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社會普遍不認可紋身?

2020-11-26 西部網

  提到紋身,許多人腦海中的浮現的畫面仍舊是「左青龍、右白虎」的大花臂膀,但如果細心觀察即可發現,近幾年,紋身的發展更加多元化。甚至許多「小清新」風格的姑娘們都會在鎖骨、腳踝等部位紋上一些小圖案,略顯乖張。紋身,作為一種被國內社會普遍不認可的事物,它的汙名化是誰造成的?而發展到現在,它又是否成功洗掉了「汙名」呢?

  紋身:古代刑罰的重要手段

  從商周開始,直至明清,紋身一直作為刑罰手段存在。紋身在刑罰中被稱為「墨刑」(也稱黥刑、黥面),指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誌。以此來標識和警示罪犯,這不僅可以顯著地區別罪犯和普通人,而且還能在相當程度上給罪犯造成心理負擔。

  久而久之,傳統社會便形成共識,認為紋身是壞人的標記。在現代社會,雖然「墨刑」早已煙消雲散,但許多社會不良分子熱衷通過紋身來標記自己的屬性,這也加劇了紋身的「汙名化」。

  根據一位紋身館老闆的介紹,2000年之前,紋身館的生意基本上都是來自「道兒上」的客人,他們紋的主要以龍、虎、蛇等傳統動物圖案為主;紋的部位也相對固定,大多數是半個手臂,極個別的將整個背部都紋起來,震撼力十足。

  與儒家文化相悖

  紋身的不受認可,還在於它與國內社會推崇的儒家文化觀念背道而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即使是掉落的頭髮、減掉的指甲,都應該小心翼翼的收集保存,更遑論破壞皮膚的紋身呢。甚至在士大夫眼中,紋身和斷髮一樣,是「蠻夷」才熱衷的事情。

  在儒家文化一直對紋身持批判態度的薰陶下,紋身在中國人眼中,明顯是件「另類」、「非主流」的事物。

  影視:幫派分子愛紋身

  在改革開放初期,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黑社會、惡勢力、社會不良分子,身上多有紋身。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古惑仔》,曾經風靡內地,「山雞」、「浩南」成為一時無兩的男神,他們手持砍刀、半露紋身的形象流傳廣泛。許多年輕人追逐效仿,甚至有人誤入歧途。在影視宣傳的作用下,那段時期,紋身幾乎就是黑社會的代名詞。而這帶來的現實效應便是,紋身更加不受主流社會認可。

  年輕人馮在後背紋了翅膀圖案,但他在家就穿上衣服,避免露出紋身。

  「要是我母親這個年紀的人看到我有紋身,會認為我一無是處。他們受上世紀90年代香港黑幫片影響太深,」他說。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教授邱建新看來,紋身本應是一個相對中性的概念,但長久以來,電影及其他藝術作品,常常通過紋身傳達土匪、流氓、惡霸等群體的兇悍與惡煞,因此,人們便自然地把紋身和社會惡勢力畫了等號。久而久之,凡是有文身的人,通通被標籤化,構成社會的負性評價,也使得人們從此形成思維定勢。

  在國內,許多公眾人物也迫於自己的影響力,以及利益原因,即使有紋身,也不得不遮掩或是遭受非議。範志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公開批評張琳芃,「他已經在場上體現了他的氣質,但我唯獨對他不滿意的,你也轉告給他,最好把手臂上那些東西都去掉,因為他是一名體現正能量的球員。手臂上有那些東西是影響他收入的,你們這麼跟他說,人家都不敢叫他拍廣告了。」

  可見,在國內社會,紋身的負面形象很難完全破除。

  軍隊徵兵、某些崗位招聘不允許紋身

  由於歷史原因及社會原因,軍隊條令也明確規定,軍人不得紋身,因此在徵兵體檢標準中,也存在相應規定。而近兩年,軍隊對於紋身的態度寬容了很多,據悉放寬對紋身的控制是為了擴大軍隊備選群體,也更利於擴大在文化成績、心理品質等方面的甄選餘地。

  2014年,紋身首次不作為參軍體檢項目。徵兵標準做出了調整:文身瘢痕由過去的著短裝身體裸露部位刺有「點、字、圖案」,直徑超過2釐米(其他部位直徑超過3釐米)的不合格,調整為面部、頸部文身直徑超過2釐米;著短裝身體裸露部位直徑超過3釐米,或雖經手術處理仍有明顯文身瘢痕影響軍容的,視為不合格。

  除了軍隊徵兵在紋身方面有考量,某些工作崗位也對紋身者有限制。一些國有企業或港臺國外等大型企業都不招有紋身的員工。因此,在這些規章制度之下,紋身也無法作為生活的一種常態事物存在,國內社會對於紋身的偏見也似乎有了規則可循。

  轉變:越來越開放的國內紋身環境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紋身技術的發展,以及外來文化的滲透,國內社會對於紋身的態度比以前包容得多,特別是在開放環境下長大的80後、90後一代,他們不再將紋身視為壞記號,而是試圖去理解紋身的含義,並主動嘗試紋身。

  

  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對於紋身態度的轉變,發生在2003年左右。幾家文身館的老闆都表示,在2003年到2005年,隨著貝克漢姆、科比等一大批國外知名足球、籃球運動員身上的文身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文身館的事業迎來新高潮。「光貝克漢姆的天使翅膀,每個月都要做多少次。」

  

  2006年前後,美劇《越獄》熱播,男主角身上的大片紋身受追捧,全國的文身館生意也更加火熱。隨著西方文體界名人的紋身風潮來襲,前來紋身的人們變得更多,且其身份也更加多樣,有學生、白領,也有生意人等。紋身不再是一種特殊的事物,它嶄露出愈發常態化的特點。

  而紋身也被人們賦予新的意義,它不再只作為身份區分的標誌,而是帶有紀念、美容、時尚等含義。為迎合顧客的個性化需求,紋身圖案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細。紋身館的女性客人甚至逐漸超過了男性,她們偏愛在腳踝、肩胛骨、腰部等不明顯部位紋上一朵小花、一句話,或者只是一個日期。

  

  「紋身作為一種特定符號的功能越來越弱,這是社會在進步,這說明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寬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教授邱建新說,近幾年,紋身越來越適應了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個性選擇,它更多地滿足了人們的信仰追求、審美需求、價值需求,甚至成為了大眾的一種休閒方式。

  老外熱衷「漢字」紋身

  雖然美國法律禁止未成年人紋身,也有工作崗位對紋身有限制,如加州聖地牙哥警察局規定,紋身警察執勤時必需把紋身掩藏起來,但毫無疑問,紋身在美國只是一個普通事物。

  美國皮膚學協會曾做過調查,結果顯示,18至50歲的美國人中,有24%人紋身,差不多每4人中就有1人。美國18至29歲的青年中,紋身者超過36%。

  在廣泛受眾的基礎上,美國的紋身行業有過非常輝煌燦爛的時期。1997年,紋身業是當年美國發展第6迅速的產業,幾乎每天都有一家新的紋身店開業。

  而美國人紋身主要出於什麼目的呢?答案並不複雜。為了生日、結婚等重要紀念日,或是為了紀念死去的貓狗。許多人還將父母、妻兒的名字紋在身上,以示對家庭的忠誠。美國還有相當比例的中年婦女前去紋身,而她們主要是為了樹立信心。52歲的歷史學教授毛爾兩年前在上臂紋了身。她說:「就是要通過文身告訴自己,還沒有老,50歲正是人生重新開始的好時機。」

  

  阿倫-艾佛森脖子上的「忠」

  而一個很值得玩味的現象是,漢字紋身受到了美國紋身市場的追捧。中文作為舶來品,被認為是很時髦的東西,尤其在美國籃球場上,漢字紋身佔據絕對地位。有多達三分之一的NBA球員都有漢字或中國文化相關的紋身。阿倫-艾佛森脖子上的「忠」是對他個性的最好寫照;馬庫斯-坎比身上的「勉族人」,其實他一開始是想表達「努力」和「家族」的意思;西恩-梅,May想紋自己姓氏的中文翻譯到胳膊上,所以紋身師就把「May」翻譯成了「可以」。

  馬庫斯-坎比身上的「勉族人」

  

  西恩-梅的「可以」

  紋身在國內的發展已呈現出良好的態勢,但仍舊要承認,紋身在老一輩人的認知中,還是不好的事物。在當今社會,紋身本身並無優劣之分,只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它也早已發展為一類產業,一門藝術。不知屏幕前的你,對紋身怎麼看呢?

編輯:

相關焦點

  • 夏日超夢幻的小清新紋身,這麼可愛的紋身一點也不「社會」!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可不是美甲了,最近小編對紋身比較感興趣,正準備給自己安排一個性感又可愛的小紋身,所以就收集了一些紋身的樣式,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就一發不可收拾了。以往對紋身的認知,要麼就是一些複雜的黑白圖案,要麼就是填充的滿滿的大花臂,一看就是「社會人」的標誌,經過這些天對紋身的進一步了解,小編發現了很多小清新的紋身,真的顛覆了對紋身的認知哦~原來紋身也可以有小清新的質感,俏皮可愛的樣子,一點也不「社會」,反而非常討喜呢~相信很多女生都對紋身表示躍躍欲試,如果你還沒有做決定,不妨來看看這一組紋身吧
  • 禁止球員紋身,提高不了中國足球的水平
    話是這麼說,但一考慮到中國男足長期以來給人的印象——作風差、懶散、素質低、泡吧等等,很多人還是不由自主地認為,對於中國球員,必須要狠抓風氣。抓風氣就要從外觀抓起,禁止紋身就不必說了,還應該禁止留長髮,禁止染黃毛。「沒看到嗎?朝鮮足球水平雖然也不咋樣,但精神面貌好,不僅打進了世界盃,還進了巴西一個球。」
  • 她的「中國風」紋身,把水墨韻味畫活了,老外都來找她紋身
    她的「中國風」紋身,把水墨韻味畫活了,老外都來找她紋身中國畫所獨有的水墨韻味,一般情況下,必須要通過宣紙和毛筆才能比較完美地體現,宣紙獨特質地,使得墨跡落在紙上之後,會產生非常奇妙的暈染效果,尤其在生宣紙上畫畫,但在人體皮膚上用紋身的方式畫出中國畫,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見過。
  • 《變形計》城市少年沉迷紋身,當看清後背紋身圖案後,社會!
    今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小編也準備好了大量的社會資訊來帶給大家,希望能夠讓大家了解更多的社會趣事、奇聞和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多數人都在為了生活而奔波,其實大家很少有時間能夠坐在電視機前看看新聞了解天下事,或者閒暇時坐在桌邊一邊喝茶一邊看報紙了解身邊事。
  • 為什麼鯉魚紋身很受歡迎?
    鯉魚紋身手稿鯉魚紋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哈爾濱紋身發現到現在已經有20年左右了,鯉魚紋身一直都是大家喜愛的紋身素材之一,為什麼呢?這和中國的傳統紋身是有很大關係的!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鯉魚題材一直都在延續,因為在人們的思想中鯉魚是一種吉祥的寓意!還因為鯉魚躍龍門,這都給錦鯉添加了一層神話色彩!2019年鯉魚紋身圖案其實被紋身藝術家們設計成很多個版本,樣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在雲裡,有的在浪裡!還搭配了一些小的紋身素材在裡面!
  • 除了小豬佩奇,還有這19種紋身幫你變成社會人
    我正躊躇著要不要把衣袖撩起來給她看個夠,她爸把她拽走了,嘴裡還念叨:「不就是塊表嗎,我給你買塊真的去,又不是買不起。」剩我一個人站在原地默默捋好了袖口。上周我做了逗比紋身的徵集,希望找到同類,抱團取暖。很多人曬出自己的智障般的紋身,當然也有一些很智慧,你們完全可以考慮也去紋一個,從此也做社會人。
  • 國足的紋身五花八門,為什麼單獨不見紋「精忠報國」這四個字?
    國足需要的是全新的面貌,球員的職場是綠茵場,染髮紋身不能代表國足,這類人追求的是時尚,炫酷的表現,我們需要的是有技術和職業道德的球員,不需要這類人出現在國足。古代嶽飛出徵,嶽母在兒子背上刺上四個大字「精忠報國」,鼓勵兒子奮勇殺敵報國,名揚千古,受到世人的讚頌。
  • 從借錢紋身到成為大師,「中國紋身第一人」是如何煉成的?
    楊卓的身份很多,但這些身份都離不開紋身這件事。「中國紋身第一人」「中國價格最高的紋身師」,這種種頭銜伴隨著某些小圈子內部的流言,一直圍繞著楊卓。我曾經在公司附近的一間餐廳裡,聽到隔壁桌的人向他的朋友炫耀楊卓為自己紋的花臂,價值六位數,那還是託朋友關係才拿到的價格。但對於外界熱議這一切,楊卓並不在意。
  • 奧運冠軍朱婷的紋身該不該洗掉?她第一次回復這個問題!
    朱婷腳踝處出現了紋身,是2020年的大新聞,朱婷給人的感覺一直是很正能量的,但是說實話,現如今紋身在中國是不那麼被大眾所接受與認可的。畢竟國家體育總局出過規定,紋身的運動員不能進國家隊,而且現在許多視頻平臺上的紋身都會被打馬賽克,也是不能被接受的!
  • 個個都是「社會人」?德雲社紋身各有含義,看到嶽雲鵬的笑瘋了!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德雲社的很多演員還是名副其實的「社會人」?在這些「社會人」的身上,他們或多或少都有點紋身。各位小夥伴是不是都沒想到呀?說實話,不管是德雲社的相聲演員也好,還是娛樂圈中的其他明星也好,他們都跟我們普通人一樣,也都有自己的喜好信仰和追求。
  • 貝克漢姆謝霆鋒都紋身,英國辦紋身博覽會,藝術家現場「作畫」
    在中國,紋身一直頗受爭議,甚至將其與黑惡聯繫在一起。儘管現在在中超俱樂部,很多球員以紋身為樂,但在國家隊比賽時,還是受到很多限制。但在西方國度,紋身會被當做藝術作品,紋身師被當成藝術家。它是文化和信仰相互交合的產物,使得很多人喜愛上了這種疼痛的美麗,並將紋身雕刻在自己的身上。紋身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生活中紋身給人印象多半是不可思議的,很多人看到紋身直接就想到是黑道人物的專利品,其實這種觀念並不適合現代。近幾年來社會日漸開放民眾大量接受,在歐美、日本等國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 她在身上繡出國畫,讓紋身界颳起「中國風」,老外不遠萬裡來求刺
    受一些港臺影視劇的影響,過去很多人都認為,紋身的人就是混混、頹廢派或者放浪青年,不過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人們的觀念逐漸改變,紋身成為一種彰顯個性的態度,發展成一個多學科的綜合藝術形式。紋身是西方的傳統文化,但在中國尚屬於小眾,不過要追源溯本的話,中國關於紋身的歷史也很早。
  • 紋身師最「嫌棄」的3種客人,即使長得再漂亮,紋身師也不樂意紋!
    現在社會迅速發展著,人們的思想也是無時無刻的在改變著。以前很多不被認可的行業,在現在已經成為了非常熱門的行業了。例如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職業紋身師。因為人們的思想的轉變,讓紋身師的職業越發受到青年人的追捧了。
  • 在古代紋身的都是什麼人,為什麼見了有紋身的人會感覺害怕?
    美麗的錦織物上添加鮮花就叫錦上添花,少女光潔的額頭上貼花鈿就叫流行和時尚,那麼紋身怎麼就象徵著醜惡了呢?今天看鑑君就來聊一聊,為什麼我們看到紋身會害怕。說到紋身,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前段時間崑山龍哥的一身紋身可謂出盡風頭。
  • 小豬佩奇,爆火的動漫小豬佩奇,和社會人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
    這是最近爆火的一部動漫,小豬佩奇,自2015年在中國繼續出現之後就風靡了整個網絡,很多的家長和孩子都瘋狂的追逐著這一部動漫作品,但是如今很多人卻將這部動漫作品中的主角小豬佩奇和社會人之間聯繫起來,那麼爆火的動漫小豬佩奇和社會人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 紋身師最「嫌棄」的3種客人,即便長得再好看,紋身師也不願意紋!
    2020-12-26 09:11:25 來源: 漁子偕老 舉報   現在社會迅速發展著
  • 「小豬佩奇」紋身別亂貼 小心變成過敏「社會人」
    原標題:[提醒]「小豬佩奇」紋身別亂貼!小心變成過敏「社會人」…小豬佩奇這個卡通形象很受孩子們的喜愛,而由它衍生出的各種商品也跟著火了起來。其中就包括價格便宜、款式多樣的小豬佩奇紋身貼。不過記者發現,其中有相當部分屬於三無產品。
  • 國足整頓紋身,其實紋身不是洋貨,而是中國傳統文化
    日前關於紋身的問題,在中國足球圈內掀起討論熱潮。是否應該引導禁止球員文身暫且不提,很多球員文身背後意義,卻並不為人所知。【張琳芃】張琳芃全身上下有15處紋身,其中最多的是都是表達對家庭的愛意。他也曾直言,自己的右臂是屬於自己老婆的。
  • 紋身勳章-刺青花
    許多紋身如今已不復存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人轉投基督教,紋身習俗隨之消失。十年前有學者與記者前來探尋失落的紋身技術,使得年輕人重新開始習得那些傳統紋身。 有句古話叫不破不立,這在經典的婆羅洲紋身這裡並不存在,他們堅持經典。
  • 朱婷紋身遭到批評:人們總是對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抱有偏見
    但眾所周知,在我國很多人不太喜歡紋身這類東西,因為在大家心中通常都只有那些好勇鬥狠的黑道中人才會紋身。因此,難以接受普通人紋身,甚至認為只要有紋身就不是好人。近日,有人發現女排隊長朱婷腳踝處有紋身,此事傳開後,頓時掀起輿論的驚濤駭浪,很多人認為朱婷作為中國女排隊長,「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是很多青年學習的榜樣,因此應該保持正面形象,而紋身則屬於一種不良示範,一時間,朱婷被罵上了熱搜,甚至有人對她的人品展開質疑,認為她有紋身就學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