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養殖技術 培育最佳蜂王的方法

2021-01-11 騰訊網

一、蜂王的特點

蜂王是蜂群內唯一雌性生殖器官發育完全的蜜蜂, 其專職任務就是產卵。一般蜂王體重是工蜂體重的2~3倍,意蜂的蜂王體長約20~25mm,體重約300mg;中蜂的蜂王體長約18~2mm體重約250mg,蜂王腹部發達,翅膀短而窄,只能蓋住其腹部的1/2-2/3,在產卵期間, 工蜂給蜂王飼餵的都是蜂王漿,使蜂王保持快速的代謝能力。據統計意蜂的蜂王一晝夜可以產卵1 500~2000粒,而中蜂的蜂王一 晝夜可產卵800~1000粒,每天蜂王產的卵的重量相當於蜂王本身重量的1~2倍。

蜂王的自然壽命可達3~6年,一般在一年後,蜂王產卵力明顯下降,因此,在養蜂生產過程中,意蜂追花採蜜,一般一年兩次換王,中蜂定地養殖一年一換,或根據產卵優劣情況更換。

一般情況下,一個蜂群只有一隻蜂王,好的蜂王會存在母女交替現象,姊妹王共存現象及其少見,但是在前段時間我有一群蜂,出現姊妹共存(自然而非人為幹預),據說可以通過生物誘導和環境誘導組織多王群(各蜂王可以見面),本人未曾做過嘗試,不能發表意見,之前看過一篇報導說中蜂王分單王種與多王種。目前出現的姊妹王同巢正在觀察中,後續有情況再聊。

二、影響蜂王成長的因素

1、培育蜂王的條件

蜂王的培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蜂群根據群內需要自行培育,另一種是人為幹預的培育(人工育王),其實人工育王也是利用了蜂群有分蜂熱的契機培育蜂王。

培育蜂王需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有培育蜂王需要的蜂群(分蜂熱、老王或殘疾、無王群),第二是王臺,第三是受精卵或由受精卵孵化的幼蟲。

2、食物影響著幼蟲的成長方向

蜂王的受精卵孵化成幼蟲之後既可以發育成工蜂也可以發育成蜂王,除了幼蟲所處的巢房(工蜂房或王臺)不同外(巢房主要作用是成長空間及哺育蜂因房給物),更重要的是食物影響著雌性幼蟲向蜂王或工蜂的方向發育。

據說蜂王幼蟲的食物含有更多哺育蜂上顎腺的分泌物,整個食物的量比工蜂食物的量多得多,蜜蜂幼蟲的食物主要包含有三種成分:白色、透明狀和黃色組分。

白色來自於哺育蜂的上顎腺分泌物,透明狀來自於哺育蜂的下頜腺分泌物,黃色組分主要來自於花粉。工蜂幼蟲食物中這三種組分的比例為2:9:3,而蜂王幼蟲在第一日齡內的食物幾乎全部為白色組分,2~3日齡的幼蟲食物中由1: 1的白色和透明狀。由此可以看出,蜂王幼蟲得到了比工蜂幼蟲更多的哺育蜂上顎腺的分泌物。

蜂王幼蟲得到的食物不光在質量上與工蜂幼蟲不同,而且在數量上也有顯著的區別,蜂王幼蟲一直處於游離狀態,而工蜂幼蟲的食物卻要少得多。

蜂王幼蟲所食用的蜂王漿中糖含量為34%,而3日齡內的工蜂幼蟲所食用的蜂王漿中糖的含量僅為12%。另外,蜂王幼蟲食物中糖的成分與工蜂幼蟲也有區別,前者主要為葡萄糖,後者前期葡萄糖仍是主要成分,隨後逐漸被果糖取代。

通過我們肉眼看到幼蟲隨著日齡的增加,哺育蜂給予不同時段的幼蟲的食物從質到量都有變化,幼蟲機體發育也隨著食物的不同發生變化。

三、培育蜂王的最佳方法

1、4日齡受精幼蟲是蜂王與工蜂分界線

3日齡內工蜂幼蟲可以發育成為蜂王,也可以發育成工蜂,人為幹預或蜂群將工蜂巢房改造就可以改變其發育的路線。根據專家的實驗,將3~4日齡的工蜂幼蟲移到王臺內,最終只能發育為工蜂一蜂王中間體,即類似蜂王的工蜂或類似工蜂的蜂王,這些中間體的生理特徵表現為外表類似蜂王,卻有著工蜂的花粉筐和下顎、螫針有鉤,體型比用3日齡內的幼蟲培育的蜂王小、體重較輕、卵小管數量少、受精囊較小。由此可見,蜂王和工蜂的分化的關鍵時期是4日齡前後,4日齡以前的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小幼蟲在王臺內培育就發育為蜂王,在工蜂巢房內就發育為工蜂。

2、從卵起步培育最佳蜂王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從卵發育而來的蜂王不論從初生重量、亂小管數量等指標都是蜂王培育的最佳時間。

結束語:蜂王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蜂群的群勢大小以及蜂性,而蜂群的群勢決定著蜜蜂養殖的經濟效益,所以,培育出的蜂王好壞間接影響著養蜂的經濟效益,而優選培育蜂王從卵開始,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蜂群品系的優勢。

相關焦點

  • 養殖蜜蜂,學會這四種方法,培育出優質蜂王
    養殖蜜蜂,學會這四種方法,培育出優質蜂王養殖蜜蜂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事情,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是非常難得。養殖蜜蜂可以廣義的劃分為養殖業,這是一個長期的投入過程,不僅需要毅力更需要有耐心。蜜蜂產出的蜂蠟、蜂毒、蜂蜜等物質,有很大的利用餘地。
  • 人工培育蜂王簡單,中華蜜蜂人工育蜂王就三步
    養殖中華蜜蜂,就需要更換蜂王,人工分蜂。當自然王臺不夠用時,或者我們想選種育王時,就需要人工育蜂王。那麼人工如何育蜂王呢?1.選擇培育群。培育群是指把蜂王放到培育群裡培育。儘量挑選強群一些的蜂群當做培育群。
  • 木桶養蜂,蜂王該如何培育?或許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隨著活框養殖技術的推廣,目前我國的很多曾經使用傳統養蜂的朋友都開始使用新法進行蜜蜂的飼養,但是由於傳統的木桶養殖方法在我國根深蒂固,雖然活框養殖已經在我國大量出現,但是仍舊有很多朋友在使用木桶養蜂。說到木桶養蜂,取蜜分蜂和育王都是木桶養蜂的朋友遇到的巨大問題。那麼木桶養蜂該如何培育蜂王呢?
  • 蜜蜂養殖技術|根據不同蜜源狀況防止自然分蜂的三種人工分群方法
    一、距離大流蜜期時間較長1、分群時間蜂群培育一隻工蜂從卵到羽化出房,中蜂需要19.5天,意蜂需要21天,出房第13天的工蜂有一部分參與巢外的花粉採集(一部分參與巢內的築巢和釀蜜等活動),因此,培育一隻工蜂從卵到參與採集的時間約51天,而蜜蜂在繁殖期的壽命大約為30天,因此,有養蜂專家提出,在首搖蜜前的51天至大流蜜結束前的29天,為採集蜂繁殖的最佳時間。
  • 1群蜜蜂2隻蜂王!老蜂農的母女同巢養殖技術,操作簡單又快捷
    一群蜜蜂只有一隻蜂王,一直是自然界蜂群生活的規律,但是人工養殖的蜂群,由於養殖技術的提升,還有研究人員不斷的鑽研,兩隻蜂王養殖技術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目前雙蜂王養殖技術,有西方蜂種採用最多的,隔王不隔蜂的雙王群養殖技術,有中華蜜蜂一般採用的,隔王又隔蜂的一箱雙蜂群養殖技術,但是接下來我們要分享的是,不隔王也不隔蜂的雙蜂王同巢養殖技術。蜂王的特性蜂王與蜂王之間,天生有一種競爭關係。一群已經有蜂王的蜂群,是不會接受一隻外來蜂王的,即使是蜜蜂接受了,蜂王也不會接受她,最終便是蜂王單挑打架。
  • 養殖蜜蜂,蜜蜂沒有蜂王了,如何安全的介入蜂王?
    養殖蜜蜂常常會遇到各種情況,養殖蜜蜂,蜜蜂蜂王莫名其妙就不見了,這是很常見的。蜜蜂如果失去蜂王,蜂群就會慢慢衰敗,最後滅亡。造成蜜蜂的蜂王不見,原因很多,有的是人為造成的,大多數是蜜蜂造成的。例如胡蜂危害,衝群,合併蜂群割蜂蜜等,都有可能會引起蜜蜂圍王,蜜蜂為了保護蜂王而圍死蜂王。蜂王不見,就要介入蜂王,介入蜂王不是直接放進去那麼簡單,做的不對,蜜蜂還是會圍王。現在小編分享一個介蜂王的辦法。如果是蜂王不見沒有多久,工蜂還沒有產卵的,我會將蜂王用囚王籠關住,囚王籠需要調到工蜂不能進去的形狀。然後再把囚王籠連同蜂王摁到蜜蜂的巢脾,儲存蜂蜜的地方。
  • 蜜蜂養殖技術|從蜂群分蜂時的3個方面看蜂王基因優劣
    蜜蜂是營群體生活昆蟲,在蜂群中蜂王的基因優劣不僅關係到養殖的難易程度,更重要的影響著蜂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在蜜蜂養殖過程中,尤其是重要的活動行為中,判斷蜂王的優劣,為日後優選培育蜂王提供參考依據。一、分蜂時的群勢1、中蜂群的理論群勢強群具有蜜蜂數量多、哺育力強、採集效率高、蜂產品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管理省事,飼養強群是每個養蜂人的目標。中蜂群的理論強群為蜜蜂的平均壽命(約30天)×蜂王的日產卵量(1000粒)=3萬隻,約2.78kg。
  • 現代化的養蜂,沒有看到養蜂人剪蜂王翅膀,為什麼蜜蜂沒有逃跑?
    關於中蜂蜂王剪翅好不好,不剪翅有什麼好辦法的問題,從蜜蜂的習性和目前蜜蜂養殖的情況來看,如果是專業的養蜂人,其實並沒有剪翅這種操作,一般來說,蜂王剪翅存在於過去和現在一些少量養殖的業餘愛好者,所以說從長遠的養蜂角度來看,蜂部落小編認為給蜂王剪掉翅膀,並不是一個好的辦法,其實只要我們了解蜜蜂,跟隨蜜蜂的習性
  • 科普:3日齡內工蜂幼蟲可培育成蜂王,蜂王幼蟲能培育成工蜂嗎?
    導讀:自從活框養殖技術廣泛推廣以後,移蟲育王技術也得到了廣泛推廣,可以說是給我們的養蜂業帶來巨大的影響。在移蟲育王技術的補充下,我們養蜂更加具有規劃性和預見性,可以說移蟲育王技術對於蜜蜂大規模養殖的推動功不可沒。
  • 蜜蜂養殖技術|蜂群首次自然分蜂后新群的特點及管理方法
    在春末夏初,外界候平均氣溫15℃以上,蜜粉源尚可,蜜蜂群勢達到當地強群時,蜂群容易發生分蜂行為,在分蜂準備階段,蜂群內呈現出不同的分蜂熱徵兆,以築造雄蜂房、培育雄蜂兒作為分蜂初期徵兆,以築臺、培育分蜂蜂王作為分蜂中期徵兆,以分蜂王臺封蓋作為分蜂后期徵兆,同時伴有群勢快速增長,哺育力過剩,休閒蜂增多等熱症。
  • 養殖蜜蜂,怎樣防止蜂王逃跑?
    蜂王離開蜂箱的情況雖然蜂王是不輕易離開蜂箱的,但是實際上蜂王還是有很多時候會離開蜂箱的,在實際養殖中主要有下面幾種情況下蜂王會離開蜂箱。第二:婚飛交尾婚飛交尾往往在蜂王進行認巢試飛後或者在蜂王進行認巢試飛的時候進行,這個過程也是蜜蜂繁殖的一種正常現象,是蜜蜂的交配過程,只有經過了這個過程,蜂群才會得到延續,所以這種情況我們也可以不用去管理。
  • 蜜蜂養殖技術|判斷蜂群停止分蜂的2個方法
    1、蜂群首次分蜂熱產生的原理蜂群首次分蜂的起因是春繁過程中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蜜蜂,其中不斷羽化的小幼蟲哺育蜂數量遠超群內需要的數量,多餘無事可做的哺育蜂體內營養過剩,滋養導致哺育工蜂卵巢發育,蜂王侍從蜂影響和擾亂蜂王正常產卵,蜂群開始培育雄蜂、迫使蜂王在王臺基內產卵,培育蜂王,逐步發展為蜂群的分蜂行為。而巢內擁擠、溫度高等都會加速哺育工蜂卵巢的發育,促進分蜂情緒的蔓延。
  • 蜜蜂養殖15年,參透1個「等」字技術,老蜂農你領悟到了嗎
    自從廠裡來了一群蜜蜂,閩南蜂哥便一步一步走上了養蜂生活。養殖蜜蜂不同於養貓養狗,新手期它更像是一種挑戰,成師後更像是磨練心志。能夠養好蜜蜂的養蜂人,大多有這樣一個共性,那便是有耐心。15年的養蜂歷練,閩南蜂哥收穫了很多,人際關係上結識許多養蜂兄弟,養蜂技術上參透了一個字「等」。
  • 圍著蜂王的蜜蜂,都是蜂王的「丫鬟」,專家:也有可能是「打手」
    隨著蜜蜂養殖行業對蜜蜂的認識越來越多比如蜂王在產卵量變少、殘疾等情況下,工蜂就可以培育新的蜂王;雄蜂在交配結束以後,如果蜂群中缺蜜,工蜂不但驅趕雄蜂,甚至屠殺雄蜂,但是當蜂群中有處女王存在的情況下,工蜂則對雄蜂也形成飼餵圈,保護雄蜂,以此來保證蜂王有充足的雄蜂進行交配。
  • 3種蜂王儲存技術,讓蜜蜂主動餵養多隻蜂王,中蜂適用嗎
    蜜蜂儲存蜂王技術,向來都是養蜂人經常討論和研究的技術,特別是中蜂如何儲存多隻蜂王技術,更是業餘養蜂人夢寐以求的技術。由於中蜂對蜂王的保守性,導致中蜂很難接受其他蜂群裡的蜂王,尤其是同時接受多隻蜂王,所以中蜂儲存蜂王,要比西蜂儲存蜂王難得多。
  • 蜂王的作用及如何科學培育
    蜂王的存在與蜂群的行為有密切關係,它是使蜂群團結的「精神」支柱。蜂王的各種外分泌腺分泌的信息素(外激素)在蜜蜂之間傳遞,使全群蜜蜂都感覺到它的存在,行為和生理都受到它的影響,以此控制蜂群的生活活動正常運行。蜂群一旦失去了蜂王,蜜蜂就發生騷亂,採集、育蟲、造脾等各項活動迅速減弱。
  • 真正挽救養蜂業的育王技術,彰顯蜜蜂智慧,如今被養蜂人棄用
    自然習性被養蜂人嫌棄其實在實際的蜜蜂養殖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這種培育蜂王的方式,還有幾種情況是可以培育蜂王的自然分蜂的時候,蜜蜂會自行的培育蜂王,這種蜂王在蜂群正常的情況下培育,所以屬於優質蜂王培育的蜂王,質量較好,在養蜂業中如果沒有人工育王技術,這種蜂王被養蜂人大量採用。
  • 怎麼才能培育出健壯的優質蜂王?養蜂人告訴你這些重點要牢記
    導讀:在蜜蜂養殖過程中,養蜂人要想擴大蜂群數量,通常是通過自然分蜂和人工分蜂這兩種方式來實現的。不管是哪一種分蜂方式,都離不開先有一隻蜂王。2.弊的一面:人工育王看起來是養蜂人技術高大上,其實這裡面也是有很大的隱患的,雖然可以批量生產蜂王,但是這些培育的蜂王大部分都是不合格的,尤其是新手開始操作幾乎很難成功。怎麼不合格呢?是不是大家一直認為挑選3.5日齡以下的蟲卵就可以培育蜂王了?這個說法看似是有道理,但是你怎麼知道哪些蟲卵是符合培育優質蜂王要求的?
  • 新手養蜂,不會培育蜂王怎麼辦,教你三種方法,輕鬆養蜂
    論蜂王的重要性,論雄峰培育的重要性,論抗病育種技術……話不多說,我們一期一期來慢慢闡述這些重要性,本次瘋狂養蜂人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培育蜂王。清明前後,正是育王的時候,對於一些有多年養蜂經驗的朋友,肯定會多多少少知道一些知識相比都掌握了豐厚的人工育王技術,但是也有少數的朋友對於養蜂育王一竅不通,可能還是依靠自然分蜂來培育蜂王,這樣的話既減弱了蜂群的群勢,也讓養蜂人面臨著巨大的損失。今天瘋狂養蜂人帶給大家的就是有關蜂王培育的相關方法,具體該怎麼做,我們一起往下看看吧。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較意蜂多次自然分蜂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思路
    一、中蜂群分蜂前蜂王一直維持產卵高峰1、蜂群在分蜂準備初期,蜂王產卵量大不論是中蜂還是意蜂,在分蜂準備初期(春繁中,蜂群開始築造雄蜂房開始至育王前一段時間),蜂群都具有成蜂蜂齡普遍年輕,巢內哺育過剩,採集與撫育積極,為蜂王大量產卵,培育較多蜂兒,提供較好的內部環境,蜂群內所有的繁榮景象都是為後續分蜂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