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槤樹,常綠喬木,葉子長橢圓形,表面光滑,背面生鱗片。果實球形,表面有很多硬刺,果肉味美,為熱帶著名果品之一。常綠喬木,高可達25米,幼枝頂部有鱗片。託葉長1.5-2釐米,葉片長圓形,有時倒卵狀長圓形,短漸尖或急漸尖,基部圓形或鈍,兩面發亮,上面光滑,背面有貼生鱗片,側脈10-12對,長10-15釐米,寬3-5釐米;葉柄長1.5-2.8釐米,聚傘花序細長下垂,簇生於莖上或大枝上,每序有花3-30朵;花蕾球形;花梗被鱗片,長2-4釐米。
苞片託住花萼,比花萼短,萼筒狀,高2.5-3釐米,基部腫脹,內面密被柔毛,具5-6個短寬的萼齒;花瓣黃白色,長3.5-5釐米,為萼長的2倍,長圓狀匙形,後期外翻;雄蕊5束,每束有花絲4-18,花絲基部合生1/4-1/2。蒴果橢圓狀,淡黃色或黃綠色,長15-30釐米,粗13-15釐米,每室種子2-6,假種皮白色或黃白色,有強烈的氣味。花果期6-12月。
營養價值:
榴槤含有大量的糖分,熱量高,其中蛋白質的含量為2.7%、脂肪含量為4.1%、碳水化合物為9.7%、水分82.5%,維生素含量豐富,維生素A、B和C都較高。榴槤果中胺基酸的種類齊全,含量豐富,除色氨酸外,還含有7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其中穀氨酸含量特別高,能提高機體應激的適應能力。
榴槤是一種營養密度高且均衡的熱帶水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另外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葉酸、煙酸和無機元素鈣、鐵、磷、鉀、鈉、鎂、硒等。榴槤的汁液和果皮中含有的一種蛋白水解酶,可以促進藥物對病灶的滲透,具有消炎和抗水腫、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
榴槤花語:子孫滿堂、興盛紅火……
榴槤的分類:
1、金枕頭
金枕頭的果實體形大,果殼呈黃色,外殼的刺比較尖,果肉多味道甜,核小,果肉呈金黃色,氣味不是很濃鬱,是最常見的品種。
2、蘇丹王
蘇丹王是馬來西亞的一個榴槤品種。它的產量多,味道濃鬱,果肉香濃,它的果肉的色澤比較淺,質地較軟,果肉很嫩滑,吃起來有一股濃鬱的奶香味。
3、貓山王
貓山王的果肉厚實,果核小,果肉顏色呈金黃色,味道濃鬱,果肉甘香清甜,肉質接近完美,因為它的產量小,所以還被限制出口。
4、青尼
這種榴槤的外形以圓形為主,果實裡面的果肉和果核也呈圓形,它的表皮青綠色,外表的刺多並且密集,果核比較大,果肉少,但是它的果肉很細膩並且味道濃鬱,產量也很稀少。
傳說故事:
傳說一: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率船隊三下南洋,由於出海時間太長,許多船員都歸心似箭,有一天,鄭和在岸上發現一堆奇果,他拾得數個同大夥一起品嘗,豈料多數船員稱讚不已,竟把思家的念頭一時淡化了,有人問鄭和,「這種果叫什麼名字」,他隨口答到:「流連」。以後人們將它轉化為「榴槤」。
傳說二:傳古時一群男女漂洋過海下南洋,遇上了風浪,只有一對男女漂泊幾天到達一個美麗的小島;島上居民採來一種果實給他們吃,兩人很快恢復了體力,再也不願意回家,在此結為夫妻,生兒育女。後來人們給這個水果起名叫「榴槤」,意思是讓人「流連忘返」。
哪兒可以欣賞到榴槤花?
榴槤原產地是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也有一些人認為原產於菲律賓。生長地遍布東南亞,其主要生長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其它種植榴槤地方包括柬埔寨、寮國、越南、緬甸、印度、斯裡蘭卡、西印度群島、佛羅裡達州、夏威夷、巴布亞紐幾內亞、玻里尼西亞群島、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加坡等地,我國廣東、海南也有種植。
榴槤種植園可以欣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