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養殖技術|蜂群首次自然分蜂后新群的特點及管理方法

2021-01-10 毛氏部落

在春末夏初,外界候平均氣溫15℃以上,蜜粉源尚可,蜜蜂群勢達到當地強群時,蜂群容易發生分蜂行為,在分蜂準備階段,蜂群內呈現出不同的分蜂熱徵兆,以築造雄蜂房、培育雄蜂兒作為分蜂初期徵兆,以築臺、培育分蜂蜂王作為分蜂中期徵兆,以分蜂王臺封蓋作為分蜂后期徵兆,同時伴有群勢快速增長,哺育力過剩,休閒蜂增多等熱症。

中蜂王臺從完全封蓋到羽化出臺大約需要6.5天時間,一般,在王臺封蓋後的第2~5天,蜂群發生分蜂行為,在天氣不適宜、或人為幹擾、刺激時,分蜂可能提前或推遲。蜂群發生分蜂后,老王及遷飛蜜蜂在新址形成新群,王臺、蜂兒及剩餘蜜蜂在原址形成原群。新群與原群由不同的蜜蜂組成,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和行為趨向,應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應對。

一、蜂群首次分蜂新群的特徵

1、蜂量

在分蜂群中,由於蜂王具有多雄交配及交配雄蜂精液量隨機,因此,蜂群都是由數個同母異父的亞家庭組成,導致新群中老蜂王和原群中王臺與蜂群中蜜蜂個體親緣關係指數不同(僅討論雌性蜜蜂),如果從春繁開始沒有換王的情況下,老蜂王與蜂群中所有的已經羽化的蜜蜂及未羽化的蜂兒之間親緣關係指數均為0.5(母女關係),而蜂群中的王臺與蜂群中的蜜蜂及蜂兒之間的親緣關係指數為0.75(全同胞姐妹,同父母)或0.42(半同胞姐妹,同母異父)。

根據蜜蜂親緣關係指數越高,工蜂親屬優惠行為(更多的照顧、飼餵、跟隨)越多的原則,在發生分蜂時,跟隨老王遷飛新群的蜂量遠大於分蜂時原群的蜂量,同時巢內尚有沒有認巢的幼蜂,因採集錯過分蜂的成年蜂以及部分老蜂,因此,在分蜂后新群與原群的蜂量大約為4:1。新群蜂量佔到分蜂時蜂量的75%(專家rangel和 Seeley於2012年研究結果)。

毛氏部落在本月23日收捕一箱中蜂群,蜂量近5框(蜂脾相稱),以當地普通中蜂品種分蜂時蜂量7框左右計算,與上述新群蜂量基本吻合。

2、蜂王及工蜂

首次分蜂新群中的蜂王為產卵老王,行為穩重,在新址安靜後,1~2天便開始產卵。新群中的工蜂齡期覆蓋分蜂前的除剛羽化不能飛行的蜜蜂外的各齡蜜蜂,在蜂群穩定後的當天或第二天工蜂認巢飛行,開始正常的採集、撫育活動。

3、工作積極

造脾積極。不論是中蜂還是意蜂,在蜂群有分蜂徵兆開始,蜜蜂個體就為分蜂做各種準備工作,其中包括「隱藏」泌蠟能力,因此,分蜂后的新群泌蠟能力有機會被釋放。

貯蜜積極。蜂群在衝出巢門分蜂前,飽食蜂蜜,一方面為分蜂過程中飛行提供能量支持,另一方面應對新址環境及提供造脾原料。在新收捕的蜂群中,安靜幾個小時後,蜜蜂沒有採集,但是巢脾上可以看見蜜珠。

採集、撫育積極。分蜂新群在認巢後,巢門前經常看到進出繁忙的景象,採集積極。新群到達新址前兩天少見進粉,3天後大量進粉,且粉粒飽滿,蜂王開始產卵,工蜂撫育積極。

4、易發生二次分蜂

中蜂群有1.05kg以上(約11000隻,意蜂1.5kg)蜜蜂,具有最佳的應對外界變化能力。新分群佔有分蜂前蜂群的大部分蜂量,並且有產卵老王,採集、撫育積極,在培育一代子後就能達到分蜂前的群勢。因此,在外界蜜粉源有利的情況下,自然分蜂新群,容易在到達新址1個月後再次發生分蜂。

二、蜂群首次自然分蜂新群的管理方法

1、布巢

新群在新址安靜後,工蜂卸下攜帶的蜂蜜,有蜜蜂的巢脾都零散分布蜜珠,蜂王開始產卵時,需要爬行尋找產房,產卵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收捕的新群入巢時,適當加入巢礎或半成品巢脾,便於集中收集蜜蜂攜帶的蜂蜜,也有利於釋放分蜂群中的造脾積極性。在蜂群穩定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加入優質產卵用脾或調整已造好的新脾,滿足蜂王產卵需求。

收捕蜂群,從蜂箱一側開始布巢,依次為空巢脾、空巢脾、 -、 巢礎(或半成品巢脾)、隔板。

收捕2~3天後,從蜂箱一側開始,依次為蜜脾、產卵用脾,蜜粉脾、貯蜜脾、--- ---、貯蜜脾。

2、散熱

雖然新群蜂量大,有足夠調節巢內溫度的能力,此時外界溫度偏暖,成年蜂釋放的熱量多,應開大巢門、開啟蜂箱通風窗,減少蜂群調溫的勞動強度,延長蜜蜂的壽命。

3、飼餵

分蜂過程中,新群中蜜蜂本身攜帶蜂蜜,不需要貯蜜飼喂,蜜蜂採集、撫育積極也不需要獎勵飼喂。如果要飼餵應在蜂王產卵一段時間後,最早不宜超過巢內出現封蓋子。

4、調入卵蟲脾

如果蜂場群勢不均衡,可以從弱群或中等群中調出卵、小幼蟲脾,插入分蜂新群中,充分利用其撫育積極性,待封蓋子老熟後歸還調出群。

5、出現王臺時

當分蜂新群出現王臺時,應參照蜂群分蜂中後期管理措施,根據當地蜜源流蜜期及養殖目的,採取恰當的管理方法。

結束語:分蜂是蜂群繁殖的一種方式,在蜂群發生分蜂后,應根據分蜂新群呈現出的特點,採取恰當的管理措施,維持強群,積極組織採集,提高蜂產品產量,或促進分蜂,實現群數增加,或兩者結合,達到雙收。

相關焦點

  • 蜜蜂養殖技術|蜂群自然分蜂后原群與新群蜂量大小的研究及啟示
    在自然界中,當蜂群的群勢發展到一定程度,群內培育雄蜂和蜂王,隨後蜂群中半數左右的蜜蜂連同老王,脫離原巢另覓新址的行為,稱為自然分蜂,而對於在自然分蜂過程中,哪些工蜂留在了原群(在自然分蜂中,老王及遷飛蜜蜂形成的蜂群稱為新群,在原址的處女王或王臺連同遷飛後剩餘的蜜蜂形成的蜂群稱為原群。
  • 蜜蜂養殖技術|判斷蜂群停止分蜂的2個方法
    分蜂是蜂群繁衍的方式,是蜂群群勢達到一定程度時發生的自然行為,蜂群從準備分蜂到發生分蜂,群內外呈現出不同的分蜂熱徵兆,因此,判斷蜂群停止分蜂的方法不外乎分蜂熱是否消失,只是不同的階段表現不同而已。一、蜂群停止分蜂的兩個環境1、首次分蜂是否停止。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發生二次自然分蜂后管理新原群的4個措施
    中蜂群首次分蜂的原群(原址處女王群)發生二次分蜂,處女王及伴隨蜂分蜂離開原群後,原址剩餘蜜蜂、封蓋子脾及王臺形成新原群。在分蜂過程中,新原群的蜂量與新分出群的蜂量相當,較首次分蜂原群的蜂量少很多。一、二次自然分蜂新原群蜜蜂蜂齡分析羽化蜂。
  • 蜜蜂養殖技術|從蜂群分蜂時的3個方面看蜂王基因優劣
    蜜蜂是營群體生活昆蟲,在蜂群中蜂王的基因優劣不僅關係到養殖的難易程度,更重要的影響著蜂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在蜜蜂養殖過程中,尤其是重要的活動行為中,判斷蜂王的優劣,為日後優選培育蜂王提供參考依據。一、分蜂時的群勢1、中蜂群的理論群勢強群具有蜜蜂數量多、哺育力強、採集效率高、蜂產品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管理省事,飼養強群是每個養蜂人的目標。中蜂群的理論強群為蜜蜂的平均壽命(約30天)×蜂王的日產卵量(1000粒)=3萬隻,約2.78kg。
  • 蜜蜂養殖技術|人工分群與自然分蜂蜜蜂工作積極性的分析及應用
    在春末夏初,蜂群群勢達到一定程度,蜂群容易發生自然分蜂,自然分蜂不僅能增加自然界蜜蜂種群數量,對養蜂者而言,分蜂時間合理,也能增加蜂產品產量,提高蜜蜂養殖經濟效益,但是,自然分蜂對於蜜蜂規模化養殖來說,會導致蜂場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不止一群發生分蜂時,使蜂養蜂者手忙腳亂,因此,在養蜂實踐中,養蜂者常用人工分群的方法代替自然分蜂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原群發生二次自然分蜂對新分群的管理措施
    蜂群在發生首次分蜂后,原群(原址處女王群)巢內分蜂熱依然嚴重,有多個王臺以及工蜂積極護臺的情況下,極易發生二次自然分蜂,二次分蜂后新分群的蜂量大約為二次分蜂時巢內蜂量的一半,較首次分蜂群的蜂量少了很多,且蜂群的蜂齡普遍年輕。
  • 新手養殖蜜蜂,這樣管理蜜蜂才正確,這樣才能把蜜蜂養好
    有很多剛剛入門養殖蜜蜂的新手,不懂得管理蜜蜂,蜜蜂養的很差,小編也是新手養蜂人。養殖蜜蜂最忌諱以下幾點。那麼養殖蜜蜂怎樣管理蜜蜂呢?1.貪巢脾,有的新手養蜂人胡亂給蜜蜂加巢脾,蜂量不足也加巢脾,最後蜜蜂越養越弱,蜜蜂還容易得病,逃跑,甚至滅群。
  • 蜜蜂養殖技術|根據不同蜜源狀況防止自然分蜂的三種人工分群方法
    人工分群是防止蜜蜂自然分蜂的有效措施,根據不同的蜜源狀況採取恰當的人工分群方法,縮小了蜂群群勢,不使蜂群積累分蜂必須的過剩幼蜂,使蜂群長時間處於群勢增長階段,這樣做不僅能增加蜂群的數量,多培育採集蜂,更能充分有效利用蜜源,提高蜂蜜產量。
  • 蜜蜂養殖技術|早春蜂群病蟲害防治方法
    早春氣溫多變,蜂群易發生蜜蜂孢子蟲病、麻痺病、歐洲幼蟲腐臭病、囊狀幼蟲病及副傷寒。因此應做好蜂巢保溫,促進蜜蜂飛翔排洩,飼餵優質蜜或糖,以增強蜂群的抗病能力。可在飼餵時加入少量姜、蒜汁液等以預防疾病。勿隨意使用抗生素,以免蜂群產生抗藥性及巢內藥物殘留,影響蜂產品質量。
  • 天氣冷了蜜蜂怎樣管理?蜂群如何安然越冬
    天氣冷了蜜蜂怎樣管理?隨著冬天氣溫越來越低,早晚溫差也比較大,對於養蜂人來說如何保證蜜蜂安全越冬,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管理得好則能保證春繁時的生產效益,反之則有可能使蜂群變成弱群,不利於春繁時的增產,那麼天氣冷了蜜蜂怎樣管理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 蜜蜂養殖技術|分區飼養後引導蜂群集中貯蜜的3個方法
    一般,在蜜蜂養殖過程中為了實現子蜜分離,都會採用分區飼養的方式,要麼採用立式繼箱飼養法,要麼採用臥式分區法,這樣做的好處能使蜂兒與貯蜜分離,具有貯蜜效率高,取蜜時不傷蜂兒,易於管理等優點,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並非理想。
  • 進入分蜂高峰期,如何從分蜂群位置確定蜂窩位置?方法在這裡
    其實從蜜蜂的習性來說,如果我們發現了一個分蜂團,從理論上來說,至少附近還有一個蜂群,因為蜜蜂分家,並不是全部的蜜蜂都分走,而是分走一部分蜜蜂,所以說原理上我們看到一個分蜂團的時候,附近必然還有一個蜂群存在,而這裡就是我們尋蜂高手與新手的區別了,尋蜂高手往往可以通過分蜂團的信息來找到另外一個蜂窩的位置,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效率自然要比發現分蜂團就收捕分蜂團的新手高得多,那麼這些老師傅究竟是如何判斷附近有另外一群蜜蜂
  • 分蜂到底是自然進行好,還是人為幹預好?如何進行有效的分蜂管理
    以上是我們所說的主要是自然分蜂,還有一種方法是人工分蜂,是為了提高蜂群數量以及蜂蜜產量所做的措施,後面我們會提到。在了解了什麼是分蜂現象及其出現的原因後,有網友可能會問:分蜂是蜂群的一種自然現象,但如果出現「分蜂熱」,又該如何進行有效的分蜂管理呢?二、面對「分蜂熱」,如何進行有效的分蜂管理其實,蜂農在養殖過程中,最怕的就是蜂群在出現分蜂熱。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較意蜂多次自然分蜂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思路
    中蜂群較意蜂群卵巢易發育及撫育性強導致中蜂較意蜂愛分蜂、好分蜂(具體分析參看前文內容),而中蜂群在分蜂準備中、後期(造臺育王至分蜂發生前),蜂王的產卵量大及分蜂后剩餘蜂量(留原群蜜蜂數量)多,導致中蜂群較意蜂更容易出現二次自然分蜂,甚至更多次自然分蜂。
  • 蜂群大流蜜期內自然分蜂有效利用的3個方法
    外界蜜粉源尚可,蜂群群勢達到一定程度,易發生自然分蜂,自然分群能增加蜂群的數量,有利於擴大蜜蜂養殖規模。同時分蜂群主要由休閒蜂組成,生理日齡較年輕,壽命長,能夠從事巢內的採集、哺育、造脾等各項工作,且效率高。早期的自然分蜂最有價值,因為它能在流蜜期前恢復群勢,並能充分利用大流蜜,生產和貯備大量的蜂蜜。
  • 蜜蜂自然分蜂后,新王多久出房?弄清4個問題,答案自在其中
    隨著現代化養蜂技術的發展,蜜蜂自然分蜂現象已經越來越少見,但是廣大農村還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開發程度比較小,野生蜜蜂資源豐富的地方,蜜蜂分家的現象還是比較多的,但是由於現代化養蜂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養蜂人都看到了蜜蜂自然分蜂帶來的損失和工作,所以專業的蜜蜂養殖人員,其實並不希望看到蜜蜂自然分蜂,但是由於專業的養殖技術匱乏,所以蜜蜂自然分蜂的現象還是比較常見。
  • 蜜蜂養殖技術 培育最佳蜂王的方法
    一、蜂王的特點 蜂王是蜂群內唯一雌性生殖器官發育完全的蜜蜂, 其專職任務就是產卵。 一般情況下,一個蜂群只有一隻蜂王,好的蜂王會存在母女交替現象,姊妹王共存現象及其少見,但是在前段時間我有一群蜂,出現姊妹共存(自然而非人為幹預),據說可以通過生物誘導和環境誘導組織多王群(各蜂王可以見面),本人未曾做過嘗試,不能發表意見,之前看過一篇報導說中蜂王分單王種與多王種。目前出現的姊妹王同巢正在觀察中,後續有情況再聊。
  • 自然分蜂以後如何正確管理原群和分蜂群?
    蜂群一旦出現分蜂以後,整體的蜂群結構就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比如蜂量減少,蜂與脾的比例發生變化,等等。所以我們在管理分蜂群的時候需要根據蜂群的變化來採取相應的措施。聽蜂之語認為在分蜂以後,對原群和分蜂的管理應該遵循以下這些原則:一、對原群的管理措施。
  • 對蜜蜂分的情況如何預防,對已經自然分蜂怎麼收捕?
    在蜜蜂養殖時,會出一種情況,就是蜜蜂會發生分蜂,我們要充分了解蜜蜂是什麼原因分蜂,預防的措施,對分蜂的蜜蜂怎麼進行收捕才能減少自己的經濟損失。一、蜜蜂分蜂的原因。★蜜蜂分蜂的原因。蜜蜂分蜂是由於蜜蜂群體發展的需要和繁殖的天性,通常由多個因素引起,如蜂王較老,分泌的蜂王物質減少;蜂群群勢增強;蜜粉源豐富;蜂種的特性。★蜜蜂分蜂的時間。分蜂的趨勢通常在流蜜期前蜂群快速繁殖的時候最強烈,一般發生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蜜蜂分蜂的過程。蜜蜂分蜂過程時,一開始中在蜂群中出現急造地王臺,蜂王在王臺中產卵。
  • 為什麼連續毀除王臺蜜蜂分蜂性會增強?原因有4,附正確處理方法
    隨著現代化蜜蜂養殖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朋友都看到了強群對蜜蜂的好處,不但抗逆性強,產量還比較高,所以很多朋友都希望自己的蜂群能夠長期保持在一個比較強勢的群勢上。在過去的時候蜜蜂依靠自然分蜂進行繁殖,隨著活框養殖技術的出現,養蜂人知道了蜜蜂分家的原理,知道了蜜蜂在分家以前會先培育王臺,甚至知道了蜂群中的王臺被毀的情況下,蜜蜂會停止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