這棵松樹少說也有150年。
  • 全世界森林面積最大的國家,中國排名第幾?
    印度尼西亞佔據了全球10%的熱帶雨林,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但就在1997年,印尼遭遇了一場難以逆轉的災害:被生態專家認為是國際大災難的森林大火,在這片土地上燃燒了三個多月。據統計,在這場災難中至少有30萬公頃林地被燒毀、271人喪生。大火中產生的煙霧、粉塵、二氧化碳等蔓延至汶萊、新加坡、菲律賓等諸多國家,當時的印尼不僅面臨生態環境的破壞,還有經濟的重創。
  • 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建築,佔地面積達1300畝,相當於7個鳥巢!
    歡迎走進新一期的傑出世界,我是小雲。建築不僅表現了一個國家的歷史,更彰顯出一個國家發展的現狀,畢竟繁華的建築背後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而在步入新世紀之後,我國就創造了許多的建築神話,更是創造了許多外國人覺得不可能完成的建築,在這裡不得不說我們的建築師真的是太厲害了。
  • 建立47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森林覆蓋率提升了近3倍——生態奇蹟...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大國,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汙水處理能力,成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尊重自然,科學治理。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浙江省玉環市,上世紀70年代填海建設大壩,把玉環主城區所在的海島同大陸連接起來,卻阻斷了洋流。
  • 內蒙古自駕行之御道口、塞罕壩,看看正真的貓眼是如何看世界的?
    我們是中午離開的承德避暑山莊,然後趕往距離此地250公裡左右的御道口、塞罕壩景區·。到了御道口,已經接近傍晚。御道口鎮,一條寬闊的主路,兩旁有住宿的賓館和飯店。路兩旁還掛著一串串的大紅燈籠,看著就很喜慶。晚上就在御道口住宿,吃飽喝足之後,溜達著出來消食。
  • 最純樸女中音劉子琪演繹紀錄片《綠野狂人》主題曲:美麗的塞罕壩
    紀錄片《綠野狂人》主題曲MV錄製,最純樸女中音劉子琪傾情演繹《美麗的塞罕壩》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無怨無悔、默默付出,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矛盾面前不退縮,不畏艱難,敢於擔當的優秀品質,深深地感動著我,激勵著我…塞罕壩從茫茫荒原到綠色海洋,是一曲忠於使命,無私奉獻的壯歌,更是一部持之以恆,不懈奮鬥的傳奇…置身於這綠色的海洋,巍峨蜿蜒的壯美青山,清澈見底的綠水
  •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五座島嶼!最大的島嶼相當於60個臺灣島!
    大家都知道臺灣島是我國最大的島嶼,面積達到了3.58萬平方公裡,也知道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的島嶼,面積達到了3.39萬平方公裡,這樣的面積可以說是非常大了,如果不環島一下,估計都不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一個島上了!
  •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10個島嶼,加拿大竟獨佔3個
    地球上有眾多的島嶼,有的以美麗著稱,有的以奇特見長,但如果論塊頭(面積),下面10個最大。Top 10 埃爾斯米爾島埃爾斯米爾島位於加拿大,面積為19.6236萬平方公裡,是一個完全處於北極圈內的島嶼。
  • 世界上最大的螞蟻窩,面積相當於一個英國,已有3800年歷史!
    白蟻是動物世界的建築大師,它們建造的標誌性土丘高度可達到三米以上,這種「摩天樓」採用白蟻嚼碎的樹枝、泥土和糞便建造,內部環境非常舒適。白蟻建造的土丘通風堪稱完美,猶如安裝空調一般,同時也可收集冷凝的水滴。但是你見過有3800年歷史,面積跟英國差不多大的白蟻窩嗎?
  • 曾是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現如今國土面積不及日本
    曾是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現如今國土面積不及日本本文約2200字,閱讀時間約為5分鐘說的就是現在的英國,這裡要解釋一下,很多人印象裡是蒙古帝國最大,但其實官方資料顯示確實是大英帝國更大一點(蒙古帝國領土3300萬平方公裡,大英帝國領土約3400萬平方千米,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不過它再大,也不過是歷史罷了,現如今英國的國土面積遠不及日本,現如今英國面積約24萬平方公裡,日本面積約38萬平方公裡。
  • 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建築,比7個鳥巢還大,就在成都
    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建築,總面積相當於7個鳥巢,就在成都近年來我國修建了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不僅讓「基建狂魔」的名號傳遍了世界,也間接的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名望。就像前段時間港通車不久的港珠澳大橋,引來國外媒體的爭相報導。
  • 法國,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因「浪漫」聞名世界,你去過嗎?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凱旋門法國巴黎凱旋門是歐洲的一個著名建築物,歐洲最大的凱旋門——法國巴黎凱旋門。巴黎凱旋門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夏爾;戴高樂廣場(又稱星形廣場)中央,是拿破崙為紀念他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打敗奧俄聯軍的功績,它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
  • 這艘漂泊在阿姆斯特丹運河上的船屋,承載了半個多世紀的愛與溫暖
    在阿姆斯特丹的紳士運河上,有這麼一艘特殊的船屋,如果你從旁邊經過的話,會聽到船屋裡傳來此起彼伏的喵叫聲!這裡是一個已經存在了半個世紀,且世界上唯一的「水上流浪貓收容所」。來過阿姆斯特丹的人,一定對運河上延綿不斷的屋船有著深刻印象。在這些眾多的船屋中,有一艘非常特殊的船屋,因為船屋裡的船客不是人類,而是一群毛茸茸的喵星人。圖上這只可愛的貓咪叫「威廉」,它是生活在阿姆斯特丹水上流浪貓收容所中的一隻普通流浪貓。別看它現在一副健康壯碩、毛髮乾淨的樣子,在幾個月前,它差點餓死在路邊,多虧了人們將它帶到了貓船上,才開始了它全新的喵生。
  • 這艘漂泊在阿姆斯特丹運河上的船屋,承載了半個多世紀的愛與溫暖
    在阿姆斯特丹的紳士運河上,有這麼一艘特殊的船屋,如果你從旁邊經過的話,會聽到船屋裡傳來此起彼伏的喵叫聲!這裡是一個已經存在了半個世紀,且世界上唯一的「水上流浪貓收容所」。別看它現在一副健康壯碩、毛髮乾淨的樣子,在幾個月前,它差點餓死在路邊,多虧了人們將它帶到了貓船上,才開始了它全新的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