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當蜂群的群勢發展到一定程度,群內培育雄蜂和蜂王,隨後蜂群中半數左右的蜜蜂連同老王,脫離原巢另覓新址的行為,稱為自然分蜂,而對於在自然分蜂過程中,哪些工蜂留在了原群(在自然分蜂中,老王及遷飛蜜蜂形成的蜂群稱為新群,在原址的處女王或王臺連同遷飛後剩餘的蜜蜂形成的蜂群稱為原群。下同),哪些工蜂跟隨老蜂王遷飛呢?本文就此問題引用一些專家的研究成果,希望對蜜蜂養殖者有所啟發。
一、分蜂后原群與新群蜂量大小的兩個觀點
1、隨機平分
一種觀點認為分蜂過程中,蜂群中工蜂的去留是隨機的,即跟隨老蜂王分出的工蜂是隨機的,在一般的養蜂書籍中大部分對新群蜂量的描述是一半左右的蜜蜂,一半多點的蜜蜂,大部分養蜂者也認為如此。
2、親屬關係決定
另一種觀點認為,分蜂過程中,工蜂的去留與親緣關係指數有關。
理論分析。由於蜂王是多雄交配,蜂群中蜜蜂個體之間的親緣關係指數不同。對於蜂王來說(春繁過程中未曾換王),蜂王與群內的所有的工蜂親緣關係指數都是0.5,群內所有的工蜂都是由同母同父(全同胞姐妹)或同母異父(半同胞姐妹)組成,蜂群中全同胞工蜂之間的親緣關係指數為0.75,半同胞姐妹的親緣關係指數為0.42,指數越高,親緣關係越近。
在蜂群中對於即將羽化出臺的處女王來說,群內一部分工蜂是它的全同胞姐妹,而一部分工蜂是它的半同胞姐妹,處女王與全同胞姐妹的親緣關係指數要高於半同胞姐妹親緣關係指數,因此,推理出,在蜂群自然分蜂過程中,留在蜂群中的工蜂多數與即將羽化出臺的處女王是全同胞姐妹關係,而跟隨老王遷飛的工蜂與即將羽化的出臺的處女王是半同胞姐妹關係。
老蜂王在婚飛交尾過程中,有7~8隻甚至十幾隻雄蜂參與,因此,蜂群中與即將羽化出臺處女王處於全同胞姐妹關係指數的蜜蜂數量有限,可以推出,自然分蜂過程中,新群的蜂量遠大於原群的蜂量。
二、相關實驗
國內專家以中蜂為材料,應用分子標記方法研究了中蜂自然分蜂過程中的親屬優惠行為,結果表明,與封蓋王臺中處女王同屬於一個亞家庭的工蜂(全同胞姐妹),留在原群內數量高於離開的數量,而與封蓋王臺中處女王不屬於同一亞家庭的工蜂,則更多地跟隨老王遷飛。
國外專家rangel和 Seeley(2012),以意蜂為材料,測量了自然分蜂分蜂團的大小,結果發現,分蜂團平均包含原群蜂量的75%。很顯然,新群數量多也佐證了工蜂的去留與親緣關係指數有關。
三、結論
蜂群自然分蜂過程中,原群與新群的蜂量大小,從理論和實驗共同得出,與親緣關係指數有關,也就是說,從春繁開始,如果沒有換王,那麼,群內所有的工蜂與蜂王的親緣關係指數為0.5,而即將出臺的處女王與其他工蜂的親緣關係指數為0.75(全同胞姐妹)或0.42(半同胞姐妹),在分蜂發生時,新群的蜂量遠大於原群的蜂量。
依次類推,中蜂在發生首次分蜂后,緊接著發生二次分蜂,如果第一次的處女王與第二次的處女王屬於全同胞親屬關係,兩個處女王與蜂群中工蜂的關係一樣,分蜂的蜂量去留更為隨機;如果第一次的處女王與第二次的處女王屬於半同胞姐妹關係,除了全同胞姐妹大部分跟隨以外,其他蜜蜂均屬於半同胞親屬關係,去留隨機。
再類推,如果是插臺後發生分蜂,處女王與群內的工蜂都沒有直接的親緣關係,分蜂工蜂去留隨機,新群與原群的蜂量各一半。
四、蜂群自然分蜂蜂量大小的啟示
1、新分群存活的機率更大
一般,我們都認為自然分蜂的新群,採集、哺育積極,造脾快,蜂群的群勢恢復也快,從上面的結論不難看出,確實是這樣,蜂量不但大,而且蜜蜂個體正處於青壯年期,分蜂定居後就能恢復正常秩序。而原群,成年蜂少,蜂兒多,蜂王出臺以及交尾都有不確定性,在無王或蜂王交尾成功以前蜂群處於無序狀態。
2、人工分群更適合飼養管理
在蜂群中出現分蜂熱後,採取必要措施人工分群,能更好地把握新群與原群的蜂量,通過人為的調節,使新分群渡過無產卵王期。
3、人工分蜂適可而止
分蜂是蜂群增加自然界蜂群數量的方式,是蜂群繁衍的一種本能,蜂群每年分蜂,甚至每年多次分蜂,自然界並沒有出現蜂群數量泛濫的情況。適可人工分蜂數量,飼養強群,是養蜂生產的根本。
結束語:蜂群在自然分蜂過程中,新群與原群蜂量大小與親緣關係指數有關,科學合理幹預蜂群分蜂,有利於蜂群生存和發展,有利於蜂產品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