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博85後文物修復師曹元元 每天畫只小動物成「網紅」

2020-12-04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房井思

印象中的文物修復師,應該是守著殘破的書畫、瓷器,日復一日重複著枯燥的動作,直到破損不堪的文物重新煥發生機。直到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橫空出世,讓人們知道,文物修復師不僅有一雙巧手,還能在工作之餘逗貓打杏彈吉他,文物修復師也突然成為網友們熱捧的「網紅」。

四川博物院85後文物修復師曹元元,從事瓷器、石刻等修復工作已經5年了,最近正準備修復的文物是川博的鎮館之寶——說唱俑。不過,她被網友和讀者更為熟悉的一個身份是畫家。工作之餘,她喜歡畫小動物,龍貓、考拉、狐狸、熊貓,都在她的畫筆下栩栩如生,豆瓣、微博上的粉絲每天都坐等更新。

2月3日,曹元元帶著新書《每天畫一隻小動物》作客言幾又書店,分享畫畫的趣事。此前100天裡,她堅持每天畫一隻小動物,萌萌的表情配上有趣的旁白,這些治癒系的水彩畫,收穫了大批粉絲。

畫小動物最解壓

2016年,曹元元跟隨師父去合江修復石棺和陶棺,每個月出差15天,天天都在和棺材打交道。工作環境艱苦到無法想像,翅膀足有一指長的蟑螂是常客,暴曬、灰塵讓她天天過得灰頭土臉。不過休息的時候,聽老師講述畫像、石棺等故事,她發現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想像力豐富,藝術表達形式多樣,在洞穴裡也要追求美感,這麼一對比,生活就不那麼枯燥了。

工作的時候,曹元元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手上的活兒才熟練、謹慎,每修復一件文物,都像找線索拼圖一樣獲得成就感。儘管工作忙碌,她開始在午休或者晚飯後的時間動筆作畫,「像寫日記一樣,於隨意中記錄心情」。

她提筆畫的第一幅水彩畫是龍貓,這種性情溫和的小動物擺出生氣的臭臉,配文「哼,再也不跟你玩了」。隨後一發不可收拾,她在這種類似速寫的水彩畫中找到了樂趣:一臉蒙圈的考拉,舔玻璃的狐狸,懷疑自己是個枕頭的海豹,走路內八字的熊貓。當那些萌萌噠動物躍然紙上,她頓時壓力驟減。

元元笑言,她原本想養只小動物改變單調的生活,結果長年累月的出差讓這種願望落空,只能偶爾在網上「雲養」貓貓狗狗,過個眼癮。例如那隻龍貓,靈感來源自川博同事的寵物,那隻毛髮光亮的小動物讓她「看著都開心」。畫了幾張之後,她將作品掛在網上,網友點讚之餘,不少粉絲留言求拜師:「這麼治癒的小動物是怎麼畫出來的?」她不厭其煩地分享繪畫教程,這才發現,原來生活需要一點色彩。

最愛熊貓胖大海

堅持畫了90多張之後,有出版社陸續找來合作,這本可觀、可讀、可描摹、可分享的繪畫書得以出版。如今,曹元元仍然保持著每天創作一幅畫的習慣,因為「哪怕斷了一天再撿起來諱很困難」,用興趣和毅力治好了「懶癌」。

數百張小動物畫像,她都能準確地抓住動物的特徵和萌點,用誇張的手法放大動物的表情,然後腦洞大開,配上一句有趣的旁白,讓人忍俊不禁。有意思的是,許多旁白都是她的心情,例如身手敏捷的豹子露出咆哮的表情「什麼?明天不想畫了」,其實也是她想偷懶,結果還是如實畫了出來。

眾多小動物中,元元最喜歡的動物無疑是熊貓「滾滾」,前後創作了200多張熊貓,不僅用熊貓的黑白照做了新書封面,還特別為不愛吃無花果的「小灰灰」出了繪畫教程,簡單幾筆,就勾勒出了表情靈動的「滾滾」。

與其他動物有所不同,元元繪畫的過程中了解到,不僅每一隻熊貓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它們還有家譜,大批的粉絲守在網上收看熊貓吃竹筍、爬樹、打滾甚至拉臭臭的視頻。而元元自己最偏愛的熊貓是2017年出生的「胖大海」,圓圓的一團很像泡在水裡迅速發脹的胖大海呢。她從熊貓飼養員那裡找到一組「胖大海」出生成長的照片,細細揣摩它的表情,創作了一組水彩畫書籤。

話癆幹不了修復

曹元元讀書的時候學了美術專業,畢業後入職川博從事文物修復,已經有五年的光陰。此前的博物館日,川博文物修復中心對外開放,記者在那裡目睹她在師傅的指導下正修復一件宋代龍泉窯青瓷五管插瓶。

這個五管插瓶送到文保中心的時候,已經嚴重破碎,5個管體從根部斷裂。好在殘片中的一個管體與瓶肚嚴絲合縫,曹元元他們將其翻模,複製出了其餘4個殘缺的管體。儘管她有美術功底,如何調出和瓶體一樣的顏色,仍讓他們做了上百次試驗。她就用一個細小的毛筆,成千上萬次為其上色,等肉眼幾乎看不出修復的痕跡時,她早已手酸、眼花。

「坐不住、沒耐心可不行」,這是修復師們對這行最樸素的理解。修復一張字畫或者一個瓷器,需要耗時數月到一年不等,枯燥的重複讓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工作的時候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我們幾乎不聊天,話癆肯定幹不了這一行。」在修復中心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元元放下手中的毛筆,認真地說到。

一頭是略顯枯燥的修復,令一頭是創意十足的繪畫,她努力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其實畫畫對修復工作也有促進」,元元解釋,修復瓷器的一個重要工序就是上色,需要修復師把握色彩的感覺,用什麼顏色填補?上多厚?上幾層?全憑經驗和手感。而每天堅持畫一張小畫,就能保持這種手感。

隨著動物畫的數量和種類日益增長,元元在網上收割了大批粉絲,甚至在參與分享會的當天,有個網友給她發私信「你能否給我家寵物畫張畫呀」,她點開圖片一看,原來是只蘆花大母雞,就笑著爽快地答應了。不過,接下來她並不想轉行做職業畫家,而是在修復行業繼續深耕:「修文物挺有意思的,以後準備用畫畫的方式,給大家普及些文物小故事。」

相關焦點

  • 展覽映像丨每天畫一隻小動物,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從小喜歡畫畫的元元,把畫小動物作為一種解壓、治癒的方式,而她的本職工作是古籍修復師,這樣一份守靜的工作,我是一個文物修復師畫畫的過程很美好,可以隨心所欲,我的朋友們說我畫的小動物就是我自己,各種我自己……其實在熟悉了用繪畫表達之後,很多事情就和繪畫聯繫起來了,這個過程中最棒的就是有人了解你,知道你畫什麼,知道你為什麼會畫,有很多人鼓勵你畫下去。雖然每天都在「重複」,但每天對你都很重要。小動物是那麼美好的生靈,它們把溫暖傳給我,我又把這份溫暖轉出去。他們說,畫裡有「靈魂」,可能就是小動物們來我這裡玩耍時留下來的。
  • 在成都,陶瓷文物是這樣「活」起來的
    成漢陶鎮墓俑成漢 成都川醫附院成漢墓出土這件陶俑是泥質灰陶,製作粗獷。頭頂飾角狀髮髻,面部扁圓,額中有一圓餅狀「白毫相」,眉骨隆起,兩眼鼓圓,鼻梁高挺頾鬚上翹。雙手各執蛇於胸前。下部呈喇叭狀。類似鎮墓俑明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在秦漢以及其他地區均沒有類似風格,反而和三星堆的青銅像有些相似。
  • 柳下揮寫了一本文物修復的網文小說,「故宮男神」王津這樣評價
    85後網文作家柳下揮,幾年前在準備寫一本新小說時,恰逢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爆火。柳下揮也成了這部紀錄片的粉絲,並思考為什麼這樣安靜的片子能火。 最近,柳下揮與因《我在故宮修文物》紅遍全網的「文物修復男神」——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就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推廣的話題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 川博瓷器展為何會有故宮國寶?這事得從60多年前說起
    1102件從故宮來到川博的文物之中,有16件國家一級文物,除了12件一組的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之外,還有乾隆款粉青釉三孔葫蘆形瓷花插、金地粉彩瓷佛、白釉地綠龍瓷蓋罐、清嘉慶款青花花果紋瓷執壺,都是瓷器中的上乘之作。當時,全國文物一盤棋,由國家文物局統籌,故宮和多個省市之間雙向調撥文物,相互補充館藏珍品。
  • 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故宮鐘錶修復迎來百年最輝煌時刻
    《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後,氣度儒雅的鐘表修復師王津被網友「晉封」為「故宮男神」。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10月2日,下了從太原到北京的高鐵,印樹葳馬不停蹄趕往故宮,11點半,他滿頭大汗地抵達奉先殿鐘錶館門外,在最後一分鐘見到了自己的偶像——王津,也拿到了這天上午的最後一本籤售書。「假期要去秦皇島參加婚禮,看到王老師舉辦籤售的消息,臨時來到北京。
  • 80後長沙文物修復師劉胄造「精絕古城」,修復實力連X光都找不到破綻
    然而在最新一期《巧手神探》中,卻有一位80後巧手,如今才32歲。別看他年紀輕輕,卻擁有十餘年的文物修復經歷,不僅恢復了上百件文物,多次參與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修復。他修復的碎成47片的商代青銅鼎,連x光都找不到破綻。這位巧手,他的名字叫劉胄。他在長沙修文物。
  • 「學」修文物 看滾滾 微博大V開啟成都「讀城」之行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文物又長什麼樣兒?在四川博物院,有這樣一個平日極少露臉,卻不可或缺的群體,他們便是隱身展品背後的「文物醫生」。今天,微博大V們的第一站便是來到四川博物院,在這裡跟川博的專家「學」修文物。「四川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的前身為四川省博物館技術室。」
  • 首都博物館文物修復探密:潔牙機修復國寶(圖)
    氣候變化、陽光輻射、空氣汙染、蟲害蛀蝕和黴菌繁殖,引出系列條件「反射」:石刻風化剝離、青銅被鏽蝕、磚瓦酥鹼粉化、壁畫褪色起甲、木材幹裂糟朽、織物粘接腐爛、紙張蟲蛀黴變、牙骨龜裂翹曲、毛皮脆裂脫毛……無時不在威脅著文物的壽命。文物修復工作是從去年7月開始的,以優先修復新館上展文物和國寶級文物為原則,專家們每周僅休息一天,經常加班,爭取提前完成修復工作。
  • 國博「文物醫院」探秘 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這個國家級「文物醫院」除保護修復國博文物外,每年還要為全國各類機構提供大量文物修復、複製等協助工作。經過半個多世紀摸索,國博文保院形成了獨特的文物修復經驗。尤其在金屬器物修複方面,如后母戊鼎之類國之重器保護修復,成為經典案例。記者日前從國家博物館文保院獲悉,「80後」文物修復師已成文物修復主力軍。
  • 修復千手觀音 心細「文物醫師」精密手術如繡花
    重慶晨報記者 黃宇 攝  八百多年裡,風吹日曬給她帶來了一身的傷痛,829隻手掌,每隻都有不同的病灶。從去年開始,來自全國的數十位「醫生」趕到了她的身邊,為她集體會診,34種疾病得到最終確認。「醫生」們耗時大半年時間,為她的每隻手作出了一份詳細病歷。她就是大足石刻裡享譽世界的千手觀音。2014年,經過來自全國各地文物修復師的精心修復,千手觀音將在世人面前重新煥發昔日容顏。
  • 香港招募民間義工修復文物 報名者踴躍
    修復人員及義工正在修復一扇木門上的門神  文物是文化遺產,更是歷史見證。經過歲月侵蝕,不少「染病」的文物需要專業修復師的巧手呵護。在香港,原本神秘的文物修復工作不再「拒人千裡」,普通市民也可化身「白衣天使」。  香港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楊甦帶記者走進香港歷史博物館,在修復實驗室的四方木質工作檯前,只見5名義工正圍坐在桌邊,專心致志地為唐代古卷《梁書》進行最後的修復程序。  2001年以來,文物修復辦事處累計招募義工千餘人,僅2015年就收到申請151份。
  • 畫貓畫成了網紅,真是讓人叫絕
    這裡有一隻叫做「吾皇」的貓,想必大家對這個卡通網紅已有所見聞。「吾皇」 是插畫師白茶家的一隻中華田園貓,與「巴扎黑」這隻巴哥犬共同成為了他漫畫的主人公。一幅幅鏟屎官和寵物的日常插畫,在網絡上倍受人們的喜愛,並在2015年出版了繪本——《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說起白茶這個人,他本名梁科棟。
  • 西班牙名畫複製品遭毀容式修復 這修復師是個抽象派吧?
    西班牙名畫複製品遭毀容式修復 這修復師是個抽象派吧?時間:2020-06-25 12:46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西班牙名畫複製品遭毀容式修復 這修復師是個抽象派吧?
  • 「重整」殘破文物待新生
    近日,記者在圓明園文物修復工作站看到,身穿白大褂的文物修復師們正在小心翼翼地修復著手裡的文物。圓明園「修復1860」文物修復項目指導專家王勉一邊工作,一邊介紹著手裡的文物。日前,圓明園管理處已啟動「修復1860」第三期文物修復工作,本期將首次對西洋樓遺址出土的西洋紋飾琉璃構件進行修復,再現盛時西洋樓多彩的園林景觀,顛覆大眾對西洋樓目前灰色石刻的印象。
  • 莫高窟壁畫修復師:耗一輩子為後人留下不能複製的文明
    1956年,李雲鶴來到莫高窟,成為第一位壁畫修復師;1990年,叔叔李波開始跟隨爺爺修複壁畫;2011年,李曉洋也拿起了接力棒,從此三代人一起為壁畫上的神佛「治病」。  為莫高窟續命,是個漫長而持久的過程;在千年壁畫面前,幾代人的青春也短得不值一提。如今,李曉洋能獨當一面了,叔叔李波早是一位成熟的修復師,而耄耋之年的爺爺李雲鶴依然每天爬腳手架、拿修復刀。
  • 古陶瓷修復大家於愛平:「大巧若拙,大工無痕」
    1972年,17歲的於愛平中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第一次接觸到陶瓷修復,這項工作便深深吸引了她。隨著知識的積累和修復陶瓷技術的愈發嫻熟,她已經可以為一些藏家修復破損的陶瓷。就這樣,於愛平逐漸成為上海小有名氣的修復師。
  • 盤點那些被修復失敗文物,耶穌竟被修復成猴子,聖母成芭比娃娃!
    歷史文物作為我們人類偉大的瑰寶,自然是人們保護的對象和必不可少的財報。那麼在我們觀看的這麼多歷史遺蹟中,有很多都是經過我們後天人為的保護才能讓世界更好的了解的,比如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萬裡長城等等,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那些年我們修復失敗的文物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下!
  • 故宮展示文物修復 殘破文物照CT「診斷」(圖)
    京華時報記者 王海欣 攝  京華時報訊(記者張然)從今天起,「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技藝特展」將在神武門城樓展廳向公眾開放,為世人演繹「破鏡重圓」的奇蹟。展覽將持續至11月15日,觀眾憑故宮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 這隻鴨子能成網紅嗎?
    因為女兒姓魯,這隻鴨子的嘴巴特別大,就有了這個名字。我也給我自己取了這個名字。女兒現在五年級,2018年暑假,我們想給女兒找一個小夥伴,就想到了小動物,想了一圈,最後網上買了這隻鴨子。買鴨子是因為大家都覺得鴨子比較好養活,而且可愛,吃得也簡單,稻穀,青菜,米飯,有時候飼料來一點就可以了,平時我們就把這隻鴨子養在家裡的陽臺上,吃飯的時候就把它放到一個小紙箱裡,我們吃飯的時候也順便夾點菜喂喂它。
  • 王陵出土的文物,擠壓變形幾乎成為廢品,修復後是美輪美奐的國寶
    然而,當地一直有零星文物出土,又早在考官專家的意料之中。 那麼多著名文物中,還是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的名頭最為響亮。哪怕是對文物一點都不懂的遊客,也會被精美絕倫的工藝震撼。然而,這件文物出土的時候,其實已經被坍塌下來的泥土壓得嚴重變形。還是在專家的精心修復下,才煥發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