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4隻到686隻,這種「拯救無望」的貓科動物是如何遠離滅絕的?

2020-11-30 大貓來了

從96隻到686隻,這種「拯救無望」的貓科動物是如何遠離滅絕的?

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人類想讓一種動物滅絕,是一種十分「容易」的事情:北美旅鴿的數量曾經達到50億隻,它們在天空飛翔的情景可以用遮天蔽日來形容,但是在歐洲人踏上了北美大陸之後,它們最終在人類的殺戮下從地球上消失;著名的斯特拉海牛(大海牛)從1741年在白令海峽被人發現,到1768年因被人捕殺而走向滅絕,僅僅用了27年的時間;老虎是地球上最兇猛的動物之一,但在人類面前卻脆弱不堪,僅在19世紀,老虎的9個亞種中巴裡虎、裏海虎、爪哇虎這3個亞種就走向滅絕。

但是,把一種動物從滅絕的邊緣拉回來,卻是十分不易,尤其是對瀕臨滅絕的野生貓科動物而言。生活在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遠東豹,已經多年未超過100隻;被譽為「中國虎」的華南虎,在野外已經難覓蹤影,在人工圈養的環境下僅有100多隻存活;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東北虎,雖然近些年來對其保護力度不斷加強,但野生東北虎數量增長緩慢,我國的野生東北虎多年未超過50隻……

然而,在拯救瀕臨滅絕的貓科動物方面,西班牙卻給全世界做了一個榜樣。在100年前,有大約10萬隻伊比利亞猞猁生活在世界上;在1990年,世界保育聯盟對伊比利亞猞猁進行了調查後認為,這種貓科動物很可能會在2011年滅絕;在2002年,伊比利亞猞猁僅剩下94隻野生個體,屬於極度瀕危物種,被人們普遍認為「拯救無望」而根據西班牙動物保護機構最新(201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伊比利亞猞猁的數量已經增長到了686隻,從「極度瀕危物種」變成了「瀕危物種」,離滅絕又遠了一步。那麼,伊比利亞猞猁為何會瀕危?它們又是如何被人拯救的?

走向極度瀕危的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也叫西班牙猞猁,是貓科猞猁屬的一個物種(猞猁屬的另外3個物種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曾經廣泛分布在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的山區和灌木叢林中。它們腿長、尾巴短,毛色比較暗淡,耳朵高高豎起,耳尖還長有一撮黑色的毛髮,對聽力很有幫助。伊比利亞猞猁是優秀的獵人,在野外主要捕殺野兔、松鼠、鼠類、鳥類等,可謂是自然界中的美麗精靈。然而,這種美麗的貓科動物在人類各種活動的影響下卻漸漸走向瀕危。

1.第一階段:被人類當成「魔鬼」的象徵

古往今來,貓科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密不可分,甚至影響著人類的文明發展。在古埃及,獵豹被人看成王權和高貴的象徵,可以保護王座,也可以讓死去的法老靈魂轉世;在古代的南美洲,美洲豹(也叫美洲虎)被人們奉為「天神」,受到人們無比的崇拜,至今還有很多美洲豹文化留存;在古代的中國,人們崇拜老虎,流傳下來了豐富的虎文化,「白虎」更是神話中的一種神獸。然而伊比利亞猞猁就沒有這麼好的「命」了,中世紀的歐洲人不僅不崇拜它,甚至還把它當成「魔鬼」的象徵。

圖:伊比利亞猞猁幼崽。

歐洲人把伊比利亞猞猁當成「魔鬼」,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伊比利亞猞猁除了捕殺野生動物外,有時也會捕殺家禽家畜,給人們帶來損失,人們對其懷恨在心。

(2)伊比利亞猞猁看上去「十分醜陋」,尤其是耳朵上的那兩撮黑色的毛髮更讓它們顯得十分「兇惡」。

因此,在人們心中,這種「兇惡」而又喜歡偷食家禽家畜的貓科動物就成了「魔鬼」的象徵,遭到了人類數百年的捕殺。不過,由於古代人口數量較少,動物的生存空間較大,再加上獵人的捕獵方式較簡單,伊比利亞猞猁的數量還算可觀。

2.第二階段:棲息地喪失、偷獵和流行病爆發

這個階段主要發生在20世紀。在20世紀,全球的人口處於一個快速增長階段,為了滿足人類對物質和空間的需要,自然資源被大量開發,各種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伊比利亞猞猁的棲息地面積銳減。再加上難以禁止的偷獵行為,伊比利亞猞猁的數量急劇減少。據統計,從1960年到2000年,伊比利亞猞猁大約失去了80%的棲息地。

而在20世紀後半期,野兔中爆發的粘液瘤病和出血性疾病等流行病,導致大量野兔死亡,很多伊比利亞猞猁因獵物不足而餓死。

在多重打擊之下,20世紀成了伊比利亞猞猁最「慘」的一個世紀。

伊比利亞猞猁是如何脫離極度瀕危狀態的?

21世紀初,當伊比利亞猞猁成為極度瀕危物種後,它的主要分布國西班牙和葡萄牙感到壓力十分巨大。西班牙生態學家、保羅·菲拉若斯遺憾地表示:如果伊比利亞猞猁滅絕了,那麼它將會成為繼劍齒虎滅絕之後近1萬年來第一種滅絕的貓科動物。可想而知,如果這樣的壞結果發生了,這將會給兩國的歷史留下永久的汙點。為此,為了挽救這種貓科動物,兩國政府展開了各種努力。

1.圈養繁殖計劃

2002年,在伊比利亞猞猁只剩下96隻,很可能在不久後就會滅絕的情況下,西班牙政府發起了一整拯救伊比利亞猞猁的運動,並建立了一個圈養繁殖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對伊比利亞猞猁進行圈養繁殖,然後進行野化訓練,最終釋放到野外。

目前,總共有5個伊比利亞猞猁繁殖中心,其中4個在西班牙,1個在葡萄牙。第一例伊比利亞猞猁繁殖實驗於2005年成功,一隻名叫莎莉加的雌性伊比利亞猞猁出生於2002年,在2005年的時候成功生下了3個幼崽。從那以後,在繁殖中心出生的猞猁漸漸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伊比利亞猞猁的幼崽存活率還不如老虎,因為伊比利亞猞猁幼崽在1個月左右時會變得十分暴力,然後會互相殘殺。

圖:在西班牙南部的一個繁殖中心,一隻雌性伊比利亞猞猁和它的幼崽。

在過去的10年裡,已經有185隻伊比利亞猞猁經過野化訓練後被放歸野外。這些被放歸的猞猁一方面直接補充了野外種群的數量,另一方面也為原本在野外生存伊比利亞猞猁提供了更多交配繁殖的可能。

2.對棲息地的保護和補充伊比利亞猞猁的獵物

食物和空間是任何一個物種賴以生存的根本,被放歸野外的伊比利亞猞猁如果沒有足夠的食物和空間,也會難以生存下去。為此,當地政府設立了一些保護區,對伊比利亞猞猁的棲息地進行保護。與此同時,每年還要向伊比利亞猞猁的棲息地投放大量獵物,尤其是野兔。

猞猁屬的4種貓科動物對野兔十分依賴,野兔可以佔據它們食譜的80%以上。在2015年,一個繁殖中心圈養了19隻準備放歸野外的伊比利亞猞猁,每個月要向它們投餵600隻左右的野兔,也就是說,一隻伊比利亞猞猁每天至少要吃掉1隻野兔才能滿足對食物的需要。而由於人為的捕殺以及流行病的爆發等因素,伊比利亞猞猁的棲息地中野兔的數量大大減少,因此每年要投放大量的野兔,這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圖:野兔是伊比利亞猞猁的主要獵物。

3.對野外的伊比利亞猞猁進行監視

把伊比利亞猞猁放歸野外後,怎樣了解它們的生活狀況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為它們佩戴GPS項圈,對其生活狀態進行監控。據統計,現在大約有20%的伊比利亞猞猁都佩戴有GPS項圈。根據GPS項圈傳送的數據,動物保護人員已經了解到伊比利亞猞猁已經在向遠處的一些地方擴散了。這是一件令人值得慶幸的事情,也有利於人們對其開展更多的保護工作。

圖:一隻伊比利亞猞猁被放歸野外。

在過去數年的時間裡,為了保護伊比利亞猞猁已經花費了1億歐元。其中大約一半由歐盟提供,其他則來自當地政府和機構以及動物保護者的捐款。

仍未完全脫離危險

雖然在17年的時間伊比利亞猞猁的數量增長近600隻,算得上是巨大的成功,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在野外依然面臨著不少難題。

1.遺傳多樣性降低

幾年前,研究人員對伊比利亞猞猁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對400多個伊比利亞猞猁的標本的基因組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伊比利亞猞猁的遺傳多樣性大約降低了40%。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字,遺傳多樣性的損失程度甚至高於獅子、獵豹和歐亞猞猁。

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較長時間的地理隔離以及較低的種群規模導致的。在這樣的條件下,伊比利亞猞猁的近親繁殖現象十分嚴重。近親繁殖會導致物種退化,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變差,不能繁殖的個體會增多,後代出現畸形的概率會增加。

2.死於「路殺」的數量較多

在法律的管控下,近些年來針對伊比利亞猞猁的偷獵行為幾乎消失不見了,但它們卻面臨著其他的威脅,其中最主要的威脅就是「路殺」——在路上被車輛撞死。

據統計,僅僅在過去的5年裡,大約有100隻伊比利亞猞猁被各種車輛撞死(僅在2017年就有33隻死於車輛撞擊)——這個數字甚至要高於2002年伊比利亞猞猁的總數。

圖:一隻被撞死的伊比利亞猞猁。

為了減少車輛撞擊的威脅,當地政府正在採取多種措施,其中包括修建多條野生動物通道。然而,若想從根本上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伊比利亞猞猁的活動範圍很大,它們總會跑到路上來。

目前,伊比利亞猞猁依然是地球上最瀕危的貓科動物物種,雖然它的數量要高於野生東北虎和亞洲獅,但伊比利亞猞猁是單獨的一個物種(無亞種),東北虎和亞洲獅則分別是老虎和獅子的亞種。

相關焦點

  • 18年增長600多隻,這種絕處逢生的貓科動物為何還可能野外滅絕?
    圖:出生不久的伊比利亞猞猁幼崽 這下,西班牙動物保護部門慌了——如果伊比利亞猞猁不久滅絕,那麼它將是繼劍齒虎之後近1萬年來滅絕的第一種貓科動物
  • 比東北虎更稀有的臺灣原生貓科動物,即將滅絕
    最早的時候臺灣一共有兩種原生貓科動物,一種是臺灣雲豹,另一種是臺灣石虎。現今,臺灣雲豹已經滅絕,臺灣石虎成為臺灣唯一的原生貓科動物,可是目前臺灣石虎的數量僅存468-669隻,是國家瀕危野生動物。
  • 臺灣石虎在未來100年滅絕的機率是94.7%
    臺灣石虎在未來100年滅絕的機率是94.7%(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臺灣「中央社」:10月5日是石虎日,臺灣農委會林務局今天表示
  • 這種動物叫貓非貓,卻是貓科動物喜愛的獵物,因人類捕殺瀕臨滅絕
    這種動物叫貓非貓,卻是貓科動物喜愛的獵物,因人類捕殺瀕臨滅絕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生活在一種奇特的小型哺乳動物:它們的外表五分像老鼠,三分像兔子,還有二分像貓。然而,它們既不屬於鼠科或兔科,也不屬於貓科,而是屬於毛絲鼠科。這種動物的學名叫毛絲鼠,但在中國,它們卻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炫酷名字——龍貓。龍貓原產於安第斯山脈,以洞穴或巖石縫隙為家,以植物的葉子、果實、種子或小昆蟲為食,跳躍能力較強,一跳可跳近2米遠。它們是一種群居性動物,一個龍貓群的成員少者有十多個,多者有近百個。
  • 為什麼一些貓科動物已經被人認為滅絕了,但地球上還有留存?
    在平時的新聞或一些資料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關某種貓科動物滅絕的介紹。
  • 這種貓科動物有多強,體型碩大牙齒尖銳,在沒滅絕時把人類當食物
    ,要說這種貓科動物有多強,體型碩大牙齒尖銳,在沒滅絕時竟然還把人類當作食物。想必許多的人聽到這裡那都是開始對於這樣一種貓科動物十分的感興趣了,肯定想要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的動物,竟然如此之強。,所以許多的人聽到貓科動物的時候就覺得並沒有什麼威脅性,但是你們卻忘了,這老虎和豹子可都是貓科動物,不是所有的貓科動物都這麼的軟萌的。
  • 為什麼只有大型的貓科動物,而沒有大型犬科動物?
    但在自然界,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的結局就完全相反。 除了寵物貓,我們熟悉的老虎、獅子和獵豹都屬於貓科動物,而狗、狼等動物屬於犬科動物(其實鬣狗並不屬於犬科)。 從體型上來看,野生情況下的貓科動物顯然比犬科更大些。
  • 由於人類的原因滅絕的8大貓科動物
    亞利桑那豹1950年滅絕又名北美獵豹,類似現生獵豹的貓科動物,是已絕滅的的貓科動物。
  • 因為長有兩撮黑毛,這種貓科動物被人當成魔鬼大量捕殺,差點滅絕
    因為長有兩撮黑毛,這種貓科動物被人當成魔鬼大量捕殺,差點滅絕猞猁是一種中等體型的貓科動物,比家貓、野貓大,比獅子、老虎小,它的四肢矯健,尾巴卻很短,耳尖上長著的兩撮黑色的毛格外顯眼。猞猁是一個優秀的獵手,可以捕殺各種動物,在野外只有老虎、豹子、雪豹、熊才是對手。
  • 因人類而走向滅絕的5種貓科動物,其中一種僅分布在中國
    巴巴裡獅子,又稱作北非獅,在過去曾經是北非食肉動物的三巨頭之首,這種頂尖的掠食生物卻在古代開始就遭受人類的捕殺,直到20世紀,僅殘存下不到600隻北非獅,隨著人類忘乎所以地獵殺,最終在1925年北非獅便走向了滅絕。西亞虎,又稱作裏海虎,貓科動物的一種。
  • 自然界最小的貓科動物:天性害羞,家貓與其雜交導致它們面臨滅絕
    自然界最小的貓科動物:天性害羞,家貓與其雜交導致它們面臨滅絕在南非的草原上遊玩的人,走累了經常會來到一棵樹下或蟻丘上休息。他們往往會無意間驚醒在附近休息的一位非常害羞的貓科小主人,把它們嚇得奪路而逃。這個天性害羞的貓科小主人一身豹斑,人們有時會把它當成小豹子,其實,它就是和鏽斑豹貓並列為自然界最小貓科動物的黑足貓。黑足貓的平均體重大約只有1.6千克,長相和家貓很像,但比大多數家貓都要小。它們全身密布黑色斑紋,爪子上長有黑色的長毛,這樣可以避免它們在滾燙的沙地行走時燙傷。和大多數貓科動物不同,黑足貓的足底是黑色的,所以它們才被稱為黑足貓。
  • 如何保護瀕危貓科動物?把貓科動物從野外抓到動物園有沒有好處?
    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應該以就地保護為主,只有在野外數量極少(少到找配偶都很困難的程度)或棲息地已經不復存在,無法進行就地保護的時候,才適用易地保護。貓科動物易地保護的利弊大型貓科動物易地保護的嘗試,我國已經在進行中了。
  • 它是貓和虎的「綜合體」,被譽為最美貓科動物,如今卻瀕臨滅絕
    有人認為貓科動物在演化過程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以至於如今的貓科動物分化為大型貓科動物和小型貓科動物,其中大型貓科動物有各種虎類、豹子和獅子,而小型貓科動物則有各種貓類。然而自然界中存在著一種外形介於大型貓科動物和小型貓科動物之間的物種,它就是安第斯山虎貓。即使不看照片,通過它的名字我們也能猜想到這是一種外形和老虎、貓相似的動物,實際情況也真是如此。
  • 為什麼大型貓科動物與犬科動物相比,貓科動物總是更勝一籌呢?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獅子、老虎等貓科動物總要比灰狼、狐狸等犬科動物更厲害。在一些科普讀物中,首先介紹的是獅子、老虎、獵豹,之後才會介紹狼、狐狸、野狗。可自然界裡的實際情況是,犬科動物的數量要比貓科動物更多,分布也更廣。那麼大型貓科動物與犬科動物相比誰更厲害?
  • 部分科學家認為:拯救瀕臨滅絕動物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科學家們一致認為,我們現在正處於滅絕的過程中。所以一些專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拯救瀕臨滅絕的物種毫無意義,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必須順其自然。而今天,傑瑞將為你找出一些科學家認為拯救瀕危動物不必要的一些原因。1、自然選擇滅絕是伴隨進化的自然過程。通過這種方式,大自然擺脫了不適應的物種,並且促進了地球生態更持久的發展。這一觀點得到了生物學家R.亞歷山大·派倫的支持。
  • 這種史前生物是最古老的貓科動物,實力比現在的貓科小太多了
    導讀:這種史前生物是最古老的貓科動物,眼大尾長與靈貓相似貓科動物發現到現在,已經進化成顏值非常高的種族了,無論是野生的貓科動物,還是我們家養的貓咪,別的不說,它們在顏值上面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這種貓科動物就是始貓,也有學者把它們稱為原貓或者原小熊貓,不過外形上面可沒有小熊貓那麼萌,看起來有點像我們現代的馬島狸,單單是看外形就會覺得它們很狡猾,實際上始貓是一種生活在史前的生物,生存於漸新世以及中新世,目前關於它們的研究資料很少,考古發掘也沒有多少收穫,僅僅依靠現有的資料還原了它們的大致形狀。
  • 瀕臨滅絕物種 · 小型貓科動物——野貓
    野貓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該物種有多達27個亞種被確認,不同的亞種體型大小,毛色和花紋各不相同。雌性體重平均2.7-4千克,雄性平均為4-至5千克。通常體長為500至750毫米,尾長為210-350毫米。
  • 瀕臨滅絕物種 ·小型貓科動物——野貓
    野貓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該物種有多達27個亞種被確認,不同的亞種體型大小,毛色和花紋各不相同。雌性體重平均2.7-4千克,雄性平均為4-至5千克。通常體長為500至750毫米,尾長為210-350毫米。在乾燥的地區,貓的皮毛往往比較蒼白和色淺,斑紋也較模糊; 野貓是目前與我們共享家園的家貓的前身。
  • 全球野生貓科動物分布概況,這兩個國家的貓科動物種類超過一個洲
    目前,多數野生貓科動物都是瀕危物種,有數種更是極危,如何使它們擺脫瀕危,恢復野生種群是一個全球性難題。今天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現存野生貓科動物的起源、種類及分布概況。貓科動物的發展貓科動物出現於3000-2500萬年前,最早是生活在亞歐大陸的原貓(始貓),約在2000萬年前又進化出假貓,假貓演化為兩大分支,劍齒虎類和真貓類。劍齒虎類在一萬年前滅絕,現存的貓科動物都為真貓類。
  • 為什麼只能見到大型的貓科動物,很少有大型犬科動物呢?
    犬科動物和貓科動物都是從這種生物進化而來,為什麼在漫長的自然選擇中,現在地球上的大型食肉動物都是貓科動物,犬科生物的體型相對較小,為什麼現在地球上沒有較大的犬科生物呢?從數據上來看,現存的大型貓科動物確實要比犬科動物大上不少,但是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犬科動物其實要比貓科動物更成功,因為犬科動物是如今所有食肉目動物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科,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在寒冷的北極都有北極狼生存,只有南極和一些遠離大陸的島嶼沒有犬科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