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在重新連接清代鐵甲衣上的鐵環
賈文熙在用潔牙機衝洗銅鏽
佛教在線11月29日消息 據北京娛樂信報報導:位於北京孔廟內的首都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內,為迎接明年首都博物館新館的開放,幾十位專家足不出戶地就青銅器、紡織品、字畫、陶瓷幾個項目的上千件文物進行修復。近日記者來到了首博神秘的文物修復工作室中進行探訪。
首都博物館的韓永館長介紹,首博以出土文物為主要館藏,目前總數已達21萬件。由於展覽條件不好,絕大部分文物都在庫房中存放,從未與觀眾見過面。氣候變化、陽光輻射、空氣汙染、蟲害蛀蝕和黴菌繁殖,引出系列條件「反射」:石刻風化剝離、青銅被鏽蝕、磚瓦酥鹼粉化、壁畫褪色起甲、木材幹裂糟朽、織物粘接腐爛、紙張蟲蛀黴變、牙骨龜裂翹曲、毛皮脆裂脫毛……無時不在威脅著文物的壽命。
文物修復工作是從去年7月開始的,以優先修復新館上展文物和國寶級文物為原則,專家們每周僅休息一天,經常加班,爭取提前完成修復工作。
潔牙機修復青銅器
走進青銅器修復室,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穿著生滿鐵鏽的鎧甲的白色塑料模特,那件鎧甲由每個直徑僅0.5釐米的鐵環環環相扣。兩名技術人員正用鑷子把衣服上脫環的鐵環一個個重新勾好,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清朝一位將軍的鐵甲衣,它左肩部脫環比較嚴重,現在經過幾天的工作基本把脫環的地方全都補好了。
青銅器修復的第一項工作是清潔和除鏽。青銅器長年埋藏在地下,接觸到可溶鹽類、水分等,逐漸形成腐蝕鏽層。傳統的機械除鏽法採用的工具是鋒利的鋼刻刀、手術刀、鋼針、小鏨子等工具,效率較低。修復專家賈文熙用牙科大夫的潔牙機為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鑑除鏽,接上電源,潔牙機一邊振動,一邊噴出純淨水,銅鏽很快就一塊塊地掉下來。更先進的機械還有雷射除鏽儀、等離子體除鏽機、超聲波清洗儀等,原來要用半年的清洗工作現在一個月就可以完成了。
現代科技解決汞中毒
賈文熙先生的父親是著名的老一代文物修復大師賈玉波,他們一家人幾乎都從事文物修復工作。
談起文物修復在技術手段上的進步,賈文熙先生深有體會。他說,過去他大哥和師傅一起修復故宮東南角的寶鼎。寶鼎卸下來以後鍍金,由於鍍液中含汞,全都汞中毒,在北戴河躺了好幾個月。
現在採用的是無氰塗鍍機,不但避免了人員的汞中毒問題,而且修復效果變得更好。
一張畫揭到夜裡兩三點
在書畫修復室,專家樓朋竹介紹,在這次文物修復工作中,許多書畫都要進行重新揭裱。以清代著名書法家翁方綱的一件《臨華山碑》書法作品為例,這件長560釐米、寬122釐米的作品,從庫房取出的時候已有很嚴重的殘損,從上到下的通裂縫共5條,還有數不清的裂紋,紙張十分酥脆,如果再放上一年,就脆得拿不起來了。當時取出的時候,也是下面墊上紙,用糨糊一點一點粘好才能拿起來。
書畫取出後先要進行清洗。他們一般都是用80攝氏度的熱水,用軟毛筆蘸著一點一點地淋洗,這樣的清洗常常要進行四五遍,洗下來的水最初都是黃色的。揭畫的過程更是必須小心翼翼,用毛筆蘸水一點一點地把書畫「搓」下來,不能有一點損傷,有時為揭一張畫要幹到夜裡兩三點鐘。
龍袍上小米粒大小的珍珠一顆不少
碎片還原成精美瓷盤
在陶瓷修復工作室,修復專家呂淑玲向記者介紹,首博收藏的陶瓷許多是元代的,大多是從元大都遺址發掘出來,這是首博的特色。發掘品不像傳世品,一般損壞比較大,在出土時已經破碎了。許多瓷器到他們手中都已碎成幾十上百片小瓷片、直徑最小僅1釐米,還有不少瓷器過去曾經粘接過,但粘接得不平整,裂紋非常明顯。現在就需要把它加高溫還原成碎片,用丙酮清洗後,重新粘合,讓外行人很難看出粘接的痕跡。
呂淑玲指著手頭一件正在修復的元代魚紋盤說,這件珍貴瓷器碎成十幾塊瓷片,進行重新粘接後,還有幾處空隙就用高分子填充物進行填充,現在盤子的整體形狀已經出來了,再用礦物粉把填充的部分補上花紋,打磨、做釉,就重新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了。
花紗單衣用宣紙吸灰塵
在紡織品修復工作室,修復專家王亞蓉告訴記者,紡織品文物都含有蛋白質,在氧氣中自然老化,不容易長久保存。出土的紡織品由於受地下水、鹽鹼、人體腐爛物等的影響,損毀程度更比傳世品要嚴重得多。一般發掘一千個墓,不見得碰上一兩個紡織品保存得好的墓,尤其是在北方地區。
在北京南郊葦子坑出土的一件絲質過肩蟒妝花紗單衣,屬於明正德時期的一位國丈所有。衣物保存得相當完好,但是幾百年的侵蝕,鹼、血汙漬使這件衣服上的花紋已經辨認不清了,對它進行清潔的時候,連最弱的吸塵器都不能用。只能用75%的乙醇溶液,上下兩層墊上宣紙,慢慢浸泡。有時可以用手輕輕敲打,當上下層宣紙吸掉了部分灰塵後,再換上新紙浸泡。現在這件經過清洗的衣服用肉眼就可以看出質料相當高級,胸口上繡的龍眼睛炯炯有神。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