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末夏初,外界候平均氣溫15℃以上,蜜粉源尚可,蜜蜂群勢達到當地強群時,蜂群容易發生分蜂行為,在分蜂準備階段,蜂群內呈現出不同的分蜂熱徵兆,以築造雄蜂房、培育雄蜂兒作為分蜂初期徵兆,以築臺、培育分蜂蜂王作為分蜂中期徵兆,以分蜂王臺封蓋作為分蜂后期徵兆,同時伴有群勢快速增長,哺育力過剩,休閒蜂增多等熱症。
中蜂王臺從完全封蓋到羽化出臺大約需要6.5天時間,一般,在王臺封蓋後的第2~5天,蜂群發生分蜂行為,在天氣不適宜、或人為幹擾、刺激時,分蜂可能提前或推遲。蜂群發生分蜂后,老王及遷飛蜜蜂在新址形成新群,王臺、蜂兒及剩餘蜜蜂在原址形成原群。新群與原群由不同的蜜蜂組成,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和行為趨向,應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應對。
一、蜂群首次分蜂新群的特徵
1、蜂量
在分蜂群中,由於蜂王具有多雄交配及交配雄蜂精液量隨機,因此,蜂群都是由數個同母異父的亞家庭組成,導致新群中老蜂王和原群中王臺與蜂群中蜜蜂個體親緣關係指數不同(僅討論雌性蜜蜂),如果從春繁開始沒有換王的情況下,老蜂王與蜂群中所有的已經羽化的蜜蜂及未羽化的蜂兒之間親緣關係指數均為0.5(母女關係),而蜂群中的王臺與蜂群中的蜜蜂及蜂兒之間的親緣關係指數為0.75(全同胞姐妹,同父母)或0.42(半同胞姐妹,同母異父)。
根據蜜蜂親緣關係指數越高,工蜂親屬優惠行為(更多的照顧、飼餵、跟隨)越多的原則,在發生分蜂時,跟隨老王遷飛新群的蜂量遠大於分蜂時原群的蜂量,同時巢內尚有沒有認巢的幼蜂,因採集錯過分蜂的成年蜂以及部分老蜂,因此,在分蜂后新群與原群的蜂量大約為4:1。新群蜂量佔到分蜂時蜂量的75%(專家rangel和 Seeley於2012年研究結果)。
毛氏部落在本月23日收捕一箱中蜂群,蜂量近5框(蜂脾相稱),以當地普通中蜂品種分蜂時蜂量7框左右計算,與上述新群蜂量基本吻合。
2、蜂王及工蜂
首次分蜂新群中的蜂王為產卵老王,行為穩重,在新址安靜後,1~2天便開始產卵。新群中的工蜂齡期覆蓋分蜂前的除剛羽化不能飛行的蜜蜂外的各齡蜜蜂,在蜂群穩定後的當天或第二天工蜂認巢飛行,開始正常的採集、撫育活動。
3、工作積極
造脾積極。不論是中蜂還是意蜂,在蜂群有分蜂徵兆開始,蜜蜂個體就為分蜂做各種準備工作,其中包括「隱藏」泌蠟能力,因此,分蜂后的新群泌蠟能力有機會被釋放。
貯蜜積極。蜂群在衝出巢門分蜂前,飽食蜂蜜,一方面為分蜂過程中飛行提供能量支持,另一方面應對新址環境及提供造脾原料。在新收捕的蜂群中,安靜幾個小時後,蜜蜂沒有採集,但是巢脾上可以看見蜜珠。
採集、撫育積極。分蜂新群在認巢後,巢門前經常看到進出繁忙的景象,採集積極。新群到達新址前兩天少見進粉,3天後大量進粉,且粉粒飽滿,蜂王開始產卵,工蜂撫育積極。
4、易發生二次分蜂
中蜂群有1.05kg以上(約11000隻,意蜂1.5kg)蜜蜂,具有最佳的應對外界變化能力。新分群佔有分蜂前蜂群的大部分蜂量,並且有產卵老王,採集、撫育積極,在培育一代子後就能達到分蜂前的群勢。因此,在外界蜜粉源有利的情況下,自然分蜂新群,容易在到達新址1個月後再次發生分蜂。
二、蜂群首次自然分蜂新群的管理方法
1、布巢
新群在新址安靜後,工蜂卸下攜帶的蜂蜜,有蜜蜂的巢脾都零散分布蜜珠,蜂王開始產卵時,需要爬行尋找產房,產卵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收捕的新群入巢時,適當加入巢礎或半成品巢脾,便於集中收集蜜蜂攜帶的蜂蜜,也有利於釋放分蜂群中的造脾積極性。在蜂群穩定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加入優質產卵用脾或調整已造好的新脾,滿足蜂王產卵需求。
收捕蜂群,從蜂箱一側開始布巢,依次為空巢脾、空巢脾、 -、 巢礎(或半成品巢脾)、隔板。
收捕2~3天後,從蜂箱一側開始,依次為蜜脾、產卵用脾,蜜粉脾、貯蜜脾、--- ---、貯蜜脾。
2、散熱
雖然新群蜂量大,有足夠調節巢內溫度的能力,此時外界溫度偏暖,成年蜂釋放的熱量多,應開大巢門、開啟蜂箱通風窗,減少蜂群調溫的勞動強度,延長蜜蜂的壽命。
3、飼餵
分蜂過程中,新群中蜜蜂本身攜帶蜂蜜,不需要貯蜜飼喂,蜜蜂採集、撫育積極也不需要獎勵飼喂。如果要飼餵應在蜂王產卵一段時間後,最早不宜超過巢內出現封蓋子。
4、調入卵蟲脾
如果蜂場群勢不均衡,可以從弱群或中等群中調出卵、小幼蟲脾,插入分蜂新群中,充分利用其撫育積極性,待封蓋子老熟後歸還調出群。
5、出現王臺時
當分蜂新群出現王臺時,應參照蜂群分蜂中後期管理措施,根據當地蜜源流蜜期及養殖目的,採取恰當的管理方法。
結束語:分蜂是蜂群繁殖的一種方式,在蜂群發生分蜂后,應根據分蜂新群呈現出的特點,採取恰當的管理措施,維持強群,積極組織採集,提高蜂產品產量,或促進分蜂,實現群數增加,或兩者結合,達到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