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外交家,有次,他出使楚國,楚王早就聽說晏子善於辯論很會說話,便想了個辦法為難他。
楚王請晏子喝酒,兩個人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公差綁著一個人來到楚王面前,楚王問公差這是什麼人,公差說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
楚王轉而看向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擅長偷東西嗎?」
晏子從座位上起身,然後回答說:
「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同啊!」
晏子的一番話,倒讓楚王自討沒趣。
同樣的橘樹會因為生長條件的不同,而結出不同味道的果實,一棵蔬菜也會因為浸泡在不同的水中,而產生不同的味道。
泡菜效應裡有句話說:「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
當你和積極的人在一起時,你會變得更自信,和消極的人在一起時,你會變得越來越頹廢。總之,要麼選擇合適的生長環境,要麼就努力改變生長環境。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之前,日本漁民出海捕捉鰻魚,每次回到岸邊時,鰻魚幾乎都死光了。他們為此很苦惱,為什麼原本活蹦亂跳的鰻魚回到岸邊時卻沒了生機?
在他們無數次的探索中,終於找到了解決辦法,他們在裝滿鰻魚的船艙裡,放進一些鯰魚,鯰魚吃鰻魚,鰻魚為了對付鯰魚,就會時刻保持反擊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鰻魚生的本能被調動,自然也就活了下來。
這就是鯰魚效應的由來,在生活,如果我們沒有壓力就會沒有動力,人只有不斷挑戰自己,才能更快地成長和發展,一味地安於現狀,最後只會是一事無成。
鐵人王進喜曾說:「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 。」
1923年,王進喜出生在甘肅玉門一個貧苦家庭,玉門解放後,他成了新中國的一名石油工人。
王進喜勤快,肯吃苦,1956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為大慶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記錄。
記得有一次,要開鑽了,可是水管還沒接通,王進喜擼起袖子,帶領工人到附近水泡子裡破冰取水,50噸水硬是被他們用臉盆端到了井場。
他是鐵人也是楷模,更是為我們國家分憂解難的英雄,與此同時,他只是一個出身貧困家庭的窮小子。
但是他不甘於平庸,他接受困難的磨練,勇於面對一切艱苦,也正是這些,煉就了他剛毅堅韌,堅強不屈的性格。也正是在他的影響下,才會掀起「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的熱潮。
一個鐵人在前面走,千百個鐵人在後面跟上來。不得不說,王進喜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他也用積極感染了他的身邊人。
做人就應該像王進喜一樣,有創造積極環境的泡菜精神,以及敢於面對壓力的鯰魚精神。
往期文章:
人在低谷時,需要看清這2大定律
「忘不了前任,就別禍害下一任」
越忙越茫,《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你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