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闌珊的三裡屯,已經成為北京夜生活地標,哪怕不去酒吧、不去購物,大家平時約著見面,一問哪兒啊,咱們就約三裡屯吧。
這裡燈紅酒綠、人流熙攘,聚集著時尚達人、藝術先鋒、各種穿搭風格不同的美女,還有看見美女,就狂舉相機的野生攝影師。
可是倒退幾十年,三裡屯,還是一片墳地……
三裡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北京,甚至整個華北地區的時尚文化產業,但是,我們從三裡屯這個名字就看得出來,除去「酒吧街」這個名頭加持,實際上,這兒就是北京老城牆往東三裡地的小村莊。
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三裡屯地區還是一片荒蕪的葦坑。
要是再往前推二十年,也就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一九四幾年那陣兒,這裡還是一片墳地,葬的既不是平頭百姓、也不是滿清遺老,而是日本人。
聽老北京說過,當年抗戰時期,凡是華北地區被打死的日軍,都會把骨灰埋在這裡,京津地區還有抗日鋤奸團,他們打死的偽軍漢奸,其中級別高的,也會埋在這裡。
慢慢得大家都知道了,三裡屯這邊有日本鬼子墳地,凡是路過的,都會有意無意地往裡面扔髒東西,還有城裡的「垃圾夫」、「穢水夫」,專門往這裡倒垃圾,弄得又髒又臭。
剛開始日本駐華北軍,還會派偽警察守衛,時而派人過來清理一番,到了1941年底,日本發動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全面開打,侵華日軍兵力空虛自顧不暇,漸漸地這片日軍墳地就沒人管了。
為什麼日本人要把骨灰,埋在三裡屯呢?
這裡面是有很大講究的。
我們常說北京城「裡九外七」,這「裡九」指的是「正陽、崇文、宣武、朝陽、東直、阜成、西直、安定、德勝」,這九座城門。
到了明嘉靖年間,蒙古土默特部從古北口殺入,圍攻順義之後長驅直入,一直殺到北京城下。
當時為了抵禦蒙古騎兵,定下戰略「城必有郭,城以衛君,郭以衛民」,以此保衛京城安穩。
朝廷發動數十萬民夫,在內城外再修外城,於是,又建了「永定、左安、右安、廣渠、東便、西便、廣安」共七座城門,這就是「外七」。
實際上,北京老城一共有十六座城門,到了大清朝,有個武職稱作「步兵統領九門提督」,名叫「九門提督」,真正提督的是十六門。
十六座城門,各有各的用處,三裡屯就在朝陽門外,這朝陽門不簡單,進城時是運糧道,出城時是黃泉道。
明清兩代,京城吃的糧食絕大部分是通過漕運,從南方江浙地區運來。
糧食從通州上岸後,車載人拉源源不斷運往京城,糧車進城時,走的就是朝陽門。
而滿清入主中原後的頭一個皇帝,所謂清世祖順治皇帝,是躺著從朝陽門出去的。
順治名叫愛新覺羅·福臨,他六歲登基,被稱為少年天子;同時,他還是個短命鬼,當了十八年皇帝,二十四歲就病死了,白瞎了「順治」這個年號,一點兒也不順,年紀輕輕就命歸西,自然也算不上「福臨」。
順治死了之後,棺材就是從朝陽門運出去的,埋到了河北遵化昌瑞山腳底下。
死了要從朝陽門運出去,這是大清皇帝要遵守的規矩,因此,朝陽門顯得與其他城門不一樣。
順治後面的八個大清皇帝,死了之後也都是從朝陽門出北京城,除了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這位宣統帝死後火化,骨灰盒一度存放在八寶山,他沒能走朝陽門。
大清皇帝皇妃死了,有一些埋在前面說的昌瑞山下,有一些埋在保定市易縣永寧山下,稍微熟悉點兒地理的看官老爺,肯定知道,這兩個地方都在北京城南邊,而朝陽門在京城正東,皇帝的棺材要先往東、再往南,這樣走著並不順路。
但是規矩就是規矩,不能隨便改,結果整個大清朝,各位皇帝們最後一程,就是這麼別彆扭扭的「東南飛」。
有了「皇帝死後出城要走朝陽門」這個老理兒,京城裡的王公貴族,也漸漸在朝陽門外找墳地,也就是現在三裡屯一帶,這顯然也影響到了日本人。
這裡最著名的,要數多爾袞。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他扶植六歲的順治登基後,自己當上了滿清攝政王,後來又主持大同屠城,只留下了獻城投降的23個漢奸及其家屬,其餘十萬軍民全部斬殺。
順治七年,也就是1650年,多爾袞在趁著冬天出塞狩獵,死在路上,屍體運回北京後,就埋在三裡屯一帶,據說就是現在工人體育館的位置。
順治短命,可惜多爾袞死在了他前頭,轉過年來,到了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順治皇帝下令,命人把多爾袞的墳扒了,並且開棺曝屍。
估計還是順治心裡氣兒不順彆扭,覺得這位皇叔父攝政王,和自己親生母親孝莊皇后之間的事兒,太丟人害臊吧。
另外一個比較知名的,是康熙愛新覺羅·玄燁的親弟弟愛新覺羅·常寧,他曾經跟著玄燁參加過西徵噶爾丹,後來成為大清首任恭親王。常寧死後,埋在了三裡屯,就在三裡屯南街一帶。
經過時代變遷,三裡屯不再是小村莊,這一帶的荒墳野崗也都不知去向,仿佛沒有存在過一樣,無論是多爾袞,還是恭親王,哪怕是抬出朝陽門的滿清皇帝,如今,都變成了流落在隻言片語中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