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利桑那豹1950年滅絕
又名北美獵豹,類似現生獵豹的貓科動物,是已絕滅的的貓科動物。生物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在現存的貓科動物中獵豹與美洲獅、美洲虎的基因是最接近的。儘管北美尚未出土比舊大陸明顯更早的獵豹類動物化石,但DNA分歧檢測的結果表明它們的共同祖先應該生活在約825萬年前的北美洲。因此,整個獵豹家族可能是由北美洲向歐亞大陸和非洲遷徙的,而北美獵豹屬和獵豹屬(Acinonyx)是由其共同祖先派生出的兩個分支。一些專家把這兩個屬看作貓科動物「趨同進化」的一個極佳例子。
亞洲獵豹1948年滅絕
主要棲息在半乾旱沙漠或空曠草原和濃密的叢林中,其捕食獵物的本領是貓科動物中最像狗的一種。它的四足也很像狗,爪子鈍下彎度小,僅能收縮一半。因它腿長、體瘦,因此,它的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113 km,一次跳躍最大長度可達9.1 m。亞洲獵豹只分布於南亞和中東,1948年滅絕。
亞洲獵豹因其性情溫順,很早以前就有人到野外大量捕捉小獵豹來餵養,但成活率極低。在當時擁有訓練有素的獵豹是那些達官顯貴們的一種富貴象徵,許多有錢有權的人家裡都養有獵豹,有的甚至養有幾十隻。但獵豹在當時人工飼養下根本不繁殖,因此,人工飼養的全部要到野外去捕捉。再有,人們為了獲取其皮毛,毫不顧忌獵豹在自然界中所起的生態平衡的作用,大量捕殺成年獵豹。那些王公貴族們也以獵殺獵豹為樂趣,剛剛出生的小獵豹被人捉走,大獵豹又慘遭捕殺,就這樣,亞洲獵豹數量急劇減少。在當時,人們還大量開墾叢林、草原,種植莊稼,使獵豹棲息地大量被毀壞。棲息地的喪失使它們失去了合適的獵物,這更成了本來就不多的亞洲獵豹的致命傷。
到了1930年後,人們在野外看到獵豹的機會越來越少了,而到了1940年以後,人們只是幾年內才能發現一次亞洲獵豹的蹤跡。據文獻記載,最後一次發現亞洲獵豹是在1948年的印度南部。那以後,人們再也沒有看到過體型細長、姿態優美、動作靈活的亞洲獵豹。
峇里虎1948年滅絕
峇里虎,Panthera tigris balica (Schwarz, 1912),貓科豹屬虎的一個亞種,是現代虎中最小的一種,體型不到北方其他虎的1/3。它的體長約1.15米,重100公斤上下,生活在印尼峇里島北部的熱帶雨林裡。已經在人類的大肆捕殺下於1937年滅絕,現在人們已經無法欣賞這種體型最小的虎種了。據記載,最後一隻峇里虎於1937年9月27日在峇里島西部的森林裡被貪婪成性的獵人射殺。
在1937年9月27日最後一隻人們視線裡的雌虎被射殺後,就再也沒有人親眼看到過峇里虎威武而矯健的王者身影。有專家認為,即使這隻雌虎不是最後一隻,峇里島在這隻虎死後還有殘存的零星老虎,它們也相繼在20世紀40年代相繼被貪婪的荷蘭殖民者或當地居民捕殺,或者因為數量太少的無法繼續繁衍這個種群,最後孤寂地在林中死去。在1952年、1970年都有人自稱看到峇里虎,但消息未經嚴密論證不大可信。截止到2013年資料顯示動物園從未有展出峇里虎的記錄。
西亞虎1980年滅絕
西亞虎(又稱裏海虎):分布於裏海的西部、高加索山脈和加斯比奧地區。在19世紀末因為人類的貪婪大肆獵殺,使得西亞虎迅速減少並於1980年絕種。
在人類眼中,虎的經濟價值非常高,全身幾乎都可利用。如中國人把虎骨看作名貴的中藥,認為泡製的「虎骨酒」能除風祛寒,對風溼症有療效;人類還把虎皮製成褥子或地毯、掛毯;其他如虎肉、虎血、虎鬚,人類都將它們入藥以滋養自己。
19世紀末,東歐一些國家的人來到了西亞虎的生存地,為了能獲得全身是寶的西亞虎,他們開始了對西亞虎無情的大量獵殺。資料表明,在1890年到1900年,僅十年中西亞虎就被獵殺了3 000多隻。西亞虎所生存地區的一些王公貴族也以獵虎為樂趣。如沙俄時期的一個王公大臣在1912年寫給他的朋友的一封信中承認他曾射殺過1 150隻西亞虎。
這樣,由於多年狂殺濫捕,到了20世紀40年代西亞虎只剩不足100隻了。這時,西亞虎仍沒有逃脫不法分子的獵槍。到了20世紀70年代,西亞虎僅剩下不足10隻了。1980年,最後一隻西亞虎在加斯比奧的叢林中孤獨地死去。據官方調查:最後10隻西亞虎除2隻是正常死亡外,其餘8隻全部是由貪婪的獵人所殺。從此西亞虎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人們再也看不到它們往日馳騁叱吒的王者風範了。
爪哇虎1988年滅絕
爪哇虎(Panthera tigris sondaica)是一種曾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虎,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已滅絕。雖然迄今還不時有目擊的傳聞,但都未獲得證實。爪哇虎是除峇里虎(也已絕滅)和蘇門答臘虎(保護現狀極危)外生活在印尼境內的第三種虎的亞種,也是最近期絕滅的一種虎。爪哇虎的體型小於孟加拉虎。
虎在亞洲曾是一個龐大的動物群體,20世紀初仍有10萬隻左右,但隨著20世紀亞洲各國生態環境遭到大規模的破壞,再加上人類對老虎棲息地的侵佔和及對它們的瘋狂捕殺,截止21世紀野生虎的數量已減少到不足4000隻,並且3個亞種在50年內已相繼滅絕(峇里虎、裏海虎、爪哇虎)。其中唯有爪哇虎是在已經得到初步保護下滅絕的。有很多專家都認為:19世紀末到20世紀雖是人類科技迅猛發展的新世紀,卻是虎的災難世紀。
20世紀50年年代末,印尼獨立後,偷獵現象減少了很多,但是此時,爪哇虎已不足50隻了。
20世紀60年代後,爪哇島上的爪哇虎已經所剩不足20隻,而人工飼養下的爪哇虎這時還沒有繁殖成功。
20世紀初爪哇島上仍生存著近萬隻的爪哇虎。但荷蘭殖民者和當地居民為了得到它們的皮毛和骨頭,對它們進行瘋狂捕殺,致使爪哇虎的數量在40年內迅速減少了8000多隻。1945年印尼宣布獨立,定都雅加達,爪哇島上的人口猛增,使需要很大活動範圍的爪哇虎無處生息,數量隨之一天天地減少。
20世紀60年代後,爪哇島上的爪哇虎已經所剩不足30隻,而人工飼養下的爪哇虎這時還沒有繁殖成功。20世紀60年代末,數量不足20隻的野生的爪哇虎由於棲息地被破壞和環境惡化等原因
出現嚴重的種群隔離情況,相繼在孤寂死去,或者被偷獵者殺害。
1972年,爪哇島保護區裡的爪哇虎也已只剩9隻左右了,1976年估計只剩下3隻了,1979年根據推算僅剩下3隻,這年也是最後一次有人親眼目擊到野生爪哇虎,此後野生的爪哇虎便沒有了任何消息。世界上最後一隻野生的爪哇虎估計死於1982年。
20世紀70年代印尼爪哇島的動物園還有4隻爪哇虎,均為雌性。1983年6月,最後一隻人工圈養的、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後一隻年邁的雌性爪哇虎在雅加達的動物園去世了。1988年,印尼政府沮喪而無奈地正式宣布爪哇虎也已於80年代滅絕,這是印尼繼1937年峇里虎滅絕之後又一個虎種的絕跡。
新疆虎1916年滅絕
新疆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lecoqui,亞種名亦有lecoqi的拼寫)也叫羅布泊虎,是一個已經在新疆絕跡的老虎種群。儘管裏海虎與新疆虎長相差距很大,但由於裏海虎(Panthera tigris virgata,即波斯虎)在滅絕前的活動範圍概括了新疆,因此國際學術界一般將新疆虎視為裏海虎的異名,而不是另一個亞種。裏海虎在1989年就已被宣布滅絕,但在1940年代,新疆塔城軍分區還有軍人聲稱曾看過牧民捕殺了一隻老虎。
據稱,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是第一個記述新疆虎的人。1876年深秋,深入新疆考察的普爾熱瓦爾斯基在塔裡木盆地的阿克塔瑪村住了8天,參加了獵虎隊伍,親眼見到受傷的老虎走回森林,他形容「那裡的老虎就像伏爾加河的狼一樣多」。
1900年3月28日,瑞典博物學家斯文赫定在我國西北新疆境內首先發現了消失了幾個世紀的樓蘭古蹟,同時還發現了新疆虎。他的這一發現說明原來這裡水草豐美、森林茂密,因為有虎的地方必定有大片的森林,有大量的食草動物和充足的水源。當時的新疆虎就是在這樣良好的自然環境中無憂無慮地生活著。
可是自從中國古代商人開闢了「古絲綢之路」之後,樓蘭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逐漸成為西亞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同時也成為了商業、文化交流中心,人口隨之猛增,並達到了鼎盛時期。由於人口的增多,急需大量自然資源,這樣森林成片的被砍伐,草場被耕種,這致使河流斷流,土地沙漠化嚴重,繁華的古樓蘭同時也走向了衰敗,最終被沙漠一夜之間吞噬了。古樓蘭從此由一片綠洲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沙漠。
與古樓蘭一樣,新疆虎同時也遇到了空前的劫難,失去了森林,就等於失去了食物來源,失去了美麗的家園。大批新疆虎死去了,但仍有一小部分憑藉著頑強的生命力在沙漠中僅有的綠洲裡頑強地生活。直到1900年,斯文赫定發現它們,這也是現代人第一次知道並認識了新疆虎。在這以後的十幾年當中,由於這一地區環境又進一步惡化,加之一些利慾薰心的人對新疆虎的獵殺,所剩無幾的新疆虎最終也沒有逃脫厄運。
臺灣雲豹1972年可能滅絕
臺灣雲豹(拉丁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us),屬於臺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臺灣島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雲豹全身淡灰褐色,身體兩側約有6個雲狀的暗色斑紋,這也是它之所以叫雲豹的原因。而身體兩側的深色的雲紋正是很好的偽裝。因此,它們在叢林裡生活,很不容易被人發現。1972年,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殺與棲息地被破壞,臺灣雲豹再未見蹤跡,2013年4月,臺灣學者宣布,其可能已經滅絕
臺灣雲豹在1940年以前尚有幾千隻左右,但由於臺灣地區的人地發現雲豹的皮毛美觀大方,毛質柔軟並富有光澤,是製作皮衣的上等原料,當時歐美的一些人也非常喜歡用雲豹的皮毛做的皮衣。雲豹的骨頭也被人當做中藥材。臺灣雲豹因此遭到了滅頂之災,被大量捕殺,此時正是臺灣現代工業社會迅猛發展的時期。森林被大量砍伐,雲豹失去了家園,終日食不果腹,許多最終被餓死了,有些飢不擇食的雲豹是被一些放有毒藥的家禽毒死的。
由於大量捕殺等原因,臺灣雲豹的數量越來越少了,儘管臺灣地區政府在很早以前就對雲豹加以保護,但仍有一些利慾
薰心的不法分子屢屢盜捕雲豹。到了60年代後期,有專家統計臺灣野生雲豹不足十隻了。可是那些不法分子仍繼續捕殺雲豹。1972年最後一個臺灣雲豹倒在了不法分子黑洞洞的槍口之下,人們再未見過臺灣雲豹的身影。2013年4月,臺灣學者宣布,臺灣雲豹可能已經滅絕。
巴巴裡獅子1922年,野外滅絕
巴巴裡獅,Panthera leo leo (Linnaeus, 1758),是獅子的指名亞種,但已於野外滅絕。現時在歐洲只有少於40隻飼養的巴巴裡獅,全球則少於一百隻。
巴巴裡獅以往分布在北非,由摩洛哥至埃及。野外最後的巴巴裡獅是於1922年在阿特拉斯山脈被射殺。相信它們不單在野外滅絕,連同飼養的也都已經消失。不過,在一些動物園或馬戲團內可能仍有巴巴裡獅的存在。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純血統的巴巴裡獅滅絕了。這些悲劇的發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羅馬時代。公元前46年,在尤利烏斯·愷撒統治的極盛時期,他個人出資興建了一個體現羅馬帝國威力的廣場。竣工時舉行了一場與之匹配的規模宏大的祭祀活動。由於當時羅馬競技場的嗜血傳統,愷撒便命人將大量的野生雄獅趕進場內, 挑逗它們與訓練有素的角鬥士搏鬥。被人從黑暗的地牢中趕到了刺眼的陽光下後,這些獅子開始瘋狂地撕咬殺人。幾百名手持長矛、利劍和獸網的角鬥士奮力衝殺,觀眾席傳來了此起彼伏的歡呼喝彩聲。歷史上沒有當時角鬥士傷亡人數的記錄,而當表演結束時,400多頭雄獅已倒地而亡。
那些死在愷撒及其前後的統治者手中的獅子幾乎毫無例外是從它們在北非的家園,即當今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和埃及捕獲的。這些被稱為巴巴裡雄獅(Barbary lions)或阿特拉斯雄獅(Atlas lions)的猛獸曾是古埃及人捕獵的對象,它們吞食過早期的基督徒,也曾在歐洲人設計徽章時激發起他們的靈感。它們不朽的雕像守護著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它們從肩胛骨一直披到後背中部的華美鬣鬃聞名遐邇,肘部是叢生的鬃毛,濃密的鬃毛流蘇般從腹部一直延伸到大腿內側。它們比撒哈拉亞種的同宗獅子體形更健壯,寬闊的面龐上鑲嵌著一雙清澈的灰色眼睛, 那是曬白了的沙子的顏色,稍淡於南方獅子眼睛特有的琥珀色。
到了20世紀初,除了摩洛哥境內寒冷的阿特拉斯山區(Atlas mountains)殘存著一個巴巴裡雄獅種群外,其餘的都已滅絕。即使在那種人煙稀少的地方,它們也只是得到了片刻的喘息。到了20世紀20年代, 這一小片避難所也沒有躲過人們的槍口,最後一頭有記錄的野生巴巴裡雄獅於1922年被一個農民射殺。除了少量的皮毛和骨骼散落在歐洲的博物館中,巴巴裡雄獅似乎已永遠地消失了。
更多精彩
☪ 犬科動物為什麼沒能進化成「大型貓科動物」那樣大的體型?
☪ 扒一扒那些大型貓科動物的混血兒
☪ 劍齒虎,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
☪ 現存最大貓科動物,是東北虎還是非洲獅,為什麼?
☪ 獅子和老虎都是百獸之王,到底哪個更厲害?今天總算知道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