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文物醫院」探秘 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2020-12-05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國家博物館文保院坐落在南四環附近一個小院裡。這個國家級「文物醫院」除保護修復國博文物外,每年還要為全國各類機構提供大量文物修復、複製等協助工作。經過半個多世紀摸索,國博文保院形成了獨特的文物修復經驗。尤其在金屬器物修複方面,如后母戊鼎之類國之重器保護修復,成為經典案例。

記者日前從國家博物館文保院獲悉,「80後」文物修復師已成文物修復主力軍。國博文保院目前有40人左右,絕大部分都是文物修復師,有的精於分析,有的善於修復,每個人都有絕活。

據國家博物館文保院副院長周靖程介紹,目前文保院下設6個研究所,包括環境監測研究所、藏品檢測與分析研究所、金屬器物修復研究所、器物修復研究所、書畫文獻修復研究所、油畫修復研究所,基本涵蓋文物保護、修復主要領域。

文保院要為國家博物館143萬件文物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務」,還要為全國文保行業進步提供技術支撐和協助修復。

傳統師承制模式在文保院得到延續,新員工入職後由師傅手把手教,磨鍊三年,經過評審出具報告,才能正式出師,獨立承擔修復任務。

1950年,革命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之一)籌備處成立時,設立了文物複製機構。上世紀60年代,科技開始進入文物保護領域,革命博物館成立了文物保護實驗室,後來演變成文物科技保護部。2018年,在內部機構改革中,國博文物科技保護部與藝術品鑑定中心科技檢測室合併,成為如今的國家博物館文保院。

揭秘1

青銅器「體檢」進入高科技時代

青銅器修復是國博文保院的強項。每年,都有大量來自全國的青銅器被送進文保院,請求協助修復。

青銅器大多出自商周時期,渾身銅綠,有斷裂、殘缺、腐蝕、硬結物、層狀堆積等多種損害。

金屬器物修復研究所修復師張然介紹,青銅器表面清洗除了人工用工具清理,現在還能用上超聲波潔牙機、雷射清洗機等設備。但修復師一般慎用化學試劑,因為可能會造成文物一些不可預見的改變。

國家博物館文保院,青銅器修復室,修復師在清潔一件青銅器。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正式修復之前,「體檢」必不可少。藏品檢測與分析研究所裡有30多臺設備,專門為各類文物做「體檢」。其中一臺離子色譜儀,能夠檢測青銅器氯離子濃度,「青銅病」主要就是氯離子導致的。

修複方案根據「體檢」報告制定,需專家評審通過。這是國博文保院文物修復的標準流程。

修復過程中,也會持續檢測文物健康狀況。這說明,國博的文物修復和保護已經進入高科技時代。

揭秘2

書畫修復用上「薄如蟬翼」特製紙

書畫文獻修復研究所的「85後」文物修復師王博,正面臨耗時最長的一次修復。

他已經在工作檯前坐了三個多月,面前這幅清代羅漢拓片,只修了大半部分。拓片來自西藏,由外單位委託修復,剛接手時,拓片上密密麻麻布滿裂紋,黑色的紙面裸露出大量暗黃底色。

書畫修復師王博在修復羅漢拓片,用的原料是國博自製的。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王博介紹說,書畫裝裱很有學問,比較講究的方式是在書畫背後用三層紙層層貼合,防止書畫破損。

王博找到廠家專門定製六級棉連紙,這種紙薄如蟬翼,通常被用來做甲骨、青銅銘文拓片。反覆挑選、調試墨色後,他終於調出滿意的顏色,把六級棉連紙拓黑。

修復時,他用鑷子挑出針眼大小的一點六級棉連紙片,一片片修補拓片缺失部分。最難的是右下角的文字,缺失情況嚴重,他需要將每個文字四周一點點補齊,文字才能恢復原狀。這考驗著他的細緻和耐心。

揭秘3

油畫病害檢查不能只靠肉眼看

國博去年專門成立了油畫修復研究所。中國油畫只有近百年歷史,油畫修復行業還不成熟。研究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開創性的,需要特別謹慎小心,「走一步,問三步」,研究所負責人趙丹丹說。

國博藏有400多幅油畫,大多是中國畫,也有部分來自蘇聯等國的國禮油畫。油畫修復保護第一步也是「體檢」。為了不損害藏品,要利用儀器檢測分析。

電腦上顯示的是從油畫上取下來的0.6毫米顆粒掃描圖像。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趙丹丹介紹,檢測成分首先是為了檢查病害,其次也有助於文物研究,對材質、工藝等有更深入的認識。她拿出兩個從同一幅畫取出的紅色顏料樣本,肉眼看上去顏色一樣,但檢測結果不同。她分析,這幅畫在完成以後經過修改。檢測結果讓我們對藏品歷史有了更多認識。

目前,油畫修復最困難的是國內經驗不足。趙丹丹說,中國油畫不僅歷史短,而且與國外的材料、工藝等都有區別,很多經驗無法複製過來。

揭秘4

臨摹聖手是位「80後」書法才女

複製藏品是國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用途包括為珍貴文物作備份,作為文物「替身」向外借展,回饋捐贈者及家屬等。

3日下午,文保院一間屋子裡,呂雪菲沉浸在一幅山水臨摹中。她書法科班出身,最主要的工作是臨摹複製書法作品。

書法專業碩士畢業後,呂雪菲就來到國博文保院。至今8年,她複製了大約280餘件藏品,大部分為書法、手跡類,也有少量繪畫。

書畫修復師呂雪菲複製臨摹了眾多珍貴書畫。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書法傳統臨摹使用雙鉤法,但呂雪菲的師傅不提倡,因為「雙鉤」的字死板,墨色一樣黑。師徒倆都直接寫,然後修整。這樣對下筆功力要求更高。

毛筆書法藏品只是一部分,呂雪菲複製的書法手跡五花八門,有胡適《科學概論》講義手稿(鋼筆)、周恩來親筆起草的亞非會議補充發言稿(鉛筆)……

呂雪菲介紹,每一種載體、介質特性不同,沒有通用的辦法,只能想各種方法解決面臨的複製問題。

新京報記者 倪偉 攝影記者 浦峰

編輯 丁天 校對 劉越

相關焦點

  • 潔牙機、雷射除鏽儀、超聲波清洗器……文物大修用上新式武器
    青銅器修復的第一項工作常常是潔除與除鏽。青銅器長年埋藏在地下,接觸到可溶鹽類、水分等,逐漸形成腐蝕鏽層。傳統的機械除鏽法採用的工具是鋒鋼刻刀、手術刀、鋼針、小鏨子等工具,效率較低,而現在在青銅器修復室,修復專家賈文熙先生用上了牙科大夫的潔牙機去除銅鏽。潔牙機一邊震動,一邊噴水,銅鏽很快就一塊塊地掉下來。  更先進的機械還有雷射除鏽儀、等離子除鏽機等。
  • 中國最逆天的5大文物,一件是遠古「手機」,圖4疑似穿越
    所謂的文物就是歷史上的遺物,目前關於文物的最早記載是在宋朝,當時宋人認為「觀其器,誦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遺風」,也就是說當時的宋人所謂的文物就是三代時期的青銅器
  • 什麼是虎鎣,這件青銅器展現了古人一種怎樣的文化?
    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青銅器。「鎣」有光明、美麗之意,「鎣」是「盉」(hé)的一種異稱,和其他青銅器一樣,在商周時期一般都是用於祭祀的禮器,西周晚期主要是用於祭祀、宴饗等典儀中「沃盥禮」的實用水器。蓋內鑄銘4字:「自乍(作)□ (鎣)」,第三字釋讀存疑。由於器蓋、流部有虎形紋飾,「虎鎣」因此得名。
  • 霸氣十足的文物,原本就是鎮館之寶,一個偶然發現讓它身價更高
    馳名中外的上海博物館,雖然總體上比不過國博、故宮博物院,但它有著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青銅器的館藏十分豐富。該館收藏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青銅器,號稱文物界「半壁江山」。因此,上博的一樓就是中國古代青銅館,而進門的第一件文物,便充滿著話題。
  • 紅、黑、黃、綠、灰……青銅器到底是啥顏色?
    現在我們就走進各大博物館,看看青銅器的「色」,以及這種色對青銅器本身是否有害吧!古樸黑:黑雲壓城城欲摧文物:頌壺年代:西周晚期簡介:這東西是西周時期用來裝酒水的。做器物的人名「頌」,故而名「頌壺」。頌壺外觀烏漆墨黑,給人以厚重的古典美。
  • 入藏國博的「虎鎣」,古人到底用它做什麼的?
    所以就把酒放在爵中,下面用火加熱,促進酒氣揮發。由於古代的酒通常濃度較低、氣味比較清淡,所以特別要在酒中調入「鬱金」,增加香味以娛神。目前,已知存世的「鎣」僅8件,有些是出土的,甚至是殘破的,而「虎鎣」卻非常完整,且造型奇特,因此十分珍貴。
  • 首都博物館文物修復探密:潔牙機修復國寶(圖)
    工作人員在重新連接清代鐵甲衣上的鐵環賈文熙在用潔牙機衝洗銅鏽佛教在線11月29日消息 據北京娛樂信報報導:位於北京孔廟內的首都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內,為迎接明年首都博物館新館的開放,幾十位專家足不出戶地就青銅器、紡織品、字畫、陶瓷幾個項目的上千件文物進行修復。
  • 【陝西文物覽】青銅器——大克鼎: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當來人看到堆放於店的青銅器其製作之精、器形之大時,非常驚訝,就趕緊回去報告這些東西非常珍貴。巡撫聽後便起了獨吞之心,就派說客和打手前往旅店進行勸導和恫嚇,說這些銅器是皇家墓葬的隨葬品,私掘皇家墓葬罪名不輕,按照皇清的律法是要砍頭的,並勸其趕快逃命,否則性命難保。任致遠聽後就被嚇壞了,趕快帶上家人逃命,器物和車馬全部扔在了旅店。這一逃,不但沒了銅器,銀錢未得,還損失了車馬。
  • 英國又拍賣爭議文物!前首相:「如果歸還文物,大英博物館就空了……」
    這些文物的來源,是中國文物流失史上永遠也抹不去的傷痛。著名的易縣遼代三彩羅漢像,背後懸掛著的是敦煌壁畫,上有疑似「切割痕」 圖源: 文史哲人就連英國的前任首相卡梅倫也曾說過一句關於大英博物館的「名言」。2010年,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訪問印度。印度民間對於要求英國歸還一枚鑽石的呼聲越來越高。然而這顆鑽石可不是普通的珠寶。
  • 博物館向文物主人請求:能否給點文物的金粉?拍主:都捐給你們
    對於一件青銅器,能夠確定如此精確的時間,是極為難得的。西漢信成侯鎏金方壺是一件盛酒器,形制古樸高大,是典型的漢代風格。表面上看,它樸素無華,其實近距離欣賞,會發現它的周身還是有著鎏金裝飾出的雲紋。再加上這些器身之上,是用鎏金技術製作而成,上面的金粉,歷經兩千多年,依然還有不少。也就是這些金粉,才讓這件重要的文物,入藏於上海博物館。
  • 中國|散落世界各地的青銅器,在數字博物館重聚
    中國數字銅博物館(DMCB)的目標是在全球範圍內在線共享中國古代銅器和青銅器文化資源,特別是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 在中國數字銅博物館的網站上(預計2020年底開通),參觀者可以看到「青銅文物精華百品」在線展覽。這是經由考古學家投票選出的一百件青銅器,部分由海外博物館收藏。另一個展覽「青銅文物故事百則」詳細講述了這些青銅器是如何流落海外,至今不能回歸的。 在那之中,就有關於小臣艅犀尊的故事。
  • 圓明園流失文物虎鎣怎麼讀?今起國家博物館展出
    經專家研究鑑定,「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相關資料顯示,「虎鎣」原為清宮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劫掠後由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傳出,國家文物局立即開展多方面工作,推動「虎鎣」追索返還祖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虎鎣」返還工作逐漸出現轉機。4月底,境外買家表示願將「虎鎣」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 最萌文物網上熱炒 被稱為文物版憤怒的小鳥(圖)
    最「萌」文物鴞卣  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 伍迪)說起博物館裡的文物你會用什麼形容詞?近日,山西博物館館藏青銅器商鴞卣的圖片,在微博上被網友瘋轉,網友稱其外形酷似網路遊戲裡「憤怒的小鳥」,是最「萌」的文物。記者發現,這種現代、新潮的解讀文物方式頗受網友熱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青年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網友「北京阿年」發布這則最「萌」的文物微博後,網友們紛紛討論起它的外形、功用。
  • 中國科研團隊建立古代青銅器產地研究資料庫初具規模
    鄖縣喬家院墓地出土青銅器。羅武幹課題組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司母戊(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乳釘紋青銅爵……在博物館展出的造型精美的古代青銅器頗受觀眾矚目。不過,這些青銅器的出土地並不一定就是產地,它們的產地研究也是考古學關注的一個重要方向。
  • 西周青銅器「義尊」「義方彝」被中國警方從境外追回
    2019年7月8日,山西省太原市,主要由警方追回文物組成的青銅博物館即將開館,警方將最新追繳回國的國家一級文物、西周青銅器「義尊」和「義方彝」陳列館內。山西警方向採訪媒體介紹,此次在國家力量的捍衛下,從境外成功追回的西周時期青銅重器「義尊」和「義方彝」,均是國家一級文物,非常珍貴。「義尊」和「義方彝」均為西周早期青銅器,是從同一墓坑被盜的,這兩件青銅器上都有相同的銘文,均為「隹十又三月丁亥,武王賜義貝三十朋,用作父乙寶尊彝」。
  • 《漢字與文物的故事》:漢字與文物的對話
    因為語言假借的關係,歷史上曾用玉玦表示「決心」或「斷絕」之意。最有名的例子是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上,範增再三舉其所佩玉玦,暗示項羽下決心。在最近出版的《漢字與文物的故事》(化學工業出版社)中,甲骨文專家許進雄從40多個博物館篩選了近800件文物,挑選了121個漢字,通過一個個故事,解析考證文字與器物的關係,從文物中尋找漢字的源頭。
  • 四川老農挖糞池發現古墓群,出土造型怪異青銅器,專家:巫師禮器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四川鹽源毛家壩村的老龍頭本來只是一片尋常的土地。在一個平平無奇的日子裡,一位老農來這打算挖一個糞池。哪知道前來挖糞池的他,居然挖著挖著,挖到了一些銅鼓、銅劍、陶器之類的物件。老農心想這底下不簡單,也許自己挖到什麼文物了,於是他馬上上報上級文物部門。很快,據當地文物部門的指令,涼山州博物館的考古團隊前來老龍頭,對文物進行挖掘。
  • 四川挖出最詭異的青銅器,距今2000多年,上面有32隻青蛙,兩條蛇
    說起國內著名的青銅器,大家能想起哪些呢?毛公鼎、曾侯乙編鐘、雲紋銅禁等,這些都堪稱是逆天國寶,而如今出土的這麼多青銅器中,要說哪一件青銅器最難複製,估計很多專家都認為是淅川楚墓出土的雲紋銅禁,但是要說哪一件青銅劍最為的詭異呢?估計這個很多人不知道,我們下面就好好的介紹下這件最詭異的青銅器吧!
  • 智能超聲波潔牙機的設計
    超聲波潔牙機在醫療領域已廣泛應用。現國內外所用超聲波潔牙機多採用模擬振蕩電路。存在如下缺陷:第一,振蕩頻率容易漂移。在連續工作一段時間後,振蕩頻率漂移,造成潔牙機工作不正常。