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的因,2021 的果。
想說再見不容易,活久見的 2020 名義上是過去了,可實際上,影響才剛剛開始。
就在大家一門心思迎接 2021 之時,樓市和股市好像約好了一樣,接連在 2020 年最後一天宣布大消息。
先是央行在 2020 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盤後幾秒,突然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繼房地產三條紅線之後,再次劃定房地產金融紅線,這次圈定的主體從開發商變成了銀行,從需求側變成了供給側。
這麼大的事情出來,市場自然熱議一片,金融地產板塊的分析師們,更是八百裡加急分析影響,研判 2021 走勢可能。
原以為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將成為 2020 年中國金融圈最後一件大事,沒成想,滬深兩大交易所竟然在 2020 年最後一天夜裡十點半,也就是 2021 年元旦前一個半小時,正式宣發退市新規。
退市新規正式稿,明顯比半個月前的徵求意見稿嚴了很多,垃圾股、殼股們如果以為 2021 還有戲,那對不起,即日執行的退市新規可能要讓你們失望了。
常言道今日事今日畢,對監管曾們來說,2020 年該做的事,絕不能拖到 2021,這種精神,值得我們給監管層,點個讚!
2021 年 樓市、股市大變樣?!
《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只看名字,不少人可能都懵了,這到底是說的啥?對樓市利空利好?
別急,咱一步一步來解釋。
打開央行的官網看原文,仔細讀下來,核心賣點就三樣,一個目的、兩個公式、一個明細。
先說一個目的,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的目的是:控制銀行房地產貸款。
根據通知,央行明確,銀行全部貸款中,房地產貸款佔比,要符合監管要求,貸款(以佔比計)上限絕不能超。
再看兩個公式,銀行可能會有疑問,佔比怎麼算呢?統計口徑是啥?
央行貼心的給出了計算公式,銀行們可以自行拿出小本本算一算,檀香們也可以根據上市公司的財報算算看銀行房貸佔比情況。
具體來看,不同銀行到底被允許什麼樣的房貸佔比呢?
央行特地給大家列了個表,把銀行劃分為 5 類,每一類一個房貸佔比上限標準。
PS:個人房貸佔比是被含括在房地產貸款佔比裡面的,也就是說房地產貸款佔比裡分為個人貸款 + 對公貸款兩種。
上面這個表很清楚了,國有大行最為寬容,被允許房貸佔比在 4 成,個人佔比在 32.5%,越小的銀行限制越多,城商行這種主要服務於本地的地方銀行,佔比大約僅國有大行們的一般左右。
一般來說,銀行體系裡面,都認為房貸是比較優質的貸款,收益率也高,最新的約束條件,基本上是把房貸這塊蛋糕,更多分派給了國有大行們,而中小銀行得把更多資源向當地,向實體傾斜。
還記得,不久前網際網路金融產品主動下架麼?中小銀行靠網際網路巨頭們,出圈全國經營,這一點同樣不被允許。
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監管層面對大小銀行的態度一以貫之。
不過問題來了,甭管銀行大小,兩條紅線在頭上高高懸掛,超了勢必要壓縮。斷定《通知》對樓市是利空的朋友,基本上也想當然的認為,銀行超支房貸,壓縮樓市貸款板上釘釘。
真是這樣麼?
根據機構的統計,截止 2020 年半年報,上市公司裡面,個人房貸佔比和整體房貸佔比超支的銀行,其實並不多。
大銀行裡面,只有房貸之光——建設銀行個人房貸佔比超了 2%,郵儲銀行個人房貸佔比超了 1%,其餘大行不但沒超,有的甚至擁有巨大的空間可以拓展。
比如交通銀行,房貸佔比有 13.5% 的比例額度可用,個人房貸有 11.6% 可用。
第二個檔次的銀行裡,招行、興業銀行是是唯二兩個,同時在房貸佔比和個人房貸佔比兩項都超標的,招行兩項均超了約 5% 左右,興業在 6% 左右;浦發、平安則只超了房地產佔比一項,超標的程度不大,一個 0.4%,一個 1.8%;
第三個檔次中,只有成都銀行超了兩項,鄭州、青島、青農銀行則只在房貸總體佔比超標,個人房貸還是在紅線以內。
34 家銀行,超標的數量有 10 家,超標率不到 30%。
根據央行的規定,2020 年 12 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佔比、個人住房貸款佔比超出管理要求,超出 2 個百分點以內的,業務調整過渡期為自本通知實施之日起 2 年;超出 2 個百分點及以上的,業務調整過渡期為自本通知實施之日起 4 年。
也就是說,即便超標,短期之內也沒事,央行給了 2 年和 4 年的過渡期,給銀行充足的時間,做大分母,降低比例。
據海通證券的研究,2020 年半年報顯示,上市公司中各種類型的銀行裡,對房貸最饑渴的是二擋和三擋銀行,大銀行其實正把彈藥向實體輸送。
《通知》下發之後,70% 的銀行一看額度,喲,空間還有富裕,房貸還能繼續。
從現實來看,《通知》根本不像目前市面上常規文章解讀的那麼利空,實際情況是,多數銀行不但不用壓縮貸款,反而還有餘額繼續擴張。
而所謂集中度管理,其實用意是把房貸向大銀行集中,這樣央行等監管機構才能更好的管理房貸,更好窗口指導房貸,更精準的調控房地產市場。
試想,以前是央行管一把銀行頭大,未來只要控制好 7 大龍頭差不多就夠了,這個思路確實高明!
當然,連帶效應也是有的,從銀行競爭的角度來看,近期無論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的監管,還是這次的房貸集中,效果上,對大銀行都是相對有利的。
如果把房貸看成是一種商品,對標供給側(銀行)和需求側(房企)。
和很多過剩行業一樣,如今的政策走向,顯然供給端在朝頭部集中 ,需求端——呢?
變化有點意外。
房企三條紅線出爐之後,整體效果非常顯著,8 月份消息出來之後,9 月份百強房企操盤金額同比立刻下降。
8 月份三條紅線月,成了 2020 年頭部房企銷售金額增速觸頂月份,之後不斷下降。
為了按規定儘快從紅燈變綠燈,頭部房企大多採取多賣房子少投資的大思路。
結果是:
第一、房企投資在 9 月份之後開始迅速分化,亮起紅燈、黃燈的投資增速大降,而綠燈的則大舉壓上。
根據易居的數據,9 月 -11 月,綠檔房企的月均投資額較前八個月月均額上升 46%,紅檔、橙檔、黃檔分別下降 41%、61%、18%。
第二、百強房企看似仍在集中,但集中的檔次有了明顯變化,TOP10 沒有趁機加速提高集中度,最受益的反而是 TOP 30 到 TOP 50 區間段,他們成了份額提高最快的頭部。
這個變化很有意思,房貸供給端在頭部集中,房貸需求端(從房企來看),頭部裡在快速離散,這會意味著什麼?
大銀行在整個房地產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在進一步加強,而房企大而不倒的地位實際在相對弱化,整個房產鏈條利益分配重新進行時。
說完樓市的大事,再來看看股市的大事。
12 月 31 日,修正過的退市新規也許會對 2021 屆股市產生巨大影響。
還記得 12 月 14 日晚,滬深交易所發布退市新規 ( 徵求意見稿 ) ,發了之後,因為財務造假指標相對寬鬆,很多垃圾股隔日逆勢大漲。
舉個例子,仁東控股就在 12 月 15 日逆天級漲停!
修改之後的定稿裡,剛好擰緊了相關指標,比如虛增利潤從佔淨利潤的 100%,降低到 50%;營業收入上也做了強化,明確為主營業務相關,實質收入等等。
其實這次退市新規的修正,結果當然讓人稱快,但過程更讓人高興。
監管者能夠認真聽取市場的意見,且願意立刻做出調整,這個態度變化,可能對造假、違規者們的心理威懾力更大!
看看上交所答記者問怎麼說的?
上交所說,2020 年 12 月 14 日至 12 月 28 日,上交所就本次 4 項退市業務規則修訂向市場公開徵求意見。期間,組織召開了 3 場座談會,專門聽取上市公司、證券服務機構和上市委員等各方的意見,組織個人投資者問卷調查活動等,了解投資者觀點;通過郵件、公眾熱線、函件、媒體等多個渠道,收集各類市場主體提交的主要意見 290 餘份。
上交所對市場主體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了認真分析研究,將合理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吸收到相關制度和規則中。其中,著重調整和優化了幾方面的內容。
上交所優化的正式爭議大的內容。
根據規定,本次修改後的退市規則於發布之日起實施,也就是說 2021 年,中國股市將迎來真正的最嚴退市規定。
據機構的統計,不知不覺 2020 年退市公司的數量已經創出新高。
從退市率來看,IPO 數量多,導致退市率水平仍然相對較低,不過從趨勢來看,退市率向上勢頭明顯,隨著退市新規落地,相信 2021 年退市率也能繼續看漲。
最後做個小總結,現在股市採取的是打掃屋子迎接客人的態度,清掉垃圾之後,流動性剩出來無疑利好頭部優質大企業。
而樓市呢?金融監管標準化的建立,多條紅線的劃歸,總量控制背後,正如我們前面的分析,同樣是大的受益。
不少人說,未來是中國投資的大時代,這話沒錯,但對 " 大 " 的理解,可以更加精準一點,大時代更適合投資大的。
來源:葉檀財經 呂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