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蜂王的特點
蜂王是蜂群內唯一雌性生殖器官發育完全的蜜蜂, 其專職任務就是產卵。一般蜂王體重是工蜂體重的2~3倍,意蜂的蜂王體長約20~25mm,體重約300mg;中蜂的蜂王體長約18~2mm體重約250mg,蜂王腹部發達,翅膀短而窄,只能蓋住其腹部的1/2-2/3,在產卵期間, 工蜂給蜂王飼餵的都是蜂王漿,使蜂王保持快速的代謝能力。據統計意蜂的蜂王一晝夜可以產卵1 500~2000粒,而中蜂的蜂王一 晝夜可產卵800~1000粒,每天蜂王產的卵的重量相當於蜂王本身重量的1~2倍。
蜂王的自然壽命可達3~6年,一般在一年後,蜂王產卵力明顯下降,因此,在養蜂生產過程中,意蜂追花採蜜,一般一年兩次換王,中蜂定地養殖一年一換,或根據產卵優劣情況更換。
一般情況下,一個蜂群只有一隻蜂王,好的蜂王會存在母女交替現象,姊妹王共存現象及其少見,但是在前段時間我有一群蜂,出現姊妹共存(自然而非人為幹預),據說可以通過生物誘導和環境誘導組織多王群(各蜂王可以見面),本人未曾做過嘗試,不能發表意見,之前看過一篇報導說中蜂王分單王種與多王種。目前出現的姊妹王同巢正在觀察中,後續有情況再聊。
二、影響蜂王成長的因素
1、培育蜂王的條件
蜂王的培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蜂群根據群內需要自行培育,另一種是人為幹預的培育(人工育王),其實人工育王也是利用了蜂群有分蜂熱的契機培育蜂王。
培育蜂王需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有培育蜂王需要的蜂群(分蜂熱、老王或殘疾、無王群),第二是王臺,第三是受精卵或由受精卵孵化的幼蟲。
2、食物影響著幼蟲的成長方向
蜂王的受精卵孵化成幼蟲之後既可以發育成工蜂也可以發育成蜂王,除了幼蟲所處的巢房(工蜂房或王臺)不同外(巢房主要作用是成長空間及哺育蜂因房給物),更重要的是食物影響著雌性幼蟲向蜂王或工蜂的方向發育。
據說蜂王幼蟲的食物含有更多哺育蜂上顎腺的分泌物,整個食物的量比工蜂食物的量多得多,蜜蜂幼蟲的食物主要包含有三種成分:白色、透明狀和黃色組分。
白色來自於哺育蜂的上顎腺分泌物,透明狀來自於哺育蜂的下頜腺分泌物,黃色組分主要來自於花粉。工蜂幼蟲食物中這三種組分的比例為2:9:3,而蜂王幼蟲在第一日齡內的食物幾乎全部為白色組分,2~3日齡的幼蟲食物中由1: 1的白色和透明狀。由此可以看出,蜂王幼蟲得到了比工蜂幼蟲更多的哺育蜂上顎腺的分泌物。
蜂王幼蟲得到的食物不光在質量上與工蜂幼蟲不同,而且在數量上也有顯著的區別,蜂王幼蟲一直處於游離狀態,而工蜂幼蟲的食物卻要少得多。
蜂王幼蟲所食用的蜂王漿中糖含量為34%,而3日齡內的工蜂幼蟲所食用的蜂王漿中糖的含量僅為12%。另外,蜂王幼蟲食物中糖的成分與工蜂幼蟲也有區別,前者主要為葡萄糖,後者前期葡萄糖仍是主要成分,隨後逐漸被果糖取代。
通過我們肉眼看到幼蟲隨著日齡的增加,哺育蜂給予不同時段的幼蟲的食物從質到量都有變化,幼蟲機體發育也隨著食物的不同發生變化。
三、培育蜂王的最佳方法
1、4日齡受精幼蟲是蜂王與工蜂分界線
3日齡內工蜂幼蟲可以發育成為蜂王,也可以發育成工蜂,人為幹預或蜂群將工蜂巢房改造就可以改變其發育的路線。根據專家的實驗,將3~4日齡的工蜂幼蟲移到王臺內,最終只能發育為工蜂一蜂王中間體,即類似蜂王的工蜂或類似工蜂的蜂王,這些中間體的生理特徵表現為外表類似蜂王,卻有著工蜂的花粉筐和下顎、螫針有鉤,體型比用3日齡內的幼蟲培育的蜂王小、體重較輕、卵小管數量少、受精囊較小。由此可見,蜂王和工蜂的分化的關鍵時期是4日齡前後,4日齡以前的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小幼蟲在王臺內培育就發育為蜂王,在工蜂巢房內就發育為工蜂。
2、從卵起步培育最佳蜂王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從卵發育而來的蜂王不論從初生重量、亂小管數量等指標都是蜂王培育的最佳時間。
結束語:蜂王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蜂群的群勢大小以及蜂性,而蜂群的群勢決定著蜜蜂養殖的經濟效益,所以,培育出的蜂王好壞間接影響著養蜂的經濟效益,而優選培育蜂王從卵開始,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蜂群品系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