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師節,北鬥史地祝天下所有的老師們節日快樂!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樣,長期以來對「老師」這個稱呼充滿了疑問。在教過我的老師中,二十到五十歲的居多,五十以上的就比較少了。年紀大的稱為「老師」,還能夠理解,但是很多剛從師範學校畢業、不到二十歲的俊男美女們,也都被稱為「老師」,這個就不好理解。
有人說,「老」是尊稱,是指老師像長輩一樣。也是說不通,因為現實中,「老師」和「醫生」、「司機」、「工程師」一樣,是個職業稱呼,這也稱呼就是個中性詞。既然是中性詞,就沒有尊卑、好壞、高低的內涵,你能說老師值得尊敬,醫生就不值得尊敬?你能說好老師值得尊敬,那些不咋地的老師也值得尊敬?
答案,其實就在「老」和「師」這兩個字的本質內涵上。
《說文解字》載:「七十曰老」。因此,老,我們一般來稱呼年齡比較大的人,如老人、老叟、老漢等。為什麼呢?因為年齡大的人,有一樣東西是標配,那就是拐杖。
然後我們來看古文字「老」,其實代表了兩種拐杖類型,其右上部分象形的,是扶手構造稍微複雜一些的拐杖(如龍頭拐杖);其左下部分象形的,是一種簡易拐杖(匕,其本意是勺子,這裡指簡易拐杖的外形像勺子)。
有人該說了,那這個拐杖,和「老師」又有什麼關係?
馬上就有關係了。還有一樣東西,和拐杖的外形頗為相似,這就是權杖。
權杖所代表的,是權威,是說話的分量。因此我們看到那些主教們、方丈(長老)們手裡拿的,都是權杖。
拿權杖的人,在《周禮》中被稱為「宗伯」,其職責是教人們各種禮儀的。
那麼這個「老」字的內涵有二,一是 象徵著其職責是教授禮儀(即規則、規矩),二是象徵著其是禮儀方面的權威。
——————
分析完了「老」,我們再來看「師」。
「師」在古文字裡,很多時候代表都是軍隊,如「師出有名」、「王師」、「班師回朝」「會師」等等。
那麼這個「老師」,和軍隊又有什麼關係嗎?
軍隊中,自然有軍旗,軍旗的作用,一是辨別身份,二就是指引軍隊行進的方向。
對於多數人來講,熟悉的軍旗是這個樣子的:
但是在有的地方,是將犛牛尾作為軍旗的。《說文解字》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進士卒。」旌,就是將羽毛分開,然後集中於旄頭,(掛在軍車上)用來引導士兵前進。
這個旌頭,就是犛牛尾。
還有的地方,將圓環作為軍旗,比如傳說中的羅馬大隊旗(下稱圓環旗)。(古羅馬在今天的張家界,詳見《文明的湮沒:今日張家界,昔時羅馬帝國》)
《周禮》載:「五旅為師。」那麼這羅馬大隊旗上的一個圓環,很可能代表的就是一旅。(純屬猜測,尚未考證)
然後,我們再來看古文字「師」。這個「師」字分為兩部分,左邊部分象形的是圓環旗,由懸掛在一起的兩個圓圈組成;右邊象形的是旌旗,是一個懸掛的犛牛尾形象。
那麼「師」的本質,就是軍旗;用在教學上,其內涵就是引領著眾人行進的方向。
——————————————
綜合以上,「老師」二字,其內涵是:象徵著教授禮儀的人,象徵著禮儀方面的專業權威,象徵著指引行進方向的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如今的老師,教授的不僅僅是禮儀,還有各方面的文化知識和技能,但其本質內涵,並未脫離「傳道、授業、解惑」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