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修鐘錶是怎樣的體驗?這群年輕人這樣說

2021-01-11 央視網
在故宮修鐘錶是怎樣的體驗?這群年輕人這樣說

原標題: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3日電(任思雨)兩年前,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紅遍大江南北,讓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師傅成了「網紅」,因為精湛的技術和儒雅的氣質,觀眾們親切地稱他為「故宮男神」。

  面對故宮珍藏的1500多件古鐘錶,那時的鐘表組只有王津和徒弟亓昊楠兩個人。

  但最近,王津師傅在一次新書分享會上提到,他們迎來了「人丁最興旺」的時刻——正編6人。

  故宮鐘錶組裡來了「新人」。他們,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現在「人丁興旺」的故宮鐘錶組。 來源:受訪者供圖

  機械博士修鐘錶?

  楊曉晨是新人裡面唯一一個去年校招進來的徒弟,也是王津師傅時常提起的那位從海外飛回來的「大博士」。

  從小對文物頗感興趣的他,初高中時就逛遍了北京周邊的古蹟。在他眼裡,故宮一直是個特別「高大上」的地方。

  去年冬天,他在芬蘭博士畢業,看到了《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工作真不錯」,這時他發現故宮博物院發布的招聘信息,「正好有機械工程這個專業」,馬上就報了名。

  為了應聘,他先後從海外「飛」回來幾次,還放棄了原本能永久定居芬蘭的機會。

  故宮文保科技部的崗位競爭非常激烈,院長單霽翔在一次採訪中說,「一萬多人報名,每年就招20個人左右。」層層篩選後,楊曉晨留了下來,分配到鐘錶修復室。

  故宮古鐘錶修復師楊曉晨。來源:受訪者供圖

  放棄留在海外,放棄更高薪的工作機會,有些人會不理解。楊曉晨說,因為自己一直都「非常喜歡」。

  「能接觸到這些精心製作的文物、能上手修復它們,對我來說是很開心的。近距離看一個鐘錶的零件、齒輪,都非常有質感。」

  和楊曉晨同期進來的,還有兩位夥伴陳明軒、劉瀟雨,他們已經在故宮工作幾年,從文保科技部的辦公室調到了鐘錶組。

  今年1月,三人一起拜入王津師傅的門下。

  「擰發條可是個力氣活」

  跟人們想像的不同,如何修復一座鐘表,這些新人以前都沒有經驗。

  「我們這裡都是師徒制,師傅帶徒弟,一點一點學。」每個進入故宮鐘錶室的新人,先接觸的都是小鬧鐘、仿古鐘,從拆裝一個機芯的活兒開始做起。

  「最基本的就是拆,拆完之後清洗,看有哪些地方需要修,修完再裝回去,再保養。」一個小小的鐘表,往往有非常多的零件和小細節,在這些拆裝練習中,他們需要熟悉不同鐘錶的結構,不斷練習基本功。

  發條,是多數機械鐘錶的「心臟」。鋼製發條捲曲起來,固定在發條盒裡,發條恢復原狀時,能帶動齒輪系統和指針來完成計時及各項表演功能。

  但要把一塊長長的鋼條徒手揉進一個小盒子裡,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幹好的活兒。

  一盤放鬆的發條。來源:受訪者供圖

  「發條的拆裝,很考驗手勁兒。因為發條特別硬,加上時間久了尤其是老的機械,有很多機油好幾百年都沒動過都凝結了,不弄出來清理乾淨,上弦會影響走時和功能。」

  發條難擰,還會偶爾扎傷,楊曉晨直言剛來的時候差點崩潰。「大師兄」亓昊楠就教他應該怎樣做才最省勁。小步驟遇到問題,經驗多的老師傅們成了請教的對象。

  許多粉絲都喜歡王津師傅儒雅的氣質,但在每天接觸學習的徒弟們眼中,他們最佩服的是師傅專業上的博學。

  故宮古鐘錶修復師王津。 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視頻截圖

  「發條安裝不上,王津老師就會告訴我三種安裝的辦法。」遇到一個丟失鐘擺的鐘表,師傅能很快地憑經驗指出它原先應該長什麼樣。王津師傅常常會親手指導徒弟們怎麼做,對出現的小錯誤,他也從不會責怪。

  拆了裝、裝了拆……經過一年左右的練習,新人們還要經歷一次考核,才能真正上手宮廷文物的修復。

  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

  四百多年前,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向萬曆皇帝展示自鳴鐘的運作過程,也開啟了機械鐘錶進入宮廷的歷史。康熙時期,專門從事鐘錶製作和修復調試的自鳴鐘處出現。

  故宮的古鐘錶修復藝術,是宮廷裡唯一綿延至今沒有斷檔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6月,90後的向琬從木器組自願調進鐘錶組,成為亓昊楠的徒弟。從王津師傅的第三代、亓昊楠的第四代,如今,故宮鐘錶修護技藝有了第五代傳人。

  以前沒接觸過機械類工作的她,現在也在做機芯的拆裝工作。「學的時候覺得還挺有意思的,知道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事,不覺得枯燥或者不快樂,好像更知道活兒應該怎麼幹才更好一些了。」

  在這裡,每個人的專業都不同:亓昊楠學的是自動化專業,楊曉晨學機械工程,陳明軒學建築,劉瀟雨的專業是珠寶設計,向琬擅長的是木器修復。

  一個皇家鐘錶,除了機芯,鍾殼還有外部繁複精美的裝飾,比如琺瑯、珠寶、木雕甚至織錦,所以,古鐘錶修復需要很多不同的專業技術來共同完成。

  「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上的故宮古鐘錶。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向琬說,她剛來時第一件工作,就是用木頭和象牙補配兩座鐘樓上的八仙人物雕塑殘缺。過去,修復一座鐘表可能需要好幾個科室的合作,以後,他們可以在內部相互配合。

  傳統手藝與現代科技結合

  鐘錶組裡多了年輕人,氣氛也更加活潑了。在公眾號「皇家做鍾處」裡,他們聊世界盃、聊熱播的影視劇,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古鐘錶、真實的修鍾人,向網友科普鐘錶修復技藝的種種。

  在一篇文章的評論裡,有網友建議徒手轉發條的修復師用專門的工具,他們回復道:「對待古董鐘錶,我們堅持用傳統方式。但凡有百分之一的危險我們也不能冒險,要對文物負責。」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楊可佳 攝

  「修復手藝是傳統的,但檢查過程可以是現代的。」楊曉晨說。相比前幾代的修復者,他們不再需要純靠記憶力來記下每個零件的安裝順序。但是,修復文物的過程也變得更高科技化。

  2016年底,故宮文物醫院正式成立。文物有檔案,有影像記錄,有團隊的「會診」。從檢查、修繕到出修復報告,每一件文物的修復就像經歷一次完整的看病過程。

  故宮文物醫院的「文物CT專用機」。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在文物保護科技實驗室,藉助現代科學儀器,可以對文物進行詳細地分析檢測,還能了解怎麼保護才最科學,這是比起前幾代人,他們在修復上的進步之處。

  故宮古鐘錶修復技藝也在不斷和世界接軌。王津師傅曾在採訪中說起新人們的發展,「以後走向世界,合作或者互相交流的機會可能更多。能了解一些現在的新技術,或者將新技術與老傳統結合、發展,這是他們將來的方向吧。」從芬蘭留學回來的「大博士」,現在就自願擔起了資料翻譯、對外溝通的工作。

  「我們每一位做鍾處的人都希望,可以把自己的技藝提高再提高,修護好每一件過手到我們手上的文物,這是對老祖先做的一個最好的交代,也是給後代的一個完美的傳承。」楊曉晨說。(完)

相關焦點

  • 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故宮鐘錶修復迎來百年最輝煌時刻
    太原博物館舉辦故宮文物展,有幾件王老師修復的鐘表,我也特意去看了。」印樹葳說。上午兩個小時《我在故宮修鐘錶·瑞士鐘錶》的籤售中,王津遇到的大多都是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有的特意從外地趕到,有的拖著父母過來,一個20歲出頭的小女孩對王津說,你一定要記得我,我以後還會來見你。她是王津的「鐵粉」,已經參加過三次王津的公開活動。因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王津火了。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 8月30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在成都參加活動,分享故宮修鐘錶的那些事兒。
  • 能夠預測世界盃的故宮貓白點去世,看看故宮裡面的貓是怎樣生活的
    今天,我們從微博上面獲悉,那只能夠預測世界盃的故宮貓白點去世了,它曾連續六場預測了世界盃的結果。但是今天,這只可愛的貓咪在經歷過病痛折磨之後還是離去了。故宮貓的走紅故宮的貓如何能夠走紅,一來是它和世界盃緊緊聯繫在了一起,二來則是因為這隻貓的身份,它是故宮裡面的一隻貓。這其中的地位也是因為故宮在中國扮演的角色來定的,曾經的故宮是皇家聖地,那麼這隻貓也可能是宮廷御貓的後代吧。
  • 柳下揮寫了一本文物修復的網文小說,「故宮男神」王津這樣評價
    85後網文作家柳下揮,幾年前在準備寫一本新小說時,恰逢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爆火。柳下揮也成了這部紀錄片的粉絲,並思考為什麼這樣安靜的片子能火。 最近,柳下揮與因《我在故宮修文物》紅遍全網的「文物修復男神」——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就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推廣的話題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 宮廷藏古鐘錶「穿越」成為小鬧鐘
    宮廷藏古鐘錶與現代社會使用的小鬧鐘有何關聯?近日,一場以「小鬧鐘的拆裝原理及操作」為主題的公眾示範實操展示活動,在瀋陽故宮西朝房進行,20位公開招募的體驗者在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專家的指導下,體驗小鬧鐘的拆裝過程。體驗者在故宮博物院修復專家的指導下體驗小鬧鐘的拆裝過程。
  • 古代鐘錶製作的價值與現代鐘錶文物的鑑定
    這種基於時間話語權的矛盾,往小了說是僱主與僱員之間的矛盾,如若放到整個社會來看,往大了說就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矛盾!如此這樣,鐘錶製作的價值也就不言而諭了!03除此之外,關於時間管理與時間記錄的問題也受到宗教信徒的關注與重視,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基督教會了。
  • 鐘錶管家系統+智慧體驗商店,「盛時網」想要讓傳統的鐘表行業「不...
    「年輕人越來越不愛戴表了。」 「盛時網」創始人于欣談到了他的隱憂。「盛時網」為鐘錶零售集團新宇集團旗下孵化項目,2015年10月上線。集團在全國擁有400多家門店,6000名員工,一年近百億的銷售額,佔到國內進口表銷售額的30%。
  • 這六件被修復的鐘表文物,試圖用時間技藝來探討「有界之外」
    其中「時間技藝」中展示了故宮博物院和卡地亞的鐘表保護修復專家共同修復的六件珍貴的鐘表文物。而展覽之所以叫「有界之外」,也正是來源於故宮博物院鐘錶修復團隊在與卡地亞進行合作交流時的真實感悟,正是在雙方對鐘錶技藝的切磋探索中,回溯時間和歷史的脈絡,激發出彼此對傳統的領悟,也讓雙方的合作不斷突破本來的界限。
  • 「故宮·宮喵家族」系列繪本:跟著貓咪玩轉故宮
    故宮貓白天出沒於紅牆黃瓦間,是故宮的一道風景;晚上抖擻精神,巡邏放哨,開啟捕鼠模式。如果說600年的文化過於深沉厚重,每一次談起要「說來話長」,那麼故宮貓這樣的存在則輕易能夠從故宮文化中汲一瓢飲,故宮貓能夠很好地拉近大眾對故宮的心理距離,同時其本身也靈動可愛,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點。
  • 「故宮男神」王津跨界對話網絡作家柳下揮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爆火,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為眾人所知,片中,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獲贊「故宮男神」。而在閱文大神作家柳下揮的小說《獵贗》中,也有不少關於文物修復的描寫。
  • 老修表匠35年鐘錶人生,流淌在舊時光裡的老手藝
    木木說隨著時代的變遷,修表這一行當似乎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成為了流淌在舊時光裡的一門老手藝。在洋浦社區,有一位陳大爺,終日與鐘錶為伴,堅守一米方桌已有35年。一個個美好的時代,隨著時針、分針滴答交替而流逝。
  • 一世鍾情 老鐘錶匠60年收藏1600多塊鐘錶(圖)
    「抗日戰爭時期,家裡大哥到了青島大戶人家做工,有時也會跟著男主人學學修表。二哥跟著大哥學修表,我是1954年到了青島後跟二哥學的修表。」薛文泉說。昂貴的名表買不起,他就到舊貨市場淘來一些舊錶或者是故障表。「收藏這些手錶純粹是為了愛好,修表的時候也確實獲得了不少的樂趣。」薛文泉說,他有次給別人維修一個八音盒手錶,睡到半夜時突然想起了如何維修,就趕緊起床修了起來。
  • 「網紅院長」單霽翔退休,這七年來他為故宮做了這些大事!
    圖說:單霽翔昨天宣布退休 資料圖 VCG圖單霽翔曾說過,「80%的觀眾一進故宮只看皇帝上朝、睡覺、結婚的地方,這是沒有尊嚴,沒有深刻體驗的文化之旅。「於是,今年故宮的開放面積從2014年的52%提高到80%以上,保和殿、坤寧宮、乾清宮等「非開放區」陸續對觀眾開放。
  • 高祖父:為慈禧修鐘錶,為梁思成拍攝應縣木塔
    修理鐘錶高祖父一生以修理鐘錶為主業,十六歲從亨德利鐘錶店出徒後在李蓮英的帶領下進宮為慈禧修理落地鍾。宮廷鐘錶外表華麗,機械精巧複雜,修理起來並非易事。年僅十六歲的高祖父能被派往紫禁城,可見他是學徒中的佼佼者,而他給慈禧修鍾也獲得認可,得到慈禧獎賞的三顆金豆豆。高祖父帶著這項技藝走西口、隨軍行、留應縣、傳子嗣。
  • 他讓2000隻老式鐘錶起死回生 "老法師"江福生希望找到傳承人
    10多個社區有了服務點  江福生一修起鐘錶來,「外面的世界」似乎就不存在了。修表時的他,基本不和別人說話。  江福生的父親原是亨得利的專業鐘錶修理師,他10來歲就跟著父親學手藝。進入彭浦機械廠工作後,熱心的他常為同事義務修鐘錶。同事老董記得:「老江從來不收修理費,疑難鐘錶只要到他這裡,肯定手到病除。」
  • 故宮又來搶錢了!一部「貓片」,讓6.9億人不能自拔,搶著送錢!
    《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不僅贏得了極高的文化口碑,更是帶動了2萬多年輕人報名參加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播出後,豆瓣的網友給出了9.4的高分,還帶動了一波表情包的誕生。高而不冷,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是這類片子能夠打爆的真正原因,而《上新了,故宮》竟然也是這套打法,作為一部原創綜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曹秋霞堅守方寸修表桌六十載「修復時間」
    她一生與鐘錶結緣,將方寸修表桌變成了人生大舞臺,在毫釐之間堅守工匠之心。14歲她與鐘錶結緣「曹奶奶,謝謝您了!」昨天上午,一個小夥子急匆匆走進曹秋霞的店鋪,取走了自己前幾天放在這裡修理的一塊老手錶。這塊手錶是他父親留下來的,很有紀念價值,但是跑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修好,最終在曹秋霞這裡「起死回生」了。曹秋霞在連雲港鐘錶修理行業是不折不扣的前輩。
  • 為了吸引年輕人 故宮做了一個又萌又機智的公眾號
    說起故宮的時候,這座擁有近600年歷史的古老宮殿給你的印象多半是和「莊嚴」、「古老」這類的詞聯繫在一起。不過,「故宮淘寶」這個微信公眾號出現之後,公眾號裡那些又萌又機智的文章和圖片完全顛覆了故宮過去的固有形象。比如,《超能陸戰隊》電影上映那會兒,故宮淘寶也沒忘記湊熱鬧,發布過一張戴著皇帝帽子、披著龍袍的大白的無水印壁紙。
  • 故宮第三代摹印傳人沈偉離世 曾在故宮餵貓種菜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22日電(任思雨)6月15日,故宮第三代摹印傳人沈偉離世,年僅55歲。據了解,故宮摹印是「三代單傳」,北派篆刻的代表人物金禹民,也是新中國故宮博物院摹印的開創者。金禹民只收了一個徒弟劉玉,而沈偉也是劉玉培養的唯一徒弟。  沈偉的一名同事告訴記者,沈偉很隨和幽默,沒有一點架子,願意與年輕人交流交朋友,對工作也是一絲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