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養殖技術|中蜂原群發生二次自然分蜂對新分群的管理措施

2021-01-10 毛氏部落

蜂群在發生首次分蜂后,原群(原址處女王群)巢內分蜂熱依然嚴重,有多個王臺以及工蜂積極護臺的情況下,極易發生二次自然分蜂,二次分蜂后新分群的蜂量大約為二次分蜂時巢內蜂量的一半,較首次分蜂群的蜂量少了很多,且蜂群的蜂齡普遍年輕。

一、二次自然分蜂新分群蜜蜂蜂齡分析

二次分蜂的新分群的蜂量主要由首次自然分蜂時的八分之一蜜蜂和二次分蜂前原群羽化的一半新蜂組成(具體參看前文)。來自首次自然分蜂的蜜蜂蜂齡跨越各個階段,而來自原群羽化的新蜂的蜂齡主要集中在4~11日齡(從首次自然分蜂到二次自然分蜂的時間大約為一周,以及認巢後的蜜蜂才能參與分蜂)。因此,二次分蜂新分群的蜂齡主要集中在13日齡以前。

3~6日齡的蜜蜂為大幼蟲哺育蜂,7~13日齡的蜜蜂為小幼蟲哺育蜂,12~18日齡為造脾最適齡蜂,正常蜂群18日齡以後參與巢外採集,但是在外勤蜂較少時,13日齡以後的蜜蜂也參與其中。

根據對二次自然分蜂新分群蜜蜂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分群具有蜂量較少,蜂齡偏小,哺育力強,造脾能力強,採集力弱的特點。

二、二次自然分蜂新分群中存在的問題

一般,蜂群在二次分蜂后,蜂王產卵最早日期可在到達新址後的第4天,最晚不會超過一周。新蜂王的產卵經歷卵巢後熟期(產卵量少)、產卵爆發期(大約半個月)、產卵正常期三個階段。

1、哺育蜂與採集蜂矛盾

結合新分群中主要蜜蜂的蜂齡,可以發現,當蜂王產卵爆發期到來時,巢內現有的蜜蜂延續哺育期,則採集蜂蜂量不足,若不延續哺育期,採集蜂足,哺育力不足,出現蜂群的哺育力與蜂王的產卵量不協調。

2、飼料需求與採集力弱矛盾

新分群中,主要蜜蜂蜂齡較小,蜜蜂生長以及蜂王產卵哺育需要消耗大量的飼料,與群內採集蜂少,採集量小,形成鮮明的矛盾。

三、二次自然分蜂新分群的管理措施

在蜂群發生二次自然分蜂,收捕以後應採取以下管理措施,幫助蜂群度劣,實現快速復壯。

1、調入封蓋子脾

從二次分蜂新原群(原址王臺群)中或其他強群中脫蜂調出正在出房的封蓋子脾,補入新分群。在新分群到達新址後,很多不足齡的蜜蜂開始參與採集活動,蜂群中的哺育蜂數量減少,用補充封蓋子脾的方法,確保出房的新蜂哺育期與新王產卵爆發期相吻合,化解蜂群中哺育力與採集力的矛盾。同時沒有參與哺育而直接進行採集的蜜蜂,壽命更長,有利於蜂群的快速發展。

2、飼餵

原則上為了減輕蜂群採集強度,從有分蜂熱徵兆的蜂群中,或貯蜜較多的蜂群中調出半成熟蜜脾最佳,在沒有蜜脾的情況下,可在加入封蓋子脾,蜂群穩定後,於傍晚飼餵糖漿飽和溶液,飼餵量不宜多,半脾至一脾蜜即可,滿足幼齡蜜蜂成長和哺育對飼料的消耗,降低蜂群的勞動強度,延長蜜蜂壽命,實現快速復壯。

3、滿足新王產卵的需求

新王交尾成功後,初產卵較少,要經歷各卵小管充分成熟期,此期蜂王腹部快速膨大,進入產卵爆發期。在蜂王產卵的爆發期,巢內應有充足的優質產卵用脾,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哺育力,否則,蜂王的產卵受到限制。日後蜂王的產卵量不理想。有點像新車需要磨合的意思。

4、控制蜂群的育兒量

如果在新分群中,蜂群的哺育力不能滿足蜂王產卵需求,應及時脫蜂調出卵脾至二次分蜂的新原群中或其他蜂群繼續哺育。既能滿足蜂王的產卵需求,也能更多的哺育新蜂。此時不宜採用囚王控制育兒量的方法。

結束語:二次自然分蜂新分群的管理依據蜂群內主要蜜蜂的蜂齡結構特點,採取恰當的措施,幫助蜂群正常運轉,實現快速復壯,為即將到來的大流蜜期做好準備。

相關焦點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發生二次自然分蜂后管理新原群的4個措施
    中蜂群首次分蜂的原群(原址處女王群)發生二次分蜂,處女王及伴隨蜂分蜂離開原群後,原址剩餘蜜蜂、封蓋子脾及王臺形成新原群。在分蜂過程中,新原群的蜂量與新分出群的蜂量相當,較首次分蜂原群的蜂量少很多。一、二次自然分蜂新原群蜜蜂蜂齡分析羽化蜂。
  • 蜜蜂養殖技術|中蜂較意蜂多次自然分蜂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思路
    中蜂群較意蜂群卵巢易發育及撫育性強導致中蜂較意蜂愛分蜂、好分蜂(具體分析參看前文內容),而中蜂群在分蜂準備中、後期(造臺育王至分蜂發生前),蜂王的產卵量大及分蜂后剩餘蜂量(留原群蜜蜂數量)多,導致中蜂群較意蜂更容易出現二次自然分蜂,甚至更多次自然分蜂。
  • 蜜蜂養殖技術|根據不同蜜源狀況防止自然分蜂的三種人工分群方法
    人工分群是防止蜜蜂自然分蜂的有效措施,根據不同的蜜源狀況採取恰當的人工分群方法,縮小了蜂群群勢,不使蜂群積累分蜂必須的過剩幼蜂,使蜂群長時間處於群勢增長階段,這樣做不僅能增加蜂群的數量,多培育採集蜂,更能充分有效利用蜜源,提高蜂蜜產量。
  • 蜜蜂養殖技術|人工分群與自然分蜂蜜蜂工作積極性的分析及應用
    在春末夏初,蜂群群勢達到一定程度,蜂群容易發生自然分蜂,自然分蜂不僅能增加自然界蜜蜂種群數量,對養蜂者而言,分蜂時間合理,也能增加蜂產品產量,提高蜜蜂養殖經濟效益,但是,自然分蜂對於蜜蜂規模化養殖來說,會導致蜂場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不止一群發生分蜂時,使蜂養蜂者手忙腳亂,因此,在養蜂實踐中,養蜂者常用人工分群的方法代替自然分蜂
  • 蜂群大流蜜期內自然分蜂有效利用的3個方法
    外界蜜粉源尚可,蜂群群勢達到一定程度,易發生自然分蜂,自然分群能增加蜂群的數量,有利於擴大蜜蜂養殖規模。同時分蜂群主要由休閒蜂組成,生理日齡較年輕,壽命長,能夠從事巢內的採集、哺育、造脾等各項工作,且效率高。早期的自然分蜂最有價值,因為它能在流蜜期前恢復群勢,並能充分利用大流蜜,生產和貯備大量的蜂蜜。
  • 蜜蜂養殖技術|蜂群首次自然分蜂后新群的特點及管理方法
    中蜂王臺從完全封蓋到羽化出臺大約需要6.5天時間,一般,在王臺封蓋後的第2~5天,蜂群發生分蜂行為,在天氣不適宜、或人為幹擾、刺激時,分蜂可能提前或推遲。蜂群發生分蜂后,老王及遷飛蜜蜂在新址形成新群,王臺、蜂兒及剩餘蜜蜂在原址形成原群。新群與原群由不同的蜜蜂組成,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和行為趨向,應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應對。
  • 發生自然分蜂的預兆與防止自然分蜂的方法
    自然分蜂時大量蜜蜂擁出巢門,在空中飛翔,片刻後,會在附近的樹幹或建築物中暫時結團,然後再飛到遠處新地。  防止自然分蜂的關鍵在於,主動採取措施及時消除蜂群分蜂意念。  (一)適時人工分蜂。人為地削弱強群,一次性另立新群準備蜂箱,在群勢過強的蜂群中,抽出帶蜂的出房子脾、老蜂蓋子脾一二張,抽足一個繼箱群的蜂量,布置好蜂脾,次日傍晚介紹一隻產子蜂王或去成熟王臺,同時加入王漿,當即成為生產群,這種做法,既能消除分蜂熱,又能增加生產群,可有效地提高經濟效益。
  • 如果你對蜜蜂自然分蜂還有疑惑,一定要把這篇文章看完
    蜜蜂自然分蜂大多數蜂友在養蜂過程中都遇到過,這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今天我們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蜜蜂自然分蜂背後的機理以及實用的控制自然分蜂的措施。全是乾貨,一定細心看完哦!一、自然分蜂的機理目前關於自然分蜂形成原因的觀點很多,但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4種。1.哺育蜂過多哺育蜂是指6~12日齡分泌蜂王漿的工蜂。科熱尼科夫(1925)認為,由於在蜂王產卵高峰期過後,封蓋子多,不久蜂群內出現了大量的哺育蜂,哺育蜂的哺育能力遠大於幼蟲和蜂王需要。
  • 分蜂的現象原因及預防措施!
    分蜂是蜜蜂繁殖的特有現象,它不滿足於在箱內生兒育女,而是在繁殖到一定程度後,老王帶上原群中的1/2或2/3的工蜂飛離原群,另找新址,獨立成群,這叫做自然分蜂。 自然分蜂意味著蜂群管理上的失敗,意味著經濟上的損失。因為原群失掉了一半工蜂,變成了弱群,當年蜂蜜生產無望,越冬困難。
  • 蜂群的自然分蜂和對分蜂的控制方法
    具體表現是:蜜蜂在巢脾邊沿造數個王臺基,迫使蜂王在其中產卵。蜂王於不同時間在王臺內產卵以後,蜜蜂就減少飼餵蜂王,使蜂王的產卵量迅速下降,經一星期左右,蜂王完全停止產卵。蜂王產卵量的突然變化,使蜂群的哺育工作大量減少,無事可做的蜜蜂越來愈多,往往聚集在巢門前形成「蜂鬍子」。蜂王的卵巢縮小,體重減輕,以便隨分出群飛走。在分蜂出發前,每隻要飛離的蜜蜂都吸飽蜂蜜,作為途中飼料以及在新巢建築巢脾之用。
  • 自然分蜂以後如何正確管理原群和分蜂群?
    蜂群一旦出現分蜂以後,整體的蜂群結構就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比如蜂量減少,蜂與脾的比例發生變化,等等。所以我們在管理分蜂群的時候需要根據蜂群的變化來採取相應的措施。聽蜂之語認為在分蜂以後,對原群和分蜂的管理應該遵循以下這些原則:一、對原群的管理措施。
  • 蜜蜂養殖技術|蜂群自然分蜂后原群與新群蜂量大小的研究及啟示
    在自然界中,當蜂群的群勢發展到一定程度,群內培育雄蜂和蜂王,隨後蜂群中半數左右的蜜蜂連同老王,脫離原巢另覓新址的行為,稱為自然分蜂,而對於在自然分蜂過程中,哪些工蜂留在了原群(在自然分蜂中,老王及遷飛蜜蜂形成的蜂群稱為新群,在原址的處女王或王臺連同遷飛後剩餘的蜜蜂形成的蜂群稱為原群。
  • 蜜蜂連續兩天下午掛「鬍子」,為啥沒有分蜂?養蜂人告訴你原因
    為什麼蜜蜂要在蜂箱門口懸掛「鬍子」蜂?其實蜜蜂在蜂箱門口結團為鬍子狀的這種現象,可能有過土法養蜂經驗的朋友對於這種現象比較熟悉,其實活框養殖的蜜蜂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只是說土法養殖的蜜蜂出現這種現象的時間要多一點,蜂部落小編認為主要是管理方式的不同。
  • 蜜蜂養殖技術|從蜂群分蜂時的3個方面看蜂王基因優劣
    蜜蜂是營群體生活昆蟲,在蜂群中蜂王的基因優劣不僅關係到養殖的難易程度,更重要的影響著蜂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在蜜蜂養殖過程中,尤其是重要的活動行為中,判斷蜂王的優劣,為日後優選培育蜂王提供參考依據。一、分蜂時的群勢1、中蜂群的理論群勢強群具有蜜蜂數量多、哺育力強、採集效率高、蜂產品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管理省事,飼養強群是每個養蜂人的目標。中蜂群的理論強群為蜜蜂的平均壽命(約30天)×蜂王的日產卵量(1000粒)=3萬隻,約2.78kg。
  • 分蜂飛逃總是收不到,自動誘捕蜜蜂技術,1個竹籠全搞定
    春季人工養殖蜜蜂,讓養蜂人損失最大,莫過於自然分蜂而養蜂人卻沒有發現,最終蜂蜜損失不少,蜜蜂飛走過半,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老蜂農可是費盡了心思,不僅試驗了市面上的自動分蜂器,還自己發明了自動誘捕蜜蜂技術。
  • 蜜蜂自然分蜂后,新王多久出房?弄清4個問題,答案自在其中
    現在恰好是蜜蜂發生自然分蜂的高峰期,作為蜜蜂自然增殖的一種方式,我們都知道蜜蜂的自然分蜂是蜂群中先培育分蜂王臺,然後在王臺快成熟,新王快出房的時候,蜂群中的老王與蜂群中的一部分蜜蜂分出蜂群,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然分蜂現象。
  • 蜜蜂分蜂發生在幾點到幾點?都有哪些特徵?養蜂人全部告訴你
    由於蜜蜂發生自然分蜂有分走的可能,所以在蜜蜂養殖中一般不會讓蜜蜂發生自然分蜂,而是通過人工分蜂的方式來解決,避免蜜蜂飛走而造成損失,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看:1.蜜蜂發生自然分蜂前蜂群變化2.蜜蜂發生自然分蜂的情形3.人工分蜂方法4.土法養蜂收捕蜂團蜜蜂發生自然分蜂前的變化蜜蜂發生自然分蜂是蜂群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的結果
  • 自然分蜂的根本原因以及應對辦法
    自然分蜂是在蜜粉源豐富、氣候適宜、蜂群強盛的條件下,原群蜂王與一半以上的工蜂以及部分雄蜂飛離原巢、另擇新居的群體活動。在分蜂的準備期間蜂群呈"怠工"狀態,減少採集、造脾和育蟲,限制蜂王產卵,蜂群的這種"怠工":狀態在蜂學術語中稱為分蜂熱。如果分蜂發生,將使原群的群勢損失一半以上,所以,控制分蜂熱成為蜜蜂飼養管理中的關鍵技術之一。深入了解蜂群的分蜂行為,掌握促使分蜂的因素和分蜂機制,對抑制分蜂熱、避免發生分蜂是十分重要的。
  • 對蜜蜂分的情況如何預防,對已經自然分蜂怎麼收捕?
    在蜜蜂養殖時,會出一種情況,就是蜜蜂會發生分蜂,我們要充分了解蜜蜂是什麼原因分蜂,預防的措施,對分蜂的蜜蜂怎麼進行收捕才能減少自己的經濟損失。一、蜜蜂分蜂的原因。★蜜蜂分蜂的原因。蜜蜂分蜂是由於蜜蜂群體發展的需要和繁殖的天性,通常由多個因素引起,如蜂王較老,分泌的蜂王物質減少;蜂群群勢增強;蜜粉源豐富;蜂種的特性。★蜜蜂分蜂的時間。分蜂的趨勢通常在流蜜期前蜂群快速繁殖的時候最強烈,一般發生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蜜蜂分蜂的過程。蜜蜂分蜂過程時,一開始中在蜂群中出現急造地王臺,蜂王在王臺中產卵。
  • 分蜂是老王走還是新王走?
    分蜂則是蜜蜂擴大種群數量和範圍的主要方式,簡單來說分蜂可使一群蜂變成兩群或多群蜂,了解蜜蜂的分蜂機制是養好蜂的必要前提,下面一起來看一看分蜂是老王走還是新王走吧!二、分蜂時間分蜂時間從一年來看多發生在春季和秋季,原因是這兩個季節氣候適宜且外界有豐富的蜜源,從一天來看則多集中在上午10時至下午15時,尤其是久雨後的晴朗天氣裡分蜂發生得最為集中,另外大多數蜂群都是在新蜂王即將出房時分蜂,極少數蜂群在王臺封蓋甚至王臺中有受精卵時就分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