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故宮鐘錶修復迎來百年最輝煌時刻

2021-01-11 新京報

10月2日,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在籤名售書。《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後,氣度儒雅的鐘表修復師王津被網友「晉封」為「故宮男神」。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10月2日,下了從太原到北京的高鐵,印樹葳馬不停蹄趕往故宮,11點半,他滿頭大汗地抵達奉先殿鐘錶館門外,在最後一分鐘見到了自己的偶像——王津,也拿到了這天上午的最後一本籤售書。

「假期要去秦皇島參加婚禮,看到王老師舉辦籤售的消息,臨時來到北京。太原博物館舉辦故宮文物展,有幾件王老師修復的鐘表,我也特意去看了。」印樹葳說。

上午兩個小時《我在故宮修鐘錶·瑞士鐘錶》的籤售中,王津遇到的大多都是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有的特意從外地趕到,有的拖著父母過來,一個20歲出頭的小女孩對王津說,你一定要記得我,我以後還會來見你。她是王津的「鐵粉」,已經參加過三次王津的公開活動。

因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王津火了。今年是他在故宮文保科技部鐘錶室擔任文物修復師的第41年。在臨近退休的前幾年,默默無聞的他成了大明星,在瑞士的雪山、加拿大古老的廣場上,都有留學生遠遠跑過來說,「王老師,我認識你。」

印樹葳覺得這個年代還有王津這樣認真做事的人很讓人感動,對於那部以文物修復師為主角的安靜紀錄片,他的評價是:「燃!」

不過王津周身找不到一絲「燃」的跡象,他待人接物儒雅,但在深宮中40多年「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與「機械怪獸」作鬥爭,又充滿了英雄主義氣質。

或許是這種氣質吸引了年輕人,故宮鐘錶室迎來了百年來人丁最興旺的時候:正編6人。

故宮修鐘錶的行當一直沒斷過人,但王津師爺那輩最終就剩一人,師傅那輩最後只剩兩個人,到了王津這代有3人,2006年後的十多年,只剩他和徒弟亓昊楠。而去年,他一下招收三位徒弟,其中一位從芬蘭博士畢業,亓昊楠也招到了一位徒弟。

王津感覺到,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漸濃厚,這是以前從未見到的景象。  

■ 對話

「寧可修慢一點,也不要急躁」

【人物檔案】

王津

1961年生,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研究館員,1977年起在故宮從事文物鐘錶修復,陸續修復和檢修了三百餘件鐘表,曾在國際國內重要博覽會展出。因《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被稱為「故宮男神」。

國家對文保投入大讓修復效率提高

新京報:你1977年進宮工作,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改革開放40年的國家發展在你的工作中有沒有體現?

王津:體現得很明顯。原來人手少、材料設備簡陋,經費非常緊張,一年才兩三千元。那時主要靠手把手教,憑經驗觀察,無法科學檢測。現在國家對文物保護投入非常大,很多科學手段用在文保中,修復效率更高了。

而且以前的修復基本沒有檔案記載,想看看過去修的是什麼、怎麼修的,一點記錄都沒有,現在都有檔案和影像記載,還有實驗室幫助我們。

新京報:在故宮工作41年,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王津:故宮就像家一樣。我們家從曾祖父到我,幾代人都在故宮。我印象中最早是在上世紀60年代進宮,還在神武門廣場看露天電影。1972年前後,因為幫病休的爺爺來宮裡辦些領工資、領物品、交看病單的事,往來宮中就比較多了。1977年爺爺去世,我只有16歲,院裡照顧我讓我接班。當時文物修復廠沒有年輕人,鐘錶室就剩兩個人,歲數也比較大,我就被師傅挑上了。

現在兒子也在頤和園從事鐘錶修復,他也喜歡這份工作。

新京報:你從師傅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王津:師傅對我們要求很嚴,除了工作,做人要求也很高。他自己就是這樣,有一年師傅年紀已經很大了,帶我們坐30多個小時火車去廣東,幫省博物館修鐘錶。冬天很冷,我們就住在辦公室裡,晚上支個小床,沒有暖氣。師傅哮喘很厲害,每天靠氣霧劑維持。其實也可以讓人把鐘錶運到北京去修,但他擔心運輸會造成損害,所以自己南下,這種對文物的尊重和愛護對我影響很大。

新京報:修復鐘錶對人的性格有什麼要求?

王津:首先要喜歡這份工作,哪怕脾氣比較急的,如果真喜歡,幹五年十年,性格也會改變。這個工作不可能急,如果在你手裡造成文物損傷,心裡一輩子都過不去。寧可修慢一點,也不要急躁。

讓社會看到「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

新京報:現在你的崇拜者很多,對生活帶來什麼變化?

王津:沒覺得有什麼變化,只不過認識我的人多了一點。有一次去瑞士出差,休息的時候去雪山上觀光,老遠跑來一個小夥子跟我說,王老師我認識您。去加拿大旅遊,在一個很古老的廣場,也有兩個留學生認出了我,都是通過在網上看紀錄片認識的。

現在年輕人對傳統文化關注非常多,過去很少有人關注這些。拍紀錄片的時候,大夥都想,肯定都是退休老人在家守著電視看看,後來發現大部分的觀眾是年輕人,十幾歲、還有幾歲的孩子。曾經在武漢做講座,遇到一個才五六歲的孩子,把紀錄片看了好幾遍,很喜歡。國慶做這個籤售會,好多都是小朋友領著家長來的。

新京報:社會的廣泛關注對工作有什麼促進?

王津:有很大的促進。從1977年到2017年40年中,我只招到一個學生。前後也招過兩批,面試都過了,孩子都沒來報到。紀錄片播出之後,現在很多人來報考,去年招來了三個。原來也很少能招到研究生、博士生一類高學歷人才,去年招到一個在芬蘭博士畢業的,放棄了外國工作來故宮。他們外語水平很高,中國傳統工藝資料特別少,通過他們能聯繫到國外,能找到更多資料。

新京報:有沒有什麼時刻覺得自己的工作為國家做了貢獻?

王津:自己的一點成績能受到這麼多關愛,我覺得很感動。現在節假日經常加班,都是做公益宣傳,做籤售、去院校跟學生交流、在鐘錶館接待小學生,也是很好的事情,通過自己的故事,能夠讓社會看到「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

現在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很大,很多看紀錄片認識我的孩子都是初中生、高中生。從故宮文創也能看出來,那麼多小孩到文創店買很多紀念品,由衷地喜歡,這就是非常大的變化。

■ 同題問答

新京報:今年對你影響最大的事情是什麼?

王津:今年第二冊書《我在故宮修鐘錶·瑞士鐘錶》出版了。這麼多年,專門關於鐘錶修復的書幾乎沒有,去年我們出了一本《我在故宮修鐘錶·英國鐘錶》,幾個月就售罄了,第二冊也受到很多關注。

新京報:你現在最大的心願是什麼?

王津:想多修一些沒有機會修復的鐘表,比如「寫字人鍾」。我師傅說「寫字人鍾」非常複雜,以前沒有見過、沒有資料,而且是孤品,對故宮修鐘錶的人來說非常神秘。現在八個字寫不全,能寫出幾個,具體問題出在哪、破損到什麼程度,沒有打開也不知道。

新京報:你對國家有什麼祝福和祝願?

王津:幾十年前的國慶跟今天相比,從故宮就能看出不同。那時候來故宮的觀眾很少,現在每天爆滿,孩子把國旗貼在臉上,很高興看到年輕人愛國情緒那麼高。祝願祖國越來越好,希望走入文物修復崗位的孩子認認真真學習好,把老師傅的經驗傳承下去。

採寫/新京報記者 倪偉

相關焦點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 8月30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在成都參加活動,分享故宮修鐘錶的那些事兒。
  • 柳下揮寫了一本文物修復的網文小說,「故宮男神」王津這樣評價
    最近,柳下揮與因《我在故宮修文物》紅遍全網的「文物修復男神」——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就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推廣的話題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 在故宮修鐘錶是怎樣的體驗?這群年輕人這樣說
    在故宮修鐘錶是怎樣的體驗?這群年輕人這樣說 原標題: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3日電(任思雨)兩年前,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紅遍大江南北,讓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師傅成了「網紅」,因為精湛的技術和儒雅的氣質,觀眾們親切地稱他為「故宮男神」。
  • 「故宮男神」王津跨界對話網絡作家柳下揮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爆火,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為眾人所知,片中,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獲贊「故宮男神」。而在閱文大神作家柳下揮的小說《獵贗》中,也有不少關於文物修復的描寫。
  • 這六件被修復的鐘表文物,試圖用時間技藝來探討「有界之外」
    其中「時間技藝」中展示了故宮博物院和卡地亞的鐘表保護修復專家共同修復的六件珍貴的鐘表文物。而展覽之所以叫「有界之外」,也正是來源於故宮博物院鐘錶修復團隊在與卡地亞進行合作交流時的真實感悟,正是在雙方對鐘錶技藝的切磋探索中,回溯時間和歷史的脈絡,激發出彼此對傳統的領悟,也讓雙方的合作不斷突破本來的界限。
  • 故宮展示文物修復 殘破文物照CT「診斷」(圖)
    鑑於手機等移動新媒體的便捷、直觀、可操作性強等特性,故宮博物院在本次特展形式上進行了創新,進入展廳後,觀眾可連接免費WiFi,掃描二維碼下載「故宮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APP,每當觀眾走到一件修復文物前,會自動觸發手機講解,這樣,遊人的手機可華麗變身免費講解器。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B站熱播,觀眾打出9.9高分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突然在二次元網站Bilibili(簡稱「B站」)爆紅,並將故宮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帶火。2020年的最後一夜,《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首播。
  • 宮廷藏古鐘錶「穿越」成為小鬧鐘
    宮廷藏古鐘錶與現代社會使用的小鬧鐘有何關聯?近日,一場以「小鬧鐘的拆裝原理及操作」為主題的公眾示範實操展示活動,在瀋陽故宮西朝房進行,20位公開招募的體驗者在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專家的指導下,體驗小鬧鐘的拆裝過程。體驗者在故宮博物院修復專家的指導下體驗小鬧鐘的拆裝過程。
  • 一條在故宮盤踞了六百年的「蛇」,從北蜿蜒到南,見證故宮的興衰
    故宮是北京城一座獨具特色的建築,從明朝遷都一直到清朝滅亡,這個宮殿一直是歷代皇帝的棲息之地,這裡充滿了皇室氣息,每一間宮殿,每一件東西都充滿了歷史的氣息。這個建築屹立在北京城六百年見證了兩個王朝的興衰,它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象徵,時刻在無聲的述說著中國的歷史故事。
  • 「雲上閱讀」公開課服貿會特輯|看見黑膠,聽見故宮—故宮黑膠唱片...
    9月8日下午,「雲上閱讀」公開課服貿會特輯,邀請到北京大學資源學院藝術傳媒專業老師、中科匯金項目部數位化工程師田野,與我們分享「看見黑膠,聽見故宮—故宮黑膠唱片的數位化轉儲和修復」,一同聆聽百年前的珍貴之聲。田野(左)、主持人(右)黑膠唱片傳入中國約於1895年到1897年間。到了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境內的中外唱片公司共約60餘家。
  • 故宮第三代摹印傳人沈偉離世 曾在故宮餵貓種菜
    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故宮摹印的「三代單傳」  很多人是從《我在故宮修文物》認識沈偉的。這部紀錄片讓故宮的頂級文物修復師們第一次走入大眾眼前。  沈偉生在江南,上小學時跟隨父母來到北京。  提到摹印,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沈偉曾解釋說,摹印是和古書畫的複製聯繫在一起的,故宮的文物專家們不但負責修復文物,還從事文物古畫的臨摹複製。  古時候的大部分書畫都有印章,沈偉和師父們一輩子所研究的,就是這最後一個程序——章。
  • 《清明上河圖》,2020年故宮見!
    2019年11月,故宮博物院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廳舉辦「洪武、永樂、宣德瓷器大展」,此次展覽總計展品約500件,創歷年之最,將為觀眾全面呈現明代初期宮廷手工業的生產水平,以及這一時期御用器物的特殊風貌。2020年5月,「韓熙載夜宴圖——歷代人物畫作品展」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廳展出。
  • 三年趕考,六百年模擬|《上新了·故宮》的「定·守·護」
    故宮日月同輝的壯美景觀 上周六,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上新了·故宮》正式迎來第三季的收官,最後一期節目收視高達
  • 首都博物館文物修復探密:潔牙機修復國寶(圖)
    近日記者來到了首博神秘的文物修復工作室中進行探訪。首都博物館的韓永館長介紹,首博以出土文物為主要館藏,目前總數已達21萬件。由於展覽條件不好,絕大部分文物都在庫房中存放,從未與觀眾見過面。氣候變化、陽光輻射、空氣汙染、蟲害蛀蝕和黴菌繁殖,引出系列條件「反射」:石刻風化剝離、青銅被鏽蝕、磚瓦酥鹼粉化、壁畫褪色起甲、木材幹裂糟朽、織物粘接腐爛、紙張蟲蛀黴變、牙骨龜裂翹曲、毛皮脆裂脫毛……無時不在威脅著文物的壽命。文物修復工作是從去年7月開始的,以優先修復新館上展文物和國寶級文物為原則,專家們每周僅休息一天,經常加班,爭取提前完成修復工作。
  • 馬未都:價值6億的國寶文物被摔壞,7年後故宮才發現,死無對證
    馬未都:價值6億的國寶文物被摔壞,7年後故宮才發現,死無對證 要說我國那裡文物最多最珍貴,那肯定是地下,因為中國的歷史太悠久了,現在發掘出來的東西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那些被深埋地下的寶物,遠要比現在我們看到的多得多,但是要從地上挑一個文物最多最珍貴的地方,那毫無疑問就是故宮了。
  • 川博85後文物修復師曹元元 每天畫只小動物成「網紅」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房井思印象中的文物修復師,應該是守著殘破的書畫、瓷器,日復一日重複著枯燥的動作,直到破損不堪的文物重新煥發生機。直到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橫空出世,讓人們知道,文物修復師不僅有一雙巧手,還能在工作之餘逗貓打杏彈吉他,文物修復師也突然成為網友們熱捧的「網紅」。
  • 《故宮簡史》:從24位帝王的紫禁城到尋常百姓的故宮,上下六百年
    ……但是,對當時的我而言,這些不經意間的小觸動,饒有興味的小趣聞,反而是那次參觀故宮結束後所留下的最深印象。馬毓鴻先生的家族三代,都與故宮淵源頗深,掌握著大量關於故宮的一手資料,而他個人亦因喜好文物收藏,鍾情中華文化,曾主動捐贈書畫給北京故宮,更與數位南北故宮院長多有私交,對這兩座同名的博物館可謂是親身體驗、長期觀察、近水樓臺……也因此,在本書的寫作中,他可以跳出學術探究路線,甩開故宮學者的包袱,脫離傳統平鋪直敘的窠臼,以偵探推理和創新想像的手法,輔以精彩的敘事方式,重新復原紫禁城和故宮六百年來千絲萬縷的互動歷程
  • 夾縫裡的單霽翔:故宮院長想做事也得「抖機靈」
    從接任那天起,緊張的情緒就一直操控著他,「或是因為安全問題,或是因為文物損毀,一件事沒有做好,文物損壞了,你對不起民族、對不起國家,就要下臺」。單霽翔的前任鄭欣淼在任10年做了大量實事,清點了全部文物,清退了盤踞在故宮內的其他單位。然而2011年故宮失竊案後,他黯然離開院長職位,離任的會議上,一度哽咽。
  • 「故宮·宮喵家族」系列繪本:跟著貓咪玩轉故宮
    近幾年隨著故宮文化的推廣和相關文創的被追捧,和故宮有關的哪怕最微小的元素都因為承載了歷史和文化信息而被大家喜愛。御花園裡一枝在各種季節都灼灼可愛的桃花都備受關注,更毋論是故宮最鮮活可愛的生靈:故宮貓。故宮貓白天出沒於紅牆黃瓦間,是故宮的一道風景;晚上抖擻精神,巡邏放哨,開啟捕鼠模式。如果說600年的文化過於深沉厚重,每一次談起要「說來話長」,那麼故宮貓這樣的存在則輕易能夠從故宮文化中汲一瓢飲,故宮貓能夠很好地拉近大眾對故宮的心理距離,同時其本身也靈動可愛,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